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国重工_校对版by:齐橙》-第4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佩曼只能用沉默作为回答,那副委屈的表情,让冯啸辰想起一句台词,叫作“臣妾办不到啊”。想到再逼下去佩曼没准便会萌态十足地冒出这句台词,冯啸辰就感觉到一阵恶寒。他摆了摆手,让佩曼离开,然后喊来了杨海帆,向他说了佩曼的意思。

        “半年时间的确是太长了。”杨海帆的想法与冯啸辰颇为一致,他对于建功立业的急切,甚至超过了冯啸辰。让他等待半年时间,他同样是无法忍受的。

        “有什么办法吗?”冯啸辰问道。

        杨海帆想了想,说道:“我也没什么办法,师傅们掌握这些机床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我心里没底。要不,咱们还是和这些师傅们一起议一议吧,咱们不是一直都提倡走群众路线的吗?”

        “也是。”冯啸辰点点头,他也不知道这些退休的老师傅们到底能不能学会使用进口的数控机床,以及他们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学会,还是听听这些人自己的说法更好。

        杨海帆给车间打了个电话,请来了七八位老师傅,老工程师陈晋群也在其中。大家在小会议室坐定之后,冯啸辰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各位师傅,咱们的设备已经到位,大家都已经看过了。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需要用多长时间来适应这些设备,我们公司什么时候能够生产出成品。”

        听到冯啸辰的问题,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等着别人先发言。磨蹭了两三分钟时间,一位名叫余松的老车工发话了:

        “冯处长,你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刚才佩曼先生给我们演示了一下数控车床的使用方法,的确让我们大开眼界。说老实话,我过去从来没有摸过这种数控车床,光是听别人说起过。今天看了一下,觉得这玩艺真是挺好用的。要说学会开这种车床,我自己觉得没多大的难度,不过就是把我们用手工做的那些事情,都让电脑帮忙做了。这中间的道理我基本上能看明白,就是在那个控制盘上怎么设命令,得有个人指导一下。如果佩曼先生能够保证做指导,我估计有个一两星期的时间,就能够掌握。”

        “余师傅,这数控车床的操作,和咱们的传统车床差别可是挺大的,你真的能够适应?”杨海帆不放心地问道。

        余松道:“其实也没啥差别,不还是拿卡盘卡好工件,然后拿刀去切吗?它就是把我们摇手轮的事情改成机器来摇了。该摇多少还得靠我们来设是不是?我一看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嗯,那其他各位师傅呢?”杨海帆又把头转向其他人,问道。

        有余松开了头,其他人的话匣子也就都打开了,有人说机器上的洋字码看不太懂,如果换成中文,没准就知道怎么用了,有人说过去没用过这么高精度的床子,恐怕要试一试才知道。不过,众人对于掌握这些进口机床的使用,都没有什么畏难情绪,或许是因为艺高人胆大,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自己学不会的东西。

        “冯处长,小杨,我觉得光是让各位师傅学会开机床还不够。”陈晋群最后一个发言,他说道:

        “我刚才翻了一下运来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挺齐全的,德国人做事比咱们讲究多了,我们从中间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可现在的问题是,所有这些资料大多数是德文,还有少数是英文。技术资料的部分倒也无所谓了,德文资料我也能看。可工艺文件这部分就麻烦了,咱们这些师傅可没一个懂德文的。要想正式开工生产菲洛公司的传统产品,必须先把德文的工艺文件翻译成中文,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可了不得啊。”

        冯啸辰吸了一口凉气,这还真是他忽略的问题。制造一个轴承,不是光有一份图纸就够的,每一个工艺环节都有工艺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就不可能制造出达到菲洛公司水平的产品。菲洛公司的工艺资料当然是德文写的,不翻译成中文,工人们根本就没法使用。

        “陈工,您估计大概有多少资料需要翻译?”冯啸辰问道。

        陈晋群道:“这个数量也不好说,我琢磨了一下,如果由我一个人来翻译,恐怕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前提是我只做这一件事,不能分心去做其他事。”

