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时代》-第7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对了,马库斯,让你编写的文件怎么样了?”谢洛夫忽然想起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让马库斯沃尔夫伪造的卡廷档案,这件事情其实是克格勃和斯塔西同时合作的事情。没有克格勃的协助,斯塔【创建和谐家园】立完成时不可能的,毕竟这件事是克格勃做的,很多原始资料只有克格勃内部的人才知道。

        “工作量比较大,而动用的人数不能太多,我们要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部队番号!”马库斯沃尔夫有些面露难色地说道。这不是他不愿意这么做,民主德国的法理正义就是战前反纳粹的德国【创建和谐家园】,往第三帝国身上泼脏水这些人做的毫无心理负担。

        “联邦德国去年和土耳其签订了劳务协议,准备着手引进土耳其【创建和谐家园】降低劳动成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真的很短视,我已经能想到三十年之后的联邦德国是什么样子了。对了,这叫多元化社会!”谢洛夫毫不犹豫的对联邦德国的政策进行抨击,对于欧洲国家纷纷开启多元化政策,谢洛夫是举双手赞成的,这可是你们自己给了克格勃发挥的机会,为此克格勃对外情报总局特别招募了一批伏尔加德意志人,在土耳其复地进行对劳务协议进行宣传,现在整个土耳其都知道,德国准备开放【创建和谐家园】发展经济了。

        “他们太短视了,他们怎么能这么干?这么多从民主德国逃到他们手中的人,已经是不小的劳动力量了,竟然把主意打到了外国人身上。”马库斯沃尔夫苦涩的摇摇头问道,“有你们克格勃的活动,相信去联邦德国的土耳其人一定很多吧!”

        “那不是因为我们修建了柏林墙,已经没有人从柏林逃亡到联邦德国了么?这条路已经堵死了,联邦德国还想从民主德国抽血是不可能的,为了弥补自己的劳动力不足,他们就选择了这个长远来看后遗症明显的办法。至于你问有多少人?”谢洛夫貌似无意的估计道,“大概人数在一百万左右,如果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继续,这个人数还要再往上加……”

        现在谢洛夫才刚刚明白了柏林墙的意义所在,和这个劳务协议综合在一起看,就明白了到底柏林墙的作用是什么,历史上柏林墙的修建和德国土耳其劳务协议的签订时间是一年,就说明柏林墙修建之后,联邦德国被迫停止了自己臭不要脸的吸血,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必须要另一批人做那种底层的工作,才签订了劳务协议。

        这是好事啊,为了帮助欧洲人建立属于自己的多元化社会,身为先进国家的良心机关,克格勃在这方面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谢洛夫不但要指导自己的部门干还要拉着斯塔西一起干,他不怕德国人引进外国劳工,就怕德国引进的少。

        “时间站在我们一边,百万级别的人口引进,还不知道有没有后续,到时候我们就看看对面的多元化社会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五十年后可能说不定整个欧洲都会欢迎苏联红军解放他们!哈哈……”谢洛夫拍着自己同行肩膀放肆地笑道。

        只要苏联不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不崩塌,西欧那几个国家就无法从东欧吸血,苏联的悲哀在于,明明已经把对手耗到了最后一口气,却用尽了所有的力量不能上去补一刀。

      第297章 间谍之桥

        那些老欧洲觉得自己可以把和平【创建和谐家园】同化掉,真不知道是太过自信还是过于【创建和谐家园】。在这之前谢洛夫一定要尽力的活着,他一定要看到欧洲内战的一天。

        “我就不相信,你们国家的所有人都能忍住自己的国家被别人一点点的占领?”回到招待所的谢洛夫,狠狠地灌了一口伏特加。为了后世东欧那些眼看着自己国家产业被侵吞的工人们、为了眼睁睁看着自己国家姑娘去西欧卖肉的男人们,为了奋斗一辈子血本无归的老人们,为了,为了所有人、为了理想。谢洛夫有太多必须坚持下去的理由,苏联不会解体、罗马尼亚内战不会发生、南斯拉夫还可以相亲相爱、保加利亚的人口不会负增长。

