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我可以和谢列平主席沟通,今天的会议暂时就到这里,散会!”谢洛夫宣布道。
第255章 援助计划
通常情况下谢列平不会在回来工作,但今天不同,今天是二月二十日,契卡成立的日子要发薪水,克格勃发工资的时间,谢列平要回来领取这个月的薪水。谢洛夫回到莫斯科的第二天,这位正牌的克格勃主席终于在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出现,按照谢洛夫的话来说,“我们的主席同志应该体现一下自己的高风亮节,把克格勃的薪水交出来,不然的话他最近在克格勃的工作明显是多领了一份薪水,我们肃反工作者要收拾这种人……”
“……”刚刚进入克格勃主席团会议室的谢列平,面无表情的看着背对着自己的谢洛夫发表了这篇长篇大论,没有作声直接从背后坐到了主席的位置上喊道,“开会……”
“哈哈哈……”正对着谢洛夫的伊特瓦索夫正好看见这一幕,平时老成持重的他瞬间憋不住笑了,在他的带动下在座的总局局长全部都哈哈大笑。
“我的时间不多,尤里的玩笑大家不要在意!”谢列平没有真的生气,对于谢洛夫他熟悉的程度比这里任何人都要更加的深刻,去年冬天去古比雪夫打猎,还曾经被谢米恰斯内和谢洛夫两个人按进雪堆中,现在想起来还很有意思。可惜自己这边的叶戈雷切夫他们几个完全不是谢洛夫两人的对手。
摇了摇头谢列平清理了一下嗓子看着其他克格勃主席团的成员和各大总局的局长,直接进入正题道,“今年我们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经费,中央主席团已经批下来了。今天我们来安排一下各部门的具体的经费问题!”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件事情,谢列平就像是谢洛夫说的那样,根本不会在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出现,今年克格勃从财政上获得拨款略微有些上涨,按照美元计算的话大概是十五亿美元左右,知道这是什么概念么?这意味着今年克格勃的经费更加的紧张……
谢列平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之后,整个会议室的气氛有些异样,最终第一副主席伊特瓦索夫首先开口道,“今年我们合并了内务人民委员会,整个联盟的内务警察和各地区的机构全部由我们负责,但是财政拨款竟然只多给了这些,这会造成我们的克格勃的经费问题更加的紧张,七十亿美元看起来不少,可内卫军和边防军两支部队加起来就要四十亿,剩下三十亿我们这么多总局来分么?”
“是少了一点,但其实我们克格勃的经费还是增加了,其他部门甚至国防部的经费都被砍了不少!”有一句话谢列平还没有说,比起往年谢列平面对各部门的压力,今年可能是因为升任中央书记的原因,并没有在经费问题上受到刁难,不然获得的经费更少。
“第一总局的工作太重要,世界范围内的一线特工都需要经费来获取情报!对外情报总局的经费绝对不能少,国内防谍总局的情况一样!两个总局的经费只能增加!”谢洛夫直接把第一总局和第二总局都排除在外,两个部门的资金不能缺少哪怕一天。
看见谢列平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谢洛夫微微的点了点头示意不同担心,得到了保证的谢列平开始对这笔经费进行了分配,最终在一片吵闹中保证了各部门的经费问题。平时一丝不苟的各大总局局长在这个问题上都不会后退,在谢洛夫的眼皮子底下纷纷向谢列平陈述自己的部门都多么的重要,采购设备研究新技术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这些平时喜怒不形于色,让人不寒而栗的局长们此时也和挑肥拣瘦的家庭主妇一点区别都没有。如果他们是国防部的将帅们,估计已经去克里姆林宫散播美国【创建和谐家园】了。谢洛夫猜测的一点都没错,此时的克里姆林宫中,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在听着国防部的元帅们谈论美国【创建和谐家园】。
