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明升职记》-第6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道一明明还没到致仕的年龄,体力尚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而且知府正是美缺中的美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且王道一又是万历二十三年中的进士,去年底就乞休致仕回乡,只作了十七年的外官而已,答案自然就昭然揭然了。

      看来王知府在禄米问题得罪了藩王,事后受了藩王与宗藩们的暗算,甚至连知府都作不下去,被迫乞休回乡了。

      弄清楚王道一被迫致仕的真相之后,柳鹏并没有大声嚷嚷,而是顺水推舟坑衡王府:“让他们栽一个大跟头可不够,咱们有王老主持,肯定能让衡王府连栽几个大跟头,到处丢人现眼,最后大家都知道燕王子孙就是这般稀稀松松!”

      这话说到王道一心里去了,他当即问道:“柳少,建国亡国痛史先不急着写,到时候我帮你一起写,象登州沦亡痛史那样的揭贴还有没有?对了,这揭贴是那丁子杭主持编写吧,今天他来了没有?”

      “来了!”柳鹏当即答道:“正在外面侯着,王老要不要见一见提点提点他!只要王老稍加提点,保证他妙笔生花,一支笔胜过几千衡府仪卫府!”

      王道一笑了起来:“这样的英雄人物,当然是要见一见的,不过今天倒不急,咱们把生丝生意敲定再说。”

      王道一虽然表现得风轻云淡,但是他这么一个刚刚致仕归乡的前任知府刚一下车就插手生意,当然不只图虚名而已:“柳少,到时候生丝要从你那龙口那边出海,你想要分多少银子?”

      柳鹏当即说道:“王老,我也跟您说句大实话,既然你这买卖利国利民造福乡里,那我一分银子都不要了,只求能多来几条江南船,港口的生意能更红火一点!如果王老一定要分我些好处,那只求王老一件小事。”

      王道一与马立年不由都对视一眼,他们都是经年人精,吃过的盐比柳鹏吃过的米还多,知道柳鹏所求的“小事”必然非可凡响。

      要知道,这可是桩一年几十万两银子的大买卖,虽然自己接手过来,未必能有衡王府赚得那么多,而且方方面面都要打点周全,但是大家从中赚到十万两银子以上的毛利润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事情顺利的话,大家赚到十万以上银子的净利润也未尝不可。

      这可是一笔惊人至极的大买卖,而在具体的操作之中,柳鹏的龙口港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王道一与马立年在安徽会馆推演了好几天,最终认为生丝还是应当从龙口出海为好。

      或许可以从蓬莱水城、黄河寨或是其它海港出海,只是那脱离了王道一的控制之外,恐怕就生出好多变故,而且合作者实力太强或是太弱都不是一件好事,只有龙口这边最合适。

      而且柳鹏虽然年纪很轻,但他手上的实力摆在那里,因此在安徽会馆推演了好几天,王道一最后还是敲定要与柳鹏合作。

      只是几十万两银子的一桩买卖,至少十万两银子的毛利润,他硬是一文钱都不要,只求王道一“一件小事”,那这件小事非同小可。

      因此王道一格外郑重起来,他以十分严肃的语气:“柳少有何事相求?”

      柳鹏当即说道:“我想王老既然要做生丝生意,那肯定要办几只织机在手上,那只求您把织机放在龙口,您的织房若是放在龙口,头三年我不取一文钱。”

      王道一与马立年都是齐齐松了一口气,他们没想到柳鹏所求竟是这件事,只不过他们对于柳鹏的睿智还是大吃一惊。

      既然插手生丝生意,那自然同时要向上下流扩张,往上流扩张不成问题,王家早就有现成的柞树林,只是这些衡王府收购山蚕丝的价格实在太低,虽然王家出产的生丝衡王府价格不敢压得太低,但王家的柞蚕养殖终究受到很大影响了,前几年王家被迫放弃山蚕业,连柞树林都闲置在那里。

      但是王道一既然插手生丝买卖,自然就有族人主动出来重作冯妇,要知道不管是山林还是器具甚至是蚕种,王家根本不缺,都有现成闲置的扔在那里,而往下流发展当然就是插手织造,衡王府之所要把东三府的山蚕丝卖到临清州去,不就是为了临清州有上千张织机。

      但凡做生丝这门生意,最后手上多多少少得办个织场备着几张织机,不能受制于人,只是王道一一时没想好该把织场放在何处,他既然致仕归乡,很想把织房放在自己老家省得有人过来找麻烦,但又觉得离官道实在太远,平白增添了许多成本。

