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国航空》-第9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米多上校示范了两分钟,然后,把操作杆放开了,从这个椅子上起来,做了个请的手势。

      在国内,秦风已经无数次地在梦中都在飞这种动作了,不管他怎么操作,都可以牢牢地套住目标,这将是多么精彩的一瞬间!

      尤其是,如果耳机里再不断地传出锁定的声音的话,就更好了,英语里面的那个lock的单词,几乎都要在他的耳朵里不断地出现了。

      秦风稳稳地坐在了座椅上,随着启动,前面的显示屏里面,出现了一个新的目标,他的手推动油门杆加速,同时,操作杆向右倾斜,终于,目标出现在了平显上!

      接着,目标开始向左,刷的一下子,就飞出去了。

      小样,我就不信套不住你!秦风蹬方向舵,配合操作杆,将机头再次地调整过来,但是,他的反应太慢了,眼睁睁地看着目标居然从显示器里面出去了!

      没错,目标消失了,他居然都盯不住目标!

      这让秦风感觉到自己的脸上【创建和谐家园】辣的,这也太丢人了吧?

      继续,继续!

      秦风继续练习着,终于,目标不会飞出他的平显了,但是,距离机炮热线,还有很长的距离,对方左右忽闪地乱动,秦风不管怎么调整,都无法把对方套住。

      终于,秦风无奈地松开了手。

      这和以前使用的活动光环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以前自己土法上马练习过,但是现在,真实的模拟器上来,这简直是太难了。

      在那个米多上校的手里,模拟器就和有了灵魂似的,而在自己这里,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根本就不受控制。

      这说明了什么?使用平显热线方式进行瞄准,并不简单!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性训练。

      所以,部队以后拥有了平显的战机,必须要引进一定数量的地面模拟训练设备,来进行长时间的大量的有关适应性训练。

      否则的话,完全在空中练,那就太得不偿失了,飞机一个起落,就好几千块钱啊,这模拟器,就节省了很大的成本,而且,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我们这次,主要是进行战机性能的试飞,热线瞄准不是试飞的内容。”米多上校向秦风说道。

      显然,他也看出来了,秦风是个新手,第一次使用这种设备来练习射击,是很难的,可以说,让目标出现在视野里,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次试飞的内容,不包括这个热线瞄准,毕竟,对整个战机来说,这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对方感兴趣的也不是这个,他们引进了马可尼的设备,也很快就会有热线瞄准这种东西了。

      “接下来,我们去会议室,具体介绍一下接下来的试飞安排。”米多上校说道。

      众人来到了会议室,米多上校打开了投影机,开始了介绍这次具体的安排。

      “从明天开始,在一个星期内,我们将进行7架次的试飞,其中,熟悉飞行2架次,特技、导航、对地攻击、雷达、空战及全挂载飞行各1架次。雷达、空战试飞由幻影f1飞机担任目标机。”

      这些科目,每一个都让秦风充满了兴奋,不错啊,这样的安排太好了,自己可以把各种情况都飞一遍的,而且,飞行的安排也很合理,可以说,这一轮飞下来,对飞机就算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回去之后,也好做汇报啊!

      估计宋老他们,再过两天也就来了,正好可以一起研究研究,这款飞机即使最后采购不成,也可以给己方的新歼研发提供一些思路啊。

      “其中,第一次试飞,我来飞前舱,之后的试飞,我都在后面。”米多上校继续说道。

      听到他这么说,秦风顿时就感觉到压力很大,想了想,他还是说道:“米多上校,大部分的飞行,都是我来坐前舱,前舱的视野是最好的,这样的话,万一出了什么事,需要你来接手飞行,这样会带来不便吗?”

      秦风当然是想要飞前舱的,但是,也不能太自大,毕竟,秦风以前从未飞过西方的战机,他的飞的都是国内的米格系列,哪怕是歼-8,也几乎是米格-21系列拓展过来的。

      这种飞机从未飞过,我坐在前舱,你坐在后舱,你就那么放心吗?

      哪怕是双座的战斗机,后舱的视野也是相当差的,就算是教练机也不例外,看看苏联人的米格-21基础上研发的教练机,后舱几乎没有任何视野,所以人家就装了一个潜望镜,那东西,看起来是很难受的。

      至于现在的高性能的双座机,为了能尽量保持与单座机相近的飞行性能,都尽量压低后舱座舱盖的高度,毕竟它要是高了,风阻大啊。

      同时,飞行员又都是坐在弹射座椅上的,座椅的靠背很宽大,尤其是头部位置,毕竟降落伞还在那里面的。

      所以,从后舱看前面,几乎是啥都看不到的,再说后舱的仪表板上,也是有那么多的东西的。

      这么说,似乎是显得自己没有底气了,但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啊。

      听到了秦风的话,米多上校笑了笑:“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的,我们装了摄像机,在后舱有显示器,从后舱看,和在前舱看是一模一样的,第一次的飞行,虽然我在前舱,也是由你在后舱进行操作的。”

      摄像机?秦风想起了刚刚来的时候,飞行试验指挥控制室看到的那些显示器,其中一个,显示的就是飞行员的视角的图像,看来那个不仅仅能传输到后舱,还能传输到地面啊。

      清晰,一目了然,采用这种设备,简直就是飞行员的好帮手啊!

