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明合伙人》-第1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对于眼前的骑兵,红衫军能用刺刀,就用刺刀直接刺,如果相隔远一点,就立即装弹射击。

      一时之间奈何不了红衫军的空心方阵,红衫军的骑兵增援也快到了,经受不住巨大伤亡的苏丹军只能撤退。

      红衫军立即出动骑兵追击,但接下来的剧情有些不符合逻辑。

      因为有部分苏丹军居然将自己埋在沙里,趁红衫军追击他们的溃兵时,突然从沙地里跳出来。

      然后举刀斩向红衫军的战马,把追击的红衫军骑兵杀了个人仰马翻。

      崇祯也看出了问题,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问道:

      “沈卿,这些人把自己埋进沙里,看他们埋得也不深,为何没被千军万马踩死?”

      “而且,就算他们没被踩死,他们都已经埋进沙里,为何能分辨出自己人和敌军?”

      “还能分清追击的敌人与自己的距离,跳出来就可以瞬间攻击敌人。”

      崇祯这几个问题把沈浪问得也有些尴尬,他只能解释:

      “陛下,有些拍摄电影的人,为了让电影好看,都喜欢用一些夸张的手法,甚至夸张得有些不正常。”

      崇祯似乎想起了之前那个电影主角,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当然,空心方阵也不是万能的,它能够对付骑兵的前提是方阵能够稳固,一旦方阵被突破,那骑兵迅速的形成了对步兵的优势。

      电影继续播放下去,苏丹军穿上红衫军的衣服冒充红衫军,红衫军果然中计。

      突然杀来的苏丹军打了红衫军一个措手不及,甚至来不及重新布置空心方阵。

      再加上指挥官战死,红衫军陷入混乱,随即便淹没在了苏丹军的骑兵洪流中。

      这部电影,沈浪想要崇祯看的内容已经看完了,所以没必要再看下去。

      接下来的一部电影是《战马》,背景是一战。

      “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沈浪和崇祯简单的讲过一战和二战,所以他知道这是后世人类史上最疯狂的两次大战。

      他也很想了解一下一战的战斗场景。

      沈浪将进度条拖到五十几分钟的时候,英军骑上战马,抽出骑兵剑,向德军的营地发起了墙式冲锋。

      德军准备不足,仓促中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疯狂的向树林中逃蹿,英军骑兵在后面掩杀而来。

      可是他们没想到,德军在树林中早有埋伏,一排机枪已经上膛,静等他们自投罗网。

      突然,哒哒哒……

      一排机枪疯狂的喷吐着火舌,弹链上的子弹被机枪疯狂吞噬。

      战马飞掠而过,但是马背上已经没了主人。

      刚才还气势汹汹的骑兵,转眼间被屠杀一空,战马和人的尸体倒伏一片。

      第二十五章 和崇祯一起看电影之《战马》

      电影中有几个镜头特意从机枪上掠过,所以崇祯看得很清楚的,这种火器明显有很大不同,他也被刚才凶猛射击的镜头吓住了。

      于是,脱口而出的问道:“沈卿,这是何种火器?为何能如此快速的射击。”

      沈浪介绍道:“陛下,这种火器叫机关枪,我们习惯叫机枪,而这款机枪又是重机枪,威力比轻机枪更大。”

      沈浪拿出手机,开启秒表,指着手机屏幕道:

      “陛下看这里的数字变化,我们按这个速度数60下为一分钟。”

      “而电影中的这个机枪,一分钟最快可以射出六百发子弹。”

      崇祯看着手机屏幕上快速变动的数字,震惊的道:“这岂非吸一口气的间隙就可以打出十枚子弹?”

      沈浪肯定的点点头,补充道:“机枪的出现,基本上宣告骑兵时代的终结。密集的人海战术也不再适用。”

      崇祯再想到刚才电影中的一方摆出那么多机枪,那一口气得打出多少子弹啊,这简直就是一堵弹幕墙啊。

      难怪那些骑兵败得那么惨,如果换成密集的步兵,下场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伤亡会更大。

      崇祯立即发现一个问题:“这机枪无须装填子弹?”

      沈浪没有解释,而是将镜头向前拖动了一些,指着弹链道:“陛下看到有人用手托着的那东西吗?那叫弹链,子弹提前已经装在弹链上了。”

      “机枪开火时,里面的结构可以自动将弹链上的子弹装填进枪膛,在子弹发射完之后,空的弹链就从右边出来了。”

      “就是这种机枪,在一战的一次战斗中,一天就击杀六万人。”

      “也正是这一仗,让人们知道传统的人海战术在面对这种武器的巨大弊端,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战术应对。”

      崇祯听到一天就击杀六万人,不自觉的吞咽了一口口水,沈浪用的词不是击败,而是击杀。

      一天击杀六万人,岂不是尸体堆积如山,他的脑海中不由的浮现出蜂拥的进攻人群凄惨的倒在机枪前方阵地的场景,心中不寒而栗。

      不过,一想到射击速度这么快的恐怖武器,一天击杀六万人,好像也很正常吧。

      不正常的是,他实难想象两百多年后的人类,居然就能够发明出如此恐怖的兵器。

      而一战和之前一八八几年的那场战斗相隔的时候也不长吧,人类在武器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可随后沈浪告诉他,这款机枪其实在一八八几年就发明了出来,只是在一战中一战成名而已。

      很多战术和武器,都在提前几十年就发明了出来,但它们想要淘汰旧的机制,则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一次次的证明。

      就像现在的燧发枪,早已经发明了出来,但到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列装。

      崇祯点点头,看来不管在什么时代,人类接受新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他崇祯就不需要了,再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接受这些新事物了,大明军一定要加快列装燧发枪,再配上刺刀。

      然后使用线列步兵战术,空心方阵,火炮再配备榴【创建和谐家园】……

      他恨不得马上将这些新战术、新技术全部学来,这样的话,谁能灭我大明?