        世界在变化,在朝着有利于苏联的变化,谢洛夫在灯光下奋笔疾书,写着对于德国和土耳其签订劳务协议的安全评估,“当今世界的最大矛盾是两个阵营的矛盾,德国和土耳其的劳务协议从安全方面考量,是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包括德国在内西欧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在【创建和谐家园】的问题上出现了短视。在经过高加索和中亚的动荡不安之后,作为一个安全干部我欣喜地看到了我们的敌人正在追寻我们一直在严防死守的问题。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联盟的优势在于无神论对宗教一视同仁的打击,这种严格的态度让我们的联盟不会出现多元化的土壤,再者我们克格勃的严防死守虽说不能保证对这种思潮的全面压制,但绝对能控制住这方面的思想,相反西欧国家为了短期经济发展,一定会在这个问题上对本国人进行欺骗……”

        “这种潜移默化的政治欺骗,可以用政治正确进行归纳,推行多元化的社会是必然要失败的,当那些国家中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和平教人口,整个社会就会转入到动荡不安当中,那些资本家只会粉饰太平,根本不敢承认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的决策所导致。”谢洛夫最后在报告的后面写道,“以四十到五十年后的欧洲,本土的欧洲人人口比例会下降,到时候政治正确的宣传不会在起作用,【创建和谐家园】和本国人民的矛盾会非常尖锐,两种宗教两个民族的关系就算没有爆发明面上的冲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需要一个微小的火星就能点燃这个已经酝酿中的火药桶,一旦出现人道主义灾难,就是我们进军欧洲的最好机会,与其让自己的国家沦入【创建和谐家园】的手中,我更加倾向于右翼势力复活,那时候就是我们给予欧洲最后一击的时刻……”

        “那个时候就是我们趁机消灭所有敌人的时候了,不论是【创建和谐家园】还是右翼势力,亦或是第二国际的叛徒们,他们都无法阻止正义的审判。”谢洛夫的这封电报晚上出现在大克里姆林宫当中,赫鲁晓夫和科兹洛夫对于这封电报的评价是,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理想化的色彩比较浓厚,但还是认可了克格勃从【创建和谐家园】上面做文章的建议。

        “我们的契卡战士,在交换特工的时候都不忘了写报告。”赫鲁晓夫拿着谢洛夫的报告哈哈大笑道,“反正也没有什么损失,那我们就看看德国人到底怎么建设多元化社会吧!”

        “赫鲁晓夫同志、科兹洛夫同志,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克格勃一定的支持。”勃列日涅夫安耐住心潮的起伏,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谢洛夫电报上的话会迟早实现,甚至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丝隐忧,觉得苏联应该在这方面有所防范。

        勃列日涅夫从思想上、从能力上都称不上是出类拔萃,这点就算是经过后世的神化也没用,就算是勃列日涅夫成了苏【创建和谐家园】书记,人们也认为苏联的经济发展是柯西金的功劳,能力和威望上谢列平也比他要强,但最终勃列日涅夫就是毫无争议的胜利者。

        勃列日涅夫能做一些基本的事情,大多数人能看到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勃列日涅夫就会去做,今天谢洛夫的这封电报勾起了勃列日涅夫对苏联【创建和谐家园】的隐忧。历史上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曾经着重批评过赫鲁晓夫的理想化,【创建和谐家园】更是勃列日涅夫批评的重点。并且马上重新实行了斯大林时期的大俄罗斯主义。

        如果谢洛夫知道勃列日涅夫心中深切同意自己的看法,一定会在心中惋惜,“你要不推行干部终身制、又不是谢列平的敌人多好。我很愿意帮助你把苏联弄好!”

