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明合伙人》-第5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而这被沈浪命名为千里传声筒的玩意儿,也迅速的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搞侦查的夜不收、尖哨等。

      自己要是有了这玩意儿,执行任务就方便高效多了,而且也更加的安全,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完成了传讯。

      这么神奇的玩意儿现在只有锦衣卫有,这下他们相信了沈浪的话,确实是一种提拔,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肯定。

      当然,无线电台不可能每个人都分一个,而是每一队一部电台。

      只有能够熟练掌握无线电台使用的人,才会掌握无线电台的使用,而且要善于隐藏,这些人会被编入通讯组。

      毕竟这种秘密通讯,只有够隐蔽,才能够安全,否则被敌所获,反而有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利器。

      而不能熟练掌握无线电台的人员,则会被编入行动组。

      他们主要负责对外情报侦查,对重要目标刺杀等等,会配备对讲机,以方便队员之间的联络以及将获取的情报及时向通讯组汇报。

      为了通讯组的安全,通讯组的位置还需要对行动组进行保密,以防行动组成员被敌俘虏后供出通讯组的位置。

      接下来一阵子,全军上下就看到锦衣卫一干人等神出鬼没的,有时候好几天都看不到锦衣卫的鬼影子,还以为他们又被调回京师了呢。

      其实不然,沈浪在将通讯组和行动组分配好了之后,就将他们分派出去进行实践了,在周围方圆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出没。

      李若琏则坐镇军中,负责接收、汇总各方传回的消息,并第一时间向沈浪呈报。

      第八十二章 皇太极,你要死了(上)

      盛京皇宫崇政殿,年过五旬的皇太极端坐在上方龙椅上,面容消瘦,神情难掩疲惫。

      他双手摊开一张颜色鲜丽的,似是圣旨模样的文书。

      只见文书上写着:“大明国皇帝敕谕金国汗。”

      “诸申乃我大明世代之臣,世守大明边界。然先汗叛乱以来,千百万生灵涂炭。”

      “是非对错,朕不与置评,后人自有评之。”

      “今朕获悉金国汗身体大恙,每况愈下,恐命不久矣。”

      “朕闻此事,喜忧参半,喜则我大明终去强敌。”

      “忧则汗乃一代雄主,暴毙而亡,非朕灭之,必为朕平生所憾。”

      “有黄台吉者为金,无黄台吉者,金国必乱。”

      “汗之长子豪格,优柔寡断,难堪大任,难掌金国。”

      “其余诸子年幼,若登大位,必为傀儡。”

      “汗之十四弟多尔衮,实力强大,野心勃勃。”

      “汗之一去,豪格必难制多尔衮,汗亦与多尔衮有杀母之仇。”

      “多尔衮仇汗日久,必夺汗位。”

      “多尔衮实非豪格所敌,豪格必败。”

      “有朝一日,豪格无路可去,可持此国书或汗之信物投我大明,朕必护佑之。”

      这是一封国书,是以崇祯的名义写给皇太极的国书。

      国书两端那翻飞的银色巨龙,加上崇祯的钤盖都足以证明这封国书是真的,确认并非他人伪造。

      这封国书是吴三桂派人送达盛京的,而吴三桂虽未投敌,但很早就与这边有通信往来,不过都是秘密的。

      这次是崇祯命人让他将这封国书送到盛京,交给皇太极,那就可以光明正大了。

      而这次国书事件的推动者,自然是沈浪,不然崇祯都不知道皇太极什么时候暴毙。

      在知道正史中皇太极会在八月初九暴毙之后,沈浪就想提前布置些什么了。

      经过与崇祯商量之后,才让崇祯给皇太极写了这封国书,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希望皇太极在临死之前大刀阔斧的削弱多尔衮的实力,若能像明太祖那样直接咔嚓了最好。

      当然,这只能想想,毕竟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很强,不可能坐以待毙。

      但让皇太极去削弱多尔衮的实力,是可以期待的。

      若成功,多尔衮的实力必然下降,与豪格的竞争便处于劣势,让其难以成为日后权势滔天的摄政王。

      毕竟多尔衮的能力也确实比豪格强一些,野心也比豪格的大。

      若让多尔衮被压制,而让豪格成为下一位继任者,多尔衮必然不服,肯定会寻机夺权,从而有可能引发满清内战。

      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皇太极着手对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进行削弱,但未成功便暴毙。

      多尔衮必然更加痛恨,加深与豪格之间的矛盾,清廷内部动乱的可能性也加大。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那自然是最好。

      若皇太极已经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削弱多尔衮的实力,这封国书还有第二个目的,那就是让皇太极提前立下遗诏,死后传位于豪格。

      因为正史中皇太极是突然暴毙,没有立下遗诏,所以豪格就没有足够的名义继任帝位,这就给了多尔衮借口。

      若皇太极立了遗诏,凭借皇太极的影响力,支持豪格的力量就会增强,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

      因为正史中,双方实力相差无几,谁也没有把握取胜,所以才达成妥协,让顺治捡了便宜。

      若是豪格有了遗诏的加持,让实力的天平朝他倾斜,那他就有机会继任。

      只要豪格继任,对大明就有利。

      所以这小小的国书,可是承载了很大的使命。

      大明现在沦落到用一封国书去谋划这种大变,也是没办法的事。

      毕竟现如今大明对于满清,是处于守方,即便知道皇太极要暴毙,也没能力在这个时候去做些什么,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

