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明合伙人》-第5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沈浪肯定的点点头:“对,没错,就如此传。”

      说罢,还紧盯着高文彩。

      高文彩没再犹豫,立即躬身应命道:“末将领命。”

      随即不再耽搁,连忙率领麾下去办事去了。

      沈浪很满意高文彩的态度,领导让你做事,去做就是了,别问太多。

      难道他沈浪不知道这简短的一句话中的问题吗?既然知道,必然是有用意的。

      高文彩显然是聪明人,第一时间便想通了,所以没有多嘴追问。

      其实,沈浪准备直接说皇太极是在八月九日暴毙的,但是和崇祯商讨了一下之后,还是改成了八月十日之前。

      毕竟他沈浪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也相应的改变了不少的事情,也影响到了满清那边,起码那封国书就是他沈浪撺掇崇祯写的。

      万一皇太极被气到,或者真的受那封国书影响,准备动手对付多尔衮三兄弟,导致自己病情恶化而提前一两天死也未可知。

      所以用八月十日之前相对保险一些,只要皇太极在这段时间内死了,那预言就非常准确,给崇祯好好的刷一波存在感,神化一下。

      沈浪的目的很简单,皇太极暴毙这么大的事,肯定得掺和一下,多少得整点好处来。

      就算搞不乱满清内政,也得让大明得些实惠,给崇祯神化一下,给大明的百姓带来一些精神象征。

      以后就可以借这个名义,再结合秘密监听等手段,办起一些事情来就简便了不少。

      高文彩的办事效率不错,仅仅一天时间,整个京师就传开了。

      “太祖显灵了。”

      “那酋首真的会死吗?陛下这般肯定,那应该是会死了。”

      “此贼祸害我大明甚重,死了好,死了好,早该死了。”

      京师大街小巷都在谈论。

      而一些朝中大员听到此等言论,却是一个个心急如焚,他们可不像那些愚民那般好糊弄。

      什么太祖显灵,真那么容易显灵,也不会等到现在了。

      他们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建虏的奸细搞的鬼,但一想又不太可能,他们胆子再大也不敢拿自己主子的生死来传播。

      于是,一个个心急火燎的进宫面圣,要劝诫崇祯立即下旨陈清事实,捉拿谣言传播者,以最快的速度将这莫名传起来的谣言给扑灭。

      可他们没想到,他们连崇祯的面都见不到,只是派王承恩传话,京中言论就是他崇祯派人传播的。

      得知谣言的源头,百官震动,陛下肯定是疯了,他们有心阻止这些言论的传播,但已然来不及了。

      这些言论迅速的传到了一些行商和有心人的耳中,这其中就包括建虏潜伏在京师的奸细。

      但面对这件事情,他们也很纠结,因为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不知道该不该将消息传回去。

      传回去吧,怕被追责,毕竟这般诅咒主子。

      不传回去吧,还是怕被追责,因为这算是一条情报,一条很重要的情报,而且与主子有关。

      崇祯皇帝为什么敢公开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背后的用意是什么?

      万一因为没有及时传回情报而耽误了重要的事情,他们也难逃罪责。

      而沈浪和崇祯显然不满意只将这个言论在京师中传播。

      沈浪又通知李若琏,让他麾下的锦衣卫往其他城市去散播。

      崇祯则直接派人到山海关,继续散播这种言论。

      仅仅几天时间,从北直隶到山海关,到处在说八月十日之前皇太极要死了。

      信的人深信不疑,不信的人则以为自己的皇帝应该疯魔了。

      但是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距离八月十日也没有多久。

      真等到那一天,是太祖显灵,还是陛下疯了,一切便可分晓。

      这些言论在大明传播得这么广,皇太极想不听到都不行了,不但是他听到了,满清的一些重要权贵,哪个不知,哪个不晓。

      但他们所有人的反应和大明的文武百官差不多,自然是不信皇太极会在不到二十天内暴毙的。

      他们更多的是猜想崇祯此举背后的用意是什么。

      崇祯不是三岁小儿,虽无大才,将大明治理得一团糟,但却并非是傻子。

      何以会出如此言论,实在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

      为此,皇太极还召集众大臣到崇政殿好好的讨论了这件事情,似乎对自己即将暴毙的言论没有丝毫在意。

      最终,打了无数胜仗的满清权贵,也没能讨论出个所以然来。

      “既如此,诸位爱卿便和朕一起静候八月十日到来吧,我等看看那崇祯究竟玩的什么花样。”

      “只怕是玩出个天大的笑话。”豪格笑着出声道。

      此言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引得一片哄堂大笑。

      沈浪没有在京师等着事态的发展,他的训练时间紧得很,可不会在京师花一二十天等着八月十日的到来。

      反正在他这个后世人眼里,皇太极死定了,天王老子来了也救不了。

      第八十四章 火炮到位

      “轰轰轰……”

      荒村的驻军营地外,不时的响起一声声炮响。

      沈浪和几位军官皆是拿着望远镜仔细的观察着炮击效果。

      一旁,一个穿着朴素,面容沧桑,有些消瘦中年人,难掩紧张忐忑的心情。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甚至他一家之后的命运了。