        谢洛夫的勃列日涅夫恐惧症一直都非常严重,这个看起来和善的最高苏维埃主席战绩彪炳,灰衣主教苏斯洛夫无法钳制住他、强势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不是他的对手、同样资历的波德戈尔内也打压、掌控苏联强力机关的谢列平率领着声势浩大的共青团也没有压住他。后世苏联的总书记安德罗波夫更是一直装死,身边的三个第一副主席都是第聂伯罗黑帮的人,被钳制的毫无还手之力。

        “也许我们未来真的有机会战胜美国?”勃列日涅夫心中未尝没有做世界第一大国领导人的愿望,但他知道这种可能很低,苏联在欧洲遭到了强大的阻力。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勃列日涅夫心中也希望自己是伟大的领导人。

        最终勃列日涅夫的眼中的光彩还是暗淡下来,面前的赫鲁晓夫还可以依靠年龄的优势等待下去,可科兹洛夫的年龄比自己还要小,他几乎没有办法战胜这个接班人。

        “后天是我们和美国人交换的日子,将军,相关准备我们都已经安排好了,地点就在我们和美国占领区的一座大桥上!”伊塞莫特妮进来报告道。

        “我们早就应该把阿贝尔上校接回来了,是国家和我们克格勃欠他的,已经快五年了,我们不过是为了五年前的错误做出弥补!”谢洛夫正在写文件的动作忽然停了下来道,“我们克格勃的特工一点在外暴漏一定要想办法营救,不然怎么对得起在外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服务的同志们?把那个飞行员看好,不要出什么差错!”

        “知道了,那个家伙听说自己要自由了,也是相当高兴呢?”伊塞莫特妮笑眯眯地说道。

        “高兴的应该是我们,我们以后会有很多机会把其他同志也救回来!”谢洛夫挥挥手让伊塞莫特妮下去,这只是一个开端,阿贝尔上校的身份既然已经暴漏,以后肯定不能在派到国外去了,但这将是克格勃一个宣传的极好机会,甚至可以拍成一个电影对克格勃的形象进行宣传,有阿贝尔上校的存在会让克格勃发展更加容易,塑造出来这么一个英雄也会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进入克格勃工作。

        二月十日凌晨,西柏林监狱中阿贝尔的辩护律师丹诺万又来了。他告诉阿贝尔,他在柏林已经好几天了,一直在同苏联大使馆代表进行会谈,现已商定一小时以后进行间谍交换。

        交换将在波茨坦附近苏占区和美占区会合处进行。跟阿贝尔一起从美国来的那位联邦调查局官员再次提出一个问题:“上校,难道你不担心他们会把你送到西伯利亚去?”阿贝尔笑着说:“为什么?我问心无愧。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那位美国官员说:“你再考虑考虑,现在还不晚!”看来美国人还不死心,还在争取阿贝尔的合作。前面看见一座很大的铁桥。汽车在离停车站不远处停下。桥头有一块很大的牌子,上面用英文、德文和俄文写着:“你现在进入美占区”。

        站在苏占区土地上的谢洛夫,一系深灰色的军装站在大桥的中间,体现上将军衔的肩章熠熠生辉,面色冷漠的看着一脸黑色轿车由远及近,在他身后五米处的,美国飞行员鲍里斯被两个内卫军士兵按住,等待双方的交换。

        看见两个穿着美军军装的人把一名秃顶的男人推下来,从照片上谢洛夫就认出来这是被逮捕的阿贝尔上校,挥手让苏联代表大声地用俄语和英语喊着:“交换!”

        美国代表威尔金森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很快地宣读,他证明阿贝尔已获释。文件是由约翰·肯尼迪总统签署的。

        阿贝尔和自己身边的美国人告别,从容的越过了交界处的白线谢洛夫一挥手,旁边的几个士兵大喊道,“欢迎阿贝尔上校回归祖国,同志们等待你已经很久了……”

        对着阿贝尔上校,谢洛夫直接敬了一个军礼自我介绍道,“我是现任克格勃第一副主席谢洛夫,欢迎阿贝尔上校成功完成工作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可惜最终还是暴漏了,作为一个特工我并不称职!”阿贝尔上校摸了一下自己的光头,面对着这样的欢迎哪怕是认为祖国不会放弃他,此时也不由得有些心中激动。

        “你已经做到了你能做到的一切!”谢洛夫握住阿贝尔上校的手,忽然从身上的盒子里面拿出一枚列宁勋章,同时宣读中央主席团的命令,“为表彰阿贝尔上校一直以来的工作,经过中央主席团批准,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同志特此颁发列宁勋章,表彰阿贝尔上校深陷敌手却一直忠诚于祖国!”

