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宋泼皮》-第9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能在朝堂上厮混的,哪一个不是成了精的老狐狸。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钱!

      北宋缺钱,很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繁华的东京城给了许多人一种大宋富足,万国咸通的错觉。

      殊不知,东京城只有一个。

      举一国之力供养一城,如何能不繁华。

      韩桢的这一席话,着实把常知县惊到了。

      上下打量了他一眼,常知县问道:“你可曾进过学?治的何经?”

      韩桢笑道:“读过几年村学,会认些字罢了。”

      “可惜了。”

      常知县神态惋惜:“你若进入朝堂,定是一名能臣干吏。”

      韩桢嗤笑道:“然后拍皇帝的马屁,帮他敛财?”

      “……”

      常知县沉默片刻,强行解释道:“官家初登大宝之时,推行新政、勤政爱民。如今只是被蔡京、王黼等奸贼蒙蔽……”

      “得了吧。”

      韩桢摇头失笑道:“常知县莫要为赵佶脸上贴金了。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他赵佶就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

      常知县又惊又怒:“你竟敢直呼官家名讳。”

      “为何不敢?”

      韩桢豁然起身,吓得常知县连连后退。

      “我不信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一套,我只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天下本就是赵大从柴家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他赵大能夺,我为何不能?”

      “伱,你……”

      常知县哆嗦着手,心中惊骇至极。

      之前在县衙大堂中,他就已经隐约猜到了韩桢的心思,但那时双方都没有挑破。

      可眼下,闻听这番大逆不道之言,只怕这韩二是不想让自己活着离开临淄县了。

      吾命休矣!

      韩桢忽地一笑,收敛煞气:“开个顽笑,常知县莫要当真。”

      “呵呵,本县身子不好,往后这样的顽笑还是少开些。”

      常知县讪笑一声,撩起袖子擦了擦额间冷汗。

      重新坐下,韩桢问道:“常知县,以往朝廷是如何处置造反的民众?”

      见他转移话题,常知县不由暗自松了口气,沉吟道:“匪首招安,安排一个闲散武官的职位。至于那些被裹挟的百姓,也不会为难,要么放归乡间种田,不愿种田的,便会为其在坊间寻一份活计。”

      杀是不可能杀的,否则杀光了,谁去种田?

      韩桢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思索片刻后,他说道:“我欲扩大制盐厂的规模,招收那些造反的百姓为工人。同时放归一批,让其回乡种田,可行否?”

      临淄县土地贫瘠,且山多地少,哪怕开垦出的荒地,不养上个两三年,也没多少收成。

      除了少数水田与良田之外,其他旱田耕种的性价比太低。

      倒不如改农为工,制精盐获得的利润,拿出一部分,从南方购买粮食。

      以一户农民为例,耕种七亩旱田,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每年大约能收获十石粮食。

      按照如今粟米、大豆和小麦的价格,折算下来也就是十九贯。

      除去种子成本,农具损耗等,创造的财富在十六贯左右。

      而这户农户若是去制盐厂,一个月大约能提纯五百斤粗盐,若是设置流水线作业,还会更多。

      这五百斤粗盐提纯之后,去除各项成本开支,最少也能创造三百贯的利润。

      一年就是三千贯。

      三千贯,都足够在南方买七八百石稻米了!

      否则,光靠这些旱田,他何事才能攒够万人大军的军粮和军械?

      常知县在心中盘算一番后,皱眉道:“可行是可行,但州府官员下乡巡检,该如何应对?”

      韩桢答道:“不外乎一个利字,只要使够了钱,打点好就是了。”

      “可!”

      常知县轻抚胡须,提醒道:“如今青州知州乃是赵霆,此人本性贪婪,且胃口极大。听闻卸任在即,正大肆收刮钱财。只怕没有万贯,填不饱他的肚子。”

      “不怕他胃口大,就怕他不贪!”

      韩桢微微一笑,说道:“既扩大规模,咱们该重新定一定规矩了,先前太复杂也太繁琐。”

      闻言,常知县心下一紧,问道:“你待如何?”

