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郑斌是滨海省化工厅的干部,邓宗白是新阳省第二化工机械设备厂的干部,都是化工部系统的人。这两个人闹起来,脸上最难看的自然就是牛克安了。当初滨海省要建一套中型化肥设备,是化工部安排由新阳二化机承建的,最后这套设备出了质量问题,滨海省除了对新阳二化机不满之外,对化工部也颇有一些怨言。
这一次考察团出访日本,郑斌在私下里不知跟多少人讲过新阳二化机的技术不行,产品质量低劣。邓宗白因为自己的确有短处,所以也不好发作,只能闷在肚子里生气。今天,大家欢欢喜喜去逛街,邓宗白买了一套护肤品回来,准备带回家送给老婆。进宾馆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就招惹了郑斌,郑斌直接来了一句:“没错嘛,面子上的功夫还是要好好做一做的。”
这句话,搁在其他场景下面,也可以认为就是一句普通的调侃,毕竟护肤品就是做面子功夫的东西。可邓宗白脑子里始终是绷着一根弦的,觉得郑斌不管说什么都是冲着他来,羞恼之下,便用手一指郑斌,喝道:“姓郑的,你把话说清楚,什么叫面子上的功夫!”
郑斌可能还真是无意,听到这话,先是有些愕然,待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之后,他也不去辩白,反而梗着脖子道:“我说什么了?许你们做,还不许人家说吗?”
这一来可就把邓宗白彻底惹急了,他上来就是一句省骂:“姓郑的,我忍你好久了,你个鳖孙欠揍是不是!”
人家郑斌也是堂堂省厅里的处长,平日里谁敢管他叫鳖孙,听到这句,他还能不炸。这两个人都是当过工人的,体格好,骨子里也都有点暴脾气,一言不合就动起了手。等到王时诚、牛克安等一干人把他俩拉开,两个人的脸上都已经挂上了彩。万幸的就是那年月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否则这会俩人这会儿已经是全球扬名了。
“我判断,郑斌那句话可能不是冲着邓宗白来的。”赵丞分析道,“这家伙平时就喜欢开玩笑,说化妆是面子工程,这在我们部里的一些年轻人那里也是经常说的,可能真不是有所指。”
王时诚道:“是不是冲着邓宗白来的,并不重要。这两个人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在这个时候爆发出来了而已。要我说,郑斌的责任是更大的,他们滨海省和新阳二化机的矛盾,怎么能带到考察团里来呢?就这十几天时间,大家都听他讲过这件事情吧?为这事,我也提醒过他,他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一转身又说开了。”
“说穿了,他就是不想要国产设备。”机械部的副司长饶志韬慢悠悠地说道,他是个奔六的老头了,可以算是见多识广,属于动不动就可以给人一些人生忠告的那种人。他说道:
“郑斌和邓宗白之间没有私仇,郑斌到处放这些风,就是希望滨海马上要兴建的滨西化工厂能够用日本的原装设备,而不是用国产化设备。我估计,这也是他们厅里的意思,郑斌是下面跑腿的,如果没办成,回去向厅长交代不了。”
“滨海省不想要国产设备,这是他们早就明确说过的。”牛克安证实道,“为这事,滨海化工厅可没少往部里跑。”
“化工部是什么想法?”饶志韬问道。
牛克安扭头看了看冯啸辰,笑着说道:“这件事,我们得听冯处长他们这边的,要不,还是先让冯处长说说吧。”
11套重大装备里,有3套是涉及到化工部的,分别是大化肥、大乙烯和大型煤化工,所以重装办和化工部的沟通不少。牛克安让冯啸辰说话,是想听听重装办的态度,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策略。政府里的决策,从来都是相互妥协的结果,一件事做下来,总得让各个利益主体都感觉满意才行。
冯啸辰笑了笑,说道:“刚才饶司长说郑处长是替厅长跑腿的,其实我也是替我们主任跑腿的,我哪敢随便说什么。各位领导对于这件事有什么意见,我负责记录下来,回去向我们主任汇报。我们主任派我出来,只让我带了耳朵,可没让我带着嘴呢。”
“哈哈,我看你不但带着嘴,还带了好几张嘴呢,这几句话说的,比我们这些老在机关里呆着的人还圆滑。”饶志韬笑着揭露道。
冯啸辰不愿意说,大家也不会强迫他。一个副处长,在一干司级干部面前保持低调,也是应有之义。王时诚指了指潘卫华,说道:“小潘,你说说看吧,计委是管大局的,这件事计委的意见是什么?”