        “这就难办了。”冯啸辰挠着头皮,“佩曼要给大家讲解机床的使用,也需要你做翻译,所以你的主要工作不是翻译技术资料,而是给佩曼当助手。”

        “那怎么办?”陈晋群看着冯啸辰,露出一个为难的表情,说道:“我倒是可以加加班,反正家也不在这里,晚上没事的时候,可以翻译一部分,但时间上恐怕就赶不上要求了。”

        冯啸辰摇摇头,道:“不行,不能让您加班。您这么大岁数了,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再加班做翻译,身体会受不了的。我们是合资企业,不是资本家的血汗工厂,不能这样苛求大家。”

        “这个倒是无所谓。”余松插话道,“冯处长,我们这些人都是做事做惯的,过去在厂子里也经常加班。现在这么多设备都运进来了,而且小杨厂长也跟我们说过,咱们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填补国内空白,还能出口创汇,这都是光彩的事情,我们加加班,早点把产品生产出来,也是应该的。可问题是,佩曼先生能不能跟着我们一块加班,还有,我们这么多人都需要他来培训,他一个人就算全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呢?”

      第一百一十五章 租楼

        “是啊,所有的培训都压在佩曼一个人身上,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杨海帆对冯啸辰说道。

        冯啸辰苦着脸道:“早知如此,就让菲洛公司多派几个人过来了。可即便是这样也不行,他们的人过来,我们还得配上翻译,现在要找一个能懂德语的人,实在是太困难的。像陈工这样既懂德语,而且还懂专业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听冯啸辰说到自己头上,陈晋群举起一只手,说道:“冯处长,我倒是有一个主意,就是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冯啸辰道:“陈工,您别太客气。你刚才叫海帆作小杨,你干脆也叫我小冯就可以了。您有什么主意就请讲出来,合适不合适的,咱们一块讨论一下。”

        陈晋群只是笑了笑,他管杨海帆叫小杨,是因为杨海帆就是他看着长大的,即便现在杨海帆当了辰宇公司的中方经理,陈晋群也没把他当成什么领导。至于冯啸辰,陈晋群跟他不熟,因此还得称他的官衔,所谓“小冯”这种称呼,还是等以后混熟了再说吧。

        “冯处长,你刚才说懂德语而且懂专业的人是凤毛麟角,这话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现在这种人才的确很缺乏,说不对的地方在于其实只要我们想找,还是能够找到的。”陈晋群说道。

        “是吗,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冯啸辰问道。

        陈晋群道:“学校。”

        “学校?”冯啸辰一愣,随即便明白过来了,“您是说那些工科院校里的老师吗?”

        “是的。”陈晋群道,“据我了解,大学里机械专业的教授,很多是学过德语的,有些人学得深一点,听说读写都不错,有些人学得比较差一点,可能不太擅长口语沟通,但读和写的能力还是有的。我觉得困难的地方,就在于我们这个公司位置太偏了,如果是在浦江的话,倒是可以去找他们帮帮忙,现在我们在南江,想请人帮忙就不容易了。”

        “不容易吗?这可真不见得。”冯啸辰笑了,陈晋群说的这个主意,还真是不错。高校里的确有一群可用的人才,他们懂德语,也懂得工业生产。辰宇公司这些进口机床因为铭牌和说明书都是德语或者其他外国语言的,老师傅们看不懂,但这些高校老师是肯定能看懂的。如果能把这些人请过来,不就可以替代佩曼的作用了吗?

        至于陈晋群说的难处,冯啸辰并不放在心上,他自信有办法能够说动这些教授到南江来,他手里可打的牌可不止一两张呢。

        想清楚了解决方案,冯啸辰一身轻松,他笑着对众人说道:“好吧,非常感谢大家提出的意见,请大家还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准备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三个月之内拿出第一批产品。请大学教授的事情,包在我身上,肯定给大家找来一些好老师就是了。对了,需要提醒大家一句,你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师傅了,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过于辛苦。我和海帆请大家到辰宇公司来,是来给年轻人传帮带的,不需要大家作出太大的牺牲。”

        “谢谢冯处长关心!”