谢列平非常不容易的把各大总局的局长都安抚好了,让谢洛夫留下,其他部门的总局局长才意犹未尽的驱车回到自己的总部。两人一前一后的进入到了谢列平的克格勃主席办公室,这里一尘不染和谢列平再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每天都有专人打扫等着谢列平回来。
“回到莫斯科感觉怎么样?”谢列平坐在自己的椅子上饶有兴趣的问道。
“什么怎么样?哪方面?”谢洛夫的回答仍然充满了疑问,自己的老大这种问题实在是有些太没头没尾了一点,请原谅不是超人的他有些跟不上节奏。
“那方面都可以,随便说说!”谢列平很是怀念的摸着自己的办公桌,在卢比杨卡他是毫无疑问的克格勃主席,决定着克格勃上百万的特工、士兵、警察和线人的动静。按照美国人总是攻击苏联的言论,那就是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而在中央主席团当中他只是最年轻资历最浅的一个中央书记。两种差别谢列平已经有些感怀。
“事情多的让人无法接受!”谢洛夫瞬间脸色就垮了,他还是喜欢那种有事秘书干的生活,“下个月气温就比较合适了,我要对两座蔬菜大棚基地进行选址、等到冻土层解冻就会开工,第四总局的远洋渔船队也准备设立基地、我自己的第三总局事情也很多、从乌克兰上岸的印度牛被屠宰,不过印度牛的味道据反映不怎么样,所以我让第三总局把这批牛肉送到了一些红军的军区,把我们的自己的肉类供应节省下来给了人民。当然这也引起了一些士兵们的抱怨,认为最近的肉类质量下降!”
“下下个月我要去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组织工作,带领第六总局做好一些应急措施!”谢洛夫喋喋不休的道,“苏丹的农业学家将分批回国,下一批的专家正在安排当中。还有第三总局的计算机研究所正在研究三进制计算机,如果考虑到三进制计算机的推广问题,目前的研究已经转向了,下一个课题是三进制巨型计算机的研究。关于各边防军区的肉类储备问题,我的建议是建立属于军区的养殖场,每个连队都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养殖场,由于牛的食量太大而且挑剔,边防军区的养殖场只养殖家禽和家猪!”
谢洛夫林林总总的把谢列平不在时候的研究全部嘟哝了一边,再次补充道,“老书记,其实从肉类供应的角度上来讲,家猪明显比其他动物更加合算。我们的联盟的猪肉供应竟然比牛肉少,而且牛需要的饲料远远超过家猪,这对我们的农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一年两千多万吨农作物都被他们吃了,波兰全国的粮食产量也不过就是这个数……”
虽然早就知道苏联的粮食问题和中国、印度那种概念是不一样的,但从苏丹回来之后谢洛夫深入调查后还是大吃一惊,除了因为物流系统不畅通的原因造成的浪费之外,苏联竟然一边准备用外汇买粮食,一边同时在进行这种成本高昂的肉类供应体系运转。说句不客气的话,苏联的牛比中国、印度的人吃的都好。
“以后这些事情都是你处理了,谢米恰斯内刚来的时候肯定不熟悉我们部门的工作,你还要多帮他一下!”对于谢洛夫的诉苦,谢列平全部当做没有听到。转而问起了克格勃的经费问题,主要是希望谢洛夫可以把部门的经费缺口补上。
“第一总局的经费没有问题,老书记,萨哈托夫斯基中将不过是做做样子,美洲司的同志和很多美洲当地的毒枭关系都很好!一个美洲司就能撑起第一总局的情报网络。”谢洛夫直接把这件事告诉了谢列平。
“至于我们在意大利的建厂和很多产品可能需要半年的时间来回收资金,应该问题不大,主席你不用担心!我们克格勃的资金问题的困难地方在于要扩大全世界的产业,同时要反哺国内的机构运转,只要度过了今年的投入期,往后就没有大问题了!”谢洛夫满不在乎地说道,对于克格勃这种机构设置一些全球产业是必须的,本来历史上克格勃就是这么干的,当然现在有了谢洛夫会更加的成功。
谢列平了然的点点头,心中的阴霾因为谢洛夫的话驱散了不少,随后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问道,“那份援助计划你看了没有?经过我们评估之后会送到克里姆林宫第一书记进行批准,我不是让你回来就审核么?”
