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宋泼皮》-第7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制作砖坯不需要什么技巧,在韩桢指挥下,村民很快便上手了,并且越来越熟练。

      猴子提醒道:“韩二哥,这么下去煤炭不够用了。”

      早先韩桢购置了一批煤炭,用来烧石灰的,现在匀过来一部分烧红砖,石灰窑那边就不够用了。

      “没事,我稍后让人再多买些。”

      说话间,只见一名逃军骑着战马狂奔而来。

      临近之后,逃军一扯缰绳,战马立刻放缓速度,稳稳停在韩桢面前。

      跳下马背,那逃军躬身拱手道:“村长,山寨外来了一群商队,领头叫朱员外,说是接替什么尚巾来送货的。聂都头拿不定主意,让俺来禀报。”

      终于来了!

      韩桢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吩咐道:“例行检查一番,便放他们进来罢。”

      “得令!”

      逃军应了一声,骑上马奔向山寨。

      不多时,一队商队进入了小王村。

      二十多辆牛车上,堆满了货物。

      朱吉骑在马上,一路上东张西望。

      常知县早就跟他说明了小王村的情况,所以心中对小王村充满了好奇。

      “小虫,砖窑这边就交给你了,多盯着点。”

      交代一句,韩桢迈步迎上商队。

      朱吉隔着一段距离便发现了韩桢,见此人虽穿着麻布粗衣,腿脚上沾着黄泥,但却面容俊朗,气质不凡。

      尤其是衣襟下若隐若现的下山猛虎,让其多了一份摄人的气势。

      待到韩桢走进,朱吉便拱手笑道:“可是韩家二郎当面?”

      “正是。”

      韩桢微微一笑:“日头猛烈,朱员外且来家中饮一杯凉茶。”

      “那俺便却之不恭了。”

      朱吉说着,翻身下马,牵着缰绳与韩桢并肩而行。

      这一路走来,见处处都在施工,孩童嬉闹耍笑,村民面无苦色,整個村庄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让他不由暗自心惊。

      看来真如姐夫所言,此子不可小觑,远不是一般市井泼皮能比。

      一路来到半山腰的宅院,朱吉吩咐帮工们在树荫下歇息后,便跟着韩桢走进宅子。

      后院书房中,两人寒暄几句后,朱吉从怀中取出账本递了过去:“这是此次采购的账本,小郎君请过目。”

      接过账本,韩桢翻开起来。

      除了定额的沙糖与生铁之外,朱吉竟帮他采购了足足五百斤硝石,三百斤硫磺,这让他心中一喜。

      剩下的都是粗盐,足有一万八千斤。

      毕竟白糖虽暴利,但必须控制产量,否则一旦泛滥,价格就会暴跌。

      因为这玩意除开颜色之外,味道与沙糖、冰糖别无二致。

      反倒是精盐,才是长远的支柱型产业。

      趁着他翻看账本时,朱吉一边喝着凉茶,一边打量着书房布置。

      “账目很详细,朱员外有心了。”

      韩桢合上账本,面露满意之色。

      朱吉放下茶盏问道:“不知何时能拿货?”

      心中大致盘算了一番,韩桢沉吟道:“半个月后便可来拿货,此外还有件小事劳烦朱员外。”

      朱吉不动声色地问道:“哦,不知是何事?”

      “村中打算烧砖,煤炭紧缺,朱员外可否帮我代购个几千斤?”

      “些许小事,俺回去便使人帮小郎君采购。”

      听到是帮忙买煤炭,朱吉顿时满口应下。

      山东多煤矿,仅是青州便有三处矿区,年产数千万斤。

      更别提山西与河北这些产煤大户了。

      而且煤炭这玩意不在官府管制之内,只要有钱,想买多少都可以。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后,韩桢在朱吉的带领下简单看了看货物,便吩咐帮工们开始卸货。

      ……

      当朱吉回到县衙的时候,常知县正巧收到州府下发的加税文书。

      见常知县一脸愤慨,朱吉忍不住问道:“姐夫,发生了何事?”

      “王黼这个奸贼,竟不顾百姓困顿,蛊惑官家下旨在全国各路征收丁身钱!”

      常知县辗转多地担任知县,自然很清楚底层百姓的生活。

      他这个人,虽胆小贪财,心中却还是存了几分良知。

      即便贪,也是朝那些豪绅富户伸手。

      穷苦百姓能有几个钱?

      若是高中进士那两年,热血未凉的常知县,定会联名上奏,狠狠参那王黼一本。

      可惜,在官场厮混了这么些年,如今的他早已磨平了棱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呵,当个念想罢。

      如今他只想老老实实赚钱,等到任期一满,使些银钱打点一番,调往东京城享受富贵日子去喽!

      丁身钱该收还是要收,不过不需他费心,交予县衙中的那帮书吏、税吏便是。

      否则县衙养着他们干甚?

      若是收不上来,便寻他们问罪。

      ------------

      0082【百姓都成穷鬼了】

      放下文书,常知县问道:“此次可还顺利?”

      朱吉答道:“那韩二倒是很好相处,做事也爽利。半个月后便可去拿货,顺便让俺帮忙采购几千斤煤炭。”

      采购煤炭被常知县自动过滤掉了,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半个月拿货。

      此次粗盐一共采购了一万八千斤,哪怕除去损耗,提炼出的精盐想来也能有个一万五千斤。

      也就是说,哪怕除去成本,仅是精盐都能净赚两万多贯。

      嘶!

      念及此处,常知县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费尽心思,机关算尽,配合韩桢铲除了徐、郑、伍三家,都头来也就得了三万余贯而已。

      眼下仅是一单生意,便赚了两万多贯,这让他如何不震惊。

      原本因为昨日之事,他心中对韩桢还存着一些怨气。

      此刻,心中怨气尽消。

      也就韩桢这会儿不在县衙,否则他定会摆上一桌酒宴,把酒言欢。

      赚钱嘛,不寒碜!

      况且,想要在东京城里享受富贵日子,他手头上这点钱可远远不够。

      三万余贯看似很多,但扔进东京城里,却连個水花儿都溅不起来。

      时至今日,东京城人口已逾百万,人口多,物价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其中涨幅最夸张的,莫过于房价。

      北宋初期,太祖太宗时,东京城内一户普通人家的房子叫价一千三百贯。

      高档一些宅院,也只需六七千贯。

      到了仁宗时期,房价就已经涨了十数倍。

      欧阳修为官多年,临近退休之时,竟还是没凑够买房钱。

      以至于心灰意冷之下,写了了这样的诗句:

      “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

      翻译翻译就是:唉,我过得好惨呀,在京城工作这么长时间,连个窝都没有混上,一直租住在小胡同里……

      要知道,这还是仁宗英宗时期啊。

      且,欧阳修官职并不低,先后当过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

      每年俸禄外加下面的孝敬钱,最少也有大几千贯的收入。

      可即便如此,为官几十载,临到老却买不起东京城的房子,属实离谱。

      似乎是因为在东京城里租了几十年的房子,对此有了执念,欧阳修辞官回到老家后,竟一口气买了一百多间房子,当起了包租公。

      而今宣和五年,一间普通的两进院子,售价高达数万贯,涨幅已达几十倍。

      地段稍好一些的高档大宅院,没有百万贯,想都不要想。

      也就是说,常知县手头上这点钱,连个内城的普通住所都买不起。

      就在还想风花雪月,纸醉金迷?

      樊楼二楼的最低消费便是五十贯,若是还想红袖添香,美人作陪,最少都得三四百贯起步。

      至于那青楼大家李师师,听闻仅是见上一面,便需千贯敲门钱。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8 15: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