        “冯处长,你放心吧,我们会注意的!”

        老师傅们笑呵呵地应着,离开了会议室。

        送走众人,冯啸辰对杨海帆说道:“海帆,公司这边的事情,就正式拜托你全权处理了。我去给大家解决老师的问题。”

        杨海帆点点头,道:“啸辰,你就去吧,这边的事情你不用操心,我会处理好的。你如果能够从大学里请一批老师过来,咱们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三个月之内,我保证能够拿出第一批产品。”

        “好,我们一言为定。”冯啸辰与杨海帆击了一下掌,相视而笑。

        杨海帆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原来农机厂的底子太薄,要建起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还需要进行一些基础建设,包括修建两个新的车间,还有实验室、职工宿舍等等。设备到位之后,冯啸辰此前交代的招收新工人的事情也要展开了,杨海帆考虑过,要把招人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山地区,务必要挑选出最合格的人员,而这无疑又会给他增加许多的工作。

        公司目前还没有开始生产,所有的花费都是由所谓的菲洛公司暂时提供的,未来将用辰宇公司的收益来归还。冯啸辰对于钱的问题并不是很担心,大不了再剽窃几个后世的发明,托叔叔婶子倒腾出去,也够这家新公司维持几年时间了。杨海帆不知道冯啸辰的钱是从何而来,但见冯啸辰如此淡定,他也就不想那么多了。老板都说了“钱不是问题”,那他还有啥可说呢?

        公司的财务依然由原来农机厂的会计负责,冯啸辰把花钱的权力交给了杨海帆,但同时要求他每星期要把财务报表交给冯凌宇过目,冯凌宇如果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父亲冯立把关。这个要求是冯啸辰掌控公司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冯凌宇和冯立都不是成熟的财务人员,杨海帆想做点小的手脚他们是看不出来的,但涉及到大笔的支出,有这样一层保险,杨海帆想搞名堂就不容易了。

        对于冯啸辰这样的安排,杨海帆毫无怨言,甚至觉得有些轻松。过多的信任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大家把账算在明处,杨海帆也就不必有什么心理压力了。

        冯啸辰扔下佩曼,一个人回到了省城新岭。下了长途汽车,他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先来到了一个名叫杨桥的街道办事处,陈抒涵正在那里等着他。

        春节前,冯啸辰就交代陈抒涵着手扩大饭馆的规模。陈抒涵虽然有种种顾虑,但还是照着冯啸辰的吩咐开始准备了。她首先是新招聘了4名员工,培养他们买菜、洗菜、做菜、跑堂,奠定了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班底。接着,她便开始在城里寻找新的经营场地。

        春风饭馆所在的位置是新岭市的工业区,这里的居民对于餐饮有一定的需求,但由于工人们普遍比较节俭,消费档次不高,饭馆要想进一步扩大会比较困难。既然冯啸辰说要扩大规模,陈抒涵便考虑把饭馆开到新岭的闹市区去,那里会有一些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居民,同时可以承接一些大单位的接待宴会,利润水平会远远高于现在的状况。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商业楼盘之说,要在市区找到一处有点规模的空闲门面,简直比登天还难。可事情就有这么巧,一个原来在南江省进行矿产勘察的地质大队年前接到通知,要转移到外省去工作。他们原来设在新岭市的联络处就不再需要了,地质队把联络处全部腾空之后,移交给了所在位置的杨桥街道办事处。

        杨桥街办收回这处房产,一时也找不到用途。街道上的许多住房困难户都盯上了这座两层的小楼,嚷嚷着要求街道把小楼里的大开间打上隔断,作为住房分配给大家。

        街办主任何春梅是个精明能干的中年妇女,门槛极精。她计算过,这幢小楼楼上楼下加起来将近1000平米,当成商业用房租出去,一年就有将近2000块钱的租金收入,可以用于补贴街办的支出。如果当成住房分配出去,租金标准最多只有1/4,而且这些困难户会不会按时交房租,还是一个问号。

