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明升职记》-第6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省里的大老爷发话,既然是马快,那就得有乘马,就得有足够的机动能力,那样才拿到同样拥有马队的福山银案大盗,但是每一匹乘马都得有养马的经费,正常情况是一匹马至少得吃掉三个人的工食银,省里的老爷大人有大量,只让这二十匹马带走了四十个人的经费。

      这样一来,陈大明这边的经费就有些紧张了,必须拆东墙补西墙才能补上,而且这还不是权力变动的全部。

      柳鹏的另一位老朋友,刑房的常书办去了壮班,成为壮班的新任班头,把这支县里装备最多最齐全人数也最多的队伍抓到手里。

      柳鹏本来并不在意壮班,他觉得与老百姓天天接触的快班、皂班相比,负责地方守御的壮班实在太遥远了,只是当壮班落入常典史的掌握之后,柳鹏却发现自己在县城很有一种束手束脚的感觉。

      没错,就是一种有劲也使不开的感觉!

      柳鹏不得不承认常典史和董主薄下了一步好棋,只不过他并不觉得他们会笑到最后:“江叔叔说得对,老虎不发威,就让董主薄和常典史他们以为我们是病猫了!接下去我还在呆在这边,但会把更多的精力的时间放在县城那边。”

      这个建议获得了江浩天与谷梦雨的一致赞同,毕竟对于龙口港来说,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业务问题或是治安问题,而是重中之重的政府公关关系。

      好吧,这个名词有点高大上,实际就是求人送礼攀交情甚至一起喝个花酒,但是这件事确实是重中之重,重要到江浩天与谷梦雨都觉得柳鹏确实要把绝大部分的精力与时间放在这上面。

      只要府里、县里一道命令,龙口港就得关张封港,好几百人就没有了生路,源源不断的财路断了不说,还得不停往里面垫银子,江浩天给出一个比较老成持重的建议:“县里得多用点心,但是也得常往蓬莱走一走,得多多关心府里几位老爷,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再往省城走一走。”

      谷梦雨也担心府里县里万一要查封龙口港的问题:“柳鹏弟弟,这件事你真得多用点心思,万一府里真要发疯,要封我们的船,那就麻烦了……”

      柳鹏倒是已经想好了主意:“我觉得至少几个月之内不出问题,等入了夏之后,我就请陈大明陈班头带队缉查龙口,封闭私港一座,一应栈桥、货栈尽数焚毁,私拿获犯人若干!”

      江浩天与谷梦雨超初觉得柳鹏说的不可思议,但是仔细一想,却不得不不为柳鹏的法子拍手称快。

      虽然说前段时间大家还不知道有龙口这么一座新兴的私港,但是现在龙口港可以说是整个登州府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一座港口,过段时间就是瞎子聋子都知道黄县有个生意兴旺的龙口港。

      现在已经来了朝鲜船,迟早还会吸引江南船、福建船甚至是广东船过来,在这种情况龙口港的存在自然没办法遮掩下去,那不如让柳鹏出面请陈大明来演一出戏,到时候快班如狠似虎,将整个龙口港强行封港,这样上上下下都有一个交代。

      哪怕是省里府里的有心人刻意要挑毛病,县里也可以辩解县里并非视而不见,而是已经派了陈大明陈班头进行秋风扫落叶般的严格管理,把整个龙口私港都拆得干干净净,只是等我们的队伍一走,龙口港的奸民又开始死灰复燃,在很短的时间就把龙口港重建起来,重新开始活动了。

      至于为什么不能斩草除根,那里县里自然可以举出很多原因,比方说人力上的原因,财力上的管理甚至是管理上的原因,总之言之,肯定不是县里的问题。

      这个借口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不管出什么事,县里都可以应付过去,而且更重要的事情是府里看到县里已经自查自纠,把龙口港拆得干干净净,态度非常好,总不意思强令黄县再去拆一回龙口港。

      真要逼着黄县再拆一次龙口港,那是看不起黄县的大小官员,不把知县、县丞当干部看,到时候肯定府县之间肯定会大闹特闹,柳鹏自然就可以混水摸鱼。

      谷梦雨当即答应下来:“柳鹏弟弟以后你就常驻县里,多往蓬莱、省城走一走,多认识些朋友,龙口的事情有我,有你清月姐,还有江叔叔在,不会出什么乱子。”

      正如柳鹏估计的那样,龙口刚刚开港,所以这一次改制并没有引发太多波澜,许多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只是觉得出来巡逻的人马,从原来的鱼龙混杂变成了一群县里的正式公人。

