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宋泼皮》-第9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笔钱里,那些士绅富户的家资占了大头。

      换做以往,他们这些胥吏定会上下其手,发一笔小财。

      但这次却没人敢伸手。

      那些士兵一个个都盯着呢,谁敢?

      当真是要钱不要命了?

      韩桢沉吟片刻,下令道:“一半冲入军中账上,另一半用以补偿县中百姓损失,以及应征作战的衙役、乡勇赏赐。”

      军政要分开,绝不能混为一谈。

      前段时日,韩桢便专门为军中设立了库房和账本。

      军中一应开支,都走军帐,清晰明了。

      “你等书吏也辛苦了,到时可领十贯赏钱。”

      打一棒再给个甜枣,这一手韩桢已经玩得很娴熟了。

      “多谢县长!”

      果然,听到自己等人也有十贯赏钱,书吏顿时面露喜色,纷纷拱手道谢。

      十贯赏钱对他们而言也算丰厚了,而且拿的光明正大,不似以往仗着身份敲诈勒索得来的黑钱。

      韩桢又下令道:“你等辛苦些,再去统计县中各个百姓的具体损失,仔细甄别,莫要让一些商户弄虚作假。”

      “是!”

      书吏齐齐应道,转身出了薄厅。

      见周田也跟着要去,韩桢唤道:“周田,你另有差事。”

      周田问道:“甚么差事?”

      “去城外将那些逃跑的县中百姓叫回来。”

      话音刚落,就见周田脸色一变。

      他胆子本身就小,外加刚刚经历了一场叛乱,哪里还敢出城。

      而且说不准城外就有戴巾军的残部。

      见到这一幕,韩桢转头朝着聂东吩咐道:“聂东,安排十骑护卫他。”

      ……

      县衙后院。

      常知县一夜未睡,坐在院子里吃茶。

      只是一杯茶端在手中,却始终没有喝一口。

      如今,茶水早已凉透了。

      想他常玉坤自幼家中贫寒,老母日夜劳作,供他读书。

      而他也不负所望,于十九岁那年高中进士,二甲头名。

      遥想当年,可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决心为官之后,当谨守横渠先生之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然而,这一等便是五年。

      直至二十四岁那年,在同窗的帮助下,才终于补了个实缺,任金州一下县的知县。

      走马上任之后,才发现原来官儿不是那么好当的。

      百姓痴愚,胥吏狡诈,士绅富户盘根错节。

      想一展抱负,为百姓做些实事,却发现阻力重重。

      最终,竟甚么都做不了。

      时至今日,回首过往,常知县忽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一个胆小贪财,为谋私利的贪官!

      常知县皱起眉头,仔细回忆。

      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

      是在东京城苦熬五年,租住在胡同巷子内,靠着借钱度日,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时候?

      还是在金州任上,想丈量田地,厘清户籍,却被告知那八百名黑户是州府通判家中农奴的时候?

      福伯站在一旁,面色担忧。

      “不行!”

      正当他准备劝说之际,却见常知县放下茶盏,猛地站起身。

      喃喃自语道:“那韩二一介泼皮,哪里懂得政务,若是胡来,只怕县中百姓又要横遭祸事。”

      说罢,快步出了后院。

      福伯回过神后,神色一变,赶忙小跑着追上前。

      眼下韩二势大,若是惹怒了他,只怕他们主仆二人小命不保。

      想到这里,福伯脚步不由加快了几分。

      哪成想常知县走的飞快,一溜烟儿的就没影了。

      待到福伯追上来时,只见自家阿郎静静站在薄厅门外,侧耳倾听。

      “阿郎……”

      福伯压低声音唤了一声,却见常知县抬起手。

      见状,他只得将话咽回去。

      下一刻,一帮书吏鱼贯而出。

      见到站在门旁的常知县时,书吏们纷纷一愣,正欲行礼问候。

      常知县摆摆手,轻声道:“莫要多礼,且去罢。”

      待到书吏们离去后,他又听了片刻,随后迈步走进薄厅,朗声道:

      “恩威并重,赏罚分明,手段倒是没错,但却太过想当然。你可知,这群胥吏祖辈皆在县衙任职,自小耳濡目染,敲诈勒索、欺压百姓已是深入骨髓。今日,他们畏你兵锋,不敢上下其手。但不消几日,又会旧态复萌。”

      “届时,你待如何?”

      (本章完)

      ------------

      0096【本县便帮你一帮】

      方才,常知县在门外听了一会儿。

      惊奇的发现韩桢并非不通政务,反而处理的井井有条。

      灭火抚民、救助伤者、厘定损失……

      一时间没忍住,竟起了考校的心思。

      看着突然出现的常知县,韩桢似笑非笑道:“常知县有何对策?”

      “没有。”

      常知县摇摇头,语气颓然。

      韩桢略有深意道:“是没有,还是无法实行?”

      嗯?

      常知县神色略显诧异。

      韩桢正色道:“想彻底杜绝贪腐,根本不可能,贪是人之本性。如朝堂上那些衮衮诸公,哪一个不是熟读四书五经之辈。连读圣贤书,明事理的文人都贪,何谈那些底层胥吏。”

      这番话,让常知县老脸一红。

      因为他也是其中的一员。

      贪!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不管什么制度,都无法解决贪官污吏的问题。

      朱重八都杀的那么狠了,结果呢?

      下面官吏该贪还是贪。

      端起茶盏喝了一口,韩桢继续说道:“胥吏上下其手,不外乎就是俸禄太低,不足以养家糊口。提高俸禄待遇、增设考绩奖励,并移除世袭制,同时辅以监督、制定严厉处罚,三管齐下,不说彻底消除,却也能大大改善胥吏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问题。”

      宋代胥吏最初无俸禄,想养家糊口,只能靠索贿为生。

      导致胥吏办事,必先行贿。

      此后,朝廷不得不更弦易张,给吏俸禄,而且与官员俸禄一样优厚有加,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极端。

      尤其是任职于三省六部的胥吏,俸禄甚至直追朝堂正六品的官儿。

      当时的右司谏王岩叟曾说:“三省胥吏,岁累优秩,日给肉食,月享厚禄,寒暑有服,出入乘官马,使令得管卒,郊礼沾赐赉,又许引有服亲为吏,如士大夫任子无异。”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北宋时期地方州县官员,上县的知县每月二十千,下县知县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可想而知,当初胥吏们的俸禄有多高。

      有了丰厚的收入,胥吏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情况立刻得到改善。

      可惜,这样的情况并未持续太久,因三冗问题,加上每年的岁币支出,导致朝廷财政吃紧。

      胥吏的俸禄也是一减再减,从与官员无异,到月俸七百文加半斤羊肉,再到如今的三四百文,一下子又回到了原点。

      另外,光提升待遇还不行。

      北宋对官员实行【创建和谐家园】,结果如何?

      所以,还需监管,并制定严厉处罚。

      这么简单的道理,韩桢都知道,在官场厮混了这么多年的常知县不明白?

      能在朝堂上厮混的,哪一个不是成了精的老狐狸。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8 23: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