      听到了对方的解释,秦风终于打消了自己的顾虑。

      “好了,我接着介绍,我们在起飞之前的第一件事,不是启动发动机,而是进行惯性导航的校准。每次校准的时间,标准是15分钟。”

      惯性导航系统,也是国内战机没有的,看来对方知道得很清楚,专门将这些仔细地进行讲解。

      秦风听得很认真,林将军也很认真,同样拿着一个小本子开始了记录,就像是个小学生一样。

      第二百二十章 各方面都很先进

      当初,屠老在准备从国外引进航电设备,改进歼-7战机的时候,有两项改进最终取消,一项就是脉冲多普勒雷达,一项就是惯性导航系统。

      这个东西,说起来好像不起眼,但是,对飞行员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老一代的飞行员,都是有这个经历的,比如,林将军就曾经多次地进行过转场飞行。

      一般的时候,由于己方的战机本来航程就不大,所以飞行的时候,主要是记地标,只要是把要地防空时候,己方战机部署的区域周围的地标都记清楚,只要看看地面的地标,就知道自己在哪里,这样就避免了导航的问题了。

      如果要进行转场飞行呢?

      这绝对是一个麻烦的差事。

      对轰炸机来说,那是领航员的事,而对于战斗机来说,要是编队的话,虽然是长机的任务,但是编队中的每一个飞行员,都是要会操作的。

      首先,要在地图上画航线、量距离和真航向,再查磁差算出航向,根据距离和速度算出应飞时间。飞行前再根据当天的风向、风速,计算地速、偏流并考虑飞机的罗差来确定应飞航向和时间。

      这样,在转场飞行中,基本上就是带着一个航图,自己在天空中,一边飞行,一边把航迹标上去,那是相当的繁琐的,不停地看速度表,航向,确定是否偏航。

      而现在,一切都可以交给设备了,这就是惯性导航系统,内部的核心是陀螺,它提供了一个基准,然后,当航向变化的时候,就能知道和陀螺的偏差,这样,累积起来,就可以进行导航了。

      “我们的导航系统,平均误差为07海里/小时。”米多上校继续解释道:“这个误差,应该算是很小了。”

      任何的系统,都是有误差的,而飞行了一个小时,才07海里的误差,对战机来说,根本就不用算什么。

      为何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战机?因为国内的所有技术,都已经落后了,和西方有了很大的脱节,现在直接引进,是最好的提升己方的战斗力的方式。

      林将军在心中不停地感叹,落后的状况,要尽快改变啊!

      “具体的导航飞行,等到飞的时候我们再说,现在,我们继续介绍其他的系统。”米多上校说道:“我们的飞控系统很先进,飞行员不管如何操作,都不可能让它进入螺旋,除非你断开飞控系统。”

      在国内的战机飞行中,秦风已经不止一次地进入过尾旋了,这简直就是九死一生,如果不是他的经验丰富,恐怕早就成烈士了。

      幻影2000是电传操作系统,它装备有迎角限制器,通常情况下可以保证飞机不进入失速偏离状态,又可自动控制使飞机不产生侧滑,这样很难进入失速螺旋。

      看着两人,米多上校又加了一句:“如果你们能把飞机操练进入螺旋,我输给你们一箱香槟酒。”

      林将军是爱酒的,听到了米多上校这么说,林将军的眼皮子眨了眨,很快就平和下来了,这个赌,是没必要打的,因为人家信心十足。

      新歼必须要搞电传操控,只要系统设计完美,那对飞行员来说,简直就是可以进行无忧飞行的。

      林将军又想起了国内的项目来,601所的那个项目,依旧采用液压控制,根本就不能满足对未来的空战需要啊,飞行员需要从繁琐的飞行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作战上啊。

      林将军的心中暗暗地想到。

      秦风也在认真地记录,是吗?到时候,我倒是要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进入螺旋!

      反正,看他们这个信心十足的样子,即使是进入螺旋,他们也一定能改出来吧?

      “好了,我们接着介绍,这款飞机的正常飞行过载是9g,不过在用力拉杆的情况下,操作系统会解锁限制,可以实现最大不超过11g的过载。”

      9g,11g,这些数字,在米多上校的嘴里,说得似乎很轻松,但是,两人都愣住了,那么大的过载?

      没错,f-16也能达到这样的过载,但是,那只是对外公布的数据而已,实际情况如何,谁都不知道。

      现在,己方即将试飞的这款飞机,可以拉到11g的过载?

      这样的情况下,身体能受得了吗?

