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轴承大王?”冯啸辰有些不明就里,“你也是生产轴承的?”
“不是不是,我是卖轴承的。”姚伟强道。
“那轴承大王是什么意思?”冯啸辰又问道。
“这个嘛……”姚伟强看了看杨海帆,见杨海帆没有替他解释的意思,只能硬着头皮自己说了:“我原来是在我们公社农机厂里工作的,对轴承有点研究。后来我发现市面上轴承的品种非常多,有时候想买一个想要的轴承,要跑很多地方,还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所以我就从农机厂出来,自己搞了个个体户,专门卖轴承。大个的轴承,还有专用轴承,我不敢说,但平常机器、仪表上用的轴承,我这里都有。因为我的货色比较全,所以人家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做轴承大王。对了,我们温州地区除了我这个轴承大王之外,还有螺丝大王、钥匙大王、电器大王、五金大王,一共有10个人,我们当地人就把我们叫
十大王。”
“姚师傅是他到我们公司来联系进货的时候,我才认识的。姚师傅的水平非常高,对轴承的型号非常了解,对于用户的情况也非常了解。他看到我们公司生产的几种油膜轴承之后,就说他知道哪些企业用得上这样的轴承,而且这些企业还正在到处找这种轴承。经过他牵线,我们在国内卖出了不少轴承,有机床企业买的,也有农机企业买的。”杨海帆说道。
姚伟强道:“其实我哪有什么水平,我就是高小文化,自己比较喜欢钻研点机械的东西而已。轴承这个东西,我看得多了,也就有点感觉了。杨经理说的那些企业,我过去和他们接触过,他们说起到处找这些规格的轴承,我看到杨经理这里有,就给他们牵了一下线,很方便的事情。”
“你的意思是说,你就是听人说过需要这些规格的轴承,你就全记住了?”冯啸辰饶有兴趣地问道。
姚伟强半是羞怯半是自豪地说道:“我可能在这个方面有点小特长吧,不管是什么样规格的轴承,只要你跟我讲过,我就能够记得清清楚楚,保证不会搞错的。”
“这岂止是小特长啊,简直就是天才了!”冯啸辰由衷地感叹道。
轴承这种东西,规格是相当复杂的,除了什么内径、外径、厚度之类的指标之外,还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深沟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滚针轴承、圆锥滚子轴承、推力滚子轴承等等,要想只听一遍就能够把对方的需求记下来,然后再去找对应的生产厂家,这可不是寻常人都能够做到的。
姚伟强自称自己只有高小文化,而且是出身于公社的农机厂,自然也不会受过什么很好的训练,他能够做到对轴承规格过目不忘,只能说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其中,已经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了。
听到冯啸辰夸奖自己,姚伟强也有点得意。他来新岭之前,就听杨海帆跟他说过,冯啸辰是个国家部委里的副处长,是大干部。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大干部的称赞,姚伟强有一种如遇明主的感觉。
“老杨,你带姚师傅到我这里来,有什么事情吗?”冯啸辰转头向杨海帆问道。他其实更应该称姚伟强为姚老板,但当年老板一词是比较敏感的,想必姚伟强也不敢接受,所以冯啸辰只能学着杨海帆的样子,管他叫姚师傅了。
一听冯啸辰这话,姚伟强脸上刚刚绽出的阳光立马就变成了厚厚的阴霾,杨海帆也是皱了皱眉头,对冯啸辰说道:“小冯,姚师傅这边,出了点事情。他从温州逃出来,跑到桐川来找我帮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想到你回南江来了,所以就把他带到新岭,想听听你的意见。”
冯啸辰一惊,问道:“什么事情,为什么是逃出来?”
