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学校的荣誉室里,前来参观的孟凡泽一边欣赏着学员们参加各种技能比赛获得的奖杯、奖状等物,一边笑呵呵地对陪同他的薛暮苍说道。
孟凡泽从煤炭部副部长的位置退下去之后,在冯啸辰的鼓动下,担任了经委下属经纬咨询公司的名誉总经理兼首席顾问。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磨合、尝试,经纬公司的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经纬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进行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评估,最多的时候,全公司同时有上百个项目在进行,前后为数百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起了它们的质量管理体系,取得的效果之显著,甚至惊动了中央。
在经纬公司的示范下,各省市区的经委也分别成立了自己下属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为所辖企业提供类似的咨询服务。国家经委对此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并从经纬公司抽调出一批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咨询师分赴各省市区,指导他们的工作,从而形成了一股从上到下的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热潮。
按照冯啸辰事先设定的路线图,国家经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中国的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此事还得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就是所谓ISO的关注。ISO正在酝酿建立一套国际性的质量认证体系,也就是后世众人皆知的ISO9000体系,中国正在搞的这套东西,与ISO的思路有颇多吻合之处,有些地方则超出了他们目前所考虑到的范围,令一干ISO专家都赞叹不已。
当然,这其中只有冯啸辰自己知道,他替经委设计的这套体系,原本就是ISO在几年后将要提出来,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断完善的那套东西。用人家自己的东西去唬人家,能不有惊艳的效果吗?
孟凡泽在这项工作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据他的家人和老部下说,他甚至比过去当副部长的时候还要忙碌得多。不过,孟凡泽这一类人,向来都是越忙越精神的,闲上几个月,反而就蔫了。
冯啸辰有一阵子没见过孟凡泽了。这一回孟凡泽说要来参观重装技师学校,还专门让他赶过来作陪。冯啸辰第一眼看到孟凡泽时,差点都有些认不出来了,孟凡泽的精神状态之好,脸上的荣光之耀眼,哪里像一个70岁的退休老头。
陪同孟凡泽一起来的,还有一位50岁上下的半老男子,孟凡泽介绍说此人的名字叫张鲁彬,是他的一位老朋友。至于张鲁彬现在的身份、职务等,孟凡泽一概没说,冯啸辰和薛暮苍自然也就不便细问了。
孟凡泽到了之后,让薛暮苍带着他们参观了教室、车间、实验室等等地方,最后才来到了学校的荣誉室。这一路上,薛暮苍都是走在孟凡泽的身边,给他当引导员兼讲解员,啸辰则陪着那位张鲁彬走在后面。张鲁彬话不多,但对学校里的事物也显得颇有兴趣,偶尔问出一两个问题,还挺专业,一看就知道也是搞工业出身的。冯啸辰回忆了许久,也想不出这个人是谁,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能够跟着孟凡泽跑到这里来的人,绝对不会只是一个打酱油的闲人。
“这张照片是怎么回事?这像是用齿轮和弹簧随便焊出来的一个东西吧?干什么用的?”孟凡泽走到一张挂在墙上的照片跟前,细细端详了一番之后,不解地向薛暮苍问道。
“这可不是随便焊出来的,这东西挺有讲究呢。”薛暮苍笑着说道。
孟凡泽又看了看,说道:“有什么讲究,钟表不像钟表,机器不像机器的,搞什么鬼?”
