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宋泼皮》-第10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前阵子,因为帮韩桢采购煤炭,去了趟寿光县,反倒侥幸躲过一劫。

      此刻的朱吉还不明白发生了何事,随着临近县城,他终于察觉出一丝端倪了。

      县城旁的小东河畔,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看样子是要挖开河堤,灌溉荒地。

      等来到城门口,守城的差役也变了,换成了生面孔。

      且一个个身穿竹甲,腰佩长刀,手持长枪。

      抬起头,城楼之上影影绰绰,隐约能看到一队巡逻的士兵。

      见到有商队,胡忠警惕的打量一眼。

      他认出了朱吉,毕竟前阵子朱吉跑了好几趟小王村。

      但胡忠还是伸手拦下。

      “凭由!”

      朱吉倒是没摆架子,笑了笑后,吩咐家仆奉上凭由。

      胡忠不识几个字,可凭由是县衙开具,上面有独特的画押和印章字封。

      只需看这些东西,便可知晓凭由真假。

      否则整个北宋那么多郡县,难不成每个城门口值差的士卒差役都识字不成?

      至于造假凭由……基本上没有。

      其一,官府印章是由专门的匠人雕刻,而这类匠人世代都为朝廷服务,寻常人根本接触不到。

      其次,没有路引被抓了,了不起被当作流寇抓起来几年牢,运气好遇到官家大赦天下,很快就能放出来。

      但如果伪造路引和官府印章,可是杀头的大罪。

      造假难度高,外加处罚严厉,导致极少有人愿意这么干。

      而有权有势的人,又根本不需要造假,比如朱吉,有常知县照拂,路引还不是随便开?

      检查过凭由后,胡忠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进去了。

      骑着马进了县城,朱吉可以明显感受到,县城内的气氛有些不对劲。

      怀着忐忑的心情一路来到县衙,只见右侧的薄厅热闹非凡,不时有书吏和税吏进出,脚步匆匆。

      大堂内,常知县正端坐在大堂内埋头写字。

      “哦,是元辰回来了。”

      听到脚步声,常知县抬头看了一眼,又低下头继续书写。

      朱吉耐着性子,一直等到常知县放下笔后,这才开口问道:“大哥,县城可是出事了?”

      常知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轻描淡写地答道:“前夜农民造反,杀进了县城。”

      “啊?”

      朱吉一惊。

      忽地,他发现自家姐夫也有了些变化。

      原本那张世故圆滑的脸颊上,此刻竟有些意气风发。

      恍惚间,他不由回忆起当初姐夫高中进士时,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英姿。

      见他愣愣地盯着自己,常知县询问道:“元辰为何如此看吾?”

      回过神,朱吉不由笑道:“只是感觉大哥有些不同了。”

      “有么?”

      常知县一愣。

      朱吉打趣道:“倒是有几分当年高中时的风采。”

      闻言,常知县神色复杂。

      不得不承认,这两日他过得极为畅快,曾经只能压在心底的想法,如今终于可以实现。

      没了掣肘,整个临淄县任凭他大刀阔斧的改造。

      兴修水利,整治胥吏,轻徭薄赋……每一件都是他曾经想干,又不敢干的事儿。

      朱吉似是想到了什么,惊喜道:“对了,大哥平叛反贼,应当是大功一件。加上先前剿匪的功劳,怎么也该升官儿了罢。”

      升官儿?

      能有命活着离开临淄县,就算不错咯喽。

      常知县苦笑一声,将昨夜发生的事儿说了一遍。

      听完之后,朱吉面色惊骇,压低声音道:“大哥,如今韩二掌了县城,我等岂不是随时都会丢掉性命?”

      “且宽心,那韩二还需仰仗我等帮他遮掩,精盐生意也离不开吾。”

      常知县看的很透彻,韩桢若是想杀他的话,前夜进县衙时就已经可以动手了。

      朱吉还是不放心,语气担忧道:“那韩二只怕所谋甚大,到时若是举起反旗,定会连累大哥。”

      常知县却摇摇头,解释道:“此人非是愚痴,深谙广积粮,缓称王之意。吾观他兵卒不足,军械未满,粮草稀缺,所以短期之内,决不会主动竖起反旗。”

      “等他起势之时,我等早已带着钱财走马升迁,他造他的反,与吾何干。”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非但不会怪罪,反而有可能会重用他。

      毕竟我常玉坤在时,临淄县海晏河清,治下安平。

      换了个人,就烽烟四起,两相衬托之下,这不更显得他有治世才干,手段高明么。

      ……

      ……

      随着三百多名青壮战俘被编入军中,士兵数量扩展到了近七百人。

      不少老兵得以升官,担任队正和都头。

      军营校场之上,聂东正在教授新兵识军鼓,辨战旗。

      眼下人少,且都是小规模作战,暂时还不用到这些,可往后就不一定了。

      光是鼓的种类,便有好几种,搭配不同的旗帜,起到指挥军队的作用。

      比如常说的鸣金收兵。

      金鼓一响,便表示要撤退。

      但具体怎么退,急撤还是慢撤,诱敌还是溃败,哪支部队先撤,哪支部队殿后,就需要配合金鼓旗了。

      否则单凭鼓声,是传递不了如此复杂的信号。

      听上去似乎很复杂,其实倒还好,时间久了,士兵们自然能记住。

      况且军中还配有专门的传令兵。

      另一边,小王村内,韩桢正带着两千多名新村民展开建设。

      其中一部分搭建住所,另一部分则修建流水线盐池。

      为了应对产业扩张,石灰窑和砖厂也随之扩建。

      石灰窑由原先的三个窑口,扩增到了十二个,砖厂也增添了两座,好在这段时间人口暴增,才有了充足的工人。

      如今,做工成了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田地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小王村已经逐渐开始出现了由农转工的趋势。

      村子里,已看不到玩耍的孩童了。

      全都被家长赶去了学堂。

      日头西落。

      小王村家家户户燃起炊烟。

      “下工了!”

      随着监工一声高呼,卢九停下手中动作。

      揉了揉发酸的手臂,将工具交还给监工后,便与两名工友有说有笑的朝着山下走去。

      他原是山中的逃户,很早便来了小王村,家中分到了两亩荒田和五斗米粮。

      听说现在来的逃户,已经不分田地了,只给一斗米粮。

      每每想到这里,卢九都觉得庆幸。

      当初在山上时,那群逃户还嘲笑他昏了头,怎可能有这种好事。

      如今,当初嘲笑自己的那些个逃户,一个个肠子都悔青了。

      石灰窑最初招工时,他没有没有来,以至于错过了。

      直到第二批招工时,才终于被选中。

      卢九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家里两亩田地有婆娘照看,虽是两亩旱田,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有个一两石的收成。

      他在石灰窑做工,一天管两顿饭,还有三百文工钱。

      明年也只需交一成的田税,往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来到山下的石灰窑,翻出自己的碗筷,便排着队去领饭。

      今晚依旧是麦饭,不过多了一份豆腐汤。

      随便找了块空地坐下,卢九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一名工友评价道:“今日的醋荠不错,很是下饭。”

      “确实。”

      卢九点点头,表示赞同。

      两碗麦饭下肚,再来一碗豆腐汤溜溜缝儿,卢九满足地拍了拍肚子。

      他家在半山腰,不过每次下工后,都会先去村头的河边洗个澡。

      路过集市时,卢九不由有些恍惚。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4 02: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