潘卫华倒是没有冯啸辰那么多的顾虑,他清了清嗓子,说道:“这件事,这些天我也一直在思考,还真是有点两难。牛司长、饶司长你们都是具体职业部门的,可能考虑本部门的事情多一些,计委是统筹全局的,所以考虑问题不能不从全局出发。”
此言一出,牛克安、饶志韬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诡异的神色,牛克安伸手就摸出了烟盒,拿出一支烟来。正想摸打火机,又想到抽烟罚款的事情,于是便放弃了点火的念头,只是把烟凑到鼻子跟前,轻轻地闻着烟上的味道,做出了一副悠闲的模样。
小样,就你知道统筹全局,老子统筹的不是全局吗?
牛克安在心里不愤地想道。
第二百三十五章
鼓励自由竞争
潘卫华没有感觉到大家的不悦,也可能是不在乎这些。他是一位正处于上升期的干部,对于牛克安、饶志韬这些岁数比他大得多,职务却只比他高出半级的官员没什么敬畏之心。他是从某省的计委提拔上来的,到了国家计委之后,一心想做一番大事业。这次跟着大化肥考察团出国,他看到团里各种乱像,心里早就生出了不屑之意,现在有一个机会能够一吐块垒,他哪会在乎别人怎么想。
“大化肥引进这件事,涉及到三方面的利益。第一,是农业方面的利益,农业部门自然是希望大化肥越早建成越好,因为这样就能够保证农业的增收,从这方面来说,直接引进设备是最好的选择;第二,是化肥厂方面的利益,他们希望设备早日投产,能够获得利润,同时,他们也希望设备质量要稳定,三天两天维修,谁也受不了,从这方面来说,直接引进同样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方面,自然就是设备企业和机械部这边的利益了,自己造设备肯定是更好的,如果全盘引进,机械部就该解散了。”
潘卫华侃侃而谈,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把饶志韬给得罪了。
“小潘,依你说来,我们提出自己造设备,就是为了部门利益着想了?是生怕我们机械部解散,弄得我们都没饭吃?”饶志韬用轻蔑的口吻质问道。
“为部门利益着想并没有错啊。”潘卫华道,“经济学理论认为,人都是有利己动机的,各个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能够促进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这位仁兄时下正在在职攻读社科院的研究生,颇学了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当时虽然国内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还是政治经济学,但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研究西方经济理论的人并不少,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潘卫华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概念,乍听了几节课,觉得茅塞顿开,忍不住就要在这里显摆显摆了。
饶志韬不懂什么西方经济学,他甚至连政治经济学也只是一知半懂,知道与潘卫华去纠缠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吃亏的,当下便撇开前面的话题,说道:“依你的意思,农业部门、化工部门,都是希望引进设备的,而且都有道理。只有我们机械部门是为了部门利益,阻挠引进设备,是不是这样?”
“机械部门当然也有自己的道理。我说过了,考虑部门利益并不是什么错误。”潘卫华说道。
饶志韬道:“你这话,不就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吗?照你这个观点,咱们不但应该解散机械部,就是化工部下属的那些机械厂,也应该关门大吉,大家直接从国外买设备就是了嘛。”
潘卫华带着雍容的笑意,说道:“饶司长,你这话就偏激了,我并没有说要解散机械部,更没有说要关掉机械厂,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已。再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不是运动年代的政治语言吗?现在已经被批判了,我也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你不就是这个意思吗?”饶志韬被潘卫华给激得恼火了,再没有刚才那种淡定模样。
“饶司长,别激动,咱们是在讨论问题嘛。”王时诚看出了苗头,连忙拦住饶志韬。像这样激下去,没准考察团又要发生第二起打架事件了,而且是在部委干部之间打起来,王时诚这个团长也就算是当到头了。
“小冯,要不你还是说说你们的看法吧,自主研发大化肥设备,是你们重装办的任务嘛,并不只有机械【创建和谐家园】考虑的。”王时诚把火力引向了冯啸辰。他知道,像饶志韬这种老一辈的干部,玩嘴皮子肯定是玩不过潘卫华的,而他们又有倚老卖老的资格,最终肯定是要吵起来。冯啸辰就不同了,王时诚虽然过去没有和冯啸辰打过什么交道,但也知道他是经委里的一朵奇葩,战斗力爆表,让他去怼一下潘卫华,至少能让饶志韬冷却下来吧。
王时诚这一打岔,饶志韬便不再说什么了。他刚才和潘卫华争吵,自己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再说,以自己的岁数和职位,争赢了没啥光彩,争输了就更是丢人,王时诚让冯啸辰出来给他挡枪,他也乐得看热闹。看到旁边的牛克安在闻香烟,他索性直接把烟抢了过来,拿过茶几上的打火机点着了,嘴里还说道:“NND,刚才也已经抽了烟,要罚款就一块罚吧,这不让抽烟,还活个什么劲?”