“援助印度的计划?我看过了!”谢洛夫示意谢列平稍等,随后出门去了旁边的第一副主席办公室拿过来了一份文件,却被谢列平摆手示意自己不需要看。
“你现在跟我去克里姆林宫,亲手把这份文件交给第一书记!”谢列平的话让谢洛夫很是惊讶,因为这是克格勃主席的权利。事实上这种援助一个国家的风险评估报告,尤其是面对印度这种大国的报告,谢洛夫是没资格审阅的,这种工作应该是谢列平这个克格勃主席的。
第256章 一揽子计划
冷战时期苏联曾经对很多国家进行过工业援助,其中中国和印度的规模最大,小项目印度更多一些,大项目中国多一些。但两者有一点相当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时间,中国方面很快接受消化了苏联给予的工业体系。
而在印度这边不知道是因为苏联害怕中国那边的一幕重演,还是因为印度本身的能力就有问题,消化苏联工业体系的时间大大拉长,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用了足足二十年时间才把苏联给的东西全部消化完毕。
目前对于印度的援助处在细水长流的阶段,身为国家安全机关,克格勃将会对一些工业项目进行审核,看其中有没有能对苏联造成威胁的地方。克里姆林宫中,谢列平和谢洛夫两人穿过长长的回廊来到赫鲁晓夫的办公室当中。
如果说目前苏联和哪个国家关系比较好一点,应该是印度,至少印度对苏联没有直接的威胁,而且目前为止赫鲁晓夫一直都不相信中国和印度会闹到一定要兵戎相见的地步。从、正常的目光看来,中印接壤的地区并不适合作为战场,这也是通常情况下对中印两国边界争端的共识,那个地方应该会和平解决。
“对于印度本年度的八个大项的援助计划已经全部评估完毕,我们没有从安全方面发现风险,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意见已经写在报告当中,随时可以等待中央主席团的批准!”谢洛夫顿了一下又强调道,“关于南亚方面的情报工作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弱项,长久以来我们的战略方向一直都是欧洲最强、其他美洲、中东和北非次之、南亚地区的情报网络一直都在工作,但谈不上强大!对于南亚的工作我认为还有加强的必要,第一书记同志……”
“谈谈你的看法吧!”赫鲁晓夫一摆手相当民主地说道,谢列平都是一愣,这种情况可是相当不多见的,至少赫鲁晓夫对中央主席团的其他成员远没有这么客气。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谢洛夫和赫鲁晓夫之间的级别差得很远,通常赫鲁晓夫很愿意在面对不常见的干部显示自己的民主作风。谢洛夫想了一下道,“索性印度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我准备招募启用一批乌兹别克人,当然这不是全部,还有其他三个方向作为辅助力量。分别从非洲的英属殖民地、以及和印度关系不错但同巴基斯坦对立的阿富汗、以及印裔人口不在少数的印度尼西亚招募间谍人员,具体的事情会交到第一总局第七司进行组织,第七司有一部分工作范围涵盖印度……”
正在援助友好国家的时刻这么做是不是有些不对?赫鲁晓夫给出的答案是没问题。这个世界上除了找了半天都找不到利用价值的国家之外,只要这个国家稍微有一点可以利用的地方,克格勃的第一总局都应该有对应的部门存在。
“知道了,你在安全工作这方面的专业性,整个中央主席团是没有人质疑的!可以进行先期准备了,把南亚方面的情报网尽快组织好,最好像我们在欧洲的情报网一样强大!”赫鲁晓夫把关于印度的援助报告放在桌面上,准备交给柯西金去办理。
这好像算是很高的赞誉了,克格勃发展到现在组织结构出现一种一目了然但又有些不太令人明白的情况,这个时候不得寸进尺就不是谢洛夫了,于是在谢列平的眼皮底下自己的小兄弟很放肆的拉近了和第一书记的距离,当然,都是在谈工作。
“第一书记,在各大边防军区中准备修建养殖场的计划,我认为是这样的,在和平时期军人不应该和人民一样等待供应,我认为各大军区应该有基本的属于本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这样可以让我们供应系统减少一些压力,专门把多出来的运力用在解决人民的需求上,解放出来的运力也可以避免一些在运输当中的浪费!”谢洛夫还没有忘记补上一句,“这是我们从中国方面得来的情报,不得不说经过分析之后是一个好办法!”
