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我没打扰吴处长的工作吧?”冯啸辰客气地问道。
“没有没有。”吴仕灿道,说罢,他又补充了一句,道:“对我来说,和你小冯聊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这也算是工作的一部分呢。”
“哈哈,我可没这么神。”冯啸辰笑道,“其实,我是专程来向吴处长请教的,只是怕耽误了吴处长的工作。”
吴仕灿道:“请教不请教的,你小冯就别跟我客气了。怎么,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吗?说出来听听。”
这就是学者的特点了,凡事不喜欢兜圈子。吴仕灿对冯啸辰也颇为了解,他知道冯啸辰不会凭空说要向他请教的,而且一般来说,让冯啸辰需要向人请教的问题,也都是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他非常愿意听听这些问题。
冯啸辰没有马上提问,而是先把自己日本之行的情况向吴仕灿通报了一遍,当然,他介绍的主要是日本化工设备制造方面的内容,包括他们的装备水平、技术前沿、产品构成等等。吴仕灿原本就是干化工的,对于这方面的情况也非常感兴趣,他一边听一边做着记录,不时还插上一两个问题,向冯啸辰了解更为详细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这次日本之行的收获。经过我们的努力,日本企业已经答应向我们全盘转让30万吨合成氨设备的制造技术。”冯啸辰最后这样说道。
“30万吨合成氨设备,这可是非常有价值的技术啊。”吴仕灿感慨道,他话锋一转,又说道:“可是,我担心我们国内的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把这些技术吃下去。”
“这就是我来向您请教的原因了。”冯啸辰说道。
前敌总指挥是总指挥派出到第一线的全权代表,负责在一线作战场指挥,同时在总指挥的战役决策下,依据战场变化可调整具体的执行方案,拥有对一线资源的全权处置权力。
第二百四十四章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呢?”吴仕灿问道。
冯啸辰道:“老吴,你是搞化工设备的专家,我想向你请教一下,咱们国内搞大化肥设备,有哪些难点。”
听到这个问题,吴仕灿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掰着手指头盘算了一会,说道:“难点倒是很多,不过如果我们下决心要去做,不计成本,或者说有足够的人财物力的投入,很多难关并不是不能突破的。一般来说,大化肥设备和其他化工设备一样,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
设计、
制造、
安装,是这样吧?”冯啸辰替他说出来了。这个问题冯啸辰在日本的时候就已经向邓宗白讨教过,而邓宗白列出的就是这三个方面。
吴仕灿对于冯啸辰能够说出这三点并不觉得意外,他点点头,说道:“没错,的确是这三个方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看:设计方面,目前我们主要是受制于合成氨的工艺专利。当前国际上使用的几种合成工艺,包括德士古工艺、谢尔工艺、Kellogg工艺等等,都已经注册了专利,我们如果要用,就需要向这些专利持有人支付专利使用费。我在化工设计院的时候,有几位专家也搞过合成氨工艺的开发,而且有一些进展。不过,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不足,而搞工艺开发除了做理论研究之外,还需要有实验支持,因为缺乏经费,他们的研究就很难持续下去了。”
“如果我们购买了工艺专利,凭借咱们自己的力量,能够设计出全套的设备吗?”冯啸辰问道。
吴仕灿肯定地点点头,道:“这个是没问题的,咱们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跑吗?国内已经引进了十几套大化肥设备,哪怕是依葫芦画瓢,我们也能够把设计做出来的。”
“那么这就是你说的第一个方面了。”冯啸辰道,“第二个方面呢?”