“唉,这事……一言难尽啊。”姚伟强长叹了口气,一【创建和谐家园】坐回椅子上,人也像是被抽掉了魂一般,完全没有了刚才的神气。
杨海帆见他没勇气说,只得自己替他把事情的原委说出来了。
正如姚伟强所说,在整个温州地区,有十个成功的个体企业家,被称为十大王。在过去几年中,十大王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得风生水起,自己赚了不少钱,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然,由于树大招风,他们也难免会受到一些非议,其中最主要的指责,就是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
“投机倒把”,是撬国家的墙脚。
今年初,鉴于国内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国家下发了一个有关
“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通知。当地的官员不清楚国家的政策意图,见文件中说得严重,也不敢怠慢,直接把十大王都列入了严厉打击的范围,指示公安部门将其捉拿归案。
“十大王,被抓了六个,我和另外三个人听到风声不对,赶紧跑了,要不这会也到号子里吃馒头去了。”姚伟强心有余悸地说道。
“小冯,我觉得姚师傅没有做错什么啊。”杨海帆道,“他帮助我们卖出了轴承,相当于也帮那些企业买到了急需的配件,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他在其中提取一点辛苦费,也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没有他在中间牵线,那几家企业自己派出采购员去采购,花的差旅费起码是姚师傅拿的辛苦费的10倍以上。像姚师傅这种人,是我们非常需要的。”
“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吧。”冯啸辰苦笑了。
中国的官员对于经商的歧视,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当时的人认为只有农桑才能创造价值,商人倒买倒卖,无宜于国计民生,反而是败坏了社会风气。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国家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有的物资流通都是由国家计划来统一调配的,民间的商业行为便被扣上了投机倒把的帽子,至少在过去十几年中都是被严格限制甚至严厉打击的。
改革以来,政策有所放松,商业逐渐兴起,“十大王”这样的商业奇才不断涌现。但在一些官员眼里,商人依然是另类,遇到一点风吹草动的时候,这些商人毫无疑问都是被打击的对象。
此处化用的是我国80年代著名的“八大王事件”。在1982年全国开展的“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运动中,一批走在市场经济“风头浪尖”上的人被以“投机倒把罪”抓获。在个私经济发源地的温州,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以及电器大王郑元忠等八人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此被称为“八大王”事件。
从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到被打击对象,再到【创建和谐家园】后的全国推广,他们的命运被深深地打上时代烙印,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第二百章
扯一块虎皮
听到十大王的遭遇,冯啸辰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也忍不住后背有点发凉。如果他没有给自己扯一块中外合资的虎皮,那么今天到处躲藏的,恐怕就不止是姚伟强,还有他冯啸辰了。
“小冯,你看有什么办法没有?”杨海帆试探着问道。他虽然是家合资企业的中方经理,目前不但在桐川县说话有点份量,甚至在东山地区也有一定的地位,但涉及到这种政策方面的问题,他那点级别就不够看了。下令捉拿姚伟强的,是浙江省的温州地区,隔着一个省,又是一级行署的行为,杨海帆真没有什么办法,否则他也不至于带着姚伟强跑到新岭来求助。
冯啸辰皱起了眉头,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做才好。他当然知道,十大王的事情,只不过是政策上的短暂波动而已。最多有一年时间,更为开放的政策就会出台,届时这十大王都能够获得自由。但是,就这一年的时间,也完全可能会消磨掉一个商业天才的锐气,让他一蹶不振。如果姚伟强真的被温州地区派出的人抓走,在看守所里呆上几个月,恐怕再出来就不见得有勇气重操旧业了。
这些商业人才,焉知不能在20年后成为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人物呢?如果因为一时的政策错位而被扼杀,那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是值得惋惜的事情。
可是,怎么样才能够拯救姚伟强呢?
以重装办的身份,直接与温州地区交涉,肯定是不行的。这是涉及到国家政策取向的问题,在当年是极其敏感的。虽然冯啸辰相信罗翔飞有足够开放的思想,但他也绝对不会因此出头来协调这件事,否则就意味着重装办在解读中央的政策,这是极其犯忌讳的事。更何况这件事与重装办没有任何关系,重装办的人出面来张罗,名不正、言不顺,会引起无数的非议。
既然不能交涉,那就只能把姚伟强窝藏起来了,这倒也是杨海帆考虑过的一个方案。姚伟强的“罪行”还到不了需要发通缉令的程度,所以只要姚伟强不在公开场合露面,而是躲在桐川,隐姓埋名,温州地区也没法找到他。杨海帆来找冯啸辰,也有向他请示这个方案的意思,因为要窝藏姚伟强,必须用辰宇公司的名义,否则桐川县城里凭空出来一个外地人,当地公安也是要来过问的。
“你的考虑呢,姚师傅?”冯啸辰向姚伟强问道。
姚伟强哭丧着脸,说道:“唉,现在我还能有什么考虑,就是到处躲呗。我在温州的那个小店,肯定要被没收的,我现在成了个穷光蛋,如果冯处长和杨经理能够收留我,随便让我做点什么都行。”
说到这里,他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七尺长的汉子,混到这步田地,也的确是够让人揪心的。
“你说你做点什么都行?”冯啸辰追问道。
姚伟强道:“可不是做什么都行吗?我也不懂技术,唯一的本事就是会卖卖轴承。现在我的店也被封了,一出去就被公安抓走,继续卖轴承肯定是不行了。如果杨经理的公司肯收我,我可以当个仓库保管员,实在不行,做个搬运工也成啊。”
“做搬动工,太委屈姚师傅了。”杨海帆对冯啸辰说道,“像姚师傅这么懂轴承,又会做生意的人,我们公司里连一个都找不到。我过去还跟姚师傅说呢,如果他不是自己有大买卖在做,我都想高薪聘他当我们的销售科长了。”
“唉!”姚伟强在旁边又叹了口气,估计他也觉得自己完全够资格当个销售科长,只是现在不可能了。早知如此,他提前几个月把自己的小店关了,跑到辰宇公司来干,也就没有这桩无妄之灾了。
冯啸辰坐着想了一会,抬头对杨海帆问道:“海帆,你觉得姚师傅原来的那家店开得如何?”
