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宋安乐侯》-第1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范宇听到了义母的话,更是心中冷笑,果然背后就是秦家在冒坏水。不过,义母李婆婆当着这许多饥民的面,讲出了贺掌柜来收购粮食的价钱,却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好借口。

      “娘,那贺掌柜黑了心,想要收走咱家的那些存粮去卖高价。娘没卖给他是对的,不能让他们赚了这黑心钱。”范宇说完,又顿了一下才接着道:“不过,眼前这许多乡亲都还缺粮,总不能让大伙儿失望。”

      “主家,不能啊,咱们的粮食也不多!”张老丈有点急了,急忙劝阻道。

      陈老汉也是一样的表情,惶恐的道:“确实如此啊主家,咱们还有这许多人,没得吃可咋过活!”

      范宇笑了笑,对着两人笑道:“莫慌,我的粮食只平价售出一半即可,其余的留着也够过了这饥荒。当着各位乡亲,大家也看到我家的样子了,并不是什么大富之家,不过是个中人之家而已。粮食不是白来的,出售的价格,一贯钱一石,比那粮铺可要差了数倍之多,我只收回本钱便可,大家可有异议?”

      众多饥民一听,范宇居然是卖粮,大家的热情便立时下降许多。

      立刻便有人嚷道:“范公子行行好,我等逃荒之人,哪里有人能有一贯钱啊,没谁能买得起。”

      范宇摆摆手,“大家这许多人,凑一凑即可。一石粮食可是数十斤,回去一分,总比那一斤粮食两百文便宜的太多。”

      第25章 一封信

      若是没有粮铺的价钱作对比,范宇售粮必定会被人所诟病。

      可是有那么一个一斤两百文的黑心价格在前,范宇这一石一贯钱的价钱,就显得尤其难得。

      虽然饥民之中还有一两个不甘心,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息了闹事的心思,也闹不起来。

      “能、能不能,再便宜些……”一名老者迟疑问道。

      张老丈立时大怒,指着对方大声喝斥道:“你在想什么?这些粮食都是主家的口粮,看你们可怜,才会卖给你等,莫要得寸进尺。没听主家老太君说吗,那粮铺掌柜的来一贯半一石收购,都没有卖他。你何敢还要我家公子再便宜些?良心何在!”

      范宇拍了拍张老丈的肩头,让他先消消气,转向这些饥民道:“大伙儿也不用急着买粮,我先和你们说一件事。今日,我见草桥镇上来的陈州逃荒之人越来越多,便去了西华县里面见王主薄王大人。”

      他顿了一顿,看到这数百人都在竖起耳朵听着,这才又道:“在县衙之中,商量了一个让大家伙儿都活下去的办法,知县大人也已经同意。明日,王主薄就会带人运粮过来。他会让大家去修河堤挖水渠,干一天活,便会有一天的口粮。如此,大家伙儿也就能挣下口粮,在这年景不好之时活下去了。”

      “我这可不是不想卖粮给大伙儿,若是谁还不信我的话,现在也可买粮,还是一贯一石的价钱,绝不少你一两粮食。”范宇又讲了一句道。

      这下子,这数百饥民也都变的迟疑起来。

      范小公子当面说的清楚明白,明天官府便会派人带着粮食过来,征召人手修建河堤水渠。到时,自然就有粮食可吃,也能长久的活下去。

      可万一范小公子说的是假话,岂不是让大家都白等了一天。有这一天的时间,范小公子再偷偷的将家中粮食运走,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一贯一石的价钱,确实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大家逃荒,多少怀里揣了几个大钱,就是怕万一最后要命的关头,用来买口吃食延命的。此时凑出来,买下粮食一分,也是一样。

      当即,便有人取了身上藏着的铜钱,与他人一五一十的凑起钱来。

      范宇看着场中的情景,便低声对张老汉与陈老汉两人道:“你们在院门外支上秤,卖出一石,便去里面粮仓搬出一石来,咱位绝不缺斤少两。只是要记得一点,粮仓中的粮食,最多卖一半。”

      “主家放心,我们知道轻重,这等事不是儿戏啊。也就是主家太好说话,放着大钱不赚平价卖给他们,不然这些家伙就吃屁吧。”张老汉忿然道。

      陈老汉也叹气道:“这也是被逼的,一半天灾,一半。若不是那庞国舅,陈州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主家放心,我们定不让你吃亏就是。”

      嘱咐完了这两个老汉,范宇回头去看义母李婆婆。

      李婆婆一直在听着范宇说话,这时才有机会开口。

      “宇儿真是不简单,你出身在这草桥镇,却能说出刚刚的那些安排,实在是屈才了。”义母李婆婆又是骄傲,又有点不开心的道。

      范宇扶住义母的手道:“娘就不用夸我了,我是您的儿子,总是夸我,岂不是显得偏心。”

      李婆婆被范宇说的笑了,“做娘的哪能不偏心自己的孩儿?何况我儿办事有礼有节,极有章法。虽临危却不乱,更难得是小小年纪,实是难为我儿了。”

      “娘莫要再夸,不然我可要不知东南西北了。”义母夸自己夸起来没完,范宇急忙岔开话题道:“娘,孩儿出去了许多,现在可也腹中饥饿。”