冯啸辰在身份说道:“孟部长,这是一个工业雕塑,名叫‘时间’。”
“时间?”孟凡泽又揉了揉眼睛,看了看,然后对张鲁彬问道:“小张,你看出啥来了?这玩艺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薛暮苍和张鲁彬都是50岁左右的人,可在孟凡泽的嘴里,只能是小薛和小张,他们俩还一点脾气都没有。听到孟凡泽问自己,张鲁彬苦笑道:“孟部长,你这可把我问住了,我哪懂这个。依我看,这就是工厂里处理废品的一种方法吧,把这些小零件焊到一起,省得东一个西一个的,将来收拾起来浪费时间。刚才冯处长说这个东西叫‘时间’,是不是就是这样来的。”
“……”
冯啸辰和薛暮苍面面相觑,都无语了。这张照片上的东西,其实是美术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设计出来的,上面的每一个零件,都是重装技师学校的学员加工出来的,其中还颇有一些讲究,比如有的齿轮上面每个齿都各不相同,据说代表着什么含义。这件作品,在港岛的一次现代艺术展上获得了银奖,并且以8万港币的价格被一位港岛的富商买走了,所以现在孟凡泽只能看到它的照片,而无法看到它的实物。
“时间”雕塑让设计者一下子就在西方工业艺术界出了名,据说国外好几家艺术院校都向他发出了邀请,让他去做访问学者。对于薛暮苍来说,他关心的只是雕塑带来的收益,8万港币,对于重装技师学校来说,可是一笔非常不错的收入。
“你们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点子来的?”孟凡泽听薛暮苍说完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听说这么一堆废零件焊在一起就能卖出8万港币,不由惊愕万分。
没等薛暮苍回答,孟凡泽便把手指向了冯啸辰,说道:“不用问,这个点子,肯定是小冯给你出的吧?你小薛能耐是大,但要论这种鬼点子,你十个小薛捆一块,也不如一个小冯好使,我没说错吧?”
“哈哈,孟部长果然是明察秋毫,这个鬼点子,的确就是小冯出的。”薛暮苍笑着承认道。说实话,冯啸辰最早跟薛暮苍说起这个思路时,薛暮苍还有几分怀疑,等到“时间”雕塑卖出去,8万港币到了学校的账户上,薛暮苍才真正服气了。
第二百二十四章 江湖救急
“小冯啊,都知道你的鬼点子多,我今天到这里来,就是专门来向你求助的。”
孟凡泽话锋一转,目光直视着冯啸辰,郑重地说道。刚才这一路上,他都是带着笑容的,偶尔还会和薛暮苍开个玩笑,显得十分轻松的样子。这一刻,他脸上已经没有了调笑的意味,转而带上了几分凝重。
“这……”薛暮苍愣了一下,旋即说道,“要不,你们到我办公室谈吧,那里比较安静,不会有人打扰的。”
孟凡泽摆摆手道:“不必了,我看这里就挺好。这不都有凳子吗,大家坐下谈。”
说着,他自己先拉过一把椅子,当仁不让地坐了下来。张鲁彬转头看看冯啸辰,两个人用眼神互相谦让了一下,也都坐下了。薛暮苍迟疑了一下,说道:“也罢,那你们在这里谈,我让人给你们倒点水来,顺便再去安排一下午饭。”
孟凡泽道:“小薛,你不用忙,坐下一块聊吧,这件事情,我说是请小冯帮忙,我知道你小薛也是一个能人,也一块出出主意吧。”
他这样一说,薛暮苍也就不便离开了。不过,他还是先出门叫了一位工作人员来帮大家倒上了茶水,然后再关上门,拉了张椅子坐下,等着孟凡泽开口。
“这事,是小张那边的事。”孟凡泽指了指张鲁彬,说道:“他是航空口的,搞的业务和我没多大关系。不过他的老领导是我的一个老战友,这不,就介绍到我这里来了。”
“真不好意思,孟部长这么大年纪,我们还在麻烦他……可是,这件事情,实在是没办法了,所以……”张鲁彬支支吾吾地,脸上的表情有几分惭愧,也有几分怨怼。
薛暮苍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但孟凡泽一开头就说了,他是来求冯啸辰帮忙的,薛暮苍只是一个“一块出出主意”的次要人物,所以他也就不便主动发问了。他向冯啸辰递了个眼色,想看看冯啸辰对此有什么反应,却见冯啸辰一脸风轻云淡,并不急着刨根问底的样子。
唉,这个小冯,也真是妖孽啊,啥事都不急,难道他早就知道孟凡泽的来意?薛暮苍在心里暗暗地琢磨着。
冯啸辰还真不知道孟凡泽找他是要干什么,从今天孟凡泽带着张鲁彬到重装技师学校来,冯啸辰就感觉到孟凡泽肯定是有什么事情的,绝非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是来参观参观、取取经啥的。等到孟凡泽说出要找冯啸辰帮忙,又指出张鲁彬是航空系统的人,冯啸辰把历史上的事情回忆了一下,心里已经有些猜测了。不过,对方不直接说出来之前,他是不会去询问的,反正孟凡泽也不会是那种扭扭捏捏的人。
