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宋泼皮》-第8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古时小麦脱壳技术不成熟,不管是舂还是碾,都会混进一部分麦壳,导致面粉颜色发黄,且口感会略显粗糙。

      当然,这些小毛病都只是韩桢的看法。

      对于军而言,一年中难得能吃几次精粮,哪还讲究这些。

      两口吞下半个炊饼,他意犹未尽的舔了舔嘴唇,心里有些庆幸昨晚没有拒绝参军。

      其他村民见状,一个个流露出羡慕之色。

      心中对于参军的抵触,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巴不得自己也能参军。

      ……

      ……

      黑山。

      也叫做商山,铁山。

      自商代时,便以盛产铁矿石闻名,唤作商山。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曾在此铸铜铁,故称铁山。

      时至今日,因山石漆黑如墨,又被当地人唤作黑山。

      北宋地理通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商山在淄川县北七十里,有铁矿,古今铸焉。”

      山不高,仅五百米,却极为险要,绵延数里。

      山前有盘龙岭,后有铁牛峰,左有金山祠,右有莲花洞,绝顶有炉姑祠,旁有圣水泉。

      且地理位置奇绝,长期作为划分州、府、县的界标,地处山东中部,位于长山、桓台、临淄三县交界,属于真正的三不管地带。

      远在五代十国时,此地便被数股匪寇占据。

      到了如今,更是出了个李天王,威名赫赫。

      远处官道上,一人一马疾驰。

      马蹄飞奔之处,扬起无数烟尘,犹如一条黄龙。

      绕过一段段山路,最终隐没在黑山之中。

      马匹放缓速度,沿着青石路行进了数百米后,一座高大的寨门出现在眼前。

      “止步!”

      寨墙上,一名身穿藤甲的匪寇喝道。

      骑在马上之人高声道:“鹞子归山!”

      藤甲匪寇道:“山茶!”

      “海棠!”

      对完口令,藤甲匪寇打了个手势,寨门立刻打开。

      进了山寨,那人翻身下马。

      山寨中,数百匪寇,竟人人着甲,背弓佩刀。

      观其气势与装备,比之厢军强上无数倍,哪怕是禁军都多有不如。

      复行数百步,一道陡峭崎岖的阶梯出现在眼前。

      顺着阶梯一路往上,便来到了山顶。

      此地仅仅是外寨盘龙岭,对面的高山才是真正的黑山寨。

      两座山峰之间,由一座铁索桥链接。

      若是外寨失守,便可斩断铁索桥,如此一来,敌人便只能绕到山脚下进攻,难度倍增。

      这也是为何,从五代至今,黑山匪盗都没有被剿灭的原因。

      四名身着重甲的匪寇,手持大斧,守在桥口。

      其中一人问道:“何以归家?”

      “麦麹开花。”

      身穿短打衣衫的青年再次报出一个口令。

      闻言,四人当即侧过身子,让开一条道。

      过了铁索桥,青年迈步走进一个山洞。

      山洞内部空间极大,能容纳数百人,这是早年间齐桓公开采铜铁之时,开凿出的矿洞。

      而这样面积的矿洞,整个黑山足有十多个。

      每个矿洞之间,都有一条通道接连,蜿蜒崎岖,犹如迷宫。

      若是对此地不熟悉,只怕在通道里绕上几圈,人就晕了。

      那青年显然对黑山寨极为熟悉,沿着通道七扭八绕,顷刻间便来到山顶。

      山顶之上,风景秀丽,矗立着一座座宅子。

      居中最大的宅子,便是黑山寨的聚义堂。

      快步来到聚义堂外,青年拱手道:“绿鹞子有事禀报!”

      鹞子,乃是山寨的黑话,是李天王安插在周边各县镇的探子。

      并以不同的颜色,对应各个县镇。

      绿,对应的是临淄县。

      “进来!”

      闻声,绿鹞子这才迈步踏入聚义堂。

      大堂内,共有九把交椅,正对大门的头把交椅上,端坐着一位彪形大汉。

      (本章完)

      ------------

      0088【李天王?大当家!】

      其人身量高大,体型壮硕,此刻端坐在宽椅上,如同一头巨熊。

      哪怕是韩桢在其面前,都显得修长瘦弱。

      浓密的络腮胡,配上一双铜铃大眼,端的是一副凶恶相。

      仅是看一眼,便让人心生胆怯。

      能坐上第一把交椅,不消说,此人便是黑山李天王!

      而在李天王下首左侧,坐着一个儒雅的中年人。

      此人打扮颇为怪异,明明穿着一身僧袍,却留着一头长发,挽着道髻。

      他乃是黑山寨二当家,名字无人知晓,寨中大小匪寇只唤他寅先生。

      右侧,则坐着一名壮汉,一条长长的刀疤横在脸上,正是黑山三当家,李天王手下头号大将,孙志。

      “何事?”

      看着下方的绿鹞子,李天王开口问道。

      声音如洪钟大吕,震得人耳朵阵阵嗡鸣。

      绿鹞子言语简练的禀报道:“昨日,开封府的皇帝下旨,于全国各路征收丁身钱,每人六贯,乡间百姓苦不堪言,卖田交税,不少人逃入深山。地主富商皆被宰割,怨声载道。”

      此话一出,大厅中的众人双眼一亮,面色喜色。

      “着啊!真是天助我也!”

      “这赵皇帝当真是昏聩之际,合该灭国。”

      “只怕用不了多久,各路便会烽烟四起。”

      ……

      见那绿鹞子欲言又止,李天王闷声道:“还有什么消息,一并说完。”

      “前日,徐、郑、伍三家被松山岭匪寇石宝灭门。次日,知县常玉坤发兵剿匪,松山岭一众匪首被杀,无一活口。”

      闻言,孙志脸色一变。

      要知道,前段日子他才奉命去了徐家一趟,商谈分成之事。

      这才多久,徐家便被灭门了。

      关键灭门者还是石宝。

      紧接着,石宝便被县衙剿灭。

      此事,处处透着诡异。

      先不说那常玉坤胆小如鼠,即便他真有那个胆子剿匪,可就凭县城里那群歪瓜裂枣的弓手乡兵,能打下松山岭?

      孙志可是亲自去过松山岭的,地势颇有险要,仅有一条碎石小道通往半山腰的山寨,典型的易守难攻。

      若是没有投石车这等军械,便是有千人,也攻不下来。

      最关键的是,石宝为何要劫掠徐家?

      徐家灭不灭门,石宝死不死,孙志并不关心。

      可徐家手中有他们的把柄,以徐主簿的为人,定会留下些账本,作为钳制他们的手段。

      如今徐家被灭,这把柄会不会落到常玉坤的手中?

      若是如此,只怕还真会应了徐家主母的那番话,来剿他们的就不是镇海军,而是西军了!

      念及此处,原本还欣喜的匪首们,此刻也纷纷皱起眉头。

      孙志面色阴晴不定,开口道:“此事不对劲,那石宝不会不晓得徐家与俺们的干系,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对徐家动手。况且,就凭他下手那群杂鱼,如何能攻进县城,定有蹊跷!”

      李天王转过头问道:“寅先生,你觉得如何?”

      一时间,其他匪首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他。

      寅先生不紧不慢道:“确实有蹊跷。孙志,你将前几日下山之事,原原本本地道来,莫要漏过任何一件事。”

      “前几日下山后,某家便与几位兄弟直奔临淄县……”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1 19: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