“第二个方面就是制造了,这应当是你比较了解的领域吧?”吴仕灿笑呵呵地说道。他知道冯啸辰对机械制造颇有一些了解,实践经验甚至比吴仕灿自己还丰富。
冯啸辰道:“化工设备的制造有自己的规律,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国内企业对于大化肥装置的其他部分还有一些信心,尤其是如果能够引进日本技术,完成这些装置的制造难度并不特别大。主要的障碍是在五大压缩机组上,新阳二化机的邓厂长明确跟我说,他们不敢承接压缩机组的制造任务。”
吴仕灿道:“的确如此。其他部分主要是一些塔、罐、管道之类,咱们国内的工艺水平和国外有一些差距,但并不是不能弥补上的。但压缩机组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很多,咱们国家在这方面一直都非常薄弱。不单是化肥装置上的压缩机组,大乙烯上用的三大压缩机组也是三只拦路虎,几年前国家计委组织的11万吨乙烯攻关,最终就是卡在这上面了。”
“这件事我有所耳闻。”冯啸辰说道。
大乙烯装置也是重装办负责的11项重大装备之一。在70年代中期,国家计委曾经组织了一些科研机构和化工设备企业进行联合攻关,试图解决年产11万吨乙烯装置的国产化问题,最终未能如愿。吴仕灿说的三大压缩机组,分别是
乙烯压缩机、
丙烯压缩机和
裂解气压缩机,其制造难度极大,中国一直都只能依赖进口。
“这些压缩机的制造难度主要在于材料。”吴仕灿解释道,“这几种压缩机都是在零下几十度甚至上百度的低温条件下工作的,普通的金属材料在这种极端低温下会变得很脆,无法承受机械冲击和压缩气体的压力。耐低温材料的研究是我们的短板,即便采用进口材料,加工工艺也要从头开始摸索,难度很大。更何况,如果低温材料完全依赖进口,我们同样会陷入受制于人的境地。人家如果想卡我们的脖子,完全可以把材料卖得比设备还贵,而我们则没有任何办法。”
“这次在日本和化工设备协会洽谈的时候,他们同意转让大多数的技术,但对于低温钢材的冶炼技术一点也不肯松口。他们声称这些钢材都是直接从日本的钢铁厂采购的,他们并不具有这方面的技术。”冯啸辰说道。
吴仕灿冷笑道:“我们如果相信这点,那就是傻瓜了。低温钢材是化工设备厂商的命脉所在,他们怎么可能不掌握这方面的技术?钢铁企业不会主动去研究这些钢材,他们都是和化工设备企业合作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成果自然也是为两家所共享。日本人这样推托,只是不想转让这些技术而已。”
“我明白。”冯啸辰道,“关于这一点,我们曾经据理力争,甚至以放弃所有大化肥设备的采购相要挟,但日本人坚持不能转让,我们也就没办法了。毕竟他们做出的让步还是很多的,我们的要求如果超出他们的底线,也就无法合作了。”
“这就是我说的第二方面的难题。”吴仕灿说道。
“那么,第三方面呢,也就是安装方面。”冯啸辰又问道。
吴仕灿道:“这方面的情况稍好一些。咱们这么多年也培养出了不少化工设备安装队伍,他们缺乏的只是大型化工设备的安装经验而已。国外的化工设备安排有许多专用设备和工具,咱们在这方面也比较欠缺。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引进一些装备,再让这些安装队伍在新引进的这五套大化肥设备建设中得到锻炼,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化肥安装力量是完全可能的。”
“我明白了。”冯啸辰道,他思索了一下,说道:“老吴,刚才我在罗主任那里向他汇报大化肥设备的事情,谈起一个思路,我想听听你的意见,看看这个思路是否可行。”
吴仕灿笑道:“这个思路,恐怕是你小冯提出来的吧?你总是能够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好点子,我倒真有兴趣学习学习呢。”
冯啸辰笑着摆摆手,以示谦虚,然后说道:“我向罗主任建议,对于大化肥设备,我们可以采取大会战的方法,集中全国的力量来攻克所有的难关。以你的经验,觉得这样做有可行性吗?”