“小张,你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份吧。”孟凡泽看出了薛暮苍和冯啸辰的心思,对张鲁彬说道。
“好的。”张鲁彬道,他转向薛暮苍和冯啸辰,自我介绍道:“我的名字你们都知道,弓长张,鲁迅的那个鲁,彬彬有礼的彬。我是浦海飞机制造厂的副总工程师,也是P15大飞机的副总设计师兼发动机项目的总设计师。”
“原来是张总工,失敬了。”冯啸辰向张鲁彬微微点了点头,恭敬地说道。
P15飞机在当年可谓是赫赫大名。它是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款起飞重量超过120吨的大型飞机,各种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都不吝采用“国威”、“志气”之类的词汇。以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能够制造出这样一种大型飞机,也的确是令人赞叹的奇迹。
然而,表面的风光背后,是P15研发团队,或者说整个浦海飞机制造厂无法言状的艰难。P15的立项,原本就非常草率,那是在政治压倒一切的年代里,纯粹出于政治原因而确定的一个项目,在此前的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根本就没有做过这样的准备。
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用了10年的时间,制造出了两架P15大飞机,一架用于做地面的静力实验,另一架则用于试飞。也就在P15试飞成功之际,浦海飞机制造厂得到了国家计委的通知,宣布后续的投资将全部冻结,浦飞非但没有继续研制第三架样机的资金,甚至连全厂1000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工资都成了问题。
这个情况的出现,与整个国家的大方向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P15立项的年代里,国家投资算的是政治账,而非经济账,P15的研制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商业用途,仅仅是希望能够成为一张国家名片,造出一两架来证明中国具有这方面的实力。
而到1978年之后,国家开始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所有的工作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不是虚幻的政治形象。P15的经济性被当作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并成为决定P15生死存亡的关键。国家民航部门在分析了P15的经济指标之后,表示不愿意接受这种飞机用于民用航空,而军方则声称暂时没有足够的资金装备这种级别的大型运输机,更惶论加油机、预警机之类的奢侈品。
没有了需求,P15的研制就没有意义了。加上国家出于国民经济调整的要求,大力压缩基建项目,连浦江钢铁厂的二期建设都被推迟了,P15这种爹不亲、娘不爱的项目就更不用提了。
浦海飞机制造厂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做了10年的一个项目就这样终结,更何况P15一旦下马,浦飞的存在意义也就消失了,这家厂子将会被关闭,所有的职工都会被分流到其他企业去,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浦飞的领导干部开始向各部委进行游说,P15的研发团队也同样全体动员起来,试图挽回P15覆灭的命运。张鲁彬作为副总设计师,自然也在积极地联系各方面的关系,希望能够给P15以一线生机。他找到了过去的老领导,老领导又把他推荐给了孟凡泽,请孟凡泽帮忙。
孟凡泽虽然在工业系统里颇有一些影响力,但煤炭与航空毕竟还是隔着一座山,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忙才好。为难之下,他心念一动,想起了智计百出的冯啸辰,这才以参观技师学校为名,把冯啸辰约了过来,向他问计。
“张总工,你们的想法是什么呢?”