这个情报员自然是存在,就是谢洛夫自己。宝贵的情报人员用来探测中国军队怎么养猪也是够了,至少谢洛夫是不会让情报员去干这种活的。在单一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情报网络都很困难,两点中国都占了。
“中国?好吧,可以在你们克格勃的边防军区推广一下看看效果!”赫鲁晓夫一听到中国马上条件反射一样的同意了谢洛夫的建议。
于是谢洛夫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克格勃主席团开了好几次会都没有决定下来的事情在这里似乎得到了解决,还有这种好事?谢洛夫瞬间打消了离开的想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解决,但凭借克格勃的力量自然也能解决,但没有赫鲁晓夫的一句话好使。
“技术管理总局试验了改进的风力发电的风车,在某些偏远地区哨所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电力,尤其是西伯利亚某些地方供应困难的地方可以推广!”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得寸进尺的含义,谢洛夫准备把克格勃一年内规划的问题都在这里解决,具体这种问题有多少呢?他只能说很多,非常多……
关于风力发电谢洛夫当然不能用操蛋的节能环保作为借口,苏联看重的是成绩而不是这种东西,除了节能环保当然还有别的借口,比如国家安全。小型风力发电机这玩意又不是什么高新技术,苏联三十年代就在使用。推广风力发电主要的好处在于,苏联庞大的国土上大部分地区都在承受冷空气的侵袭,这么充沛的资源不利用太过于浪费。
谢洛夫有些后悔没有把乌拉尔山以东的气象统计报告拿过来,不然的话更容易的让赫鲁晓夫认识到这一点,现在只能利用自己脑海中的记忆进行劝说。好在这也不难,看过的东西短时间让谢洛夫忘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风力发电有这么大的能力么?”和很多项目一样,刚开始苏联都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后来慢慢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放弃了。三十年代苏联就制造过为数不少的小型风力发电机,但最终苏联觉得水力发电似乎更加好一些。
目前苏联的电力缺口不大,但这是建立在发展完毕的基础上。苏联就不建立新工厂了么?人民不用电了?那些在厨房辩论上出现的家用电器不分配给人民了?可预见的情况下苏联的电力还要继续发展,列宁不是说过社会主义就是电气化么。作为一直在抬高列宁抵充斯大林影响的赫鲁晓夫,自然更加愿意在电气化上给出自己的答案。
一不小心谢洛夫发现自己又成功了,谢列平似乎发现了什么,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曾经被谢洛夫刮地皮的感觉。没错,就是这种感觉。通常情况下谢洛夫总是在考察,反正不是国外就是在国内,只要回到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通常第一次见到谢列平,随后就会带着整整一包的文件堆在他面前。
通常情况下谢洛夫还会自称这些考察报告是自己写的,当然谢列平是十分了解自己部下的,连检讨都只能写三百字,还会亲自动笔写调查报告?肯定是身边的两个女秘书代劳,谢洛夫充其量就是动动嘴。这个过程通常是从一件国家安全角度上的报告开始入手,然后会越来越深入,一旦双方沟通的轻松愉快,谢洛夫就会把所有报告上的各种计划全拿出来,几乎上面所有的事情都是利国利民,最终谢列平也感觉不错全部批准了上面的方案。
谢列平主政两年国家安全委员会,这种情况一共碰到三次,现在看到谢洛夫各种引据数据提出一项又一项的计划,看起来前景都相当美好,他就知道似乎第四次被第一书记碰上了。
“木耳和蘑菇都利于保存,木耳可以沾着芥末吃?如果我们的人民对这种东西不认可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出口到中国,然后在对我们的人民说这种天然食品在中国大受欢迎,在从中国抄几句中医医书的话就可以了!”谢洛夫关于林业地区的副食品销量的问题上这么说道。这种迂回的办法虽然不太能体现老毛子的性格,但却非常符合克格勃的工作属性。
赫鲁晓夫频频点头,过了一会对着谢列平说道,“舒里克,一会我们一起吃饭……”
“我敢保证【创建和谐家园】联合共和国今年年内就会解体,埃及和叙利亚被以色列在中间断开成为两处不连接的土地,而且埃及方面有一种吃定了叙利亚的态度,根据第一总局中东司的汇报叙利亚方面对此相当不满,在我看来一旦叙利亚忍受够了,这个联合共和国就到了解体的时刻!”谢洛夫当着赫鲁晓夫和谢列平的面前抛出了重磅炸弹。
