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狂风”的方案分歧让法国多少感觉到,在动力核心技术掌握在英国人手里的前提下,自己很难在设计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其实,骄傲的法国人,想要彻底地主导研究项目,最终分道扬镳的必然的,他们不懂得退让,哪怕是到了欧洲战斗机项目上,法国人照样因为要全盘主导而退出了。
53最初被称作超级”阿塔”,法国希望以此作为国产两倍声速战斗机的先进动力。在”阿塔”基础上经过3年改进,53最终诞生。
法国人也知道他们的技术上的缺陷,所以,在几乎连个米格-21的涡喷发动机都是双轴发动机的时代, 53却采用单轴设计,风扇、高压压气机和涡轮都在一根轴上。
可以说,它是世界上在主力战机上服役的唯一一款单轴涡扇发动机,53的设计颇为老套。
这样也正好让53皮实耐用,维护也非常简便,因为采用了模块化制造理念,零部件通用性非常好。维护过53的工程人员对这种发动机最深的印象就是简单,它没有可调定子,活动零部件数量也较少,其可靠性较好,操控性也不错,在使用中性能没什么限制。
现在,布瓦洛介绍的就是这款发动机。
“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动机,它使用模块式结构,便于维护、修理,飞机、发动机的地面维护性很好,更换发动机时间相当短。”布瓦洛骄傲地说道:“现在,我们就给大家展现一下这款战机的维修过程。”
其实,这种发动机的耗油率可不低,简直就是涡扇中的涡喷,但是布瓦洛当然不会把己方的缺点说出来,他要找的是优点。
据说米格-21战斗机,也就是中国最新的歼-7战斗机,更换一台发动机,需要先拆卸掉后机身,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行,现在,就让他们大吃一惊!
“布瓦洛先生,它需要多长时间?”宋老小心翼翼地问道。
当初,秦风上次来的时候,对方不小心将结构图给打出来了,之后,秦风凭借记忆,开始了绘制结构图,最后交给了宋老。
根据这个结构图,宋老可以知道这款飞机的结构和己方的不同,发动机直接可以从尾部给抬出来的,相当方便,但是具体能有多快,还真不知道。
布瓦洛扬起来了胳膊,说道:“现在,计时开始!”
随着布瓦洛开始计时,四名技术人员上来,用各种工具开始拆卸起来了。
电动扳手的声音,不时地在车间内回响着,大家看着下面的蒙皮被整体拆下来,然后,发动机的下半部分,就露出来了,跟着,就是各种发动机和机身的紧固螺栓。
对方的发动机,是直接就放到尾部的?
宋老虽然已经看过了结构图,但是现在看起来,也是很新鲜的。难道不需要引射机尾罩吗?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开眼界
现在,国内的军机研究,依旧停留在六十年代的水平,唯一成功自研的是歼-8,这款飞机的设计,是全面模仿歼-7来的。
除了机头进气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飞机尾部采用的机尾罩。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表明,飞行器的尾部,也要成为一个流线型的结构才行,这样才能减小飞行阻力,所以,在喷气机刚刚开始研制的时候,这个机尾罩相当的流行。
它要严严实实地将发动机包裹住,在后面形成一个流线型,这样进行维形整流。
同时,这样可以让尾部内敛,就可以引射尾喷管气流来提高推力的作用,所以,这东西就被叫做引射机尾罩。
其实,这个东西很不方便,由于处在高温区和尾部,易损坏,为便于更换,常采用与机身部分固定、部分可拆卸的连接型式外蒙皮多为铝合金,内蒙皮为耐热合金,或全部为耐热合金。
正是因为有这个罩子,歼-7才设计成为了后机身整体拆卸的形式,如果是在歼-7上,多少还能用的话,那到了歼-8上,由于没有科学的设计能力,这种引射机尾罩不仅重量非常大,而且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引射机尾罩的作用,只会白白损失推力。
哪怕就是苏联,这个尾部的装置,也是设计师过往经验和主观推测混合作用的结果,缺乏严谨的科学和工程依据。
后来苏联人又进行过实验,对旧机型的改造和对比试飞工作中,研究了这个引射机尾罩,结果发现,这东西并没有什么用。
所以,到了九十年代,在俄罗斯专家的技术援助下,歼-8的机尾,已经把这个东西给去掉了。
现在,三代机的设计,都开始采用这种形式了,发动机直接装在尾部,在发动机上,就拥有可调的收敛—扩张型喷口,再也不用这种引射机尾罩了。
这样也让发动机的拆卸相当的简单,现在,就在众人的瞩目中,四名技术人员,已经轻松地将发动机拆了下来,正好放在下面的推车平台上,发动机的复杂的管路,就这样第一次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大家看着他们将战机推开,完美地将发动机呈现出来。
想想在国内,是飞机前机身不动,吊装后机身,哪怕是在车间内,有头顶的天车,这个吊装也是考验技术的。
但是人家呢?居然换了一种思路,将好几吨的发动机,放在下面的推车上,但是推车不动,把战机给推走,这样就可以了!