冯啸辰听完事情的前后经过,平静地向张鲁彬问道。其实,在冯啸辰前世的记忆中,对于P15的事情已经了解得很多了,也知道P15最终并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现在,他需要了解的是张鲁彬作为一个当事人的想法,以及对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
“P15是我们的心血,我们希望能够把它做下去。”张鲁彬沉重地说道。
冯啸辰道:“如果要做下去,你们需要什么条件?”
“5000万元的拨款。”张鲁彬不假思索地说道。
这段时间,整个浦飞都在跑这件事,目标就是谋求5000万元的追加拨款,这笔钱原本应当由国家计委划拨过来,在计委表示不能追加拨款之后,浦飞寻求的是从其他部门来获得这笔钱,比如说军队、航空部或者别的什么对口单位。
在张鲁彬看来,找重装办要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重装办只是一家协调机构,本身并没有拨款的权力,而且大飞机也并不在重装办协调的重大项目之列,重装办是不可能狗拿耗子来管这件闲事的。
当然,孟凡泽非要带他来,他也不能拒绝,只能无望做有望,过来探探虚实。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孟凡泽并没有带他去见重装办的负责人罗翔飞,却来到这个位于京郊偏僻位置的学校,见了这样一位年轻得不像话的副处长,这就让张鲁彬更不理解了。
刚才,听说冯啸辰一个点子就让薛暮苍赚到了8万港币,张鲁彬倒是有些动心。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这类点子与浦飞离得太远,大飞机项目不可能靠几个这样的点子来救活。
听到张鲁彬的话,冯啸辰微微笑了一下,问道:“如果有了5000万,你们能够做到哪一步呢?”
“我们能够把第三架样机制造出来,进行后续的试飞。”张鲁彬道。
“然后呢?”冯啸辰追问道。
“然后……”张鲁彬磕巴了一下,说道:“进行了试飞之后,我们的飞机就可以初步定型了,只要民航部门有订货,我们就可以继续生产。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还可以出口到亚非拉国家去……”
他的话归这样说,声音却是越来越弱,显然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底气。作为一名资深的飞机设计师,他岂能不知道飞机的试飞是一件漫长而费钱的事情。5000万的追加拨款,只够浦飞再造出一架样机来,连试飞的油料都买不起,还不用说在试飞过程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维护。
浦飞的想法,是先把项目保留下来,然后一边造样机,一边再寻求新的投资,走一步算一步。最乐观的情况,是民航部门突然良心发作,下几个订单,这样浦飞就完全活过来了。
那么,民航会这样做吗?
张鲁彬心里比谁都没底。
第二百二十五章 该放手就得放手
冯啸辰从张鲁彬的语调中已经听出了他内心的彷徨,于是平静地说道:“张总工,你觉得,P15还有希望吗?”
“如果民航……”张鲁彬说了几个字,便说不下去了。
冯啸辰没有绕弯子,而是直截了当地说道:“事实上,您心里也非常清楚。即便是民航愿意接受P15,P15也不会有前途。民航一年的订货也就是两三架,即便是考虑到国家经济水平提高,未来对飞机的需求量增大,在未来十年中,民航能够采购的飞机也不会超过50架。仅仅凭着50架飞机的订单,你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如果有50架,那我们完全可以活下来了。”张鲁彬说道。他可真没有冯啸辰那么乐观,以他的计算,民航部门未来10年能够采购20架飞机,都已经是很不错了,有20架飞机的订单,足够浦飞维持住现有的生产了。
冯啸辰毫不留情地质问道:“张总工,我们造P15的目的,就是为了活下来吗?美国有波音、麦道,欧洲有空中客车,这些公司每年的产量都是几百架,我们以每年一两架的规模去制造,能积累下多少技术,又能够形成什么样的竞争优势,这样造上十年、二十年,一旦离开国家的保护,你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波音、空客一争高下吗?”