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谢洛夫使劲浑身解数把最近积压的计划全部说出来,就像是谢列平推测的那样,完全是借机让克格勃的一揽子计划得到支持。一天时间谢洛夫在赫鲁晓夫这里得到了二十次认可,所有计划全部通过。
第257章 控制论
这些认可不是白来的,在得到了赫鲁晓夫的支持后,谢洛夫也接到了一项任务,准备对古巴的援助进行评估,还要考察一下古巴的安全形势。这当然是不能在国内完成的,换句话说谢洛夫会在今年某个时间去一趟古巴进行考察。
“有个像普通人性格的第一书记真是不错!”走出克里姆林宫的时候谢洛夫感觉骨头都轻了二两,比起勃列日涅夫这个看起来好说话实际不容易对付的人,赫鲁晓夫其实算的上很不错,至少在某些场合非常愿意和别人沟通。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失败的地方多的不计其数,但也有不少地方是比较不错的,和戈地图的改革不能相提并论的地方在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有几个地方还算成功,戈地图的改革没有一项是成功的,这就是差距。
饭要一口一口吃,谢洛夫没有第一天提出计划第二天实现的本事,当然有不少事情也是可以利用克格勃的力量进行推动一二,就比如说阿尔泰移动电话系统的推广问题。在谢洛夫看来阿尔泰移动电话系统早期遇到的问题就是苏联地广人稀,这套移动电话系统在苏联本土形不成一个遍及全国的网络,而是变成了一个个的局域网。
但经过了在意大利推广之后,谢洛夫忽然发现也不是没办法克服这个问题,至少在意大利那种领土的国家中,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不像是苏联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完全没办法,这需要一定的人口密度和城市不能距离太远。苏联做不到,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洲国家都能做到,这自然也包括东欧国家。
于是谢洛夫再次利用克格勃的能量对阿尔法移动电话系统的推广进行干预,所有华约盟国的内务部必须采购这套设备,在所在国完成第一步的推广。只有一个国家谢洛夫比较没有办法,那就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和中国一样不容易伸手进去,从自己的职业上来讲,谢洛夫是相当讨厌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开战情报工作的时候这种体制的国家相当令人难受,渗透不进去。
如果苏联有那种鹤立鸡群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地位,谢洛夫是绝对不会搞什么革命的,他绝对会选择一条相反的道路,把其他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全都颠覆掉。省的这些国家利用这套追赶的体制追赶苏联的步伐。这样最好了,没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对比,苏联就是唯一的标杆国家,可以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中尽情的吸取营养。到时候不用苏联输出革命,就怕主动变成社会主义的国家太多。
可是苏联没有这种地位,有这种地位的是美国人,所以谢洛夫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干革命。
南斯拉夫对苏联是有戒心的,这种心态和中国的心里差不多。如果谢洛夫利用克格勃和南斯拉夫进行沟通的话,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给其他华约国家的同事打了一圈电报,谢洛夫正在等待消息。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意大利人,贝林格表示意大利可以和南斯拉夫沟通,以商业合作的模式和铁托谈一谈。没想到这件事最终是意大利解决了棘手的问题,谢洛夫得到消息之后无奈的自语道,“这算不算是意大利【创建和谐家园】给我的头一次回报?没有我的话,你们就是个万年反对党……”
种善因得善果,正是谢洛夫当年突破了意大利才有了今天的回报。意大利现在就相当于北约阵营中的南斯拉夫,从华约集团的一些民间声音中这种论调并不少见。其实很多亲美国的意大利报纸也在这么评价现在的【创建和谐家园】政府。事实上南斯拉夫对待意大利也相当有好感,两者分别被视为对方阵营中桀骜不驯的国家。
在私下场合中铁托还曾经建议帕里米罗托里亚蒂,应该打着民族解放的名义把领土上的美国军事基地清除出去,对于这个建议帕里米罗托里亚蒂表示要考虑考虑,实际上根本没有当回事,意大利当年属于轴心国集团中的一员,历史负担不是这么好解开的。再说如果意大利的美国军事基地撤离,那同为轴心国集团的日本和德国要怎么来处理?这点美国是不会让步的,要是帕里米罗托里亚蒂闹事,美国可能会考虑暗杀他。