      义母拉着范宇道:“娘就知道,娘早给你留了饭菜,就等你回来。”

      母子两人进去,在范宇家的门前,张老汉与陈老汉两家人却不得闲。

      虽然饥民足有数百人,可是真能凑出钱来买粮的也不多,更多人都等着明天西华县的安排。不到一个时辰,便没人再提买粮之事。两个老汉一算账,这粮食不多不少,正好卖出了二十石。

      当下进了院子,找到范宇将钱和账都交了过去。

      范宇对过账,便对他们两家人道:“大家也都辛苦了,早点回去休息。今日我所说的修缮河堤开挖水渠之事,都是真的。一天一个工一斤粮,与我这里相同。如果你们谁想去,我可和王主薄说上一声。”

      既然饥民已经有了安排,这两家人再收留下去给自己修缮房屋对于范宇来说,便没了必要。这草桥镇应该不久就会离开,修缮了房屋自己也不会住多久。还不如将这两家人遣散,更来得清静。

      可是张老汉与陈老汉两人似乎会错了意,两人都露出大惊之色。

      “主家,你可不能不要我们。你对我们两家有大恩,如果不报答主家,这良心终究是过不去的!”他们两人只是摇头,说什么也肯走。

      范宇苦笑,这倒好,还成了甩不脱的膏药了。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这边也不是养不起,左右不过是些粮食。有些人手,却也能做更多的事情,倒也不见得就是累赘了。

      拍了拍脑袋,范宇道:“我不过是问问两家的意见罢了,既然如此,那就安心住下好生做事便可。”

      忽然想起一事来,便将张老汉叫住,“我这里写一封住,还请张老丈出个人送到陈州,交到钦差大人的行在,一位名叫展昭的公子。”

      张老汉暗中咂舌不已,我地个乖乖,主家看着年纪不大,这来往的人都有不小的来头啊!又是西华县的主薄知县,又是钦差大人身边的公子,真真的不得了!

      范宇没注意张老汉变的更加恭敬,而是取了笔墨去写书信。

      提笔写字不难,可是写起毛笔字来,却让范宇皱眉不已。毛笔字倒是练过,可是用起来并不习惯,一行字写下去,歪七扭八十分难看。偏偏张老汉不认字还极力拍马,不住的称赞范宇写的好。

      好在撕了数张纸之后,范宇写出来的字还勉强能看了,这才将书信写完交给了张老汉。

      次日一早,张老汉便让自己儿子张田生回陈州去送信。

      草桥镇到陈州并不太远,到了晚间的时候,正在听包拯和公孙策商议事情的展昭,便接到了范宇的书信。

      一行难看的字体入眼,展昭就是皱眉,不过看到上面写着‘展昭大哥亲启’这六个字,便忍不住笑了起来。

      第26章 惊心动魄

      这行字

      展昭看到这难看的字是范宇写的,也就是笑笑而已。对于范宇,他的印象还是非常深的。

      只是不知道,在这个时候,范宇给自己写信是做什么的。

      包拯与公孙赞两人,见到展昭一看到信封就笑,不知何故。

      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才由公孙策开口问道:“展兄弟,是谁来的信,竟让你如此高兴?”

      展昭笑答道:“前些时日,我来投奔包大人之前,路过草桥镇,认识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兄弟。此人姓范名宇,才刚刚十五岁。可是这个小兄弟,却是个足智多谋的。更难得的是,还能烧得一手好菜。”

      他将与范宇相遇的经过,讲给了包拯和公孙策两人听,这让两人啧啧称奇。

      寻常人家十五岁的少年,大多还懵懵懂懂不黯世事。可听展昭所言,范宇居然惯会惴摩人心老于世故,有些智多近妖的意思。更是让他们对范宇产生好感的是,这少年竟然对于义母也很是孝顺。

      俗语云,百善孝为先。范宇能有如此至孝,也足见这少年人品出众,是个可堪造就的人才。

      包拯虽然只不过三十多岁,可是也已经留起胡子,坐卧行走极为端正,甚有威严作派。

      “展兄,他既来信,你可先行观看,莫要因为我等的好奇,便误了你们的事。”包拯开口道。

      展昭点点头,便打开了范宇的来信仔细看去。

      只看了几行字,他的脸色就变的凝重起来。等到看完之后,不由得长出一口气,脸上带出许多赞许佩服之色。

      “包大人,这信居然与你有关。”展昭笑着对包拯道。

      包拯与公孙策两人都露出诧异之色,不明折展昭的话中之意。明明这个名叫范宇的少年,与包拯并不认识,为何写的信会与他有关呢?

