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说什么呢?冯啸辰又觉得不好挑明了。如果告诉杨海帆说,我起名字的时候压根没想到你,是你自己自作多情了,杨海帆的面子只怕是有些挂不住。既然他误会了,而且还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那么就维持住这个误会也无妨。让杨海帆觉得冯啸辰曾经把他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没准还会迸发出更多的工作热情呢。
杨海帆没有让冯啸辰解释下去,他说道:“我倒觉得,叫辰宇公司是不是更好一点?”
“怎么讲?”冯啸辰问道。
杨海帆道:“啸辰,凌宇,不正好是辰宇吗?既然公司的资金是你奶奶给的,那么把凌宇的名字放进去,不是更能让老人高兴吗?不过……呃,我只是随便说说的。”
说到这里,杨海帆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甚至有些想把刚才那些话收回来的想法。冯啸辰说办公司的钱是晏乐琴给他的,可没说是给两兄弟的。自己一个外人,自作主张地把冯啸辰名下的公司改成了冯啸辰两兄弟共同拥有的公司,这可犯了天大的忌讳了。
冯啸辰却没有想那么多,杨海帆的建议让他眼睛一亮,觉得辰宇公司这个名字的确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弟弟冯凌宇在公司的地位体现出来了,而这也正是冯啸辰所希望的结果。
春节过后,冯啸辰就已经说服父母,让冯凌宇辞掉在冶金厅的临时工工作,来到桐川农机厂,给一位老车工当起了学徒。冯啸辰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直接当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他只希望当一个幕后操纵者而已。在前台,必须有一个可靠的人来担纲,而他能够找到的最可靠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弟弟。
杨海帆担心冯啸辰不希望弟弟染指自己的产业,而冯啸辰的想法却恰恰相反。他正是打算让弟弟学一段时间的机加工,然后到德国去镀镀金,回来接掌这家企业。如果冯凌宇有本事独当一面,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他的能力不足,那么就给哥哥当个傀儡也不错,反正真正做事的有诸如杨海帆这样的职业经理人。
把公司命名为辰宇公司,就从名号上确认了冯凌宇在公司的地位,相当于是一家冯氏兄弟公司了。西方国家有不少兄弟合开的企业,比如什么“雷曼兄弟”……啊呸,咱能找个更吉利点的例子吗?
冯啸辰在心里盘算已毕,便笑着说道:“好,就这么定了,咱们的公司就叫作中德辰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佩曼,你过几天就回京城去,把公司注册的事情办好。”
第一百一十二章 团队
老板有吩咐,佩曼哪敢怠慢,他赶紧把这件事记了下来。至于说“辰宇”这两个汉字怎么写,届时自然会有人帮忙,佩曼要做的就是演好一个牵线木偶的角色,人家怎么摆弄,他就怎么做好了。
接着,冯啸辰又开始安排有关公司的运作规则。照他的设想,杨海帆担任公司的中方总经理,佩曼则担任外方总经理,名义上是佩曼比杨海帆权力大,实际上佩曼只是技术培训顾问,兼德国销售处的经理,对企业的运营没有任何决策权。
佩曼未来将在桐川呆两个月左右,如果必要,还可以再延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任务就是向中方人员介绍菲洛公司的技术要领,培训中方技术员和工人掌握从菲洛公司运来的设备的使用方法。这批设备目前已经抵达浦江港,很快就会发运到桐川来。设备中有十几台数控机床,这在中国的机械企业中还是极其罕见的。冯啸辰甚至担心没有一名工人能够使用这些机床,不得已的时候,恐怕还得再请几名德国技师来做培训了。
菲洛公司在油膜轴承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最重要的技术资料是由冯舒怡亲手交给冯啸辰的,这一次他也已经带到桐川来了。还有更多的实验资料会随着设备一同运来,成为辰宇公司的技术档案。要消化这些资料,也需要有专业人员,佩曼要负责向辰宇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这些资料的情况,解答疑难问题。总之,就是要把他所掌握的菲洛公司技术最大限度地榨出来,成为辰宇公司的技术。
对于这个安排,佩曼没什么异议。公司已经卖给冯啸辰了,所有的技术都是属于他的,佩曼只是一个普通雇员,老板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只要老板能够兑现给他的出差补助,他就算在中国多住几天又有何妨?