        “谢谢!”阿贝尔上校有些消瘦的脸上也充满了激动之色,敬军礼昂首挺胸接受谢洛夫为自己佩戴奖章。

      第298章 友谊之路

        “和家人团聚吧,以后的工作我会安排。”拉着阿贝尔上校的进入了轿车,一溜烟的离开了间谍之桥,对于这种人才苏联是不会不公正的,阿贝尔上校以后仍然会在克格勃服务。

        这种别开生面的授勋,让还没有离开的美国代表一阵愕然,听说过苏联对于特工很重视,但这种场面仍然有些出人预料,这算是什么?特务崇拜么?

        “我们的对手在这方面真是一点都不掩饰,竟然是第一副主席亲自来接见。”威尔金森长叹道,克格勃经常露面的领导人当中,美国人可能会苏联克格勃的特工认识的都多。谢洛夫是其中露面最多的人,自然也是中情局格外注意的人,没想到这位克格勃的第一副主席竟然直接在这次的交换之中出现。

        美国人自然无法理解苏联对于这方面的重视,一个连被捕特工都不敢承认的组织,有什么资格让那些海外的间谍拼命?威尔金森以为这次的交换只是一个特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人就知道,以后这将是一个常态事件。

        只要有苏联特工暴漏被俘,任何克格勃的领导人第一个反应都是营救,营救不出来就交换,没有人可以交换就绑架。全世界这么多美国人存在,克格勃最终会达成自己的目的。

        谢列平只是把克格勃当做自己向上的一个台阶,平心而论谢米恰斯内对克格勃的上心程度要比谢列平高的多。这点谢洛夫在和阿贝尔上校详谈之后也明确的说了出来,“我们部门的领导人换了,不代表我们的政策会换,我们的立场还是一贯的,那就是把敌人的好东西偷过来,谢米恰斯内主席已经打电话过来了,对你的事情非常关注。相信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正在准备对你的欢迎会……”

        “谢谢,谢米恰斯内主席,谢谢第一副主席。哪怕是最为艰难的时刻,我都坚信国家不会放弃我,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无怨无悔。”阿贝尔上校此时已经换上了一身军装,身上的暮气似乎一下就消失不见,恢复了当代谍王的风采。

        “国家当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国牺牲的英雄,就算是国家暂时被牵制无法处理你们的事情,还有我们这些在国内的肃反工作者对你们营救。这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身为一个肃反工作者,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无关于任何事情,就因为你是我们的同志。”在柏林火车站站台上,谢洛夫亲自送阿贝尔上校回莫斯科的火车。

        慢慢看着火车渐渐远去,谢洛夫抬起头做出一副思索的样子,过了一会才消失在熙熙攘攘的站台上,在阿贝尔上校到达莫斯科之前,行动执行部副部长门德列夫少将接到了谢洛夫从柏林发来的电报,电报上的意思很简单,把抓阿贝尔上校的当事人干掉。

        对于自己的对手,谢洛夫是比较了解的,由于美国的情报机关防止出现太强大的情报机构,所以采取的办法是不断的新建部门来分散情报机构的权利。这和苏联是不同的,谢洛夫虽然也一直在新建总局专门负责具体的事情,但所有总局都隶属于苏联克格勃。在和美国交锋的时候,有时候克格勃都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谁,今天可能面对的是中央情报局、明天面对的就是联邦调查局、后天没准就会换成国土安全局、国家地理情报局等等着这些部门。

        如果谢洛夫没有记错的话,美国这些情报部门会越来越多,到他上辈子记忆中止的时候,美国同级别互相不隶属的情报机构,好像有十六个。如果这些部门都集中在一起统一指挥,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一点都不比克格勃要差,但是互相不隶属就会造成互相隐瞒,甚至互相争权的事情发生。