要社会主义的公平也要资本主义的繁荣,这是意大利【创建和谐家园】团结其他党派的说辞。如果意大利【创建和谐家园】要是个在野党的话,苏联【创建和谐家园】没准会让意大利【创建和谐家园】体会一下被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口诛笔伐的感觉。但意大利处在北约,而且好不容易成了意大利的执政党,这件事就要多考虑一下其他方面的影响了。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如果苏维埃真的把意大利【创建和谐家园】打成异端,小小的一国【创建和谐家园】能承受的了么?苏联的忍让和某些国家宣传的恰恰相反,可以说已经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
“通知一下无线电工业部和通讯器材工业部的同志,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议无线电工业部和通讯器材工业部派出一批同志进入当地进行考察,把阿尔泰移动电话系统推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汇总,注意,涉及到国家安全,请两个部门的同志认真考虑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建议!”谢洛夫对着克格勃总部的秘书处秘书道,“第七和第八总局也要派出一定的人员进行辅助,我们两个总局同志的任务是保持通讯的监听,明白么?”
“明白!”谢列平不在卢比杨卡上班后,克格勃总部的秘书处就由谢洛夫和伊特瓦索夫两个第一副主席使用,和比较正常工作的伊特瓦索夫不同,谢洛夫从来没有让本部门任何一部分人闲着的意思。
“去吧!”谢洛夫吩咐完毕后同时接过了明天的行程,然后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和伊特瓦索夫商议一下克格勃的运转,看看两个人的行程能不能协调一下。
协调的并不顺利,听到了谢洛夫的建议,伊特瓦索夫苦笑了一声道,“我明天要去白俄罗斯,当地的民防部队正在挖掘一片卫国战争的战场,已经出土了不好士兵的遗骸和武器,我准备去一趟那里,主要是看看有没有危险的炸弹没有引爆,同时还要带走不少专家……”
谢洛夫了然的点点头,这不就是苏维埃的日常,后世叫做俄罗斯挖土党。不过那种后世的挖土党是民间的行为,而民防部队是官方的进行挖掘,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挖出来个坦克什么的,世界这么奇妙谁能说的清楚呢。
“好吧,要去多长时间,主席去书记处了,我们两个第一副主席不能同时离开莫斯科!”谢洛夫问道,一般离开莫斯科考察的人应该是他才对。
“三到五天吧,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伊特瓦索夫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那没有问题,我准备请一个老师给我上课,既然你有行程,我就在这里上课也是一样的!”想了一下谢洛夫还是不准备把课程推掉,他必须把在后世看到过的东西和这个年代苏联发展的东西相结合,所以学习是第一步。
这次谢洛夫选择是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具体课程是控制论。根据控制论,整个苏联经济被看做是“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许多各式各样互联控制回路”。苏联控制论专家提出,通过建立大量的区域性计算机中心,收集、处理和分发经济数据,从而优化这一系统的运行,实现更有效的计划和管理。把所有这些中心连接成全国性网络,会导向“单一全国经济自动控制系统”的建立。简单来说,这套理论是为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服务的。
苏联科学院在给中央主席团的一个报告中建议道,“就效率而言,将计算机用于统计和计划必定会有绝对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这样应用使得数百倍地提高决策速度和避免错误成为可能。而在当前的经济计划活动中,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在大量产生这种错误。”
科学院提议在每个区域建设计算机中心,以协助计划、统计、工程和科学研究。这么新颖的东西当然值得学习,谢洛夫也想要看看这个苏联没有实现的东西到底能到哪一步。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从手工和个体形式的管理转变为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从而彻底改变和提高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谢洛夫面前侃侃而谈的人是国防部计算机研究中心的一个副主任,科斯基托夫上校。