别看战机更加沉重,但是在地面上,只要是水平的,十几个人就可以把战机推着走,很轻松。宋老看了看自己的手表,17分钟!
仅仅用了17分钟,就完成了己方的一天的工作量,这种设计,一定也要用在己方的新歼上,大大地方便野战维修操作。
四个地勤,在野战机场下,很快就能完成发动机的换装了,拆下来这么快,安装上去肯定也不难。
就在将发动机放在推车上,展现在大家面前之后,四个技术人员稍稍地在那里休息了一下,三分钟后,他们再次开始了。
安装!
安装就是拆卸的逆过程,和拆卸的顺序相反,但是,时间是不一样的,很简单,拆一颗螺母,肯定比安装它要简单,如果位置特殊的话,说不定得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安装的任务。
几个人动作很娴熟,他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航空工业的美感,看得大家都愣住了!
众人看着战机稍稍地向后退,逐渐地罩住了发动机,这就像是直接把发动机塞进去一样,这个方式,大大地降低了安装的难度!
推车也可以移动,发动机准确地塞到确定位置上,几个人不断地安装,最后,将下面拆开的蒙皮重新装备起来,发动机安装完毕,用时二十分钟!
“还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啊。”顾总在一旁也是感叹道,己方的战机设计,和人家的,在思维上就有很大的差距。
对方重视的是地面的维护性,这点,其实以前在考察的时候就看过了。
西方的战机,航电设备都是【创建和谐家园】式的,想要拆下一个小小的应答机来,得从最上面,一层层地拆下去,折腾半天,这就是差距啊。
“当然,我们这款发动机也有缺点。”看到众人惊讶的眼神,布瓦洛说道:“现在,它的推重比并不高。”
作为一款涡扇发动机,53发动机的推重比仅仅有5,和斯贝发动机,以及tf30发动机是同一个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单转子设计引起来的,这种设计导致它的压缩比不高。53的压缩比是98:1,而同时代通用电气f110和普惠 f100压缩比为30:1,压缩比低,就意味着吹进去的空气不够多,这样,就无法让发动机更好地燃烧。
这种发动机的油耗相当高,不加力单位推力油耗为09,而同类军用涡扇发动机这一数值通常为07左右。
由于发动机推力不够,让幻影2000的整机推重比无法达到1,大大地限制了它的机动性,如果有先进的发动机,那这款战机会更加的优秀。
布瓦洛也要提前解释一下:“现在,我们也在抓紧研制推力更大的53- p2发动机,其最大状态推力提高百分之十八,为6550千克,发动机重量减少20千克,发动机推重比提高到66,换装53-p2发动机的“幻影”2000飞机的起飞推重比将提高百分之七,为09。”
起飞推重比虽然不到1,但是到09也已经很高了,等到飞到了目的地,燃油消耗一部分,正常空战的时候,就能达到1了。
具体的数据是不能糊弄人的,但是,可以给中国的客人们画饼啊,告诉他们,很快就会有更新式的发动机了,可以让这款战机的性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不错啊,我们这次是大开眼界,以前的时候,简直是坐井观天啊。”考察团中,有人发出了感叹。
布瓦洛心中暗笑,看来,这次的出口,是没有问题了。
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面滑行
里昂的天气,一年四季都比较好,现在,正好是夏天,在海边,有无数的游客,他们在沙滩上,懒懒地晒着太阳,那魔鬼身材的女人,更是穿着三点式的泳衣,看起来是那么的性感。
每次出国,秦风都没有时间去欣赏这种异域风情,对他来说,出国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
下午听完了米多上校的讲解之后,剩下的时间里,一直到晚上,秦风都在熟记那些飞行数据,熟记幻影2000战机的仪表,他对着那个大比例的座舱图,不停地记忆着。
对于一名飞行员来说,仅仅经过一天的学习,就去飞这种战机,在以前,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而对先进的战机来说,就是有这种适应性的,它的操作特性,会很容易地让人习惯起来。
第二天,看着晴朗的天空,秦风穿戴好了飞行装具,带着飞行头盔,他没有直接跨上了幻影2000的后座舱,按照以前的步骤,在上飞机之前,先绕着飞机转了一圈。
幻影2000战机,在秦风的眼前,是那么的漂亮,整个机身都是白色的,飞到天空,就如同是云朵一般。
“惯导系统已经开始校准,好了,我们上飞机吧。”米多上校向秦风说着,开始爬上了前座舱。
随着米多上校,秦风带着激动的心情,爬上了后座舱,前后的仪表设备,很多都是相同的,也有一些不同。
比如,进入之后,秦风首先最想看的,就是那个多功能显示器。
现在,前舱的米多上校打开电门,向着秦风说道:“首先,调整视频显示器的亮度,天地线的高低。”
视频显示器打开了,秦风惊喜地看着这个设备。
在后舱,几乎没有什么前视的视野,前面的仪表板,弹射座椅,给挡得严严实实的,但是现在,这个多功能显示器,却是清清楚楚,可以看到前面的停机坪上的草地,可以看到前面的机库等等,相当的清楚,简直就像是穿透了前面的座舱一样!