“搞【创建和谐家园】制?”吴仕灿愣了一下,说道,“如果真的能够采取【创建和谐家园】制,那当然是可行的。咱们这么多年还是积累下了不少科研和制造方面的力量,如果集中用在大化肥设备上,应当能够突破目前的障碍。只是,仅仅为了一个大化肥,我们值得投入这么大的力量吗?这……有点得不偿失啊。”
【创建和谐家园】制这种事情,说起来很过瘾,但其实真正要做的时候,还是要考虑一下性价比的。当年中国搞两弹一星,靠的就是【创建和谐家园】制,但那是因为两弹一星关系到国家安全,其重要性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为了原子弹工程,国家压缩了许多基础建设,把大量宝贵的钢材、水泥以及人才等投进这个无底洞,才换来了一声巨响。
但对于大化肥设备的国产化而言,采取【创建和谐家园】制的方法就有些小题大做了。毕竟大化肥设备是可以从国际市场上买到的,一套设备也就是几千万美元。如果为了实现国产化而付出几亿、几十亿规模的投入,就属于得不偿失了。这个时候的中国还非常穷,有限的资金应当用在更有价值的方面,为了赌一口气而在大化肥设备上投入过多,恐怕中央也不会同意的。
吴仕灿的这个疑虑,冯啸辰也是想过的,他甚至比吴仕灿更懂得权衡付出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听吴仕灿提出这个问题,他笑了笑,说道:“其实也没有这么夸张吧?按你刚才的说法,咱们目前无法克服的障碍主要是两项,一是
自有知识产权的合成氨工艺,二是
压缩机组的材料。其他方面的技术我们都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方法来解决。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发展出自己的合成氨工艺,以及研制出压缩机组所需要的低温材料,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工艺方面,1000万到2000万,我估计应当是足够的。至于低温材料嘛,结合我们现有的基础,恐怕还需要再投入5000万到1个亿。”吴仕灿说道,说完,他又赶紧补充道:“这只是我的一个粗略估计,科研这种事情,不确定性是很大的。有可能不需要投入这么多资金,我们就解决了问题。也有可能把钱投进去了,却颗粒无收。”
“这个我明白。”冯啸辰道,“这样吧,老吴,你琢磨一下该如何做,看看哪些单位、哪些专家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至于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
“你来想办法?”吴仕灿把眼睛瞪得老大,“小冯,这可不是几万块钱或者几十万块钱,这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你能想出办法来?”
“事在人为吧。”冯啸辰自信满满地说道。
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化肥债券
一亿元的资金,在后世的中国算不上一个了不起的数额。大都市里一个炒房客随便买一个单元的房子,也得花掉一两个亿。但在80年代初,这可不是一笔小钱。1982年全年,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总共也只有65亿元人民币,这些钱需要分配给数以千计的科研机构和众多的项目,一个项目能够拿到几十万的经费就已经是很让人眼红了。
科研是一项烧钱的事情,没有钱,要想拿出一流的科研成果,除非是有无数的穿越者带着金手指去作弊。冯啸辰倒是能够记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尚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大化肥项目。要想突破大化肥设备国产化的障碍,需要有人财物的投入,其金额是以千万来计算的。
当年的人民币,可以说很不值钱,也可以说很值钱。说它不值钱,是因为它并不是国际通行的硬通货,要从国外引进技术和采购设备时,必须把它换成外汇,而中国又是一个外汇极其短缺的国家。说它值钱,那是因为中国国内的物价水平很低,尤其是人员工资水平更是低到极致。200元人民币换成美元,在美国只能雇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工作一天,而在中国,却可以雇到一名教授干上整整一个月。
国外的那些大公司在研发大化肥设备的相关技术时,投入都是以多少亿美元来计算的,但冯啸辰却有把握用几千万人民币来做成这件事,原因就在于国内的人员成本极低,而在国外,科研过程中人员费用的支出是占大头的。
虽然有这样的把握,但冯啸辰也知道,自己并不可能从国家财政申请到这笔经费,罗翔飞也没有这样的能耐。从国家层面来看,比大化肥更重要的项目起码能够算出100个,如果每个项目都要申请几千万的投入,国家财政的那点钱根本就应付不了。要想完成大化肥设备攻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
自筹资金。
“自筹资金?”
罗翔飞把眉毛皱成了一个疙瘩,他看着前来向自己汇报想法的冯啸辰,用不相信的口吻说道:“小冯,你不会是被过去的成绩冲昏了头脑吧?5000万的资金,你想怎么去自筹?”