      现在柳鹏一提醒,他倒觉得龙口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临近大海又依托大道,交通便利至极,又是预定中的生丝出海之地,织场可以就地取材,而且龙口是个蒸蒸日上的好地方,现在去圈块地办个织场未尝不可。

      第195章 王道一的家事

      第195章 王道一的家事

      至于柳鹏说“三年不取一文钱”,王道一根本没听进去,这黄县地面上又有谁敢收他太原王家一文钱。

      “那就这么说定了!”王道一当即拍板:“我回头就把松江府买来的织机全部挪到龙口去,柳少,生丝生意你可是说了,不准备取一文钱。”

      柳鹏当即答道:“大家也知道龙口的情形,山蚕丝若从龙口出海,我绝对不收一文钱,也绝不赚一文钱,我若是从中拿一文钱赚一文钱,就叫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

      柳鹏发了这样的毒誓,王道一与马立年当即露出了笑容,柳鹏不参与利润分配,那他们手上就等于多了大一笔银钱,王道一不由松了一口气:“那多谢柳少,我一直想好好造福乡里德泽宗族,只是这些年宦海沉浮,一直没机会……现在多了这笔钱,终于有机会造福宗亲。”

      柳鹏却是看明白,王道一过去可是以不近人情著称,大家夸赞他的时侯都称他“为吏以来庭无私谒,清介著称”,想必平时为了名声不曾放开捞,甚至借过了大好的捞钱机会,等退下来以后,却发现自己在任的时候捞得太少后悔莫及。

      这样想着最后捞一把的人物柳鹏见得多,因此他并觉得王道一现在多捞一些,强行插手生丝买卖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只是王道一过去有些不近人情,不管是乡里还是族人之间风评都不太好,但是既然致仕回乡,自然要考虑自己身后的名声,他已经考虑为族里年老却还没有娶妻的老光棍出钱娶个老婆,还准备出钱重修族里的清节院,让那些守贞的寡妇有个终老的所在,更要为族里的书院延请名师,族内子弟只要到了年龄都能进入族学免费读书,甚至还要免费给族内子弟提供笔墨。

      说到这些事,王道一就是有些碎碎念了,拉着柳鹏说了老半天,想让柳鹏明白他的难处。

      黄县有两支王家,王道一是太原王氏,而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前给事中、四川巡抚王继光就属于琅琊王氏。

      虽然说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可是大家既然同在黄县又都姓王,自然要暗中别一别苗头,争一争高低,只是不管朝堂之上的评论,还是民间的风评,甚至后世史学家的评论,太原王家都高过琅琊王氏一筹,后世史家评价山东明清时期主要的仕宦家族,黄县一般只会列出两个家族,一个是黄县太原王家,另一个是到清代才得以崛起的黄县贾家。

      这不是说琅琊王家在科举上的成就不高,恰恰相反,就官场上的成就来说,嘉万年间的琅琊王家反而压过了太原王家何止一筹,“祖孙双进士”可是整个登州府的佳话,王继光的祖父王时中不但是进士,而且还当过兵部尚书与刑部尚书,而王继光虽然比祖父稍稍逊色,但是他一封奏折就参倒了张居正,还当过一任四川巡抚。

      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的敌人,王道一一路碎碎念,把琅琊王家这些在科举与官导播上的成就讲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他明白王道一现在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琅琊王家绝对是让人高山仰止的名门世家,真正的学霸家族,他们的先祖王涟是太学生出身,做过一任鄢陵县令,其子王钻也做过州同,但对于太原王氏来说,这只是“别人家的孩子”传说的开始而已。

      接着就是横空出世的王时中,他不但考中了进士,而且做过两任兵部尚书,一任刑部尚书,成为整个大明帝国最顶尖的最高层人物,而且王时中的兄弟的兄弟王时正也是格外争气考中了举人,那个时候的太原王家在琅琊王家面前根本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还好王时中的几个儿子都是科场失意,最多只混了一个秀才功名,最后只能靠进士女婿张子立撑起了王家的场面,正当太原王家以为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王继光又杀出来了,压得太原王家快二十年都喘不过气来,直到万历二十三年王道一终于考中了进士,太原王氏才得以扬眉吐气。

      只是越说起王家的家事,王道一就越发担心身后事,总觉得自己在世时太原王家或许与琅琊王家能与勉强平分秋色,死后却多半是四大皆空家道中落,毕竟王继光之后琅琊王家又考了一个举人出来,但是王道一之后的太原王氏却是四大皆空一无所获。