      柳鹏把江浩天的小半人马都收编过来了,又招揽了三个辽东流民,现在整支队伍的人数多达三十多人,而且按另一个时空的模式分成了内勤、外勤和机动队,而武星辰、卫果宣这些老资格的白役也借着这一次改制的机会成为正式的小头目。

      九龙治水政出多头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虽然还有一部分残存依旧存在,比方说江浩天的总务处照样有着自己的小金库,而谷梦雨除了管钱粮之外,也还保留着一部分事权,但是跟原来的格局相比,却显得整齐划一各司其职。

      第178章 海上巡防队

      第178章 海上巡防队

      原来上百人的队伍都管不好治安,而现在龙联办这三十多人的巡防队就让小偷小摸之类的行径彻底绝迹了,斗殴、吵架事件也都大大减少,甚至连来龙口营业的青楼女子都得到不错的管控。

      改制差不多花了十天时间才最终搞定,孙氏兄弟是直到改制告一段落才明白有这么一回事,只是当他们明白有这么一回事的时候,整个龙口的格局却为之一变,孙氏兄弟不能象以前那样随便遇到点小事就拉几十个兄弟去讲斤头,那样的话会肯定被警备队抓典型,抓人罚钱还要打板子,后果不堪设想,至于已经当了学徒、伙计的辽东流民,现在根本不敢冒头出来。

      只是在改制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虽然江浩天愿意把自己的队伍都交出来,一部分人在现有的岗位担当重任,另一部分人马交给柳鹏,但还是有一些老兄弟平时散漫惯了,不愿意到柳鹏手里过正规的警队生活。

      但是江浩天却发现他没有足够的岗位安置这些编余人员,而且他也觉得手里也应当保留一支小小的武力,他江浩天平时出入可是带着几十号人,现在留个三五个老兄弟作为跟班总没问题吧。

      他跟柳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身边保留五六个随从,但是柳鹏却是坚决拒绝了江浩天的请求:“江叔叔,你现在是总务处长,得以身作责,总务处长还带着大队人马,这成何体统……”

      “那巡防队那边把这帮兄弟都接收过去?”

      柳鹏原本只准备让巡防队接收十二个老兄弟,后来又因为江浩天的力争多收容了六个老兄弟,但是准备全部编入重装备的机动队,准备用来应付大场面,实际并不参加日常的巡防事务。

      柳鹏并不愿意从江浩天接收更多的人马,毕竟现在这个比例,他还能控制住得巡防处的局面,如果接收更多的老弟兄,那巡防队就成了【创建和谐家园】,到底谁说了算真还是未知数。

      事实上,柳鹏已经觉得巡防队内部江浩天的气息稍重了,因此他当然不愿意再接收人。

      江浩天听到柳鹏不愿意接收,不由着急上火:“这都是跟随我多年的老兄弟,都是靠得住的老人,跟蒙古人女真人都干过架,翻过雪山下过海,个个都是一等一的英雄好汉。”

      “翻过雪山下过海?”柳鹏倒是想到了办法:“江叔叔,咱们也搞几条渔船捕鱼怎么办?让这帮兄弟下海去。”

      捕鱼?江浩天最初觉得柳鹏是在开玩笑,但是仔细一想,却觉得柳鹏的提议很有可行性。

      龙口港外就是资源极其丰富的渔场,往往随便一网下去都能满载而归,出了屺姆岛,那收获就更惊人了,这段时间江浩天已经看到徐震、季进思他们每次到龙口来都会运来成船成船的渔获。

      更重要的是作为龙口港的主人,本来应当在海上有足够的发言权,但是手上连一条正式的船只都没有,只有临时借来的几条小舢板,自然也没有海上的武装力量,柳鹏与江浩天都觉得自己说话底气不足。

      虽然现在只能营建几条渔船,而且还是只能在沿海作业,不敢进黑水洋甚至是脱离黄水洋,但手上这终究是有几条船了,紧急情况也可以作为战船拉过去应付一下。

      柳鹏很干脆地表示,警备队在陆上不可能再接收江浩天的老兄弟,哪怕一个都不行,但是巡防处可以专门给他们设立一个海上巡防队的编制,平时他们照常打渔晒网,紧急情况就是龙口港的一支水师了。

      江浩天觉得这是两全其美的方法,他只是担心:“徐震与季进思他们本来就有好些渔船,咱们再进去,会不会因为渔获太多,导致根本销不动?”