        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互相之间的龌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对于这种组织机构的对手,谢洛夫其实并不惧怕,和美国不同,克格勃在苏联情报体系中是毫无疑问的中心位置,对内务部和格鲁乌具有指导权,通常情况下格鲁乌的一把手都是克格勃进行指派,虽然没有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定,但这确实是通例,如果这次谢罗夫大将度不过危机,谢米恰斯内可能就要考虑指派下一个格鲁乌的局长了。

        “这次你们斯塔西可以发挥一下,联邦德国是日耳曼人,你们民主德国也是日耳曼人,既然你们对面的家人要土耳其人做劳务,我认为民主德国可以适当的帮助一下他们。”翘着腿的谢洛夫很悠闲的品着咖啡,这不是在逼迫民主德国,现阶段民主德国和苏联是一个阵营的人,想要统一就只能跟着苏联走。换句话说冷战的结果决定着民主德国将过什么样的日子,谁都知道统一的好处,但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民主德国这边当然更愿意是自己统一对方,而不是反过来。

        “我准备联络其他同志,开放沿线的铁路帮助土耳其人进【创建和谐家园】邦德国,报告我已经写好了,很快就会有答复。”把咖啡喝完的谢洛夫舔舔嘴唇意犹未尽地说道。

        “好吧,我会和其他部门联络,开放边界让土耳其人进【创建和谐家园】邦德国境内。”从地理上面来说,从陆地上直接过来肯定比坐船要方便的多。只要东欧这边不介意,联邦德国是很愿意节省成本的,不过么,这可不一定是好事。

        “回头我会让第一总局把相关的文件转给你们,我们需要的是那那种贫穷,宗教气氛浓厚地区的劳工,君士坦丁堡周围的土耳其人并不适合,因为那边的宗教氛围不浓烈。”谢洛夫是要铁了心为西欧的多元化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了,谁都不能阻止他。

        “君士坦丁堡?”马库斯沃尔夫没有明白谢洛夫口中的意思,又补充道,“伊斯坦布尔?”

        “不,是君士坦丁堡。”谢洛夫不慌不忙的纠正,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名字,谁承认那是土耳其的地方了?以后的名字嘛,叫苏维埃格勒也比伊斯坦布尔好听。如果这座城市能换取勃列日涅夫放过自己一马,那叫勃列日涅夫格勒也可以。

        “这次需要我们克格勃和你们斯塔西的通力合作,说不定五十年后我们要打着解放欧洲的名义进军,到时候没准大军所过之处人民会夹道欢迎。不要以为我是在说笑话,未来的局势取决于我们现在做了什么,到时候那些国家的和平教人口占据了十分之一,或者更多一点,谁还能保证这些现在开心的资本家还能笑得出来呢?”在这种关键时刻,谢洛夫是不吝啬于给自己的同伴一点心灵鸡汤的,跟着苏联走什么都会有。

        有未来记忆的好处在于,谢洛夫知道什么变化是对苏联有利的,而什么是不利的。这种西欧国家建设多元化社会的努力,对苏联就是有利的。今天联邦德国和那些西欧国家因为劳动力成本的节省而开心,以后有他们哭的时候。

        事实上联邦德国确实正在因为引进土耳其劳工的问题和民主德国沟通,不单单是和民主德国沟通,而是和沿线的所有华约成员国沟通。希望苏联这边开放铁路线路让土耳其劳动力进来,这就相当于困了有人送枕头。

        谢洛夫让顾问部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加上民主德国的内务部打招呼,对这次联邦德国的请求一路绿灯,开放土耳其进【创建和谐家园】邦德国的线路。设立出来几个停靠的站点,但绝不能把土耳其人放到自己的国土上,各国所属内务部队要严格监视防止这些人赖着不走。

