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国航空》-第2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1966年3月,国内自行设计研制的机载截击瞄准雷达204雷达上马。当时的朱组长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却毅然来到了四川内江,在山头上的607所内扎根,一起参与研制这款雷达。

      204截击瞄准雷达,单脉冲体制、x波段,在研制上由于科研人员毫无经验,只能边学习边科研应用。

      到1967年初,第一部性能样机整机开始联试。但大时代背景下,204雷达的研制试验工作陷入了停滞。甚至,有着成果被破坏的可能。

      这期间,他就是守着这部雷达、守着机器设备,继续钻研业务,对他来说,这部雷达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般。

      经历过重重磨难,终于,这款雷达被装到了歼-8战机上,进行最重要的载机试飞了,哪里想到,这第一次的飞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雷达屏幕上全部都是雪花,说明是受到了干扰的啊!

      这干扰是怎么来的?

      “我打开雷达后,波束开始在屏幕上显示正常,但是波束转了半圈,就是满屏幕的亮点了。”秦风说道。

      试飞员的描述是相当重要的,可以给科研工作人员一手的反馈资料,听到了秦风这么说,朱组长的脸上带着疑惑:“奇怪,开始好好的,后来突然就不行了?”

      他的嘴里自言自语:“难道是电路工作之后发热,导致的回馈混乱?这要是拆电路就复杂了。”

      如果是西方战机,现在已经采用插片式的了,打开侧面的蒙皮或者专门开的舱门,里面的电路板是一块块的,插拔就可以了,相当方便。

      但是己方的战机却是堆叠的,想要拆下面的,就要依次把上面的拆下来才行。

      这样的拆解,动辄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

      “还是先看看雷达天线吧。”朱组长说道。

      随着他的话,已经有几个技术人员开始对着机头下手了。

      歼-8战机的结构和歼-7是类似的,机头进气,为了调节各个速度下的进气效率,需要在机头中央增加一个调节锥,这个调节的进气锥前后移动,就可以控制进气量的大小了。

      当初去埃及的时候,看到的米格-21f的进气锥相当大,但是和这眼前的歼-8一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它的直径至少比米格-21f大了一半,这巨大的墨绿色的进气锥,是靠一圈螺栓固定在后面的底座上的。

      几个人一起动手,十几分钟之后,这个进气锥的罩子被拆了下来,秦风站在他们的后面,看着里面的雷达天线。

      从外面看,就像是一个锅盖,没错,这就是雷达天线最初发展的形式,它的前端是一个小的反射面,里面有馈源,再反射到后面的主抛物面上,向前辐射,这就是卡塞格伦天线,也是雷达技术发展以来最常用的形式。

      至于它的效率,那是相当低下的。

      这个时代,西方已经开始向着平板缝隙雷达天线过渡了,只可惜,那种技术,己方自己想想就够了。

      秦风在后面不由得感叹,他现在还不知道,过几年的时候,他会随着众人参加一个和平典范的项目,虽然是个失败的项目,大家却接触到了西方世界中先进的机载雷达技术,从此奋发图强,为自己国家的机载雷达事业继续奉献。

      “没有问题啊,咱们的雷达天线是完全正常的,没有受到震动而出现异常。”一名助手向着朱组长说道:“可能这个问题是出在电路上的,要不咱们拆卸电路?”

      拆雷达天线容易,拆除进气锥就行了,但是要是拆电路,就是大工程了,而拆出来了之后测试电路,那就更是繁琐了。

      朱组长皱着眉头。

      他参与这个项目已经十几年了,从一个小伙子,也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组长,额头上已经开始出现白发了。

      他对己方的雷达很有信心,电路板都是从工厂里最新造出来的,怎么会出问题?

      就在这时,秦风突然在旁边说道:“是不是地面杂波的干扰?”

      秦风一直都是在研究战机,研究这个时代的新技术的,现在,国外战机早就发展到脉冲多普勒雷达了,利用多普勒技术,通过不断的傅里叶变幻来滤除杂波,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

      而这些技术,对己方来说都太超前了,这款204雷达依旧是最普通的单脉冲雷达,仅仅能够对着天空搜索而已。

      自己当时的飞行高度仅仅有两千米,按照雷达天线的俯角和高度来算,肯定会有雷达波辐射到地面上去的,这样的话,雷达就受到了地面的强烈干扰,从而屏幕上满是雪花了。

      听秦风这么一说,顿时,朱组长就拍了拍大腿:“没错,咱们的雷达是没问题的,就是和载机这么一结合,就出问题了!”