      毕竟现在这么多渔获,主要就是黄县与福山县两地消费,其它地方虽然也消费一些,但数量不算多。

      他必须为自己这帮老兄弟的前途考虑,柳鹏让他不用过于担心:“以后只要江南的商船来了,有多少渔获都可以卖得掉,而且我们黄县这地方,实际吃鱼吃得太少了。”

      柳鹏知道现在渔产品的关健问题,并不是消费能力太差,而是根本不懂得怎么去消费。

      这说起来象是个笑话,但是黄县人明明就在海边,但是甚至不懂得怎么吃鱼,至于海鱼之外的水产品,比方说贝壳、大虾、海参,他们更不知道怎么吃了。

      这是明朝长期禁海的恶果,本朝有一位在山东作官的福建人谢肇淛在《五杂俎w曾经说过“山东滨海,水族亦繁,而人不知取。沿河浅渚,夏春间,螺、蚌、蚬、蛤甚多,至饥荒时乃取之,而亦不知烹臛之法也。使是物产闽、广间。已无噍类矣”。

      谢肇淛说山东沿海水产品极其丰富,但是山东民众根本不懂得捕捞,哪怕是淡水河湖里的螺、蚌、蚬、蛤等水产品,也是在荒年才能去捕捞,但哪怕是捞到手里,山东人也不知道怎么烹调,哪象这些水产品出现在福建、广东,早就人吃得一干二净。

      因此柳鹏给江浩天出了一个建议:“江叔,找些福建人和广东人,我们不知道怎么烧鱼,他们清楚啊,到时候不但让大家跟着学一学,而且在县里搞一个免费品吃,自然就不愁销路了!”

      江浩天觉得这主意不错,但他还是有些没谱:“都是多少年的老兄弟,我就怕坑了他们,让他们苦本无归!”

      柳鹏当即说道:“江叔叔,您真怕没销路的话,咱们就再搞一个作坊,专门处置各种各样的渔获,别的不说,咸鱼我们总是能做得出来吧。”

      现在龙口港的渔获贸易规模不小,但是还停留在非常低级的地步,几乎是生鲜贸易,但是生鲜贸易局限性太大,因此每次入港的时候,徐震与季进思他们都是紧锁着眉头,生怕稍有耽误,一整船鲜鱼就变成臭鱼了。

      偏偏在这个时空,不但海鲜没有好的保质手段,而且受到交通限制,海鲜能销售的范围也极其,因此柳鹏认为海产品的深加工势在必行,至少许多山民也能尝一尝带鱼的滋味。

      第179章 登州路上不太平

      第179章 登州路上不太平

      江浩天这才觉得柳鹏把一切问题都考虑齐全了,他又跑去跟谷梦雨争执了一番,最后龙口护渔队、龙口海上巡防队正式成立。

      实际是两套牌子,一套人马,而且还是总务处下面的三产与小金库,海上警备队的开办经费虽然是公中负责,但上缴的利润却是总务所留七成,公中只能拿三成。

      而且海上巡防队上上下下都有着浓厚至极的江家色彩,甚至可以说是江浩天的一支私军,但是柳鹏与谷梦雨讨论之后,还是同意建立海上巡防队。

      毕竟龙口港在陆上已经走上了正轨,但是在海上却是一片空白,哪怕是随便来一群海盗骚扰,柳鹏与谷梦雨也无力应对,无论是徐震还是季进思,或者是其它人的海上力量,既不可靠又不靠谱,因此只能暂时借重江浩天的这帮老兄弟。

      只是队伍虽然成立了,渔船却还在纸面上,海上巡防队的建立引发了连锁反应,谷梦雨敏锐地发现,一个成功的港口必须有自己的造船厂,而龙口港在这方面同样是一片空白。

      还好蓬莱水城全面封港之后,那边有一群造船匠师、学徒处于失业状态,虽然没到没米下锅的地步,但是很多人现在处于坐吃山空的地步,柳鹏自己并没有出面,而是让季进思让蓬莱水城走了一圈,就找来了五六个有经验的造船师傅与十几个失业的学徒。

      柳鹏这边又派了一批学徒过去,既有黄县人,也有辽东人,让他们一路跟着学本领,哪怕这几位造船师傅跑回蓬莱去,龙口也能造出自己的船。

      这几位造船师傅口气很大,说是能造载重一千料的大船,但是现在龙口的先天条件不足,他们只能先帮柳鹏造两条近海渔船练练手,只是造船的业务还没开张,修船的业务却接得手软了。