“没错没错,我也憋不住了。”牛克安见有人出头,赶紧自己也拿了支烟点上,并向饶志韬笑着点头致意,其中颇有一些对饶志韬刚才的观点表示支持的意思。
他们在那里自娱自乐不提,冯啸辰刚才看着潘卫华和饶志韬争论,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听到王时诚点将,他也就不再扮低调了,抬起头来,笑吟吟地对潘卫华问道:“潘处长刚才的分析,还是挺有道理的。现在各方利益存在冲突,不知道潘处长是怎么考虑的。”
潘卫华看了看冯啸辰,心里有些不痛快的感觉。饶志韬级别比他高,但潘卫华并不放在心上,他觉得自己的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到他奔六的时候,肯定不止是一个副司长而已。而冯啸辰却是比他更年轻的干部,和他之间同样只差半级。照着这个发展速度,到冯啸辰30出头的时候,估计就不止是一个正处能够打住的了。
潘卫华一向觉得自己是个优秀人才,只是时运不济,提升得不够快。在别人眼里,他这样一个刚刚30岁的正处长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他自己却觉得很不满意。看到冯啸辰刚刚21岁就是副处,他心里的不爽是可想而知的。
也不知道是拍了谁的马屁,才混上来的,潘卫华在心里已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腹诽过冯啸辰了,此时听冯啸辰向他发问,他便有心要表现一下自己的才华,最好能够让冯啸辰自惭形秽、掩面而走,那就痛快了。
“我们计委就是负责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但我们传统上的协调方法,并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过多地考虑了人情关系,这就是我们过去几十年工作没有做好的原因所在。”潘卫华一张嘴就把一船人都打了。屋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盘算着,
要不要把这小子的话记下来,找机会传到计委的主任或者司局长们那里去,看看这小子还能蹦跶几天。
潘卫华不在乎大家的想法。他这些话在自己委里也曾说过,正好他上面的司长是个思想比较开放的人,觉得他这种观点也有可取之处,又出于保护年轻干部的想法,所以并未因此而批评他或者跟他为难,这也就助长了潘卫华的口无遮拦。
“我认为,我们要搞改革,就要打破这种官僚体系,要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解决经济问题,不能总是站在和稀泥的角度上,看谁能闹腾,就给谁好处,这样是搞不成四个现代化的。”潘卫华激昂地说道。
如果没有
“四个现代化”这样充满时代色彩的词汇,冯啸辰几乎要怀疑潘卫华是个穿越来的网络大V了。其实,还真不能说潘卫华这些话没有道理,在随后几十年的改革中,中国的确是在朝着打破官僚体系、用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潘卫华说的话,充其量是有些超前而已。
“潘处长说得挺有道理的。”冯啸辰平静地应道,“你说的经济学观点,又是什么呢?”
“自然就是自由竞争,适者生存。”潘卫华想当然地说道。
“这个……我不太懂,潘处长能给我解释一下吗?”冯啸辰道。他已经隐隐猜出了潘卫华的立场,这个立场在当年可以算是惊世骇俗,但到20年后,就一点都不新鲜了。说穿了,就是新自由主义观点,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相信经济系统能够内在地达到最优。
这个观点,怎么说呢,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幼稚的一面。如果只是取其合理之处,予以应用,那是很好的,竞争的确能够提高效率,减少权力寻租。但把这种理论当成教条,走到极端的方向上去,那就成了一剂毒药。
时下,南美的一干新兴国家正在欢天喜地地喝着新自由主义的鸡汤,而且经济也的确发展得很不错,堪称发展中国家的楷模。但冯啸辰知道,过不了几年,南美这些国家就会毒发病倒,而且一病数十年而无法翻身,从而让“
拉美化”成为最恶毒的一个诅咒。
到那时候,各国领导人开会的时候是这样骂街的:
“你们国家要拉美化了!”