“这……”张鲁彬语塞了,冯啸辰的这些问题,还真是他无法回答的。
“小冯,话不能这样说……”薛暮苍看张鲁彬有些窘迫,赶紧出言打圆场。
“小薛,我倒觉得,小冯说的有道理。”孟凡泽在旁边缓缓地说道,“要说起来,我也不是第一次听小冯提到这个观念了,最早我和他讨论MT25矿用挖掘机的时候,他就说过类似的话。我们这些人,喜欢算政治账,觉得能够造出一个产品就是胜利。小冯和咱们都不一样,他算的是经济账,是国际竞争的账,在他看来,如果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这个产品就是失败的。”
“没错,我就是这个观点。”冯啸辰道,“如果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搞出来的产品,必须靠国家的保护才能生存下来,只要失去保护,就会被外国产品打得落花流水,那这样的产品对于我们又有什么价值呢?”
薛暮苍反驳道:“小冯,你不能这样说,我们本来就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比国外落后一些是必然的。如果不如国外的水平高,就不该发展,那咱们还要自己搞重大装备干什么?”
冯啸辰道:“咱们搞重大装备,从一开始就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去搞的。在初期,咱们可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一些保护,甚至采取一些手段从国外获得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咱们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将来我们的产品能够走向国际市场,而不是把一个产品永远地保护下去。”
“那你怎么知道张总工他们的P15就不能逐渐完善,最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呢?”薛暮苍抬杠道。冯啸辰说的这些道理,薛暮苍既支持又反对,他也说不出到底什么地方不对,但就是有些难以接受。
其实,又何止是薛暮苍一个人,那个年代里的许多干部都有类似的困惑。多少年来,大家就习惯于自力更生,总觉得什么东西只有自己能够造出来,才是最踏实的。可打开国门之后,却发现自己这么多年引以为豪的东西与国外的先进产品相比,简直是不堪入目。照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自己只会被别人越甩越远,根本谈不上有追上别人的希望。
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国的未来抱着失望情绪的人可不是少数,当然,更多的人心里是憋着一股气,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再加上十倍、百倍的汗水,最终实现飞跃。
冯啸辰理解他们这些人的心态,他比其他人更乐观的一点,在于他是一名穿越者,他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中国工业全面振兴的时代。也正因为此,他比孟凡泽、薛暮苍等人有更多的耐心。30年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也许是过于漫长,但相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而言,不过是白驹过隙而已。
“我相信中国总有一天会有自己的大飞机,而且能与波音、空客一决高低。不过,这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能够做到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咱们国家没钱,咱们也没有足够的工业基础。”冯啸辰看着张鲁彬,认真地说道。
冯啸辰这话,并不是凭空说的。在真实的历史中,欧盟几乎是倾整个欧洲之力,才发展起了空中客车。空中客车公司在最初的十年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全靠欧盟的补贴生存,差一点就把整个欧盟都拖垮了。财大气粗的欧盟尚且如此,以当年中国的实力,能有多少钱砸到大飞机这样一个无底洞里去?