      沈浪又将播放进度条向前拖动,到下一场战斗的,其中一个给大炮装弹的镜头给了崇祯很大的好奇。

      “火炮的弹丸已经变成这样了吗?”

      镜头中的炮弹已经是现代炮弹的样式了,长筒形,弹头是尖的,和大明现在的大铁球完全不同,和之前的榴【创建和谐家园】也不同。

      沈浪点点头道:“是的陛下,看起来像是放大了很多的子弹。”

      沈浪这么一说,还真是,和之前的机【创建和谐家园】很像。

      影片中,炮弹装好之后,就迅速的射击,崇祯立即又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

      炮弹发射时,大炮居然没看到动,而炮管却向后缩了一截。

      崇祯仿佛是一个好学的好学生,不懂就问,沈浪也很有耐心的解释。

      “陛下,现在的火炮在发射时,整门炮都会因为巨大的后座力向后退一段距离,我们称这种火炮为架退炮,意思就是射击时连同炮架一起后退。”

      “这样的话,架退炮下次要射击的时候,还要将火炮推回原位重新瞄准,严重影响发射速度。”

      “为了改良架退炮的问题,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出现了管退炮。”

      “管退炮的意思就是发射时,只有炮管向后移动,炮架还是在原地。”

      “通过炮管上的一个叫制退复进机的物件,炮管后退之后又会迅速的回到原位。”

      “再加上后膛装填炮弹,也省去了很多步骤,管退炮在射击速度、射击距离和精度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快的话,一分钟可以发射20发左右的炮弹,一般正常也可以发射6-8发炮弹。”

      “而现在的架退炮,两分钟左右才能发射一发,差距非常明显。”

      听完沈浪的解释,崇祯啧啧称奇,难道后世人真就比自己这个时代的人要聪明这么多吗?

      不然的话,他们怎么就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良发明那么多先进的武器,战术,工艺。

      电影继续播放,突然一发炮弹落进战壕中,几个士兵像破布一般被掀飞了起来。

      “这炮弹的威能也大了许多。”

      “陛下,在电影中,很多武器的威能都被刻意的削弱了,不然的话,就太过血腥,不适合普通人观看了。”

      “真实的战争中,这样一发炮弹落在人群中,几十人被撕成碎片很正常。”

      “如果是在空旷一些的地方,七八亩范围内的士兵,恐怕都要失去战斗力了。”

      “爆炸中心的人直接被撕成碎片,离爆炸中心稍近些的,会被活活震死。”

      “所以,一战中的军队都会在自己阵地上修建大量战壕。”

      崇祯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一炮七八亩地的范围遭殃,在被沈浪确认后唏嘘不已。

      崇祯一双眼睛再度死死的盯着屏幕,全神贯注的看着。

      战壕中布满英军士兵,外面炮声隆隆,被炸起的泥土像雨点般浇在士兵身上。

      在指挥官的命令下,他们都站在梯子旁,随时准备登上梯子爬出战壕发起进攻。

      虽然听不懂电影中的话,但崇祯能够通过一些士兵们的表明看到他们的恐惧。

      可是一想,能轻易将人撕成碎片的武器,能不怕吗?

      自己光是坐在电脑前,听到炮弹的尖啸声以及爆炸声,都有些心惊胆颤。

      第二十六章 和崇祯一起看电影之《拯救大兵瑞恩》

      战壕内,一个英军指挥官站上梯子吹响进攻的笛子,战壕中的一个士兵跟着吹响了另一种古怪的乐器。

      崇祯不认识这种乐器,但沈浪知道这个乐器叫苏格兰风笛。

      这显然是一种冲锋指令,士兵们蜂捅的登上梯子,爬到地面上,然后前赴后继的发起进攻。

      但是,战场上的障碍物太多了,崇祯认出了拒马,但是一种带尖刺的线,他不认识。

      “陛下,这是铁丝网,就是在细细的铁丝上,再绑一些尖铁丝,然后将它们编起来固定在地上。”

      “敌人在进攻时,遇到一道道铁丝网,将寸步难行。”

      “这东西被用在军事上之后,就被各方广泛采用,在阻挡敌军进攻时非常实用。”

      “我之前说用机枪一天射杀六万人,铁丝网的作用就非常大。”

      崇祯点点头,他懂了,完全懂,这么密集的铁丝网,进攻方想要通过,行动肯定会非常迟缓,阵形也很难保证。

      因为几乎无法走直线,只能绕来绕去避开铁丝网。

      更重要的是,敌方还布置有大量的机枪,那么密集的火力对于进攻方来说,简直是灾难。

      “不过,铁丝网的工艺难度也不高,我大明现在就可以造出来。”

      “我在想,如果我大明的城墙上布满一圈铁丝网,只要城墙不塌,任你多少人恐怕都难以攻入。”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21: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