“你们国家才拉美化了呢,你全家都拉美化了!”
现在还是80年代初,在改革的中坚派中,喜欢新自由主义观点的学者和官员都不少,潘卫华算是其中的一个吧。或许也正因为他的思想与一些更高的官员相一致,他才有如此张狂的本钱。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创建和谐家园】)是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于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传入我国。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
一言以蔽之,新自由主义实则是有产精英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耕耘多年所得的【创建和谐家园】的硕果。
第二百三十六章
产业政策不可少
“其实很简单。”潘卫华摆出一副精英论道的模样,对一屋子人说道:“我们既不用支持郑斌,也不用支持邓宗白。我们只需要提出目标,让他们自己去协调就是了。如果新阳二化机的设备更便宜、服务更好、交货更快,滨海化工厅自然会接受。如果他们做不到,滨海化工厅希望选择其他来源的设备,也是无可厚非的。”
“你这就是拉偏手。”饶志韬终于还是按捺不住了,“我们的技术比日本人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照你这个思路,不就是支持滨海直接从日本进口设备吗?”
“如果新阳二化机的设备不行,滨海化工厅为什么不能选择更好的设备?”潘卫华反问道。
“那国家的产业政策还要不要执行了?国家明确提出要搞重大装备的国产化,重装办的冯处长就坐在这里,你去跟他说去?”饶志韬说道。
潘卫华冷笑道:“产业政策本身就是一个保护落后的手段,咱们多少产业就是因为有政策保护,才不思进取,落到今天这样一个技不如人的境地。像重装办这种机构……冯处长,我不是针对你哈,我只是说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机构本来就不应当存在的,看看美国、欧洲、日本,哪个发达国家是靠产业政策来保护落后产业的?”
“你……”饶志韬差点就要被气出心肌梗塞了,这小子【创建和谐家园】敢说啊,我们这些部委搞了几十年的产业政策,他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年轻,就敢把产业政策给全盘否定了。他用手指着潘卫华,想厉声斥责他几句,一时又找不出话来,憋得脸都紫了。
“饶司长不要激动。”冯啸辰向饶志韬摆了摆手,然后转向潘卫华,笑呵呵地说道:“潘处长,你听谁说日本不搞产业政策的?”
“日本有产业政策吗?”潘卫华不屑地问道。
冯啸辰轻轻叹了口气,
这位仁兄思想倒是挺激进的,可见识还真是跟不上啊。日本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喜欢搞产业政策的国家,这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事情。就算潘仁兄不懂外语,看不懂外文文献,这几年国内研究日本产业政策的文章也出了一大批了,老潘随便多看看报纸也不会说出这么可笑的话吧?
“潘处长,日本不但有产业政策,而且搞得非常多。50年代初,日本就提出了设备现代化和发展出口的目标,专门成立了‘
重型机械设备技术咨询机构’,用来指导成套设备的出口。1956年到1959年之间,日本先后出台了‘
机械工业振兴法’、‘
电子工业振兴法’、‘
轻型机械出口振兴法’、‘
成套设备出口振兴临时措施法’。日本通产省每个年代都要制订‘
通商产业构想’,提出10年之内产业发展思路,相当于我们的五年计划。前不久发表的《八十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明确提出,日本的追赶型现代化已经完成,要以技术立国取代贸易立国,要以创造性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作为国家计划部门的干部,你对于咱们最大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一无所知,凭着一知半解的西方经济理论来指导政策,可真让我们有点担心呢。”
冯啸辰说话的语气很平静,但说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刺了潘卫华一下。他和潘卫华没有私仇,从机关里的规则来说,也不宜对他说得太重。但刚才潘卫华的表现实在是有些高冷过头了,让冯啸辰很不舒服。他直言对方对西方经济理论一知半解,一是反击潘卫华的骄狂,二则是希望能够点醒对方,省得对方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至于说这话会不会得罪潘卫华,冯啸辰倒也不在乎了。当初他连孟凡泽都刺过,一个小小的潘卫华算得了什么?潘卫华刚才说重装办没必要存在,这就已经是不给冯啸辰面子了,既然你先挑衅,我不把你的脸打成猪头,回去怎么向罗翔飞交代?