当然,冯啸辰也不会太不把佩曼当一回事,他交代杨海帆,尽量安排好佩曼的生活,住宿和饮食方面,都可以照着接待外宾的标准来处理,不必太苛刻了。桐川毕竟只是一个小县城,生活条件与德国是无法相比的,中国人自己已经习惯于这种生活条件了,佩曼毕竟是个外国人,没必要让他太难受了。
这些事情,目前在整个辰宇公司只限于他们三个人可以知道,所以他们必须要闭门磋商。谈完这些,杨海帆便领着冯啸辰、佩曼二人来到了车间,与工人们见面。
桐川农机厂有两个车间,一个是金工车间,另一个是钳工车间。金工车间是做各种机床加工的,钳工车间则是一个大杂烩,除了装配之外,还有电焊、热处理等工序。农机厂原来的业务只是做一些农机具的修理,偶尔承接一些特殊机具的单件生产,也谈不上有什么工艺流程,基本上就是想办法把东西做出来就行了。
自从要与德国人合资的消息传来之后,县委根据杨海帆的建议,把原来的厂长调走,任命杨海帆到农机厂当了厂长。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杨海帆在厂里搞生产整顿,挑出了一些老弱病残以及吊儿郎当的职工,通过县委的力量,找了个名目都调到外单位去了,留下的都是手脚比较勤快、头脑比较灵活的。
对于杨海帆的整顿工作,范永康和熊小青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基本上是杨海帆提出什么要求,他们就满足什么要求。调走一个老厂长,以及安置十几个不称职的职工,对于一个县来说根本就算不上啥难事。杨海帆的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人家好不容易弄来一个外国投资商,如果让外宾看到厂里的职工素质这么差,临时变卦,不在这里投资了,桐川不就傻眼了吗?
清理走了冗员之后,接下来就是补充新人。这件事是冯啸辰交代的,杨海帆有些犹豫,生怕动手太早,未来有什么变故,但冯啸辰再三催促,杨海帆也就只能照办了。
补充进来的名义上叫作新人,平均年龄却已经达到了60岁,其中只有一个年轻人,那就是冯凌宇。也得亏有他这么一个人,才把平均年龄给拉低了两三岁。这批新人正是杨海帆向冯啸辰说起过的浦江的退休工人,杨海帆回了一趟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加上冯啸辰开出的优厚条件,一下子就招到了20多名技术精湛的老工人,并把他们带回桐川。
这些退休工人当然是没有编制的,因为合资企业还没有建起来,所以他们甚至连个正式的名份都没有。杨海帆把他们安置在厂里住下,用冯啸辰提供的经费给他们发着工资,让他们先熟悉环境,同时向农机厂原来的工人传授一些技术。
桐川农机厂原来也就是50多人,裁掉十几人之后,剩下的还不到40个人,浦江来的老师傅们平均每人也就是指导一两个工人而已。原来这些工人的技术水平之差,简直是令人齿冷。老师傅们来了之后,对这些人稍加点拨,众人的技术水平便都有了突飞猛进的上升。被杨海帆留下来的这些工人,多少都是有些上进心的,他们见这些浦江来的老师傅又有本事,又愿意传授他们技艺,一个个都心存感念、五体投地。一个多月来,新老工人的感情日益融洽,厂里的氛围也变得格外和谐。
冯啸辰和佩曼现在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团队。60多名工人干部聚在金工车间,排成几排,等着杨海帆给他们讲话。
“各位师傅,现在我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这位是德国菲洛公司派来的专员佩曼先生,他将担任咱们合资企业的外方经理,同时也是我们的技术顾问,他会把菲洛公司在油膜轴承制造方面的技术传授给我们,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佩曼先生表示欢迎!”