“生意挺好的。”杨海帆不知道冯啸辰为什么这样问,但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了。
“那么,轴承行业里需要这样一家店吗?”冯啸辰又问。
“当然需要!”杨海帆道,“有了这样一家店,轴承的买方和卖方都方便多了。想卖轴承的,直接在他这里挂个号;想买轴承的,到他这家就能够全部配齐,不用全国各地到处跑。我过去还跟姚师傅说过,他应该把这家店开得更大一些,开到人人皆知的程度……咦,啸辰,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冯啸辰点了点头,道:“我的确有个想法。你说,如果咱们开一家轴承经销公司,专门搜集全国各家轴承厂的轴承目录和样品,帮助那些轴承用户找到他们需要的轴承,是不是一个好主意?”
“当然是好主意!”杨海帆赞道,他是个足够聪明的人,一听冯啸辰的话,就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了,于是继续说道:“以姚师傅的能力,完全可以当这家经销公司的经理,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家公司会比姚师傅原来的那个小店大出10倍以上,肯定能够做到国内领先。”
“这……”姚伟强听着这两个人描述的宏图,眼睛都直了,他讷讷地说道:“可是……可是我现在还是一个在逃犯啊,怎么能当经理呢?”
“你如果是经理,那就不是在逃犯了。”冯啸辰嘿嘿笑着说道,“如果你经销轴承是受合资企业的委托,那么温州地区还会说你是投机倒把吗?”
“可能不会!”姚伟强道,“我们县里有一个也是做生意的,规模倒是没有我们十大王做得大。他家里有华侨关系,前两年那个华侨还回来过一次,是县里的领导亲自接见的。听说这一次县里抓人,其他的店都不敢开了,就他还敢,县里也没拿他怎么样。”
冯啸辰道:“如果是这样,那就简单了。让杨经理给你开个证明,证明你是辰宇公司的销售科长,做生意也是帮辰宇公司做的,不就行了吗?”
姚伟强把目光投向杨海帆,杨海帆却轻轻地摇了摇头,对冯啸辰说道:“啸辰,用辰宇公司的名义不太合适。”
“为什么?”冯啸辰问道。
杨海帆道:“辰宇公司是合资企业,桐川县也有一部分股份,而且董事长就是范书记,这么大的事情,不向他请示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向他请示,恐怕就……”
他没有说下去,冯啸辰已经听懂了。正如他对自己身份的顾虑一样,在涉及到政策问题的时候,桐川县是不会站出来担事的。在明知姚伟强是温州地区正在抓捕的在逃犯的情况下,让桐川县同意辰宇公司给姚伟强出具一个假证明,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我觉得,可以请佩曼先生辛苦一下。”杨海帆献计道。
“他不是已经回西德去了吗?”冯啸辰问道。
杨海帆满不在乎地答道:“他也该来一趟了,公司里有一些技术上的事情需要他参与解决一下,顺便把姚师傅的事情给办了。”
这真叫把外宾不当干粮啊!