这种显示器,对后座飞行员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秦风不住地感叹,己方早就该取消那个不实用的照相枪,换上这种设备了!
照相枪,那可是机炮空战时代的产物,当开炮的时候,照相枪就可以射向,这样用来判定是否击落了目标,是直接有利的证据,但是现在,都已经开始采用导弹空战了,照相枪早就是个没用的东西了。
秦风在心中暗暗地想到,就在这时,米多上校继续说道:“连接好腿带,戴氧气面罩。”
大部分的操作步骤,和以前的飞机是一样的,只是有些许的不同,比如在座椅弹射时由收腿带接回腿部,为此要连接好腿带,电台的送话器装在氧气口罩内,飞行中一定要带着氧气口罩,而在国内,还是喉头送话器,氧气面罩只有在高空飞行的时候才用,五千米以下的飞行,谁都不喜欢扣着那玩意儿。
而且,在国内,现在虽然已经开始第一代的头盔的不断换装,大家还是怀念以前的飞行帽,这种法国生产的飞行帽,戴着更加轻便,舒服。
秦风完成了各种准备,座舱盖缓缓地关闭,他看着下面的电源车,听着尾部隆隆的声音,发动机开始启动了。
国内的涡喷发动机,启动需要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够让它自己正常转起来,但是这种53发动机,仅仅启动了二十秒,尾部的轰鸣声就稳定住了!
发动机的启动,是由米多上校来负责的,秦风还没有掌握住它的流程,现在,发动机启动之后,米多上校双手抬了起来,秦风从后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秦,接下来交给你了。”米多上校喊道,他这样的示意,是说他再也不会干涉了,全部由秦风来操作。
一般来说,第一次的飞行,都是教官带飞的,但是现在,秦风的第一次试飞,就已经是他自己飞了,甚至,米多上校都不打算帮他滑到停机坪去。
秦风的心莫名地激动了一下,跟着就平静下来,他的两脚松开刹车,就感觉到战机开始向前滑行了。
战机可以被牵引车牵引,同时也可以自己滑行,在自己滑行的时候,就如同一辆三轮车一样。
那么,它的方向盘在哪里?
战斗机是没有方向盘,方向把的,它的操作杆控制的是舵面,在地面是不起作用的。
控制战机转向的,就是脚下的两个方向舵,在空中,控制的是舵面,在地面上,控制的是两边的主起落架的机轮的刹车,刹单边的车轮,就能够实现转向的目的。
同时,在刹的时候,前面的起落架还会跟着对应转向,共同完成这个转弯的动作。
秦风当初在刚刚进入航校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飞过航校里面缴获的f86战斗机,只有这种西方的战斗机,才会采用这种脚刹车的方式,虽然已经好几年没有操作过了,但是基本原理还是有的。
两脚松开脚底的舵机,也就是刹车,战机在尾部发动机的推动下,开始向前滑行,然后,秦风看着自己的视频显示器,看着那前面的小路出现,就踩死了左边的刹车,幻影2000战机熟练地转向,向着跑道的方向而去。
此时,油门是处于慢车状态的,但是,秦风依旧可以感受到幻影2000战机是在加速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他的滑行是不利的,所以,他不得不时而两脚一起踩刹车,让飞机慢下来。
就这样,一点点地滑向了跑道,当再次转向的时候,秦风稳稳地停在了起飞的位置。
对秦风的这个滑行,前面的米多上校给打满分,他竖起来了大拇指:“不错,现在,准备起飞。”
他知道苏联的战机,采用的不是这种方式,秦风第一次的操作,就如此的流利,实在是难得。
秦风深深地呼吸了一口,刚刚的滑行,他已经初步掌握了这款战机的地面操作特性,现在,该是空中操作了。
第二百二十四章 优势明显
由停机坪到起飞位置,秦风滑行了2000米,现在,在跑道的末端,秦风两脚踩死刹车,让他期待已久的起飞,终于开始了。
他知道,法国人可以如此放心地把操作权交给他这个第一次飞的新手,主要还是因为这种战机的优良的操作特性,电传操作系统中会进行限制,飞行员是不会做出危害到飞行安全的动作来的。
尤其是,这款战机的起飞也很容易,相比他们以前的米格-21,起飞特性很好的,让他们直观地感受一下,也能积累起对这种战机的好感来。
一般的三角翼战机,起降都需要很长的跑道,在欧洲,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一旦和苏联发生战争,苏联人随时会将各种导弹都扔过来,把跑道炸得支离破碎。
为何英国人会致力于研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就是想要离开跑道的依托啊,可惜研究了这么多年,最终发现现有的航空技术下,想要实现这种起降方式很难,得不偿失。
所以很快,他们就改变了策略,不是垂直起降,而是短距起降,类似于狂风战斗机,设计的时候,短距起降就是一个着重考虑的要素。
现在的幻影2000,突破了三角翼的这个缺陷,它的起飞,也是很快的。
打开加力之后,尾部的发动机立刻就咆哮起来,让秦风感觉到这款飞机已经按捺不住兴奋了,松开刹车,后背上顿时就传来了推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