杨海帆站在众人面前,用煽情的语气大声地说道。他还真有点当厂长的天份,演讲能力颇为了得,语气、语调的把握也十分到位。
“哗!”
众人一齐鼓起掌来,所有人的情绪都是发自内心的。一个德国技术顾问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更遑论他还是企业的外方经理,是掌握大家命运的。
原来农机厂的那些职工,早就盼着外方经理到来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合资不是一个幻觉,他们真的能够成为合资企业的雇员了,据说这种企业的工资水平都是翻着番往上涨的。
至于从浦江来的退休工人们,心情也同样激动。他们是出于对杨海帆的信任才从浦江跑到这个落后的小县城来的,白拿了一个月的工资,在这里只干了点不值一提的工作,大家心里都有些忐忑,不知道杨海帆啥时候会突然来通知他们再返回浦江去。现在好了,外商真的来了,这家合资企业一旦办起来,他们起码有三五年的工作可做。想到杨海帆此前承诺给他们的薪水,每个人都是满面春风。
佩曼装模作样地给众人说了几句话,冯啸辰正待上前把佩曼的德语译成汉语,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头,向着众人已经说开了:
“各位师傅,佩曼先生说,他很高兴能够来到中国,并且认识咱们大家这些非常优秀的工人。他说他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和大家愉快地合作,共同把咱们的企业办成世界一流的轴承制造公司。”
翻译完佩曼的话,那老头又转过头向着佩曼点头致意,用德语做着自我介绍,道:
“佩曼先生,我是新到本厂的工程师,名叫陈晋群,原来是浦江市双岗轴承厂工作,从事轴承设计30多年,也曾接触过油膜轴承。未来我将担任你的德语翻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让你满意。”
他的德语说得有些生涩,但语法和用词却十分准确,可以想见应当是一位精通德语的人士,只是缺乏与德国人进行口语沟通的经验而已。听他说自己是双岗轴承厂的工程师,冯啸辰微笑着看了杨海帆一眼,他记得杨海帆说过他父亲就是双岗轴承厂的厂长,看来这位老兄是把自己父亲的墙角给撬来了。
佩曼听到陈晋群会说德语,不由心生亲切之感,同时也松了口气。他可不敢总是让冯啸辰给他当翻译,弄得他连话都不敢多说。现在有了一位其他的翻译,他就没有这么多心理压力了。看陈晋群的面色颇为和善,应当是一位比较好说话的老头,佩曼对于自己在桐川的生活又多了几分信心。
“我再给大家介绍另一位领导。”
看到佩曼与众人打过招呼,杨海帆拉过冯啸辰,开始介绍道:
“这位是国家经委冶金局干事,北宁省林北重型机械厂生产处副处长,同时也是德国菲洛公司特邀代理人,冯啸辰同志。咱们这家合资企业,就是在冯处长的亲切关怀下引进进来的。在未来的经营中,佩曼先生因为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做,不能常驻在中国,所以菲洛公司特地聘请冯处长作为菲洛公司的代理人,代表菲洛公司对合资企业行使管理职责。”
第一百一十三章 红红火火开张了
现场一片沉默。
在场的众人,实在无法消化杨海帆这段话里包含的信息:国家经委的官员,林北重机的副处长,还有菲洛公司的代理人,所有这些头衔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应该落在这样一位看上去年轻得过分的青年身上,可偏偏他一个人就包揽了全部这三项。
经委和林北重机这两个职位,与大家的关系都不那么密切,也就罢了。菲洛公司代理人这一条,可就意味着是大家的领导了。岂止是他们这些人,就算是杨海帆这个中方厂长,似乎都是应当听从冯啸辰这位外商代理人的指挥的。
换句话说,如果佩曼不在,那么这个冯啸辰就是这个厂子的一把手了?
