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宋泼皮》-第11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若是能把一州知州和通判拉入伙,其他人再有歪心思,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够不够了。

      虽然要让出一部分利润,可好处也不少。

      保护伞变多了,也变得更大,销售渠道也能顺利拓展。

      “你心中有数就好。”

      见他这么说,常知县也就不在多言。

      反正贿赂上官,用的又不是自己的钱,韩桢都不在乎,他着什么急呢。

      韩桢忽地问道:“常知县可知是谁去告的官?”

      常知县似笑非笑道:“县衙前都头李柱的弟弟,李桩!”

      刘宓信中没有言明是谁报的官,但只需排查一遍,便可知晓。

      前几日的叛乱后,韩桢派遣书吏统计县中百姓死伤,俱都有详细记载,只需看一看没死,却又不在县中的人,稍微推断便可得知。

      “是他啊。”

      听到是李桩,韩桢面露恍然之色。

      常知县略有深意道:“放心,不需你动手,此人活不了。”

      一旦韩桢与刘宓他们谈妥,收了钱之后,赵霆自会帮他解决李桩,消除隐患。

      三言两句谈妥之后,常知县问道:“你今日怎地有空来县城,制盐厂的事儿处置好了?”

      “哪有那么快。”

      韩桢开门见山道:“小王村粮食不够了,我此次来县里,是打算从县中粮仓借调一批粮食,等到从南方采购的粮食到了再补上。”

      前阵子刚刚夏收,夏税也还没来得及送去州府,所以县中粮仓如今堆满了粮食。

      “可。”

      常知县点点头。

      其实征调粮食这种事,韩桢本不需要过问他,但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尊重。

      强调两人是合作关系,而非主仆。

      毕竟,明面上县城还是归常知县管辖。

      韩桢顺嘴提道:“对了,还有件事情要麻烦常知县。”

      “何事?”

      “我有个小兄弟,在小王村闲不住,打算让他跟在朱员外身边学学如何经商。”

      常知县何等心思,立刻便明白他此举的涵义,应允道:“伱且让他进来。”

      “谷菘!”

      韩桢唤了一声。

      很快,书房门被推开。

      谷菘迈步走了进来,行了一礼:“见过常知县。”

      上下打量了一眼,常知县轻笑道:“确实是块经商的好材料,稍后吾会和元辰打声招呼。”

      “多谢常知县。”

      谷菘道了声谢。

      韩桢提点道:“往后跟在朱员外身边,当虚心请教,戒骄戒躁。”

      谷菘正色道:“韩二哥宽心,俺省的。”

      又闲聊了一阵,常知县见时值正午,便提议道:“本县备了些薄酒,咱们且吃且聊罢。”

      “那就却之不恭了。”

      韩桢也不客气,一口应下。

      两人移步来到县衙后院,吃酒闲聊。

      或许是习惯了,常知县依旧秉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佐酒的吃食也都是些果脯肉干,算不得正餐。

      两人没说正事,而是天南海北的闲聊。

      常知县这些年辗转各地担任知县,遇见过不少稀奇古怪,啼笑皆非的趣事。

      韩桢听得认真,时不时捧哏两句。

      因为这是了解北宋其他地区的好机会。

      一洲之地民生如何,知州说了不算,但知县却有发言权。

      “宣和三年,吾被调任至衡州一下县任职,等吾上任之后,发现县衙之中竟无一胥吏,只剩一个老门房。”

      “下马威?”

      韩桢好奇道。

      常知县摇摇头,继续说道:“吾等起初也是如你这般想,后来一问才得知,原是去岁州府官员强行征税捞钱,上任知县不忍百姓受苦,便拒绝了征税。谁曾想,衡州知州一怒之下,杀光了县中胥吏,且抄了胥吏的家,以此凑足了强征的赋税。”

      “嘶!”

      韩桢深吸了一口气,满脸不可思议。

      强征税不行,竟然抄了胥吏的家,属实离谱。

      对比之下,赵霆和刘宓都他娘的能算好官了。

      回过神,韩桢好奇道:“上任知县如何了?”

      常知县捻起一枚果脯塞入口中,语气幽幽地说道:“升官了,任崖州通判。”

      崖州,就是海南。

      不过在这会儿,崖州属于蛮荒之地,乃是流放圣地。

      调任崖州,等于是让那知县去死。

      一顿酒吃完,韩桢对整个北宋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南方糜烂,比之北方更甚。

      整个北宋从皇帝到地方官员,只顾着捞钱。

      而少数心存良善的官员,则被排挤打压,这种情况下,底层百姓哪还有活路。

      即便金人不南下,只怕北宋也坚持不了几年。

      招安法虽好用,但也不是万能的。

      眼见日头尚早,韩桢骑马出了县城,往松山岭的方向行去。

      一路疾驰来到山寨脚下,韩桢翻身下马,牵着战马朝着山寨走去。

      “来者止步!”

      走了一段,寨墙便传来一声爆喝。

      韩桢微微一笑,朗声道:“开门!”

      这个时候,寨墙上的乡勇也认出了韩桢,顿时吓得哆嗦了一下,赶忙把寨门打开。

      牵着战马走进山寨,那乡勇兢兢战战地求饶道:“村长恕罪,俺方才昏了头,没认出村长。”

      “干得不错,赏你的。”

      韩桢说着,顺手从怀里掏出一把铜钱递过去。

      那乡勇先是一愣,随即喜笑颜开的接过钱,连连道谢。

      其他乡勇见了,纷纷面露羡慕之色。

      韩桢扫视了一眼乡勇,经过这段时日的将养,这些人虽还是那般瘦弱,但气色明显好了不少。

      山寨与上次离开时,变化不大。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寨中农田变多了。

      轻车熟路地来到聚义堂,只见马三狗正在与张益商谈。

      “韩二哥!”

      听到脚步声,马三狗不由抬起头,见来人是韩桢,他顿时面露惊喜。

      张益躬身行礼,唤了声村长。

      “今日来办些事,正巧过来探望探望你。”韩桢说着,迈步走进聚义堂。

      马三狗看了眼他身后,问道:“小虫他们没来么?”

      “他们如今被我安排了差事,一个个都忙得很。”

      韩桢拉过一把宽椅坐下,随口问道:“最近山寨里如何?”

      “挺好的,具体让张先生说与你听罢。”

      马三狗如今也适应了,早已没了当初的窘迫和忐忑。

      闻言,一旁的张益汇报道:“禀村长,这段时日共有八十七户逃户来投,总计四百六十九人,寨中村民共计开垦出两千四百余亩田地。”

      两千四百亩田地,听上去很多。

      可实际上新开垦的荒田,土地肥力不行,需得种上一两年大豆,养一养地才能种植粟米和小麦。

      所以,别指望这些荒田头两年能有什么好收成。

      韩桢说道:“寨中可有什么困难?”

      “有!”

      张益点点头:“农具和一些日常物资不够用了。”

      韩桢轻描淡写道:“这些不需担心,如今我已打下了县城,往后缺什么,可自行去县城采购。”

      县城打下了?

      这个消息,让马三狗和张益纷纷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

      实在是这个消息太过震撼。

      过了好一会儿,两人才回过神。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4 21: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