        此外,这幢小楼在被地质队当成联络处的时候,做过一些内外部装修,看起来颇上档次。如果改成住宅,何春梅相信,不出两个月这幢小楼就会变得乌烟瘴气,到处堆满煤球、杂物,鸡鸭与猫狗齐飞,尿布共裤衩一色,好端端的一个地标式建筑将会毁于一旦。

        两相权衡,何春梅哪里会舍得把小楼改成住房?她交代手下人马上去联系省内其他的大单位,看看哪家单位愿意接手这幢小楼,以便尽快把小楼租出去,断了那些住房困难户的念想。

        陈抒涵恰好就在这个时候路过了杨桥,见着小楼外挂着的招租启事,连忙来到街道,提出租楼的要求。何春梅听说有人来租楼,倒是挺高兴,可往下一问,得知陈抒涵只是一个个体户,脸色就变了,非但没有同意把楼租给她,还苦口婆心地跟她讲了一大堆国家政策,大致是说作为一个个体户应当有个体户的本份,不要因为赚了点钱就忘了社会主义大方向……

        如果没有冯啸辰此前的忽悠,何春梅的这番话倒是挺符合陈抒涵的想法,她自己也觉得把生意做得太大实在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可冯啸辰在言在先,而陈抒涵又对冯啸辰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对于何春梅的话就有些不以为然了。

        在苦苦解释了半天没有结果之后,陈抒涵出门来给正在桐川的冯啸辰打了个电话,告诉他这件事的前后经过。冯啸辰交代她再去一趟街办,让街办务必把房子留下来,等他回到新岭之后,再做商量。

      第一百一十六章 原来是上级领导

        “何主任,这是我们领导。”

        陈抒涵把冯啸辰带到何春梅的面前,向她介绍道。

        “你们领导?”何春梅抬头看了一眼冯啸辰,又揉了揉眼睛,仔细端详了一番,脸色便变得很难看了,她瞪着陈抒涵训道:“小陈,你搞什么名堂,我建议你不要租这幢楼,是为你好。你只是一个个体户,租上千平米的楼,你想做什么?想搞资本主义吗?现在国家的政策的确是鼓励一部分年轻人自谋职业,但并没有鼓励你们搞资本主义。你怎么就不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呢!”

        “何主任,你跑题了吧?”冯啸辰笑呵呵地提醒道。

        “你是小陈的弟弟还是什么亲戚?你们要冒充领导,也该找个年龄大一点的来吧,找个小青年,像领导的样子吗?”何春梅没好气地说道。

        冯啸辰在兜里摸索了一下,然后上前一步,把一个红本子放到何春梅的桌上,说道:“何主任,您先看看这个,然后我们再谈,好吗?”

        “工作证?”何春梅拿过那个小红本,看了看封皮,“林北重型机械厂……这家厂子我知道啊,你是在这工作的?”

        “您翻开看看,里面有我的照片。”冯啸辰依然笑着说道。

        何春梅漫不经心地翻开工作证,看了看照片,的确是冯啸辰,上面还盖着钢印,这是没法造假的。她点了点头,继续看里面的文字,边看边念叨着:“原来你是在外地工作的……嗯,冯啸辰,这个名字倒是起得挺好的,你父母一定很有文化。科室,生产处,职务,副处长……什么,你是副处长!”