        这把火是要烧到对方的地盘,不能因为善意就把自己的立场给忘了。实际上东欧的缺人程度一点都不比西欧差,但要想让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资本家的节约人力成本上考虑事情,这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些国家又不会被追求利润的资本家绑架,管你什么劳动力成本问题。

        “相信联邦德国的资本家们,会非常感谢我们释放出来的善意,或者是一种名叫做善意的恶魔。”这个时候社会主义先进性就体现出来了,有克格勃的沟通,沿线国家一路绿灯瞬间就打通了从君士坦丁堡到波恩的线路。柏林站就是这条线路的最后一个停靠点,在这里休息之后土耳其人就会进【创建和谐家园】邦德国境内,这条线路被民主德国定名为友谊之路。

        什么是效率,效率就是谢洛夫还没有离开柏林,就已经见到了一列满载土耳其人的列车停靠在这里,民主德国也对土耳其人表示了欢迎,斯塔西的士兵在列车台全副武装的站立,像是要枪决这些土耳其人一样,他们已经接到了马库斯沃尔夫的命令,确保这些人不会停留在民主德国境内。不得不说德国人这种特有的认真态度在起作用,接到命令的士兵体现了一名士兵的良好操守。

      第299章 电子局长

        这造成了土耳其人对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不同的印象,这种印象会随着他们从这条路走的时间越来越长而逐渐加深,在土耳其人眼中民主德国是一个保留了普鲁士传统的国家,而联邦德国则是一个友善的国家,在后来几十年中土耳其在看到德国人的时候,通常都要问问对方是哪个德国的人。

        “这就是我一直坚持我们会赢得原因!”距离站台不远处的谢洛夫,坐在一块石头上对着旁边的马库斯沃尔夫说道。随着谢洛夫是视线,一群带着小白帽满脸络腮胡子的青壮年男子正在站台上休息,不亲眼看到这种冲击性的场面加深印象,他害怕自己未来会手软网开一面,俄土世仇可不是说说的,时代在进步,苏联和土耳其的关系也会进步,当年有英法阻止俄罗斯,现在的美国可不一定能亲自下场了。

        “联邦德国的领导人是一群猪么?这么多土耳其人,他们真的敢放进来?”没有亲眼见证马库斯沃尔夫还是不敢相信,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不由得他不信。

        “还不是因为柏林墙阻止了联邦德国从民主德国吸血,所以他们才做出了这种决定?追求利益的道路上,很多人会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这件事情从资本家的角度上理解就非常简单,联邦德国劳动力不够,本来他们可以用资本优势从民主德国源源不断的抽血,现在不能了,就签订了和土耳其的劳务协定。很正常!”谢洛夫站了起来拍了拍马库斯沃尔夫的肩膀道,“走了,看一眼就行了,这些大胡子没什么好看的……”

        在柏林墙修建之前,联邦德国有一个近在眼前的低成本劳动力来源地,就是民主德国。所以他不需要和任何国家签订这些引进劳动工人的协定,他们只需要专心致志的利用资本优势从民主德国吸血就行了。因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在民主德国之上,而民主德国的物价很低,就造成了很多人用联邦德国的钞票买民主德国的东西,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所以柏林墙肯定是迟早要修的,因为不阻止这种吸血民主德国就谈不上发展。

        可以说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在早期和民主德国的贡献很大,可以说联邦德国的发展在柏林墙修建之前是两个德国的合力,结果造就了一个德国的奇迹。在柏林墙修建之后,民主德国才有了一个稳定的空间发展经济。

        “这次在民主德国呆几天?”在柏林的一座公寓内,刚刚把孩子哄睡着的叶连娜从谢洛夫的背后抱着这个男人,对于她来讲,谢洛夫就是一切。

        “时间还早,下个月回去,古巴领导人准备来莫斯科访问,也许今年我会很忙!”谢洛夫有些无奈地说道,如果没有估计错误,古巴导弹危机的导火索已经开始了。当古巴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后,苏联就会开始准备着手让核导弹进入古巴。