冯啸辰在心里恶恶地想道。在这个年代,估计能够像使唤家里的丫头一样对外宾呼来喝去的,也就是他和杨海帆两个人了。杨海帆对于菲洛公司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聪明如斯,他是能够猜出不少真相的。看到佩曼在冯啸辰面前唯唯诺诺,杨海帆便知道,这个德国人肯定是有什么短处被冯啸辰捏在手里了。既然有这么方便的挡箭牌,干嘛不多拿出来用用呢?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冯啸辰直接就点头答应了。有关菲洛公司和佩曼的事情,目前冯啸辰还不宜向杨海帆说得太多,但过上几年,等到国内政策松动,再透露这件事就无妨了。既然迟早要说,那么现在向杨海帆露点口风也是必要的,省得到以后杨海帆抱怨自己瞒他太多,以至心生嫌隙。
两个人商量妥当,冯啸辰这才把情况向姚伟强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姚伟强听说冯啸辰能够从西德请一个人来给他当托,乐得眉开眼笑的。时下外宾的地位比华侨又要高出不少,既然认识一个华侨都能够成为一道护身符,冯啸辰给他弄来一个正宗的外宾,恐怕温州地区就得掂量掂量了。
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冯啸辰这样帮他,必然也是有所图的。佩曼也不会是单纯地陪他去温州地区转一圈,而是要以菲洛公司的名义,与他签订一个合资协议,创办一家中德合资轴承经销公司。这家公司由冯啸辰、杨海帆这边出资,姚伟强以他自己和他的小店入股,其中他自己的重要性又远高过他的小店了。
按照冯啸辰的规划,这家轴承经销公司的目标是做成全国知名的轴承集散中心,经销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姚伟强过去做过的小型轴承,而是把轧机、汽轮机等重型装备上用的那类大型轴承也涵盖在内。冯啸辰在心里有个盘算,等到风头过去,十大王的事情得以解决,他会让重装办给这家轴承经销公司一个名份,让它真正成为
“国字号”的大型物流企业。
第二百零一章
领导视察来了
“这样安排,真是太好了!冯处长,杨经理,这让我怎么感谢你们才好啊!”
听完冯啸辰的安排,姚伟强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雄心壮志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冯啸辰提出找一家德国企业与他合资,这件事本身对他来说就是好事。这几年,姚伟强走南闯北倒腾轴承,也赚了一些钱,但毕竟还是小打小闹。他在温州被称为
“轴承大王”,这个大王的前面需要加一句话,那就是山中无老虎,否则哪轮得到他当大王呢?
姚伟强本质上说只是一个农民而已,走出门去,天然就比城里人矮了半截。他的身家已经有几十万,也买了崭新的西服来作为门面,想显得有点身份的样子。但当他走进那些国营企业,哪怕只是见一个小小的供销科长,都得点头哈腰,奉上几盒好烟,否则做不成生意还是其次,人家是真敢打电话给保卫科,叫人把他轰出去的。
如今,突然有人告诉他,有一家德国企业愿意跟他搞合资,不管双方的股权怎么分配,最起码,他是能够成为中方经理的,与现在站在他身边的杨海帆是一样的身份。他幻想着,如果自己以一家合资企业中方经理的身份再出现在众人面前,能够收获到多少艳羡和崇拜的目光,那些小供销科长们,还敢对他颐指气使吗?
“冯处长,杨经理,我请你们吃饭吧!”姚伟强终于想到了应当如何表示自己的谢意,那就是请人吃饭。
冯啸辰故意逗他道:“姚师傅,你不是说身无分文了吗,怎么请我们吃饭?”