“怎么……大家鼓掌啊!”
杨海帆脸上先挂不住了,连忙向大家示意。冯啸辰可是公司的真正老板,大家刚才给个假冒的外方经理鼓掌鼓得那么热烈,现在在真正的老板面前却无动于衷,这让他这个中方厂长情何以堪。
“哗!”
掌声再次响起来了,不过声音显得有些参差不齐,估计是各种情绪都有,怀疑的、震惊的、嫉妒的,当然还有一脸懵圈跟着别人一块鼓掌的。
冯啸辰不以为忤,古语说,犬不以善吠为良,自己有没有真本事,不是靠杨海帆几句忽悠能够证明的,也不是靠着几个头衔来支撑的,等到自己真正做出成绩的时候,工人们自然就会对自己膜拜了。
视察完毕,冯啸辰让陈晋群陪着佩曼给大家讲油膜轴承生产的原理,即日起就进入工作状态,自己则与杨海帆离开车间,绕着厂区转圈,同时聊着公司的发展问题。
“海帆,咱们的职工结构还不行啊。”冯啸辰说道。
“我明白。”杨海帆道,“有点青黄不接,主要能做事的都是这些退休的老师傅,中青年工人数量太少。农机厂留用的这些人,热情是有的,但技术上的潜力不大,未来顶不了事……对了,你弟弟冯凌宇还真不错,学技术挺快的,好几个老师傅都跟我说,想带他做徒弟呢。”
“是吗?”冯啸辰有些兴趣,他想了想,说道:“看起来遗传基因这种东西还真是存在的,我爷爷、奶奶都是机械专家,我和我弟弟身上多少都有些遗传吧。”
“哈哈,肯定是这样的。”杨海帆道。
冯啸辰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顺着自己前面的话说道:“的确是青黄不接的感觉,这些老师傅的技术我是充分相信的,即便是马上要接手菲洛公司的数控机床,我相信他们也会很快掌握其中的技巧。但他们的硬伤是体力不行,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另外就是干不了太长时间,我们不能刚刚积累起一点技术就因为他们退休而被带走了。”
“我想过招一批年轻工人的想法,不过现在公司还没有开始生产,这个时候把年轻工人招进来,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却要支付他们的工资,有些负担不起啊。”杨海帆说道。
冯啸辰问道:“如果招收40名青工,一年需要花多少钱?”
“一个人的工资按30块钱计算,加上劳保等等,一个人一年大概500块钱吧。招40个人,就是2万的支出。”杨海帆道。
“才2万?”冯啸辰有些惊讶,他原来预想的数字比这个要大得多了。想想看,佩曼只是一个人,一年就要花掉六七万马克,考虑到汇率方面的因素,折算人民币得到10万上下了。而厂子里招聘40名青工,一年才花2万块钱,杨海帆居然还说负担不起。
冯啸辰这也是自己有了钱,底气足了。想想他让陈抒涵在新岭开的那个饭馆,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是千把块钱的利润,陈抒涵已经觉得烫手了。
“2万块钱不是大问题。”冯啸辰沉了沉,对杨海帆说道,“我们现在缺的是时间,不能等着厂子投产了再来培养人才。如果有合适的人,现在就可以招聘了。”
“我明白了。”杨海帆道,他的长处在于并不固执己见,他只是把情况告诉冯啸辰,如果冯啸辰认为2万元的支出并不是太大的事情,那么就照着执行了。
“人员招聘方面,要把好关,一定要选择有一定文化水平,同时肯认真钻研的年轻人。我们这里不是政府的就业机构,不符合条件的人,不管有多少客观理由,我们都一概不接收。”冯啸辰叮嘱道。
杨海帆迟疑了一下,问道:“啸辰,你这边有没有什么需要特殊照顾的人?”
冯啸辰一愣,随即说道:“也就是凌宇了,没有别人。”
杨海帆道:“桐川是你老家,据我所知,你家有不少亲戚在这里,难道没有什么需要照顾的人吗?”