“不是5000万。”冯啸辰认真地纠正道,“我和吴处长讨论过,5000万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如果要想确保这项攻关万无一失,我们应当有1亿元的资金来作为保证才行。”
“你先告诉我,你打算怎么弄到5000万。至于什么1个亿的事情,咱们稍后再说吧。”罗翔飞说道。
“我想发行债券。”冯啸辰抛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方案。
“债券?”罗翔飞简直怀疑自己是听错了。
冯啸辰认真地点点头,道:“没错,就是债券,就像国家发行的国库券一样。”
罗翔飞没好气地瞪了冯啸辰一眼,道:“我当然知道什么是债券,我是说,你凭什么能够发行债券,另外,你打算以什么名义来发行债券?”
冯啸辰道:“我当然没资格发行债券,但咱们重装办可以啊?至于名义,自然就是筹措资金,实现大化肥设备国产化,我们可以把它叫做
大化肥债券。债券可以定一个比较高的利息,未来国产化工作完成后,通过成套设备制造中的利润来偿还本息。”
“你又在给我揽事!”罗翔飞斥了一句,随后又说道:“咱们且不说由谁来发行吧,我只想问问你,你凭什么能够说服老百姓买这个……嗯,姑且就叫大化肥债券吧,你又凭什么相信几年后咱们能够有足够的利润来偿还这些债券的本息?”
冯啸辰道:“我先回答你后一个问题吧。咱们这一次和日本化工设备协会旗下的几家日本企业草签了引进五套大化肥设备的协议,除了这五套设备之外,在未来,咱们国家肯定还要新建其他的大化肥项目。如果届时我们能够使用国产化技术,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而且国产设备的成本肯定会远远低于进口设备,我们可以向国家申请一个特殊政策,从设备的差价中拿出一部分来偿还大化肥债券的本息。”
“如果按每年5%的利息计算,10年期债券的本息就是1.5个亿,你觉得咱们新建大化肥项目的利润能有这么大吗?”罗翔飞问道。
“只多不少。”冯啸辰笑呵呵地应道。罗翔飞没有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算上这个因素,10年后偿还1.5亿元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冯啸辰知道这个时候跟罗翔飞说这一点也没用,罗翔飞脑子里根本就没有通货膨胀这根弦。
“我觉得你还是太乐观了。”罗翔飞道,“就算咱们再建5套设备,按你的计算,每套设备就要打进去3000万的债券本息。一套设备的造价才不到2个亿,如果是国产化设备,充其量也就是1亿出头,你加上3000万的本息,用户单位恐怕也不能接受吧。”
冯啸辰道:“其实我想的并不是局限于国内的新建项目,如果咱们拥有自主产权的大化肥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去承接国外的项目。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这样一些的国家,都是农业国,他们和我们一样,都迫切需要建设新的化肥厂。如果我们能够在国外拿到订单,那么1.5亿元的本息,还偿还不上吗?”