张鲁彬坐在那里没动,但冯啸辰分明能够感觉得到,支撑他意志的那股力量突然间就消失了。他的身体瘫软下来,如果没有椅背靠着,他甚至可能会滑到地上去。他的眼睛里也失去了神采,像是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一般。
“冯处长说得对,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应当接受这个结果的。”张鲁彬喃喃地说道。
“接受什么结果?”薛暮苍问道。
张鲁彬抬起头,勉强地笑了笑,说道:“冯处长刚才说的那些,我在10年前就已经想到了。大飞机是工业科技的顶峰,它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大量的资金来作为支撑。美国有波音、麦道,欧洲有空中客车,都是因为它们的工业水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同时它们的经济水平很高,民航业发达,能够提供足够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型客机的研发才是有保障的。咱们国家从一穷二白起步,从开始搞大工业到今天,也不过才30年的时间。这么短时间的积累,要和别人拼大型客机,完全是不自量力的行为。你们是不知道,制造前两架P15的过程中,我们连一个合格的螺栓都要到各地去找,说是举全国之力,其实仍然是捉襟见肘。这样搞出来的大飞机,正如冯处长所说,根本就没有国际竞争力。民航局拒绝接受我们的飞机,反而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我们实在是没有资格去抱怨。”
“小张,你不能这样说。”孟凡泽有些听不下去了,他说道:“P15大飞机的试飞成功,对于咱们国家的航空工业还是有很大意义的。我看过有关的工作简报,P15研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技术,对于整个航空工业,尤其是军用飞机的发展,都有很有价值的。”
张鲁彬自嘲地笑笑,说道:“我们前前后后花了国家六七个亿,如果一点东西都没有拿出来,岂不成了废物了。但扪心自问,得不偿失啊。这些钱如果直接花在更有前途的项目上,能够取得的成果,远比现在要大得多。”
工业圈子里的这些事情,外人看不透,内部的人其实是非常清楚的。张鲁彬作为一名航空专家,哪能不知道P15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又哪里不明白要搞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大飞机需要什么样的投资,以及什么样的配套体系。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P15的很多部件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请其他系统的企业协助生产的。这些企业并不具备航空工业所需要的质量控制体系,只是照着图纸要求拼凑一个配件出来交差了事。在P15的02号机试飞过程中,不知道出了多少质量上的问题,张鲁彬自己就几乎成了一名救火队长,不断地去处理这些毛病。
如果P15继续造下去,这种格局并不会发生改变。一架样机可以这样制造,试飞过程也允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真到要向民航提交成品的时候,还能这样凑和吗?民航飞机是要载着上百名旅客飞上天的,质量问题不能保障,他张鲁彬敢让这样的飞机出厂吗?
“罢了,罢了,亏我张鲁彬也干了快30年航空,见识居然还不如……冯处长这样一个年轻人。冯处长,谢谢你的逆耳忠言,我想明白了,P15应该下马,我们应该放手了。”张鲁彬用悲壮的语气说道。
“那……未免太可惜了吧?”薛暮苍说道。这毕竟也是一个大项目,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投入好几个亿,最终这样放弃,也的确是挺可惜的事情。
张鲁彬凛然道:“壮士断腕,该放手就得放手,我们不能为了个人的荣辱去浪费国家的资金。”
“这两年,国家搞经济调整,放弃的项目可不止是你们这一项。”孟凡泽沉声说道,“从理性上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少数项目上,避免四面出击,这个策略是正确的。但从感情上说,像P15这样的项目,咱们倾注了这么多的心血,一下子就扔掉了,也真是有些接受不了啊。”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国家工业实验室
张鲁彬的眼圈有些泛红,低着头不说话。过去十年时间,他的心血全投入到P15上面了,要论感情之深,没人能和他相比。在今天之前,虽然他也已经强烈地预感到P15项目很难再维持下去,但多少还存着一线希望,能够欺骗一下自己。今天被冯啸辰一下子挑破了窗户纸,他知道这个项目一定是要下马的,一种感伤的情绪蓦然溢满了他的全身。
“张总工,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个项目真的要停止了,你们浦海飞机制造厂怎么办?”薛暮苍低声地问道。
张鲁彬道:“还能怎么办,原来从哪来的,还回哪去呗。我原来是在大学里教书的,现在接着回去。好在这些年做的也都是航空研究,回去教书也不至于误人子弟了。”
“那P15呢?”薛暮苍又问道。
“P15?”张鲁彬诧异道,“国家不继续拨款,P15也就不会再生产了。至于已经完成的两架样机,有一架在做地面静力实验的时候解体了,另一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飞,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无【创建和谐家园】常使用,估计就是送到博物馆去当个文物了吧。这方面的事情,厂里和航空部肯定会有安排,这就不是我这个教书匠需要操心的事了。”
说到最后这句的时候,他笑了笑,想到自己要回到教学岗位上去,他也不知道是轻松还是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