        当然谢洛夫有一件事情还要办,那就是关于控制论的实践问题。来到民主德国之后,换了环境的谢洛夫才忽然发现,民主德国是一个绝好的实践场所。苏联国内遇到的阻力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先从民主德国发展关于控制论的实践更容易,这也会给苏联国内的控制论专家给予宝贵的数据。

        谢洛夫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家有小弟的感觉就是好,可以在自己愁眉不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先推出去一个试验品。去年八月份,莫斯科十二所大学进行了一场寂静无声但是意义重大的实验,十二所大学互相之间用计算机联网,出现了苏联第一个局域网络。虽说只是具备了象征意义,但其中的意义让所有计算机专家们都欣喜若狂。这个网络的出现证明,距离强推英特网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

        谢洛夫想要在柏林市首先进行组网,这件事情从克格勃内部要找人的话,应该是找第八总局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克格勃组建以后,加密联络和解密的工作由第八总局负责,领导人就是舍瓦廖夫。克格勃和情报总局的解密人员不像他们的英美同行那样拥有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设备。

        比如,美国国家安全局从十年前建立伊始,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数据库。尽管苏联的电子侦察在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它有另外两个优势弥补了这一不足。首先,它控制着苏联数学家和程序设计师中最优秀的力量,他们中的不少人常被召去为克格勃和情报总局工作。无论是美国安全局还是英国政府联络总部都不可能招募到如此雄厚的力量。

        其次,苏联的电子侦察来无疑问大大受益于谍报侦察,实际上重大的破译工作过去和现在都有赖于间谍收集到的电码密码。冷战期间向大使馆进行渗透像往常一样给了苏联破译工作很大帮助。

        从这点上讲,舍瓦廖夫中将其实手中掌控者苏联最为优秀的数学家和程序设计师,如果从柏林市进行组网的尝试,舍瓦廖夫中将的意见是必须要问的。他又不是谢洛夫这个半吊子,一定会进行先期调查,而不是一拍脑袋就干了。

        “舍瓦廖夫中将,有时间来柏林一趟,我们谈谈这方面的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谢洛夫拿着电话对另外一边的舍瓦廖夫中将说道。

        “这几天没什么时间,我很忙,一个星期之后可能会有时间去柏林。”电话另一头舍瓦廖夫中将的口气显然相当气急败坏,不知道是什么事情惹怒了他。

        “怎么回事?”谢洛夫有些好奇的问道,“我们的电子局长竟然这么沉不住气?”

        “美国大使馆的【创建和谐家园】器坏了两个,我正在想办法换新的。”舍瓦廖夫中将说道。

        “才两个,不是还有其他备用的么?”谢洛夫貌似无意的拽着电话线,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美国大使馆这种电子【创建和谐家园】器好像有四十个,“好吧,你忙完了再说……”

        让各大总局自己处理各自的事情才是最应该做的,谢洛夫给自己的定位是发展而不是干涉,他一个人的关注点肯定没有克格勃全体的关注点要多。比如对于联邦德国的渗透行动谢洛夫就从来没有过多的关注,但这方面的工作也一直都在进行,马库斯沃尔夫就在去年和第一总局合作了很长时间,这个工作的重点就是在败坏联邦德国的国际名誉。

        一些斯塔西特工被派到联邦德国境内,他们受命捣毁犹太人纪念碑教堂和小店铺,在墙上张贴反犹标语。克格勃策动的这些活动自然而然得到当地流氓和新纳粹分子的响应。三个月内,联邦德国当局登记在案的反犹太行动共有将近一千起。后来苏联的行动突然停止,但也早已破坏了联邦德国在国际公众心中的形象。联邦德国政治家和宗教活动家不得不饮下这杯屈辱的苦酒。《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波恩无力彻底清除纳粹遗毒》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外国报界对联邦德国的普遍反映。

        以色列还曾经不止一次的对联邦德国政府提出【创建和谐家园】,还不忘了用民主德国敲打一下联邦德国的举动,让民主德国和以色列一直处在停滞的关系有了发展。

        一个星期后成功完成电子侦察的舍瓦廖夫中将终于到达了柏林,谢洛夫和马库斯沃尔夫一起迎接克格勃这位电子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四十八岁,和很多苏联人一样,脑袋上有些地方支援中央的趋势。