      没错,过去龙口港不但不能造船,而且也不能修船,这是船主们最头痛的问题,往往还得跑到刘家口、黄河寨或是其它地方修船,只是这些地方进港贸易都不容易,何况是仅仅进去修个船。

      至少在龙口这边,船东能感觉得到宾至如归是什么感觉,柳鹏使用一点激励手段,大匠、师侄、学徒接起活都是热情万分争先恐后,虽然龙口的修船技术现在只能用马马虎虎来形容,但是船东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求海上行船不出大问题就行。

      只是船场一动,柳鹏与谷梦雨又不得不办了一堆作坊,铁匠作坊、木匠作坊、油漆作坊等六七个作坊即便没有立即上马,现在也处于草创阶段,而且看这架势,为了船场保驾护航,至少还得办了三四个作坊。

      象徐震、季进思这些船东对于龙口创设船场也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知道船场办起来以后,他们受益最多,而且不用出一文钱,因此经常过来帮忙添砖加瓦,时不时帮柳鹏与谷梦雨招揽一些工匠买一些材料。

      这是海上巡防队创设的连锁反应,就连柳鹏都没想到搞一个海上巡防队居然会追加了这么多投资,又创办了这么多作坊,光是蓬莱水城招募过的大匠、师傅、学徒就有五六十人之多,前段时间赚回来的银子全投进不说,柳鹏、谷梦雨和江浩天又想尽办法筹措了一大笔银子才填上了投资的巨大黑洞。

      折腾得这么大,柳鹏有些后悔,反而谷梦雨并不反悔作出的决定:“这一关闯过去了,咱们龙口港才是真正崛起了,以后咱们在登莱地面,谁敢小视咱们龙口港!”

      开弓没有回头箭,何况把家底都投入进去,柳鹏就只能继续往前冲,他干脆决定继续追加投资。

      之前还能说船小好调头,哪怕是官府查抄,柳鹏还可以玩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手法,但是这么大的投资下去以后,已经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地步,因此柳鹏很快就跟谷梦雨与沈滨通过气,接下去作一鼓作气,再修两条栈桥出来,也代表着整个龙口港有着三条同时运作的码头,彻底解决泊位紧张的问题。

      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谷梦雨与江浩天都不能再说什么,他们同意柳鹏的建议,只是让柳鹏早点回县城去办事,省得上面一道命令下来,之前所有的投资尽化乌有。

      他们担心也是柳鹏也竭力避免的,因此柳鹏当即带着巡防队中的长风队提前返回了县城。

      说是提前返回,实际是比预定行程还晚了两三天时间,现在已经三月初了,却正是春暖花开的岁月,只是这些年天气太怪,一年比一年冷,即使是三月初的登州道上,仍然是北风凛冽。

      长风队就是整个巡防中的机动力量,说是机动力量,实际却是一支重装力量,前次在陆家庄缴获来的军器衣甲现在派上了用场,将整个长风队全副武装起来,因此平时长风队很少出动,只有遇到大事的时候才真正出动。

      而在整个巡防队之中,长风队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其它几队都是以龙联办的老人作为班底再补入一部分老弟兄和新人,只有长风队几乎都是江浩天的老弟兄为基干,就连队长都是江浩天手下的老人,可以说是战力最强柳鹏个人影响也最弱的一队。

      还好现在柳鹏可以以新姑爷的身份招揽这支队伍,而长风队的老人虽然有些不适应,但也知道以后是柳鹏的天下了,哪敢跟他不敬,因此相处得还算愉快。

      “黄城那边不比龙口,在那里办事都要小心,把平时的都收起来!”柳鹏一边走一边说道:“这是怎么回事?”

      “是啊!出了龙口才知道不太平啊!”

      回答柳鹏的是长风队的老队长顾山河,他告诉柳鹏:“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段时间县里盗匪多了不少!”

      何止是多了不少,简直是成倍成倍的增长,柳鹏这一行人足足有十几个青壮男子,而且一看就是随身携行兵器的队伍,而且个个都是悍勇之徒,一路上仍旧有人过来想要摸底,看这架势甚至还想把柳鹏这队人拿下了。

      第180章 身份不同了

      第180章 身份不同了

      一路上也听说好几起偷盗甚至公然在大路聚众抢劫的案子,路人都说今年黄县不太平,盗匪的数目至少多了一倍,过去遇到十来人的山贼已经是破天荒,可是今年路人却说他至少目击了两三次规模不下二十人的山贼队伍,甚至有人声称自己遇到一支至少五十人的山贼。

