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宋泼皮》-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昨日韩桢已经吩咐过了,让他每日辰时便来当值。

      对此,朱正则没有任何异议。

      早些来还能蹭一顿饭,他在这里多蹭一顿,家中老母便能多吃一口。

      今日的早饭是米粥和炊饼。

      对乡间百姓来说,大清早的【创建和谐家园】粮,实在是有些奢侈了。

      但是没办法,韩桢体力消耗远超常人,若是只吃米粥,不消片刻便饿了,必须得吃些精粮顶一顶。

      一伙人正吃着饭,就见一个村民拉着一户逃户兴匆匆的走进来。

      “小郎君,俺拉来了逃户!”

      那村民说罢,目光期盼的看着他。

      好家伙,效率真够高的。

      “你且等着。”

      韩桢放下手中炊饼,看向逃户。

      逃户一家四口人,似是一对夫妻带着约莫七八岁的儿女。

      四人衣衫褴褛,瘦的只剩下皮包骨,身上散发着恶臭,竟是连县城里的乞丐都不如。

      那两个孩子盯着桌上米粥和炊饼,不住的咽口水。

      韩张氏见两个孩子实在可怜,便拿起两个炊饼递了过去。

      谁曾想,两个小孩并未去接,反倒吓得连连后退,神色惊恐的躲在爹娘背后。

      这下子,倒是把韩张氏弄得尴尬了,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

      “多谢小娘子。”

      那妇人倒是有眼力劲儿,面色感激的接过炊饼。

      韩桢问道:“你原是小王村人?”

      “是!”

      男子拘束地点了点头。

      韩桢提起笔,吩咐道:“你等姓名与年龄,仔细报来,不可隐瞒。”

      闻言,那男子有些不知所措,转头看了一眼村民。

      见状,村民撇嘴道:“小郎君问甚,伱就答甚,莫要说谎。”

      “俺叫李壮,今年25……”

      25岁?

      看他那副久经风霜的面容,说52岁韩桢都信。

      韩桢笔走游龙,将李壮所说的信息一字不差记录在纸上。

      随后,又写下两份契书,说道:“村北山腰上有两亩荒田,便许给你家了,来按个手印罢。”

      李壮走上前,沾了沾印泥后,小心翼翼地在契书上按下手印。

      两份契书,韩桢自己留下一份,递过去一份。

      “三狗,去库房取五斗米粮来。”

      马三狗二话不说,迈步走向库房。

      很快,他便拎着半袋杂粮回来了。

      五斗粮食,一家四口省着点能吃两个月,足够帮他们渡过前期最艰难的时刻。

      “多……多谢!”

      李壮不善言辞,憋了半天才冒出几个字。

      倒是他的妻子李王氏能说会道:“祝小郎君长命百岁,多子多福。”

      待到送走了千恩万谢的李壮一家,韩桢又给了村民一贯赏钱。

      拿到赏钱后,村民道了声谢,喜滋滋地出了门。

      ------------

      0026【败家】

      韩桢看向朱正则:“刚才我问的话,记住了么?”

      朱正则嚼着炊饼,照例愣了几秒,这才点头。

      “今日你便在大厅值差,若有村民带来逃户,按我方才的法子处理,村中荒田信息我等会拿给你。赏钱和米粮,寻我家嫂嫂就行。”

      韩桢说着,将刚才自己写的信息递过去,吩咐道:“吃完将这张户籍信息重新抄录一份。”

      这项工作很简单,而且朱正则木讷的性子,正好也适合干这份枯燥的差事。

      至于韩桢,当然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赚钱!

      光靠小王村的几百亩田地收税,根本支撑不起一支正规军队。

      更何况韩桢还得靠免税来收拢人心,所以起码在一年之内,别想打田税的主意。

      唯有发展产业,利用经商来赚钱了。

      吃完早饭,马三狗提着朴刀,领着其他四人出去巡逻了。

      昨夜韩桢已经告知了他们的工作内容,巡视村庄,维护治安,抓捕罪犯。

      当然,这会儿罪犯是没有的,村民都忙着种田和上山找逃户。

      而韩桢则回到后院,取出钥匙进了小库房。

      很快,他便捧着两个陶罐出来了。

      前日检查小库房的时候,他起初以为这两坛子装的是酒,等到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竟然是糖。

      北宋时期制糖业和制盐业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仅是闽南一地,每年便能产数万坛蔗糖。

      注意,这里用的是坛。

      为什么不是袋,因为北宋年间绝大多数地区只能制作工艺较为原始的液态糖,也就是沙糖。

      许多人知晓《糖霜谱》,便误以为北宋的糖霜都是固体糖,实则根本不然。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了一则笑话,里面说:

      【顷有秉政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

      从这出笑话就能看出,北宋市井间贩卖的沙糖,与唐朝时一样,都是浓稠的液态。

      宋朝虽然掌握了固态糖的制作工艺,但仅限于遂宁等少数几个地区。

      所以在北宋年间,固体的冰糖产量并不多,专供皇室与达官显贵,流落到市面上的极少。

      尤其是宣和元年,宋徽宗下旨让遂宁等地每年上贡数千斤冰糖。

      这项沉重的旨意使得近半糖商破产,许多蔗农抛弃田地,躲进山中当逃户。

      导致冰糖产量暴跌,造成了如今冰糖稀缺的局面。

      提着两罐糖来到厨房,韩桢吩咐道:“将这两罐糖熬开。”

      “阿郎想做果脯?”

      沈厨娘接过陶罐,解释道:“做果脯半罐沙糖便够了,用不上这么多。”

      “你莫管,熬开便是。”

      丢下这句话,韩桢又匆匆离去。

      沈厨娘虽然疑惑,但还是老老实实按照吩咐,将两罐沙糖倒进锅里,用小火加热熬煮。

      没过多久,韩桢便回来了,手中还拎着一桶黄土,以及两截芦苇管。

      “阿郎这是在作甚?”

      方三三走上前,一张圆脸上写满了好奇。

      韩桢也不答,吩咐道:“去帮我寻个筛网来。”

      “哦。”

      方三三虽然话多,但却有一個优点,那就是听话。

      让干嘛就干嘛。

      趁着方三三去拿筛网的功夫,韩桢将黄土倒在地上,用木棍仔细的敲碎。

      这一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就连端坐在大厅值差的朱正则都不由探出头。

      很快,方三三拿来了筛网。

      接过筛网,韩桢将刚才敲碎的黄土仔细过滤了一遍,筛除掉黄土中的草根石子等杂物。

      然后,一点点加入水开始和泥。

      黄泥水淋糖法?

      韩桢可以很肯定的回答,这玩意是错的,或者说宋应星在写《天工开物》时出现了笔误。

      为什么他敢这么肯定?

      因为前世的时候,韩桢曾在网上和一个网友吵过。

      他觉得黄泥水淋糖法没问题,那名网友却说不行。

      为了怼的对方哑口无言,韩桢特意去搜了视频。

      结果搜遍全网,竟然没有找到一个复刻黄泥水淋糖法成功的视频。

      那些复刻的视频,无一例外,全部失败了。

      韩桢不服气,自己买了甘蔗回来榨汁,按照《天工开物》中的步骤,一步步制作。

      经过数次尝试,最后他得出了结论,这方法真不行。

      一盆黄泥水浇下去,红糖直接被溶解了大半,最后只得到一小块晶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13: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