“理论上全国建立计算器的控制网络可以大大降低我们的管理成本,可以说是我们计划经济的完美补充,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有相似的研究,不过我们的研究在于制造出来更快的计算机,在理论上面比较缺乏!”作完笔记谢洛夫看着这位从国防部借来的老师,侃侃而谈道。
第258章 偷的
“没错!”科斯基托夫上校肯定了谢洛夫的说法,随机黯然道,“可是就像你们克格勃这样,我们的领导者仅仅对于更快更小的计算机感兴趣,对于为共产主义服务的控制论没有兴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从手工和个体形式的管理转变为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从而彻底改变和提高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科斯基托夫上校曾经提议首先在若干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安装计算机,然后把这些计算机连起来,成型大型复合体或者说网络,并最终为国家经济建立统一自动化管理系统。
谢洛夫可以理解科斯基托夫上校口中那种美妙的前景,但有一个问题可不仅仅是学术理论成功就能解决的,就谢洛夫自己都能一眼看出来这套控制论当中的一个不能被接受的特点,一旦服务于全国计划经济的控制网络建立,整个苏联的干部阶层会有很多人陷入无事可做的地步,换句话说,会有大批干部看起来非常多余。
所以会出现一旦成功建立用于整个经济的全国性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管理系统,整个联盟的干部就会陷入到无所事事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创建和谐家园】问题不是学术问题,全国性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会让目前苏联的干部陷入可有可无的境地。那么这套体系适合不适合美国呢?答案一样是不适合,美国人根本不会提出这套完全对计划经济服务的理论,不然美国就和苏联没有区别,既然大家都是计划经济,美国和苏联对抗并且敌视苏联的态度就比较可笑了。
简单来说苏联有提出控制论的学术土壤,但也有这套理论的经济土壤,但没有控制论的政治土壤,至于美国那边有控制论的政治土壤,剩下的条件都没有。
“谢洛夫同志,这是我们的控制论专家在去年发表的呼吁,你看一下!”科斯基托夫上校很是对于谢洛夫这个新学生非常重视,莫斯科的大人物多如牛毛,但提起克格勃这个部门,人们往往想起的是近八年来高歌猛进的那位第一副主席谢洛夫,这主要是克格勃规模庞大的令人不能忽视,还有就是谢洛夫频频在热点地区出现的存在感。
如果不是他刚刚把内务总局的内务人民委员卸任给阿厉克赛中将,那谢洛夫就是兼任三个总局局长的第一副主席,就算是现在国内防谍总局和军事管理总局也是这个年轻人在领导。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以来最为成功的安全干部,这个光环连科斯基托夫上校这个国防部军官都非常了解。
接过科斯基托夫上校的文件,谢洛夫一看就知道这绝对是符合了自己的猜想。上面说道基于信息计算中心的统一区域网络的全国经济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会为经济数据的自动收集,计划和资源分配、银行业以及交通控制等提供手段。
他们宣称,计算机只需要花两三分钟就能完成人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任务。考虑到在各种区域性经济委员会和个体企业中,有差不多一百万人参与到处理物资供应文档的工作,这一可能的节省看起来是非常大的。引入计算机会将供应计划时间从三四个月大幅减减少至三天,把管理削减一半,把供应管理的成本减少到五分之一。他们认为,安装计算机的费用在两年内就能收回来。他们承诺,计算机会极大地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和生产率,为全国经济高涨奠定基础。
一旦真的成功,这对于苏联的干部阶层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地震,难怪赫鲁晓夫也没有同意这个计划,谢洛夫合上了文件说道,“科斯基托夫同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最近在国防部的日子应该不好过,应该是受到了一些排挤……”