      这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已经是严重得不能再严重的情况,毕竟哪怕是最太平的年间,也少不了盗匪行径,只是以往官府与山贼海贼之间总有潜规则存在,山贼既不能树旗,也不能聚众太多,不然官府没法遮掩过去,只能调来大兵围剿。

      可是现在黄县的山贼似乎不把官府放在眼里,聚众数十毫无顾忌横冲直撞,甚至公然在大路之上抢劫商队伤人无数,柳鹏甚至听路人说起三四起杀人劫财的案子,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在龙口呆了几个月,黄县的治安居然恶化到这等程度。

      至于治安恶化原因,路人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柳鹏估计是府里县里全力缉拿福山银案,抽调的治安力量太多了,以致于日常治安反而恶化,但是路人却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董主薄,都说董主薄故意纵匪,甚至勾结山贼海盗为害黄县。

      这显然是流言与《登州沦陷痛史w的后续影响,反正董主薄明明不再负责治安专司负责福山银案,大家反而把治安恶劣的责任推给他,而现在具体负责治安的陈大明陈班头反而受到了一致好评,都说他大仁大义,如果没有陈班头四处奔走,黄县的情况不知道到恶化到什么程度。

      这样的评价让柳鹏哭笑不得,只是进了县城,还有更多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

      过去在皂班,大家不客气叫柳鹏一声“小柳”,客气地叫“阿鹏”,懂得奔承的人叫他一声“柳少”,可是现在最不懂事的人也知道得叫柳鹏“鹏少”、“柳少”,懂事的人则直呼“柳哥”、“鹏哥”。

      柳鹏今年才刚满十四岁,根本还没到人被叫“柳哥”的程度,更不要说叫他“柳哥”、“鹏哥”的人当中,好多人岁数几乎是他两倍还多,甚至还有一个六十出头的老白役都嚷出了“柳哥”这样的称呼。

      而且大家觉得叫柳鹏“柳少”、“鹏哥”是再合乎情理的事情,只是大家客气归客气,真正上来跟柳鹏搭话的反而变少了,柳鹏起初还以为跟登州的治安形势一样,县里又出了什么自己不了解的变故。

      白斯文倒是说出大家很少上来搭话的原因,不是大家不热情,是现在柳鹏地位不一样了,以前柳鹏也就是地位高一点的小副役,顶多是一个没有实缺的正役,但是现在柳鹏在龙口却是打下了好大的一份基业。

      据说现在柳鹏龙口那边管着上千人,而且生意兴隆日进斗金,而且龙口的事情柳鹏说了算,只要柳鹏拿主意了,谷梦雨、厉明海、江总务、巡防队才敢点头,柳鹏不同意,什么事情都不算数。

      在这种情况下,柳鹏的身份自然不一样,大家过去跟柳鹏客气,那只是套个交情留点后路,可是过去跟柳鹏搭话,谈的可是大生意大买卖,搞不好自己辛辛苦苦一整年,还不如跟柳鹏说几句话赚得多。

      因此大家跟柳鹏搭话才会格外慎重,毕竟人情越用越薄,大家当然不愿意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浪费了大好交情,导致以后想办事的时候却搭不上话。

      柳鹏这才觉得自己的身份,确确实实是同过去不一样了,他才回到自己在洗马巷的新家,甚至还没来得及洗把脸,文秋宅文正役已经找上门来了。

      算起来,柳鹏现在还是文秋宅下面的一个副役,也给文秋宅增添了许多麻烦,毕竟文秋宅下面才三个副役和六个白役的编制,结果柳鹏长年不在皂班也就罢了,武星辰与卫果宣这段时间也常驻龙口,而丁子杭与萧马熊干脆不是文秋宅的下属,但是县里并不会因为柳鹏吃空饷而给文秋宅减担子。

      换句话说,因为柳鹏的缘故,文秋宅必须要用七个人完成十人的工作量,因此柳鹏赶紧带着卫果宣迎了过去:“文队,请进请进,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快请进!赶紧把梦雨姐珍藏的龙井茶叶拿出来,文队你这真是贵客上门。”

      柳鹏作足姿态了,让文秋宅紧绷的神情放松下来,让他觉得自己没白来一趟。

      要知道他可是盯着洗马巷这边快半个月了,终于把柳鹏给守来了,只是他也知道事情没敲定之前,自己还大意不得,因此他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原来文秋宅有个妻弟是个泥水匠,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而且他是他老妻家五个儿子中的老三,正所谓“中间不靠”,分家的时候吃了大亏,只分了一间破房子外加小一块菜园,田地是一点也没分到手,只能靠着这身手艺混碗饭吃。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02: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