      “拿来我看。”包拯从展昭手中取过信件,凝神看去。

      第一眼,便被范宇的毛笔字给震住了,这字是真的丑啊。

      不过看到内容之后,便不由自主的念了出来。

      “展大哥,自离别之后弟甚挂念。义母与弟皆安好,亦并无不皆之事。然近日陈州饥荒,而草桥镇相距不远,灾民所聚日众。兄见信之时,镇上饥民已云集数百人矣。”

      “弟以自家粮仓之粮,平价出售二十石,而难填数百饥民之腹。急切之间,又请见西华县主薄王丰大人,相商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救民之策。王主薄面见西华知县,已得许可不日便行此策。”

      “又知兄在陈州放粮钦差包拯大人处,特送书信请兄告知于包大人。若陈州放粮局面稍稳,可请包大人视轻重缓急拨粮于西华县,以引饥民行以工代赈之事。”

      “西华一县之力,终恐独力难支。而陈州之饥民,亦不宜使之不劳而获,免使饥民以为当然耳,当行劳作奖罚之事为妥。恩威并济,则饥民顺从方可少生事端。”

      “虽弟所言皆为饥民,然亦不免弟之小小私心。若饥民作乱,弟之所在也难避之,恐受其祸。因此,特去书信,请兄告之于包大人酌情而为……”

      包拯念完了这封书信,便看向了展昭与公孙策两人。

      “此子不凡啊。”包拯很是欣赏的道:“本官刚刚用龙头铡将庞国舅正法,也正想着如何在陈州放粮稳妥,恰好这位范姓少年,便送来此策。此子思虑周密,所议之事甚是可行。”

      公孙策也连连点头称是,“依属下之见,此策不但可以在陈州施行,就是周边邻近各县,也都可行。往年兴修水利所费可不算少,如今若是以粮食代替工钱,不仅一举两得,连费用也可节约许多。”

      大宋如果不是灾年,这人工可就不便宜了。一天一个人的工钱,至少也要数十文才可。

      他们这里收到了范宇的信,就着这条以工代赈的思路,完善起细节来。

      而范宇在家中,却帮着义母李婆婆在院中摆上了一条长几。

      此时已经月上中天,李婆婆让范宇立了一个牌位,上写刘姐姐之灵位。

      长几之上摆了一些瓜果和祭品,将牌位放在正中。

      “宇儿,火盆可摆好了?”李婆婆有些伤感的问道。

      范宇急忙应道:“娘,火盆就放在你前边一点,还有纸钱等物也都在火盆旁边。”

      “好好,宇儿将火盆烧起来吧。”李婆婆说道。

      范宇用火折子点着了一串纸钱,便投入火盆之中,又投了些进去让火烧旺。

      他拜了拜道:“刘姨,我娘今日拜祭于你,我身为晚辈,便先拜一拜你罢。虽阴阳两隔,却也愿刘姨平平安安无有烦恼。”

      “娘,您的这位姐姐,想必是娘很亲近的人吧?”范宇起身又追问道。

      李婆婆听了范宇的话,便勾起了许多心事,“她确是与娘很是亲近,若说这世上有比她亲近的,怕是只有我的爹娘。可惜,刘姐姐与我之间多有恩怨纠葛。就是如今,我也不知是该不该恨她。”

      范宇一看李婆婆的心情不好,便不再问,而是劝道:“人死为大,既然这位刘姨已经不在人世,便一笑泯恩仇罢。”

      “你说的对,确实如此。娘这大的年纪,还不如你看得开,这心结,终是难以平复。今日拜祭刘姐姐,也是向她炫耀上天待我不薄。娘又有了宇儿这等佳儿,一饮一啄莫不是老天补偿于我的。”李婆婆似乎在对范宇说话,却又像是在对这刘姐姐牌位说话。

      范宇不敢插嘴,只有听着的份。不过,这位义母所谓的刘姐姐,他也可以断定,就是故去的刘太后。

      “当年,我不过是刘姐姐身边的一个使唤丫头罢了。却又因为自己的际遇,成了刘姐姐的眼中钉肉中刺。”义母李婆婆自己一人蹲坐在牌位前,嘟嘟囔囔说个不停,“若是刘姐姐恨我,也是应该。可是、可是……我那孩儿终是与我骨肉分离不得相认。母子天性,却无法可解啊。刘姐姐,你若不许我母子相认,我也就不认了。姐姐你实在不该牵连他人,使得寇珠、余忠、秦凤等人相继而亡,手段过于狠辣。他们虽然死于姐姐之手,可却是因我而起,这让妹妹我心中多有愧疚。”

      范宇知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却不知道有这些细节,如今听当事人亲口述说,却也感觉惊心动魄。

      第27章 范小善人

      义母李婆婆这一晚说了许多,但是话语之中,并没透露出一丝一毫的身份。若只是听她的言语,似乎只是寻常大户人家内宅之事。

      她显然是不想让范宇知道,以免担惊受怕。她却不知道范宇心中有数,听得津津有味。

      然而范宇知道,这位已故的刘太后却是个女中豪杰一般的人物。自真宗皇帝驾崩之后,朝中的大权便落在了刘太后的手中。仁宗皇帝赵祯虽然继承大宝,可是手中无权只是一个傀儡罢了。

      如果不是朝中的大臣们看得紧,这位刘太后怕是已经学大唐的武后,自立为女帝了。

      即使是这样,刘太后在自己去世之前,依旧牢牢的把持朝政不肯放手。为此,还将一代名臣寇准贬官,使之病逝于雷州。

      如此女子,堪称铁腕。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1: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