冯啸辰坚决地摇了摇头,道:“这些你都不用考虑。我这次专门带佩曼过来,就是拿他当挡箭牌的。如果有谁打着我的旗号要求进厂来工作,你就说招聘的事情是由佩曼决定的,你和我都没有权力改变。”
杨海帆说的这个问题,冯啸辰从一开始就已经考虑到了。他没有让冯舒怡一起来桐川,就是为了避免受到这些亲戚的骚扰。如果冯舒怡来了,大家知道她是冯华的夫人,难免会求她开开后门,招几个亲戚到合资厂来工作。冯舒怡没来,仅仅是冯啸辰来了,大家就没有这个奢望了,在他们看来,佩曼是个德国人,肯定不会买中国人的账,冯啸辰在他面前肯定也是说不上话的。
其实,如果仅仅是给亲戚的孩子提供几个就业岗位,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谁没个三亲六故的,照顾照顾也无妨。但如果这些亲戚知道这家公司是冯家所有的,那么他们想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招工名额,而是要蹬鼻子上脸,提出各种非分的要求。这些亲戚的孩子在公司里也会有骄横的资本,自己干不好活不说,还可能会把整个企业的风气都带坏。
考虑到这些,冯啸辰是绝对不会开这个口子的。
“那么,县里或者地区领导打招呼呢?”杨海帆又问道。
冯啸辰想了想,说道:“给你5个名额,你看着使用。招进来的人如果合用,就放到重要的岗位上去。如果不合用,就找个没事的部门放着,我宁可让他们多拿钱少干活,也不能让这些耗子屎坏了一锅汤。”
杨海帆无声地笑了,在冯啸辰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还是比较愉快的事情。冯啸辰不会拘泥于某些原则,而是知道如何变通。县里或者地区领导打招呼的事情,绝对是难免的,杨海帆当然可以拿佩曼去挡一挡,但如果一点面子都不给对方,恐怕就会产生出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
也幸好冯啸辰是把企业建在桐川这样一个地方,省里的领导即便有权力伸手,也看不上这个位置,不会把自家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吃苦受累。县、地两级的领导要打招呼,多少要掂量一下,不敢随便向合资企业提要求,这样企业的经营就比较单纯了。
两个人又说了一些其他的问题,不觉便走到了厂区的围墙边。冯啸辰回头看了看,说道:“海帆,咱们的厂区还是有点太小了,未来如果要发展,这点空间不够用啊。”
杨海帆笑道:“这个问题我考虑过了,等到注册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县里谈一谈,把围墙外面大约300亩左右的空地划给我们。这片地我已经查过了,是无主的荒地,过去县里征收过来准备建一个项目,后来项目下马了,地就空在这了。把地圈进来之后,前期我们不一定开发,先建个围墙围起来,种上树,栽上花。等到咱们公司发展起来,需要建新的车间或者宿舍区的时候,再用上这些土地。”
“原来你早就打上主意了?”冯啸辰笑了起来。桐川县派杨海帆来当中方厂长,算是养了一个家贼。这家伙对桐川县的事情门儿清,啥都瞒不过他,要从桐川县弄点好处,的确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几天之后,从浦江港上岸的设备陆续运到了桐川。在这方面,又是杨海帆发挥了作用,他在浦江有人脉,设备通关以及联系车皮等工作都办得十分顺利,如果换成冯啸辰自己去办,没准光是办手续就得折腾掉十天半月了。
设备到位之后,合资企业的组建工作正式展开。根据与桐川县谈好的条件,德国菲洛公司向桐川农机厂投入资金,建立起一家中德合资企业,命名为中德辰宇金属制品公司。公司由菲洛公司占有70%的股权,桐川县占有30%的股权。由于桐川农机厂原来的资产价值很低,菲洛公司的设备、技术等折价远超出了70%的比例,桐川县另外拿出了300亩土地作为追加资本,划归辰宇公司。
在范永康等人看来,300亩土地根本就不值什么钱,桐川县能够在合资企业中占到30%的股权,已经是十分可喜了。冯啸辰对于这个股权比例也有些心疼,毕竟除了土地之外,桐川县并没有什么他需要的东西。不过,作为一家合资企业,如果中方的股权比重太低,显得太扎眼了,为了政治上的考虑,冯啸辰也只能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时间是个大问题
“都是好东西啊!”