      “秦风同志,真有你的,你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朱组长说完,再次皱起来了眉头:“只不过,咱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啊?”

      第五十二章 挡住它

      朱组长是研究雷达的,在雷达技术上日夜奋战,终于达到了国外六十年代的水平,这款204雷达的技术水平,几乎和米格-21f上装备的雷达差不多。

      但是,朱组长却不懂飞机,他只是按照601所的要求,把各个电路板设计成确定的形状,可以塞到给他们预留的空间内,而且满足了散热需求等等。

      他们设计的目标就是搜索距离30公里,准确截获目标,显示到屏幕上,同时制导己方的导弹。

      现在导弹还没出来,也不用说制导了,能搜索出目标来就行,当时在地面上实验做了无数遍,现在一上天就出问题了,原来是地面杂波的影响!

      这里的停机坪是硬化过的,水泥地面,秦风捡起一块红砖的碎片来,在地面上蹭蹭蹭几下,画出来了一个三角形。

      雷达向下最大的俯视角度,和水面画出两条线来,加上高度,这样就能算出距离来了。

      “高度两千,这个是三角形的竖直高度,对面雷达的俯角大概是三十度,这样的话,根据正弦值来计算,斜边就是四千米,我们的雷达搜索距离是三十千米,已经远远地超过了。”

      不用高等数学知识,简简单单的一个三角形就能说明了问题。

      204雷达,天线上的万向节旋转的角度是一定的,对于亚音速目标,横向机动性强,雷达截获范围方位上宽,俯仰上窄,也就是说,水平方向上它的最大夹角可以达到120度,竖直方向上却仅仅有六十度,这样按照水平线来算,就是三十度,无数的雷达波都打到了地面上,回波肯定也是密密麻麻啊。

      现在秦风这么一画三角形,直接就计算出来了,扔掉了手里写剩下的红砖碎片,秦风说道:“要不在电路里面限制一下,减小它的俯角?”

      既然向下看会闪瞎眼,那就别向下看啊,增加一个专门的控制电路。

      “不,不行。”顿时就有人反对了。

      这个雷达天线是用电机带动的,在电路里面控制一下就好了啊,为何不行?

      秦风望着这个人,他是专门负责天线一块的,他不断地摇头:“不行,不行,这样电路就复杂化了,我们不能让电路更繁琐,这样故障率会更高。”

      如果是后世的雷达,采用的都是数字电路,那只要在程序里面加几条指令就行了,很简单,比如读取飞行高度,低的时候,就让雷达的俯角小一些。

      但是,现在不行,这款204雷达不折不扣地采用的是模拟电路,增加一个功能,那就要增加很多的电路,如何和现有的电路综合起来,更是考验技术。

      苏联人的装备,单个子系统并不先进,但是合起来却是最好用的,这就是他们整合能力的强大。

      现在,己方却没有这水平,再增加一些电路,那说不定进度得拖一年!

      要知道,对付亚音速目标,是要两边宽,上下窄,对付超音速目标,雷达波束正好反过来,两边窄,上下宽,这电路必定是相当复杂的。

      他强烈地表示反对。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了,现在却不能用,秦风也皱起来了眉头。

      手里拎着飞行头盔,身上穿着抗荷服,秦风和众人一起都在对着机头的雷达天线出神,如果不改变电路,那该怎么解决?

      众人都是一筹莫展,秦风来回踱着步子,顾总也跟着走过来了。

      “秦风,试飞出了什么状况?”