冯啸辰也看出来了,这屋子里其他人对潘卫华都颇为不愤,其中也包括了王时诚。有王时诚给他撑腰,潘卫华想跳都跳不起来。再至于说回到国内之后,计委方面会不会就此事向冯啸辰发难,他就更不担心了,就潘卫华今天说的这些话,如果原原本本传到计委大主任的耳朵里去,倒霉的绝对是潘卫华,没准计委还要派人到各部委去赔礼道歉呢。
“这……”潘卫华被冯啸辰堵了个严实。他不知道冯啸辰说的这些是不是真的,但从冯啸辰敢说出来这一点看,估计总得有点根据吧。
他在社科院上课的时候,老师明明白白地说过西方国家是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只充当倒夜壶的警察,不会对经济进行任何干预。可照着冯啸辰这个说法,人家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一点也不少,这个法那个法的,听起来就透着一股不自由的味道,
难道老师讲的有问题吗?
这中间的事情就很复杂了。
首先,给潘卫华讲经济课的老师也不算是胡说八道,充其量是有些春秋笔法,没有把事情说得太清楚而已。
西方国家的政策也是摇摆不定的,最早的确是崇尚自由经济。到29-33年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理论占了上风,各国都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苏联的示范作用。29-33大危机重创了市场经济国家,而采用计划经济模式的苏联却是凯歌行进,成为一枝独秀,西方各国自然也就产生了效仿的念头。
大危机之后就是二战。二战把整个欧洲打成了一片废墟,战后重建自然是无法依靠市场力量的,因此政府管制派便一度占了上风。及至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西方出现严重的滞胀,国家干预手段越来越无法发挥作用,自由市场理论又重新回归,一时成为时尚。
中国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改革开放的,国内学者最早接触到的就是这些自由市场的理论,大家自己都没拎清其中的关系,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自然也就更不靠谱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欧美在产业政策方面的确做得不如日本那么好。日本的产业政策很多时候都是在挖西方列强的墙脚,等到日本崛起,能够与西方分庭抗礼的时候,西方才恍然大悟,以至于出现了“
臭名昭著的通产省”这样的说法。
“依你的说法,咱们就该保护新阳二化机这样的企业,让农民等上十几年再用上他们的化肥?”潘卫华易守为攻,向冯啸辰反问道。
冯啸辰嘻嘻一笑,说道:“潘处长这可把我问住了,这样的政策问题,我怎么能做得了主?我只是说,日本也是有产业政策的,而且他们对自己的产业保护得非常厉害,才有了现在的水平。”
王时诚见潘卫华的气焰已经被打压下去,生怕再多说又会横生枝节,于是抢先【创建和谐家园】话来,说道:“小冯,就眼下这件事,你个人的看法是什么?”
说个人的看法,就是说这不代表重装办的意见,冯啸辰并不需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但冯啸辰毕竟是罗翔飞钦点过来的人,他的意思也能够反映出重装办的想法,王时诚作为考察团的团长,是需要听一听的。
冯啸辰道:“那好,我就说说我的不成熟的想法吧,特此说明,只代表我自己,说错了各位领导不要见怪。”
“没事,你说吧,小冯。”另外几位副司长都纷纷鼓励道,潘卫华则只是冷哼了一声,也没法说什么。
刚才冯啸辰把潘卫华给挤兑了一通,让几位副司长都很觉痛快。部委里就是搞产业政策的,潘卫华把产业政策说得一团漆黑,谁听了能高兴?可潘卫华的知识结构比较新,扛着一面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大旗,大家还真没法反驳他。冯啸辰有理有据,用的又是发达国家的案例,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实在是干得太漂亮了。
冯啸辰得到大家的鼓励,笑了笑,说道:“我觉得,刚才潘处长分析的三方利益问题,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农业方面来说,要想粮食增产,尿素是不可或缺的,咱们不可能等到自己的技术成熟了,再向农民提供尿素。至于化肥厂方面,希望得到技术成熟、质量过硬的产品,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郑处长的想法也并不为过。”
“你说的,只是一个方面。”饶志韬补充道,“郑斌他们希望全盘引进日本技术,除了能够摆上台面的想法之外,个人的私心也是有的。引进一套国外技术,前前后后又是谈判、又是签合同,能创造出多少出国的机会?再者,等到项目开始建设的时候,日本这边要派技术人员和工人到滨海去,滨海就可以用这个借口来兴建高标准的外宾楼、招待所,可以更新办公装备和各种高档家具,甚至可以买高级轿车,这一切都可以打着服务外事工作的旗号。你想想看,能有多少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