对于另外一个强力部门的动静,身为特工头子的谢洛夫简直是一清二楚,如果不是科斯基托夫目前受到了排挤,他也不会找这个人作为自己的老师了。出于职业习惯,也就是想要获得那种我能看到你,你却看不到我的感觉,克格勃对各种新技术运用到情报领域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这点身为克格勃的老大之一,谢洛夫也不例外。控制论?控制整个世界?很有一种无所不知而又无所不能的意思。
“留下吃饭,我们慢慢谈!”谢洛夫露出和煦的笑容对着科斯基托夫邀请道。这种笑容的背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革命掌控全联盟通讯远景的兴奋。至于克格勃会不会在成功之后面临大量的裁员,没关系,谢洛夫可以把多出来的这些人派到国外去。间谍工作永远不怕人多。
“就和我们很多工作遇到的问题一样,我从来不怀疑各种行业的科学家的设想,就像我们正在实践的共产主义一样,但在具体的实行当中我们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控制论的构想可以视为一种未来理想化的生活,唯一的不适应地方,就是我们目前技术的发展还有些支撑不起来控制论的那种构想,计算机作为刚刚出现的事物你和你的朋友们就提出了这么超前的理论,是否应该考虑一下计算机的正常发展呢?”在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的公众食堂当中,置身几百名专业克格勃包围当中的科斯基托夫上校,从刚才的主讲者变成了听众。
谢洛夫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史仅限于知道几个关键名词,但这几个名词也基本上是够用的,第一代的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的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从字面上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后世自己使用的是第几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苏联的晶体管产业都没有解决可靠性的问题,就算是把科斯基托夫上校的畅想都进行实施,估计全苏联的计算机网络也是电子管计算机撑起来的。
控制论的这些专家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超过六十年代计算机承受能力的计划,就算是一路绿灯得到赫鲁晓夫的通过,估计也会弄出来一批电子管的计算机,然后晶体管出现把电子管淘汰,集成电路在把晶体管淘汰。就像是以现有的条件苏联非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一样,从科斯基托夫的口中,谢洛夫评估了一下怎么也要等待晶体管技术成熟了再说,说不定到时候会直接上集成电路为主体的计算机来实践,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十年的时间。
作为一个情报部门的特务头子,这个时候谢洛夫就能从非常浅薄的知识和这位专家谈谈了,因为双方的消息来源相当不对等,谢洛夫有整个克格勃的全球网络作为消息支撑,如果不够也没关系,还有自己未来的记忆。而科斯基托夫上校的专业领域仅限于计算机的理论上,可能还要加上一点晶体管的知识。这样双方的讨论就很简单了,谢洛夫虽然只是什么都懂一点但都不算太懂的水准,也能和科斯基托夫这个专家聊得有来有往,当然要注意扬长避短,不能在自己不太懂的地方深入的聊。
“首先晶体管的发展是必须运用到计算机领域的,不然你计划中的计算机将会太庞大,上马也会被很快淘汰!”谢洛夫引用了上次去列宁格勒研究所的经历,对苏珊娜和其老师克拉斯洛夫的研究表明道,“论个头,晶体管更轻巧。普通的真空管大概像灯泡一般大,而普通的晶体管只有一颗黄豆那么大。论体格,晶体管更皮实。由于晶体管没有灯丝、金属板等零碎的部件,所以结构要比真空管坚固得多,比寿命,晶体管也比真空管要长寿得多。而军用设备中的真空管免不了磕磕碰碰。比能耗,晶体管更省。同样的放大倍数,晶体管消耗的功率一般只有真空管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少。而且,真空管开机要有一个预热时间,灯丝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才能‘烘烤’出足够的电子实现放大。晶体管则不然,一接通就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不仅不会浪费宝贵的功率,更重要的是响应速度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