      说到这个,王道一又说起了自己的家谱来,琅琊王氏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出过顶级的【创建和谐家园】,反而会被太原王家压过去,正是因为太原王家族中人才层出不穷,琅琊王家纵然出过六部尚书、巡抚,太原王氏却能用官海攻势生生压制了琅琊王氏。

      太原王氏之所以能组织官海攻势,是因为第六世出了一个传奇性的王继大,实际王继大本人的生平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但就是把儿孙满堂的成就刷到了极限,他有子三人、孙十二人、曾孙三十人,元孙六十六人,其中甲科、乡荐、恩选、副贡及为诸生者共六十三人,公认是“有隐德”,“历十数世尤科第相继”。

      自王继大之后,太原王家就不断展开官海攻势,无往而不利,琅琊王氏出了一个王时中,太原王家跟着在嘉靖年间考出了一个进士王三聘,又有一个举人王延孚,乡荐、恩选、副贡及为诸生者不计其数,让琅琊王家在嘉靖年间只能拿出身黄县城里张氏的进士女婿张子立来撑场面。

      到了万历年间,继字辈好不容易又出了一个王继光,可是王家在隆庆年间就出了一个举人王道明,这位王道明正是王道一的兄长,官至西安通判,接着王道一又在万历二十三年中了进士,王道一的弟弟王道行也官至两当知县、荆州别驾,还有一个从弟王道同官至抚宁知县,至于知县之下的官员更是数不胜胜,又一次以官海攻势完全压过了琅琊王氏。

      第196章 徽宁商帮

      第196章 徽宁商帮

      面对太原王氏的官海攻势,琅琊王氏根本穷于应付,他们也只能照样学着太原王氏的法子依样画葫芦,也说王家先祖王涟“有隐德”,理由是王涟当过鄢陵县令,而他孙子王时中也在鄢陵作过县令,祖孙都作过一地知县堪称美谈。

      只是道字辈虽然一口气出了一个进士一个举人两个知县,但是王道一确确实实感觉得到王家已经后继无人,下一辈没有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苗子,再不奋起的话,自从王道一以后太原王氏就在考场屡战屡败,或许就要衰败下去了。

      作为太原王氏的当家人,王道一退下来之前一直就考虑这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他觉得不是王家不出好苗子,而是因为他游宦在外族学处于放羊状况,他准备亲自把族学抓起来,哪怕出不了进士老爷,也要出几个举人老爷和一堆秀才公。

      把族学抓起来又谈何容易,可不是他到族学做个山长那么简单,王道一不觉得他到任以后族学的情况就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而且以现在王家的情况,想招个进士女婿、举人女婿也是千难万难,那只能靠金山银山砸出来。

      没错,制艺看起来是笔墨功夫,但一将成名万骨枯,不管是进士相公还是举人老爷都要用真金实银堆出来,以往族学的取才范围太窄,族中那么多年轻子弟,能在族学就读者不过二三十人而已,这实在太少了,太原王氏本来就以是官海攻势而著称,学生数量至少得增加两三倍才行,而且让学生吃好喝好穿好,免费提供纸墨纸砚,每个月甚至还要给点零用钱,让家里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这开销的银钱自然大了去。

      王道一要做的不仅仅是增加招生数量这么简单,学生数量固然要增加,教学质量更不能放松,要四处延请名师来族学讲学,族学的藏书至少得翻五倍十倍才行,还得扩建学舍购买学田,这又得一大笔银子。

      但这不是最花钱的地方,族中子弟若是侥幸考中秀才,这科举之路如果想要继续走下去,只能府试、乡试、会试一路杀过去,这何止是千军万马同闯独木桥,不知道有几万几十万人在与王家子弟竞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太原王家必须给族中子弟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来,这钱自然花得比流水还快。

      赴一次府次、乡试、会试,少不了开支几百两银子,而且十有是名落孙山的结局,但想要出个进士、举人,再多的银子都要舍得,一次考不中考两次、三次,三次考不中就考四次、五次、六次,一直到考到九次、十次,考到油尽灯枯为止,不管要用多少银子,族里都要承担下来。

      这本来最蠢最笨的法子,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要用够了银子,自然可以自到渠成,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个“用够了银子”,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又能有几个家族几个家族坚持到最后。

      虽然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王道一甚至还干过一任知县,还在芜湖抽过税,都是最能来钱的路子,但他人太耿介平时开销又大,致仕归乡的时候虽然带回来百多个箱笼,但是想要撑起这么大的场面,要“用够了银子”,这百多个箱笼根本不够用了。