      能成功的影响到皇太极最好,实在影响不了,那也没有办法了。

      对皇太极来说,突然在这个时候收到崇祯送来的国书,他是非常意外的,更让他意外的是,崇祯的语气,怎么像换了个人一样。

      一口一个金国汗,不承认大清就罢了,其间透露的意思好像是若你皇太极晚点死,我崇祯率领的大明会直接灭了你。

      皇太极忍不住在心中嗤笑一声,“我大清铁骑刚在大明境内肆虐半年,无人可挡,满载而归。崇祯小儿,此等言语,若三岁小儿。”

      说回这封国书的内容,无非表达两个意思。

      你皇太极命不久矣,要死了。

      你皇太极一死,就没人能制住多尔衮了,多尔衮迟早夺你皇太极一脉的位子。

      你皇太极本身就与多尔衮三兄弟有杀母之仇,一旦多尔衮上位,这三兄弟也绝对不会放过你皇太极的子孙后代的。

      而你一手建立的大清乱了,对我大明的威胁就不足为虑了。

      我就等着看好戏,要是豪格侥幸逃过一命而无处可去,可以来投奔我大明,我会好心收留他的。

      将这封国书又看了一遍,皇太极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现在不应该是大明焦头烂额吗?你崇祯有什么资格用戏谑的语气,看戏的心态,一副尽等大清内乱的神情送来这封国书?得癔症了吧。

      其实皇太极不知,沈浪还准备让崇祯将多尔衮与庄妃的事情也一并写进去,但崇祯认为在国书中写这些内容有些不妥,便没有加进去。

      否则的话,皇太极心态也不会这般平静吧。

      虽然对国书中崇祯的态度有些嗤之以鼻,但皇太非常清楚,这国书中的一些内容是真实的。

      多尔衮三兄弟掌握两白旗,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但是不用他崇祯提醒,他皇太极这些年为了整合大清的力量,什么时候停止过削弱其他各旗的实力?

      继位之初的四大贝勒,权势最大,其中两大贝勒阿敏和莽古尔泰直接被除掉。

      大贝勒代善也老实了,再加上现在年纪也大了,基本不再管事,他皇太极一家独大。

      现如今,能够威胁到他皇太极这一脉的,也就多尔衮三兄弟了。

      这些年他皇太极也并非没有对多尔衮三兄弟进行监视和削弱,甚至是想办法分化三兄弟,也起到了一些成效。

      但是先汗在世时,三兄弟本就受到优待,各自领到了可观的牛录数量,仅排在四大贝勒之后,三兄弟联合起来,实力更是强大。

      早些年为了对付其他三大贝勒,还需拉拢三兄弟,所以让三兄弟顺利成长了一段宝贵的时间。

      再加上三兄弟也立了不少功勋,特别是三兄弟中的多尔衮,最聪明,最沉稳。

      这些年表面上也是装着老实本分,没做什么违逆之事,比之阿敏、莽古尔泰之流强多了。

      也正如此,一直没有找到太好的理由和借口除之,让三兄弟保存了大部分实力到了现在。

      即便如此,这三兄弟现在还是无法威胁到他皇太极,他皇太极直接掌握两黄旗和正蓝旗共三旗。

      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是站在他皇太极这边。

      四旗的实力,加上两黄旗的实力也非常强大,这三兄弟两白旗实力再强,也得老实。

      可自古以来,一朝天子一朝臣。

      皇太极深知自己能够牢牢掌握三旗的实力,让镶蓝旗效忠,让两红旗臣服,让两白旗不敢妄动,但不敢保证继任者就可以做到。

      人心最是难测,济尔哈朗会不会继续效忠他皇太极指定的继任者,代善会不会又开始抬头搅风搅雨,这谁都无法保证。

      第八十三章 皇太极,你要死了(下)

      从山海关传来的消息,送给皇太极的国书应该早就到了,至于皇太极究竟会怎么做,外人不得而知。

      那封国书,皇太极也很大概率不会拿出来给别人看,不然只会加深与多尔衮三兄弟之间的间隙。

      但是,沈浪并未被动等待,在山海关那边有回复之后,他便率领一些亲兵和部分锦衣卫干将赶回京师了。

      在和崇祯简单的彩等锦衣卫。

      对高文彩下令道:“立即带领你的人去传播。”

      “陛下得太祖启示,建虏酋首皇太极必在崇祯十六年八月十日之前暴毙,流寇必灭,建虏必除,我大明国运必将昌盛。”

      “即此,大赦天下。”

      一听这个命令,高文彩就明白了,散播谣言嘛,这事儿太简单了。

      但是,他一听到内容就有些懵了。

      这是何意?这不像是谣言啊,谣言怎会言辞凿凿的去预测不到一个月后将发生的事?

      后半句流寇必灭、建虏必除,国运昌盛之类的可以看成是一种祈福。

      可前半名确切的说皇太极会在八月十日之前暴毙,这皇太极要是没死,整个大明不成了笑话吗?

      高文彩怀疑自己听错了,还特意把沈浪刚才说的复述了一遍。

      沈浪肯定的点点头:“对,没错,就如此传。”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09: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