        她的声音一下子就高亢起来,显然是被吓得不轻。林北重机是国家重点企业,隔三岔五也是能够上上报纸的。何春梅作为一位街办干部,对报纸内容的熟悉程度远胜于对自己老公的熟悉程度,她岂能不知道林北重机是一家什么样的单位。

        最初看到冯啸辰的工作证,她充其量是对冯啸辰没了恶感,毕竟能够在一家国营大厂工作的人,与陈抒涵这种个体户是大不相同的,属于一个值得尊重的阶层。但看到冯啸辰的职务居然是副处长,她可就淡定不能了,副处长,这就是中层干部了,林北重机是什么级别来着,一个副处长,相当于……

        “你这么年轻,就是副科级干部了?”何春梅不敢相信地问道。

        “我们厂是正厅级……”冯啸辰淡淡地回答道。

        “啊?那你岂不是……副处级!”何春梅真的被吓住了,这完全不科学啊!

        其实,何春梅一直都知道林北重机是一家大企业,比照新岭市的大型企业来说,或许应当是正厅或者副厅的级别,那么一个副处长自然就是副处级了。可想到冯啸辰如此年轻,她怎么也不敢相信他会有这么高的级别,所以下意识地把林北重机的级别下调了一点,然后分析冯啸辰应当是一个副科级干部。

        即便是这样算,冯啸辰这个副科级也未免太年轻了。杨桥街办隶属于新岭市东湖区,何春梅这个街办主任的级别才是正科级,她当年提拔为副科级的时候已经是二十七八岁了,在整个东湖区的副科级干部中都算是年轻的。现在街办的一干副主任,年纪大的有五十多岁,最年轻的也是三十六七,冯啸辰才20岁的年龄,能够有副科级别已经是逆天了。

        在一般的正处级单位里,只有生产科、财务科之类的机构,不会叫作生产处或者财务处。但这也不是硬性规定,有些单位喜欢在内部瞎起命名,非要把科叫成处,也是有的,这一点何春梅并不觉得奇怪。

        可谁曾想,冯啸辰居然告诉她说林北重机的确是正厅级企业,那么他这个副处长就是实打实的副处级了,比何春梅还要高上半级,这怎么可能呢?

        何春梅下意识地又看了看工作证的封皮,然后仔细辩认了一下钢印。应当是没错的,前些年听说过有人用萝卜私刻公章的事情,但钢印这东西好像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不是随便哪个私人就能够刻出来的。一些重要的证件上所以使用钢印,也就是因为难以造假。

        “冯……冯处长,你,你请坐。”

        一向从不知怯场为何事的何春梅突然变得结巴了,她站起身来,招呼着冯啸辰和陈抒涵在办公室的木制沙发上坐下,又叫来一名工作人员给他们二人倒上茶水,然后才拖过一把椅子,坐在冯啸辰二人的对面,小心翼翼地问道:“冯处长,小陈前两天说要租楼,莫非是帮你们林北重型机械厂租?”

        “不是,是咱们南江省的一家企业,要在新岭建一个办事处,委托陈姐负责。陈姐前两天没说明白,我是专程送介绍信过来的。”冯啸辰说着,从兜里又掏出了一个信封,递给了何春梅。

        这一回,何春梅可再无轻慢之心了,她伸出双手接过信箱,抽出里面的信笺,先扫了一眼落款的公章,不禁又惊呆了。

        那公章上写的是:中德合资辰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这……这是在东山地区新建的那家合资企业?”何春梅讷讷地问道。

        一家中德合资企业的成立,在南江省可是一件绝顶的大事,省报专门在头版发了一条消息,配了好几张成立仪式的照片。何春梅每天读报,哪会错过这样的大新闻,她只是没有想到,这家合资企业居然还会和自己产生瓜葛。

        “何主任也听说过这家企业?”冯啸辰问道。

        “听说过,听说过,你看,这不就是前两天报纸上登过的吗?”何春梅回身从报架上拿过一个报夹,熟练地翻到一份报纸,正欲指给冯啸辰看,突然又停下了,她看到,题头照片上站在外商身边笑得十分矜持的那个年轻人,分明就是眼前的这个冯啸辰。

        “冯……冯处长,这……这就是你吧?”何春梅用手指着照片,向冯啸辰求证道,她的眼光已经扫过了文章里的一行字:国家经委冶金局干部冯啸辰同志陪同佩曼先生抵达桐川进行考察……