      所以王道一一路碎碎念,把自己的一番苦心与难处都一一倾诉出来,柳鹏表示能理解王道一的难处,只是他就很快问道:“只是本来这话本来不当问,收一担山蚕丝至少要一二十两银子,搞不好要花二三十两银子出去,东三府有几千担甚至上万担山蚕丝,这收丝的银钱都得我们垫进去,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王老可有什么好意没有。”

      哪怕是衡王府这些年在东三府强买强卖山蚕丝,但是他们强收生丝的时候还是要支给现银,而王道一与马立年既然要虎口夺食,开出的价格肯定要比衡王府更高,条件也更优厚,那这样一来,资金压力也越大。

      虽然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王道一在山西不止作了三年知府,但是柳鹏不觉得他能一口气拿出十万现银,而且就是十万现银,未必能满足收购生丝的资金需求,甚至二十万两白银都不够。

      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是王道一却笑了起来:“这一点柳少倒不用担心,我已经同登州徽州会馆说好了,不但银子的问题他们来解决,而且龙口出海之后,可以直达松江府上海县,到时候由他们负责接应便是!”

      柳鹏这才明白王道一与马立年为什么有跟衡王府虎口夺口的底气,原来是已经与徽州商帮联合起来了。

      可别小看了徽州商帮,有明一代山东本土商业不振,几乎所有的大商业都是由徽州商人来垄断,就连小小的黄县都有徽州会馆,县里最顶尖的几家商号商铺即使不是徽州商人开的,也有徽州商帮的股份在内。

      安徽商帮在山东省内就是无所不在的巨人,只要安徽商帮出手,资金即使不成问题,只是柳鹏现在又有疑问了:“王老,临清州那边也是徽宁商帮的地盘吧?”

      严格来说,整个临清州都是徽宁商帮的殖民地,却跟山东商人没有多少关系,所谓徽宁商帮,徽是指徽州商人,宁则是依附于徽州商帮的宁国府商人,徽宁商帮联合起来的能量大得惊人。

      寄寓临清的徽宁商人没有几万人也至少有几千人之多,他们垄断了临清的一切商业,而衡王府把东三府的生丝运到临清州,负责收丝的却是寄寓临清的徽宁大商人。

      只是王道一笑了起来:“东三府是东三府,西三府是西三府,徽州商帮也有东三府与西三府之分啊。”

      临清州的徽宁商帮每年都能从衡王府收到至少上千担柞蚕丝,自然是赚得心满意足,可是整个东三府的徽州商帮并没有这种不平等的贸易之中获得任何利益,恰恰相反,衡王府的强买强卖大大损害了东三府徽宁商帮的利益。

      第197章 正身

      第197章 正身

      虽然都是徽宁商人,但是临清那边的徽州商帮赚钱赚得再海载斗量,也不会把利润拿出来与东三府的徽州商帮共享,在东三府的徽州会馆里,时不时有人会拿着算盘计算着这其中的损失,越算越心痛越算越难受,临清州那边的徽宁商帮赚一两银子,东三府的徽宁商帮至少要损失四五两银子,一年算起来,东三府的徽宁商帮可能损失了不止十万银子。

      只是衡王府势大,东三府的徽宁商人只敢偷偷打着算盘而已,连吱一声都不敢,现在衡王府因为几份揭贴焦头烂额,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根本没心思分心他顾,这些徽宁商人终于敢站出来吱一声,只是吱过声后,他们照样不敢出面与衡王府作对,而是专门找了王道一出面,反正衡王府哪怕大举展开报复,也有王道一顶在最前面。。

      王道一进士出身致仕知府在东三府闲住,又对藩王府有旧怨,正是徽宁商帮最合适的合作对象,因此双方一拍即合,王道一负责台前奔走,徽宁商帮在幕后操作,双方在徽州会馆推演了好几天,达成具体的合作协议。

      登州府的徽宁商帮要掺合进来,倒是在柳鹏的意料之中,他们若是对这么有利可图的生意视若不见,那才是一件真正的怪事,只是徽州商帮既然进来,柳鹏就觉得自己真可以安忱无忧了。

      “既然有新安义商共襄盛举,那自然可是,只是王老既然请来了新安义商,能不能跟他们好好谈一谈龙口的商路问题,请他们出面让江南商船到龙口港跑几个回合,以后江南商船若是来运丝自然轻车熟路,我这边也可以提供一切方便。”