        “你说的是去年的十二所大学联网的事情?你觉得我们应该首先从柏林开始组网么?我的第一副主席?”舍瓦廖夫中将有些狐疑的问道。

        “不错,这里是真正的冷战前线,我们和美国人的电子较量,首先将从这里开始。”谢洛夫加重了自己的口气道,“我们都明白,我们的起步比美国人要晚一些,但却并不落后,因为我们都在摸索阶段,美国人也不敢说自己在这方面一定比我们强!”

        谢洛夫这么做也是希望斯塔西能够更容易的覆盖住民主德国,其实也是在从侧面观察一下这方面的发展,控制论到底有没有一点实践性,将从民主德国的反馈结果来论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谢洛夫会为民主德国尽全力创造好一个环境,防止这个过程被打扰。

        “好吧,既然这样那就从国内调人,我们首先开始的地方是?”舍瓦廖夫中将问道,“是政府部门么?还是从人民军开始?”

        “都不是,是从柏林近百家高等院校开始。”谢洛夫做出一副抓取的姿势,低声说道,“学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群体,这个群体我们必须掌控在手里。如果在民主德国取得成功,下一步我们就推广到其他盟国的学校中。”

      第300章 两场战争

        一直以来谢洛夫好像忘记了一个东西,苏联的问题不是苏联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普遍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既然这种问题都存在,那就不一定要首先在苏联国内解决。可以找出一个有这种问题的国家先开刀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控制论这个东西不一定有用,但万一有用呢,没试过谁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时苏联的小伙伴们就有了价值,从忠心程度来讲,其实他本来应该从保加利亚开始。但从地理位置上则不同,他不相信在苏联的照料下,单单一个国家还会因为推广控制论出现在灾难。民主德国地处前线,要是真的有效果首先会把民主德国的风气改一改,民主德国的官僚阶层一定是存在的,但这个国家的官僚阶层对于苏联来讲,并不算多么强大,反对意见肯定不会像是在苏联国内这么强,暂时压下去并不困难。

        柿子还叫先捡软的捏呢?谢洛夫不会因为自己是克格勃的第一副主席,老大目前也够给力就不知道东南西北,真的把别的部门不当做一回事。只要有效果,未来来利用这些盟国在对苏联造成影响,这种迂回的办法一样可以被接受。

        “这种网络的建立,会让我们更加容易掌控住民主德国的动静。如果早知道你的目的,我应该把格雷斯科中将一起找来,我们两个总局一起行动可能会更加快速一些。”舍瓦廖夫中将等到马库斯沃尔夫走后,这么对谢洛夫说道。

        格雷斯科中将是监视调查管理总局的新局长,克格勃内部名列第七,和第八总局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共同进行电子调查方面的工作,只不过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两个总局加在一起,就集中了克格勃八成的电子侦察力量。

        “掌控民主德国的动静只是其中的一环,如果把目标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当中,就有些目光短浅了,打着学术的名义首先把网络扩大到整个华约当中,三年内我们就要完成第一步!”谢洛夫没有把自己的目的隐瞒,直接说道,“必须要把东欧和我们联盟捏合成一个整体,我们的科技和学术不比任何国家差,甚至单从一个国家的标准看来,祖国的科研人员远远比任何国家都要多,但我们的潜力远没有敌人要大,相安无事的理想者让其他部门继续去做吧,我们部门必须要主动干一些脏话,提高我们潜力的同时,还要消除敌人的潜力。”

        “第一副主席,你似乎对控制论情有独钟?我说实话,控制论学者的一些建议确实令人惊叹,但具体的过程有太多要商量的地方。你挑选民主德国推广这种理论我大概能猜出来背后的含义!”舍瓦廖夫中将话语中的意味很明显,这种迂回作战的方式已经表明了有些问题的严重性。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5 18: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