      此人就是当初发明砂型铸造法的吴铁生,现如今京师第一铸炮厂的技术工程师。

      京师第一铸炮厂的建造还未完工,但沈浪的时间很紧,没时间等到铸炮厂建好之后再铸炮。

      于是便在附近给吴铁生找来了几间大房子,条件虽然稍显简陋,但开炉铸炮还是可以进行的。

      经过这段时间夜以继日的努力,吴铁生带领一群精心挑选的能工巧匠,终于用砂型铸炮法铸造出了两门火炮。

      而且按照沈浪提供的技术改进及要求,用的燧发机。

      再用新制造出来的水力卧式膛床给炮膛拉了膛线,而且还是螺旋型膛线,是名副其实的线膛炮了。

      这两门前膛燧发炮有两种口径,分别是95毫米和120毫米。

      95毫米口径用的18斤的炮弹,作为野战炮使用。

      120毫米口径用的36斤的炮弹,作为攻城炮使用。

      放弃了球形炮弹,改用的是锥形炮弹,这也是该炮炮弹比口径相仿的红夷大炮炮弹更重的原因。

      因为有膛线的加持,需要装填的发射药也大幅减少,精度和射程更不是红夷大炮可以相比的。

      在刚才的测试中,在五百米内,几乎不要计算什么弹道,直线瞄准就可以精准命中目标。

      95毫米口径的火炮,有效射程可达一千五百米以上,射程超过三千米。

      增加装药量,射程还可以继续提高到四千米。

      120毫米口径的攻城炮,有效射程超过两千五百米,射程甚至可以达到五千米以上。

      皆是远远的超过眼下最先进的红夷大炮,但是在重量上却又更加轻便。

      红夷大炮普遍重量在一吨以上,也就是一千公斤以上。

      而这门95毫米口径的野战炮,重量只有六百多公斤。

      120毫米口径的攻城炮,重量也不到九百公斤。

      两门炮经过测试,达到现在这种水平,沈浪还是满意的,吴铁生也较好的执行了他对于技术的改进。

      其实,改进的不仅仅是火炮本身,沈浪根据史料和后世的技术发展,对炮架和炮车也进行了不小的改进。

      炮车用的两轮车,非木制,而是全金属制。

      车架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尾撑,尾撑套上牲畜就可以拉动,是一种畜力牵引模式,和后世的机械牵引很像,便于机动。

      而且,火炮发射时,两侧的车轮和炮架后的尾撑可以形成相对稳固的三角支撑,以便更好的稳定炮身,使精度更加准确。

      火炮的仰角则可以通过炮尾下方的一个螺杆进行调节,但方向射界还是只能转动炮身来进行调节。

      不要小看沈浪这种对炮架与炮车的改进方式,火炮能否精确的调整射程往往不是依赖火炮自身,而是需要靠炮架来解决的。

      而这恰恰是大明眼下的短板,大明用于野战的火炮,几乎都是小炮。

      炮身直接安放在木质炮架上,通过大车运输到阵地,然后卸下置于地上,在

      所以大明军中的火炮数量看似众多,经常几百上千门,但几乎都是五百斤以下的小炮。

      甚少见到大型的红夷大炮和大将军炮用于野战,而是将这种重炮放在城头上守城。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适合重炮的炮车。

      在这方面,经过对火器几十年的模仿和摸索,如今的清军甚至已经走在了大明的前面。

      在【创建和谐家园】工匠的帮助下,制造炮车的技术已经超越了不堪的大明。

      清军用大型车轮和加固炮架,可以让红夷大炮在野战中发挥不小的作用。

      如今每每作战,清军只需要出动几十门重炮,就可以在火力上对明军进行碾压。

      其实,这也只是【创建和谐家园】与【创建和谐家园】之间的较量,清军中熟练使用火器的就是汉八旗。

      同样是【创建和谐家园】,到了满清那里,就可以轻易击败同样是【创建和谐家园】的大明军,无比的讽刺,这也显示出了大明的极端腐朽。

      幸好,在这栋腐朽的大厦即将倾倒的前一刻,出现了个沈浪,给大明带来了一些崭新的变化。

      沈浪对火炮进行了几十轮的试射之后,便暂停了,因为后世真正的试炮是非常复杂的,自己现在达不到这个条件,只有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多加注意。

      如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后期再进行修改,暂时就这般定了下来。

      于是,沈浪转身,直接对依然有些紧张的吴铁生道:“吴师傅,你做得很好,我一定会向陛下给你请功。”

      吴铁生大松一口气,激动的道:“谢大人,谢大人。”

      沈浪继续道:“这两门炮的专利费,我会让京师第一铸炮厂结算给你。另外,这九五炮我先要二十门,一二零炮我要十门,就按现在的标准铸造。”

      “还有炮弹,九五炮弹先备两万枚,一二零炮弹先备一万枚。还有我说的葡萄弹,九五炮葡萄弹准备一万……”

      吴铁生认真记住,心情更加激动,这都是银子啊,这一铸出来,自己至少能赚五千两以上。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15: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