      韩桢好整以暇道:“往后变为商股制,我负责生产,你负责上下打点和进货销售,我七你三。”

      “这……三成是否少了些。”

      涉及到钱的事儿,常知县一点都不迷糊。

      之前虽是二道贩子,可从韩桢手上拿货之后,却能翻倍卖出去。

      如今变为商股制,只拿三成,而且干的事儿还变多了。

      韩桢摇摇头:“不少了,往后扩大规模,变为流水线作业,一个月少说能提纯十万斤,三成分到手也有五六万贯钱。”

      听到一个月能分五六万贯,常知县的手不由抖了抖,面上却叹息道:“三成就三成,便依你罢。”

      “我欲在县中推行轻徭薄赋,不知常知县可否帮我?”

      闻言,常知县不答反问道:“你届时真愿放吾走?”

      韩桢掷地有声道:“我韩桢向来说一不二。一年半后,你带着百万家资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两不相干!”

      “好!”

      得了他的保证,常知县咬牙道:“既如此,本县便帮你一帮!”

      以前为官时,处处受到掣肘。

      胥吏阴奉阳违,士绅大户盘根错节,头上还有知州通判。

      三年任期下来,竟是一件实事都做不了。

      想他常玉坤当年也是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才俊,硬生生被蹉跎成了这副模样。

      说来也可笑,眼下竟然靠着一个匪寇,才能一展抱负。

      不过他也懒得纠结,这可能是他此生绝无仅有的一次机会,若是错过,只怕会抱憾终生。

      并且,不需担心后路。

      一年半后,带着百万家财去东京城享受富贵日子。

      “欲想轻徭薄赋,必先整顿胥吏。胥吏不变,百姓终究还是会受欺压。方才你所说三管齐下之法,有些纸上谈兵了。单单是取消世袭制这一条,便会遭到胥吏【创建和谐家园】,哪怕那些胥吏明面不说,心中也会怨恨,到时只怕会生出恁多事端。”

      决定之后,常知县整个人气势瞬间变了,举手投足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韩桢来了兴致,问道:“常知县有何良策?”

      “世袭制要取消,却不能急,需徐徐图之。这帮胥吏虽可恨,但却不可或缺,而他们也正是仗着这一点,才敢肆无忌惮。”

      这话倒是不假,如果没了这帮胥吏,知县立马就会变成睁眼瞎。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韩桢仅仅只是管理一个村子,都得安排身边的弟兄帮忙,更别提一个三千多户的县城了。

      (本章完)

      ------------

      0097【投名状】

      “蛇打七寸,只需让胥吏变得可替代,他们自会惶恐。扩招胥吏,三班六房每一房至少增添两人,以半月为期,若是考绩合格,便可留下。”

      “待到新招胥吏熟知差事,便可设立监督,制定严苛处罚。再辅以提高俸禄,增添考绩奖励,恩威并重!”

      常知县说到兴起,迈步来到桌前,给自己倒了杯茶。

      灌下一杯凉茶后,他面有得色道:“届时,这帮胥吏便是想闹事,也没了本钱,去留皆在我等一念之间,世袭制名存实亡矣!”

      这些并非是他临时起意,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而是多年前在金州任上时,就已经开始琢磨。

      只可惜,想法终归是想法。

      抛开其他的不谈,单单只一条,提高胥吏俸禄待遇,就不可能实现。

      还是那个问题,朝廷没钱啊!

      啪啪啪!

      韩桢面带笑意,鼓掌道:“姜还是老的辣,佩服。”

      常知县此刻心情无比舒畅,压抑在心头多年的话,终于能说出口。

      放下茶盏,他面色复杂道:“其实,还有一个遗漏,若能补上,胥吏之患便可彻底消弭。”

      “什么遗漏?”

      韩桢好奇道。

      “升官!”

      常知县掷地有声地吐出这两个字。

      胥吏,是一种身份,同时也是一个枷锁。

      一日为吏,终生为吏,永无出头之日,子孙后辈同样如此。

      不得科举、无法从商,并且上升通道从一开始就被堵死了。

      哪怕你有旷世之才,到死还是胥吏。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9 07: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