      现在柳鹏对于江南商船实在是太过于渴求了,如果说朝鲜船到龙口来,柳鹏可以“不赚钱都没问题”,江南商船若是肯到龙口来,柳鹏赔钱都甘心。

      江南,特别是苏州、杭州与松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的精华地带,商业最发达贸易最丰盛的地区,只要打通了江南的商路,哪怕在生丝生意上不赚一文钱,柳鹏都能在其它方面加倍赚回来。

      “这事好办这事好办!”马立年当即笑了起来:“现在倒有一桩大事要办,我们先把这件大事办了!柳少,你放心就是,王老既然与徽宁商帮合作,那请几条江南商船过来照顾你的生意不成问题,倒是你这边有一桩大事要办。”

      柳鹏不由好奇起来:“我这边有什么大事要办?我一定配合就是。”

      说到这,马立年笑了起来:“柳少确实是在龙口呆太久了,您忘记了,你现在还是县里的副役,得有个正身才是名副其实啊!”

      柳鹏倒没想到这一点,事实上他现在对于副役还是正役并没有多少计较:“我觉得还是这个副役更好,若是升得太高,办起事反而不方便。”

      这是柳鹏仔细观察的结论,虽然现在长驻县城,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龙口,若是升了班头、经承这样的职务,就有太多的日常事务需要处理,反而没有时间处理龙口的事情。

      对于柳鹏的想法,王道一能理解却不赞同:“柳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你虽然不取一文钱不赚一文钱,但是生丝要从龙口出港,那至少得要一个正身的身份才行,小马这边已经都把你弄好了,我回头跟刘知县提一句,你就是县里的正身皂隶了。”

      许多皂隶奋斗一辈子,连个副役都不是,更不要成为正身衙役,要知道正身在县里已经算是有力阶层了,走到哪里都有一班白役围在身边,但这一切对于柳鹏根本不是问题,只要柳鹏登高一呼,他随时可以拉起几十人的队伍找来几百两银子。

      一位致仕的在乡知府要提一个副役升正役,那更是顺水成章的事情,刘知县再怎么不通情理,也会答应下来。

      只是王道一刚说到这,却突然说道:“等一会……”

      柳鹏知道王道一肯定想到了什么,当即不敢说话,而马立年干脆屏住了呼吸,那边王道一思索了一会,却是突然笑出声来:“柳少,我刚才想了想,你这正身的事情,就不必在县里办了。”

      “不在县里办了?”

      柳鹏没明白过来:“那是到哪里去。”

      “到府里去!”王道一倒是单刀直入:“我给你写封书信,你拿着我的书信与片子去蓬莱找黄体仁黄知府,我相信以柳少你的机灵劲,一定会把这事办好了。”

      “把这事办好了”自然不是指柳鹏晋升正身这件事,这样的小事王道一直接跟刘知县提一句就够了,如果不是柳鹏跟董主薄、常典史闹得都很不愉快,或许王道一都不用跟刘知县开口,直接找人就把事情给办了。

      王道一这么大张旗鼓事情自然好办,只是柳鹏有些不明白:“一个正身,何必去找黄知府,王老你是贵人,不必为了我作贱自己。”

      王道一当即说出一个重量级的消息:“黄知府快要走了,不趁这个机会跟他好好谈一谈,以后就没机会,而且要高升之前跟他帮个忙那是最合适不过。”

      柳鹏这才明白王道一为什么叫自己去找黄知府,而不是他自己出面,一位已经致仕的前任知府与一位可能高升的现任知府,或许会惺惺相惜,但更大的可能是火星撞地球。

      只是柳鹏更关心的是这消息之后的内幕:“黄知府准备去哪里?”

      王道一意味深长地说道:“黄体仁是本朝三十二年中的进士。”

      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柳鹏一时间没理解过来,马立年是刑房经承,倒是对于官场中的规矩了如指掌,他说道:“黄知府是万历三十八年到本府赴任,如今正是万历四十一年。”

      这一切年头背后到底有什么意味?柳鹏不太熟悉明朝官制,不由思索了半天,终究还是灵机一动,脱口而出:“莫不成是黄知府今年考满了?”

      第198章 到点了

      第198章 到点了

      王道一笑了起来:“是这么一回事,他在京里有人,据说能放一任道臣,实际道臣太清贵了,不如知府能多作些实事。”

      只是王道一的笑声却带着很多酸酸的意味,他在汾州府上草草结局,根本没机会放一任道员,还好他致仕的时候,朝廷按惯例给他加了一级,有了一个按察副使的名头,而这个按察副使的实职就是黄体仁接下去要升任的道台。

      自己没机会升上去被迫乞休致仕,黄体仁偏偏高升作了道臣,这叫王道一肯定不好受。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