        “你你怎么又是国家经委的领导?”何春梅彻底被冯啸辰的身份弄晕了,如果说冯啸辰刚才给她看的工作证还有那么一丁点造假的可能性,这报纸上言之凿凿的内容可绝对是没错的,与照片上一模一样的人脸更是不可能伪造出来。

        “我不是经委的领导,只是一个普通干部而已。我在林北重机挂职,同时被借调到经委冶金局。东山地区的这个合作项目,是冶金局协助引进的,冶金局派我来做与外商的联络工作。”冯啸辰用最简洁的语言向何春梅解释道。

        “这么说,冯处长还懂德语了?”何春梅八卦之心泛滥,好奇地问道。

        “略懂一点。”冯啸辰直接用德语回答道。

        “……”何春梅哪听得懂冯啸辰在说什么,只是觉得他那叽哩呱啦的外语颇为炫酷,眼睛里早冒出了崇拜的火星。想到家里那两个待字闺中的女儿,她早已有些心猿意马了。

        “情况是这样的。”冯啸辰不知道何春梅的心思,他正色道:“辰宇公司位于东山地区的桐川县,交通有些不便,与省里的联系有些困难,所以他们希望在新岭建一个联络处,负责采购、销售以及其他的一些事务。陈姐是他们选中的联络处主任,负责联络处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租咱们杨桥街道的这处房产,就是准备作为联络处的办公地点。”

        “原来是这样啊,那太好了!”何春梅满面春风地说道,她随即又用嗔怪的语气对陈抒涵说道:“陈主任,你看,前两天我问你情况,你还说你是一个个体户,原来是向我保密呢……”

        “陈姐的确是个个体户。”冯啸辰道,“她原来在琴山路开了一家个体餐馆,德国来的佩曼先生路过新岭的时候,偶然吃过陈姐做的菜,非常喜欢,所以便指定陈姐担任联络处的主任,并要求陈姐办好联络处的招待食堂,以便日后德方其他人员到南江来工作的时候,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休息和就餐环境。”

        “这样也行?”何春梅都听傻了,一个个体户,就是因为做菜好吃,就被外商看中了,直接任命为联络处主任,而且还特别交代要办好食堂,这是算是哪个国家版本的灰姑娘啊?

        “这么说,陈主任说的要办餐厅,不是对外营业的,而是联络处内部使用的?”何春梅问道。

        冯啸辰道:“当然不是仅限于内部。何主任,你要知道,人家德国企业是非常讲究经济效益的,一个食堂如果仅仅是对内服务,平时没有人到新岭出差的时候,不就闲置起来了吗?佩曼先生的意思是,这个食堂平时可以对外服务,不求赚多少钱,只要能够把联络处的房租和人员开销应付下来就可以了,这样公司就没有额外的负担。所以,我今天来,是特地想和何主任商量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以联络处食堂的名义对外营业。”

      第一百一十七章 劳动致富不犯法

        陈抒涵坐在旁边,听着冯啸辰满嘴跑火车地忽悠,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几分钟时间,自己就成了什么中德合资企业的驻省联络处主任,弄得原来一口一个“小陈”叫她的何春梅也迅速改了口,称呼起她的官衔来了。

        冯啸辰却是预谋在先的,早在陈抒涵跟他说私人雇工不能超过8个人的时候,他就在琢磨着如何打破这个限制。要说起来,这个规定完全就是瞎胡闹,再过几年,等中央推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有这些人为的禁锢都被会打破,届时再看这条规定就会觉得荒唐可笑了。

        冯啸辰没有时间去等待,他要抢在全民经商的风潮来临之前,先奠定自己的经济基础,所以就必须想办法绕过这些条条框框。他想到,既然个人不能雇工,那么打着合资企业的旗号,是不是就不受这些限制了呢?一家合资企业到底能够从事什么样的经营,在国家的文件上并没有详细规定,相信地方上的官员也弄不清楚。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