罗翔飞眼睛一亮:“这倒也是一个主意。咱们搞重大装备,中央给咱们的指示就是先实现进口替代,然后寻求成套设备出口。如果咱们真的能够形成自主的大化肥技术,出口到东南亚那些农业国去,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出口设备的利润比内销要高得多,这样一来,1.5亿元的本息,可能还真算不上什么事情了。”
“这么说,您也赞成我这个想法了?”冯啸辰笑着问道。
罗翔飞摇了摇头,道:“想法的确有可取之处,但我还是觉得可行性太差了。国家发行国库券,是由国家担保偿还的,目前各地的发行情况都不理想,很多地方不得不通过摊派的方法才能够发行出去。咱们这个大化肥债券,总不能再搞一次摊派吧?财政也不会支持咱们这样做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曾经发行过一些债券,最早称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后来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用于筹措建设资金。1958年之后,国家暂停了公债的发行,直到1981年,才恢复国债,并称之为国库券。
在当年,一方面是人们缺乏证券投资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百姓手里并没有太多的余钱,所以国库券的发行并不顺利,往往需要通过摊派的方式,强迫各单位的职工购买。到了90年代之后,国库券才真正变成了香饽饽,每次发行之前都有无数的投资者连夜排队等着抢购。
冯啸辰对于债券的认识,是基于后世的经验,觉得用债券来融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罗翔飞作为一名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官员,觉得发行债券这种方式是很不靠谱的,他无法想象会有人愿意花钱来买这种十年后才能兑现的投资品。
听到罗翔飞的话,冯啸辰微微一笑,说道:“罗主任,您的担心的确是有道理的。去年咱们重装办也被摊派了一部分国库券,每个人都买了20块钱,我记得当时就有不少同志发牢骚呢。”
罗翔飞道:“是啊,国库券可以摊派下去,大家就算有点牢骚,出于支援国家建设的考虑,也还是能够接受的。可你凭空搞出一个大化肥债券,如果再给大家摊派一次,大家还不把咱们重装办的脊梁骨戳穿?”
“如果咱们根本就不搞摊派呢?”冯啸辰带着诡秘的笑容问道。
“不搞摊派,谁愿意买?”罗翔飞问道。
冯啸辰道:“当然是找有钱人买了。”
“谁是有钱人呢?”罗翔飞又问道。
冯啸辰简洁地回答道:“外国人。”
“外国人?”罗翔飞一愣,“你是说……你打算到国外去发行这些债券?”
“没错。”冯啸辰道,“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咱们国内老百姓收入低,大家手上都没有什么钱,要想让他们自愿掏钱来买大化肥债券,可能性是极小的。虽然咱们也可以用一些大道理来说服一部分人,但这对我们来说压力太大了。而国外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国外有证券投资的传统,国外的居民对于债券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国内。其次,外国人比咱们有钱,1亿元人民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大数目,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投资者来说,就不算什么了。第三,目前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股市低迷,而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前景良好。可以这样说,咱们的债券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绝对是属于优质债券,别说发行1亿元人民币,就是发行个十亿八亿,也毫无难度。”
“你这事可就闹得有点大了……”罗翔飞咂舌道,“涉及到国际市场的事情,而且还是在国外发行债券,咱们可还真没有这个先例啊。”
冯啸辰道:“任何先例都是人做出来的,既然过去没有这个先例,咱们就创造出一个先例吧。”
第二百四十六章
先听听兄弟单位的意思
拗不过冯啸辰的花言巧语,罗翔飞最终还是答应把冯啸辰的方案提交给经委领导去定夺。其实,冯啸辰的这个主意也不算是特别离经叛道,社科院、央行等部门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发行国际债券以筹集国内建设所需资金的建议,而且据说这些建议还得到了一部分高层领导的认同。
时下各行各业都在提倡
解放思想、
开通脑筋,领导们不怕下属的脑洞开得太大,只担心他们太过保守。冯啸辰提出来的这个建议,即便不能得到经委领导的批准,至少也不会受到批评,没准还会被视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只是时机不够成熟而已。
到国外发行债券是一件大事,领导们当然不可能马上作出决定,而是需要再研究研究,没准还要向更上级的领导请示才行。不过,有关大化肥会战的意见,却已经批复下来了。经委、机械部、化工部、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等部门与几个省区的主管部门一道,组织了一个谈判团队,开始与日方就引进五套大化肥设备的事宜进行磋商,其中主要的基调基本上是依据冯啸辰他们在日本时与日方商定的结果。
按照协议,中国将以整体打包的方式,向日本的四家化工设备企业采购五套大化肥设备,日方则需要在提供设备的同时,向中方让渡全部制造技术。每套设备都约定了国产化的比例,要由日方将这部分设备分包给中国企业进行制造,日方在此过程中要提供技术指导,并对设备的质量负责。
根据重装办的意见,产品设计和安装的环节也被纳入到日方需要让渡的技术范畴之内,中方将派出人员参与设计工作,最终的设备安装将有中方的安装队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