      “在试飞中,我们也可以试试,当然,如果贵方觉得危险,那就算了。”米多上校说道。

      “必须要试试。”秦风跟着回答道,对方的问话,也许是无意的,但是,秦风知道,绝对不能让他看低了己方。

      战机在飞行中,会拉出各种过载来,负过载的情况下,全身的血液涌向大脑,会让人满脸通红,大脑的血管随时会爆掉一样,这个时候两眼也会充血,甚至眼前看到的是一片猩红,这就是红视。

      而在正过载的情况下,全身的血液,又会向下身流动,这个时候,大脑就会缺血,眼前就会发黑。如果过载太大,那人甚至会因为大脑缺血而晕过去。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首先当然就是锻炼,飞行员的身体素质,要求的是相当高的,经过各种耐力训练,来锻炼飞行员的身体抗过载能力。

      战斗机飞行员,都是百里挑一的,和运输机,客机的选拔标准不同,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所以,有人说现在的运输机,客机的飞行员,一旦在战争时期,可以随时去调到战斗机部队里去,这只是一个想象而已,由于身体条件不同,根本就不可能胜任的。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会有技术的手段来解决,这就是抗荷服。

      由发动机压气机或其他气源引来的气体,经抗荷调压器向抗荷服的气囊充气,气囊膨胀,拉紧衣面,对腹部和下肢施加压力。这种对抗压力能阻止血液在正过载作用下向下半身转移,从而保证头部的循环血量。对抗压力还可防止隔肌向下位移。抗荷服能提高飞行员一定的抗过载能力,但是真正的抗过载,还得靠人体自己来抵挡。

      秦风当然不会认输,虽然在驾驶国产战机的时候,最多也就拉到6到7个过载,但是,秦风坚信,自己是可以承受住考验的。

      “好了,我们接着来介绍发动机。”

      第二百二十一章 M53发动机

      就在秦风听着米多上校的介绍,准备为试飞做准备的,其他的考察团的成员,正在达索公司的工厂进行参观。

      布瓦洛带着他最大的潜在客户,来到了图鲁兹工厂,这里是达索公司的生产基地,幻影f1战机正在进行有条不紊地生产之中。

      整个工厂干净整洁,而且,对方的管理相当到位,每一个部件,都有专门的摆放位置,每一道的工序,都会进行记录。

      众人都看得很认真,这样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相当好的,谁的工作没有做好,可以随时追查到具体的责任人,而不像国内,乱糟糟的,根本就不知道是谁的失误引起来的。

      大家看得很认真,很快,就来到了总装车间,这里,已经有一架完成装配的幻影2000战机。

      “我们的战机,使用的是53发动机,这是一款优秀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布瓦洛给大家介绍道。

      现在,航空发动机的最顶端的技术,已经是被英美垄断,ge和罗罗两个大公司的实力,没有人可以比的。

      而法国人发展航空发动机工业的道路,也是不平坦的,他们的努力,更值得国内借鉴。

      法国的航空工业建立较早,但在二战前一直缺乏高水平的活塞发动机,致使法国战斗机性能平平,后来又因为被德国占领,可以说,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要知道,世界大战中,技术的进步,足以比得上平时的五十年!

      战争结束后,法国人急切地发现,美国、苏联和英国早已开始了喷气推进技术的研究,而且都把自己的喷气式飞机送上了天。法国明白,如果不想落后,首要必须解决喷气推进问题。

      法国人找到了bw003,在德国法占区瑞肯巴赫的原道尼尔工厂为他建立了研发设施,研究队伍很快扩大到200人。这个研究团队被称作“瑞肯巴赫航空技术工作室”,缩写为”阿塔”。

      从一开始,也许是仿制的,但是很快,他们就开始自研了,从1945年的”阿塔”101,到1969年的”阿塔”9k-50,法国人花了24年时间,从1吨级推力一直发展到7吨级推力。

      7吨级推力喷气发动机被视为一国涡轮喷气发动机技术的标志和重要里程碑。自此法国人终于在喷气发动机研制领域中跻身美、英、苏强国之列,组成了第一集团4强俱乐部。

      再看看国内呢?一直都是在仿制,仿制,根本就没有自己完全地走过一个型号,没有这样的科学研究,所以,国产的动力系统,是不可能成功出来的,更何况,国内还是属于急功近利的,连涡喷的技术都没有吃透,就把指标瞄准了世界一流的涡扇发动机的数据上,这根本就不可能轻易成功的。

      再接着,世界上的动力系统,已经向涡扇发动机转变了,法国也不会甘于落后的,1967年,斯奈克玛开始打造法国喷气发动机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53涡扇发动机。

      这也是法国人受了【创建和谐家园】,因为在这一年,法国退出了与英国等国合作的“狂风”变后掠翼战斗机项目。

      “狂风”的方案分歧让法国多少感觉到,在动力核心技术掌握在英国人手里的前提下,自己很难在设计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7 19: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