姚伟强面有难堪之色,支吾着说道:“请冯处长吃饭的钱,我还是拿得出来的。我常年出门在外,肯定要带一些钱的。”
杨海帆笑道:“你不说我还真没觉得,咱们早上从桐川出来,到现在为止也就只吃了半包饼干,我可真是饿了。啸辰,你也没吃晚饭吧,要不咱们就到陈经理这里吃点,陈经理的手艺可真是不错呢。”
“对对对,我到新岭来的时候,也在这家春天酒楼吃过饭,厨师的手艺真的很不错。今天说好了,我付账,你们都不能跟我抢哈!”姚伟强像是怕被人争了付账的机会,忙不迭地说道。
冯啸辰和杨海帆果然没有和姚伟强去抢付账的机会,让他请客在酒楼里吃了顿饭。依着姚伟强的意思,该摆上八盘八碗,才能显出隆重。但冯啸辰岂会让他如此浪费,只是点了三个菜,要了一瓶当地的普通白酒,花了不到10块钱的样子。姚伟强拉着服务员要求加菜,服务员却只是看着冯啸辰,笑而不语。姚伟强也就知道在这个地方自己说话不管用了,只能悻悻然地作罢了。
知道冯啸辰在酒楼吃饭,陈抒涵也过来看了一下,陪着大家喝了一杯酒。杨海帆这半年多来过好几回新岭,每次都是在春天酒楼里吃住和落脚,与陈抒涵也混得挺熟了,打招呼的时候还透着几分亲昵。
次日,冯啸辰拎着一袋子价值不菲的礼品,去看了一趟冶金厅的副厅长刘惠民,然后便开着一辆吉普车回来了。吉普车是刘惠民打电话从南江钢铁厂借来的,名义则是借给重装办的领导在南江期间使用。冯啸辰开上车,载着杨海帆、姚伟强以及父亲冯立,一路疾驰,前往桐川。
“海帆,辰宇公司的业务做起来,也该买辆车了吧?”
路上,冯啸辰对杨海帆提议道。
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穿越人士,凡事都是拿后世的标准来衡量的。在后世,一家经营业绩良好的合资企业,怎么也得配上几辆好车的。没有车,稍微想办点事情都不方便。
“公司现在刚刚步入正轨,买车的事情,还是先搁一搁吧?”杨海帆答道。
冯啸辰道:“有辆车,你们到新岭来办事就方便多了。坐长途车既不舒服,也耽误时间。再说,你们毕竟是合资企业,连一辆车都没有,岂不是让人瞧不起?”
冯立听不下去了,斥责道:“啸辰,你瞎出什么主意?哪有刚赚了一点钱就这样大手大脚的?一辆车,怎么也得四五万吧,抵多少工人一年的工资了。”
“钱这方面,倒还不是太大的问题。”杨海帆道,“公司的利润水平还是挺高的,买辆车没什么压力。我主要考虑的是,一旦有了车,地区和县里的领导可能都会打主意,到时候伸手找咱们借车,咱们是给还是不给呢?”
冯啸辰哑然失笑了,他现在就开着人家企业里的车呢。杨海帆说得对,上面的领导伸手要借,你是给还是不给。如果给,那这辆车就相当于帮别人买了。如果不给,又难免会得罪领导。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脆不买车,这样一来,也就省了许多事情了。
“其实吧,你们可以买辆卡车用。”姚伟强建议道,“从桐川到新岭,坐卡车过来也是可以的,总比坐长途车方便。地区和县里的领导,肯定也不会借你们的卡车用。再说,以后公司的业务做大了,也需要用卡车运输一些原材料、成品之类的,不会浪费。”
“这个我倒是考虑过。啸辰,如果你同意的话,过完年,我就联系省里的物资公司,买一辆解放牌卡车回来,到时候客货两用,比较方便。”杨海帆说道。
“好吧,看来也只能如此了。”冯啸辰妥协了。这就是把公司开在桐川这个穷地方的后遗症了,如果公司是在新岭,上头那些政府部门是不会随便向一家合资企业伸手的,因为他们都有足够的下属企业,犯不着去找合资企业借用资源。
新岭到桐川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如果有高速公路,也就是个把小时的时间就能开到。但以当年的道路状况,冯啸辰和杨海帆换着开,足足开了3个小时,才来到了桐川。
与大半年前冯啸辰离开的时候相比,辰宇公司的厂区显得有些杂乱。这并不是因为杨海帆的管理有什么松懈,而是在厂区内同时有好几幢房子在建造,脚手架、砖头、水泥、沙石等堆得到处都是。这种情况是冯啸辰事先就已经知道的,由于生产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杨海帆已经向桐川县申请了额外的用地,并开工建设了两座新的车间,除此之外还有一幢职工宿舍楼、一幢实验楼,至于其他的辅助建筑,就更不必提了。总之,原来桐川农机厂的样子,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了。
“欢迎冯处长到公司视察工作!”
因为事先就知道冯啸辰要来,一干辰宇公司的重要人物都在公司大门内等着迎接。见吉普车开进来,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众人一起鼓掌,喊起了欢迎辞。
“大家辛苦了!”
冯啸辰停好车,从驾驶座跳下来,和众人依次握手。杨海帆在旁边给他做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