一干工人和技术员围着那些刷着德国字母的机床,一个个啧啧连声。即便不去看这些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光是看那精致的外观,也足以让人叹服了。浦江来的那些退休师傅多少是见过一些世面的,有些在退休前也曾接触过进口的数控设备,但在同一个地点见到这么多进口机床,还是给人以一种震撼的感觉。
从菲洛公司拆卸过来的这些二手设备摆满了辰宇公司现有的两个车间,原来桐川农机厂的那些老设备,除了少数还能发挥点作用的之外,其余的都堆到库房去了,有些库房里堆不下的,还不得不占用了职工食堂的一角。
依着佩曼的愚见,这些老旧设备已经没什么价值了,还不如当成废铁卖给收购站,他甚至没有觉得这些东西还有当成二手设备出售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冯啸辰和杨海帆倒是观点一致,那就是敝帚自珍,总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扔掉太可惜了,还是先存着为好。其实冯啸辰心里也明白,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这些旧设备基本上已经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了,留着纯粹就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菲洛公司原来的生产流程是完整的,这一次,冯舒怡不惜工本,把所有能拆的设备全都拆下来,运到了中国。佩曼指挥着工人把设备按照在德国时候的位置安装好,又带着几名有经验的技工逐台地进行调试,重新建立起了原有的生产体系。不过,按照佩曼的说法,由于有些设备已经略显过时,还有一些设备在折卸与重装的过程中损失了一些精度,辰宇公司目前的生产能力只能相当于当初菲洛公司的80%左右。
“80%也够用了。”冯啸辰对佩曼回答道,“佩曼,要让这套体系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油膜轴承产品,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恐怕很难。”佩曼的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为什么?”冯啸辰问道。
佩曼道:“缺乏熟练工人。那些新招聘进来的学徒工就不用说了,那批退休工人使用传统机床的技术是没说的,即便在德国也属于高级技师的水平,但在数控机床的使用方面,他们都是生手,我不知道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让他们掌握这些操作技术。”
“你不能估计出一个时间吗?”冯啸辰逼问道。
佩曼想了想,说道:“最快的速度,恐怕需要三个月左右……我是说,让他们学会这些机床的使用方法。至于说到能够用这些机床高水平地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恐怕还需要另外的三个月才够。”
“也就是说,一共是半年时间?”冯啸辰道。
佩曼点点头:“是的,这还只是最乐观的情况。”
“最乐观……”冯啸辰有些泄气地问道:“如果再悲观一些呢?”
“那可能就是一年或者两年了。”佩曼没感觉到冯啸辰的不悦,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这是不能接受的。”冯啸辰恼火地说道。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才刚刚能够开始生产,这实在是太耽误时间了。他其实也知道,一家新工厂的磨合不是那么容易的,半年拿出成品,已经算是很高的效率了。可他是直接从德国克隆过来的一家工厂,从设备到产品都是现成的,而且有几十名出色的技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等待半年至一年,他真是有些不甘心。
“我希望在三个月时间里就能够拿出合格产品,这是底线,不能再突破了。”冯啸辰说道。
佩曼只能用沉默作为回答,那副委屈的表情,让冯啸辰想起一句台词,叫作“臣妾办不到啊”。想到再逼下去佩曼没准便会萌态十足地冒出这句台词,冯啸辰就感觉到一阵恶寒。他摆了摆手,让佩曼离开,然后喊来了杨海帆,向他说了佩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