      随着试飞的原型机的增多,顾总也忙碌起来,刚刚处理完上一架飞机的数据,就看到这架飞机的进气锥给拆下来了,就知道有问题。

      “咱们的雷达,受到地面杂波干扰,无【创建和谐家园】常工作。”秦风说道。

      不是自己的事,而是雷达的事啊。

      战机,需要有武器才行,以前的歼-7,机炮就是主要的攻击武器,老旧的光学瞄准系统也能凑合着使用,但是现在的歼-8就不同了,它要拦截轰炸机,必须要用雷达制导导弹才行。

      配套的霹雳-4导弹在研发之中,而歼-8战机如果不能用雷达的话,那就是有枪没弹。

      顾总也是皱起来了眉头,向着朱组长问道:“原因呢?找到了吗?”

      “秦风给大家分析了一下,我们觉得有道理。”

      指着地面上秦风画出来的那个三角形,朱组长介绍了起来:“您看这个三角形,哪怕就是飞行高度一万米,咱们的雷达也会有相当一部分波束射到地面上。”

      朱组长比划了几下,顾总就明白了,也是觉得很难处理。

      秦风又看了看地面上的那个竖着的进气锥,突然间,自己的脑子里就想到了什么。

      “有了!”

      秦风说道。

      “有什么了?”

      “顾总,咱们上次的那架飞机,和咱们这歼-8的进气锥差不多吧?”秦风向着顾总问道。

      顾总点点头:“比咱们的还小点。”

      米格-21f是个秘密,在场的人不清楚,但是顾总知道秦风说的就是那架飞机。

      米格-21f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背脊,一个就是进气锥,当初到了132厂之后,就开始拆解测绘了,自己对着进气锥研究过很久,当时有些疑惑,现在猛地恍然大悟了。

      “拆开之后,进气锥的下半部分,有一层额外的黑色的东西,摸起来有弹性,当时我问过,有人说着几十平方厘米的东西是一层特殊的导电橡胶。”

      为了让电磁波透过去,进气锥一般都是用玻璃钢等有机材料制作出来的,金属的话那就屏蔽住电磁波了。

      而这个导电橡胶,自然也是挡住电磁波的了,为何是在下半部分?

      以前秦风不解,但是现在遇到了技术问题,回想起这场景来,再看看地面上自己刚刚画的那个图,顿时就恍然大悟了。

      苏联人是最聪明的,他们一直都是用最直接了当的办法解决问题,在后世,国内研发红旗九的时候,技术问题一大堆,明明国内的科技水平已经比俄罗斯高很多了,却是无法完成项目的研发。

      后来进口过来了s300,拆开一看,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做就行了!

      当看到的时候,就觉得这么做是最巧妙的,但是,让自己想的话,却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这就是人家的聪明之处吧!

      秦风拾起自己扔掉的那个红砖的碎片,在三角形的斜边顶角处,狠狠地划了一个横线:“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咱们在这里挡住它!”

      第五十三章 两侧进气阻力小

      这条横线这么一指,朱组长首先反应过来:“对,就是这样,咱们可以把进气锥的这一部分进行一下改进,用导电橡胶包裹一下,不行的话就再加一层金属网,不过,这个区域一定要计算好!”

      众人心中都很兴奋,很多时候,只要转变一个思路,就很容易解决了。

      当年国内刚刚发展轿车,几个厂家就发现,自己造出来的轿车,仪表盘总是会反光到前面的玻璃上,怎么改进也不行,这个时候,终于有人想到和国外对比一下了,这一看就找到诀窍了,既然反光,那就干脆把仪表盘上面加一个遮光罩啊!

      现在也是这样,雷达波束向下的倾角太大,但是不能调整雷达转动的万向节,那干脆就在这进气罩上下功夫,将进气罩的下部某一部分改造,挡住射向地面的雷达波束。

      这个面积多大,是有很大讲究的,太小了,挡不全,太大了,那又会损失太多的能量,这是要精心计算的。

      于是,众人就在现场开始了测量,雷达天线的倾角,高度,进气罩的尺寸,秦风已经接过了粉笔,跟着众人一起在地面上直接计算。

      不知道什么时候,顾总过来了,看到秦风的表现,很是满意,这才是真正的专家级试飞员,不仅仅是回馈试飞出来的各种问题,更是要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国内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试飞员!

      夜幕笼罩了大地,又是紧张的一天过去了,秦风吃过饭,来到了顾总的办公室里。

      “顾总,您找我?”秦风问道。

      顾总点点头:“秦风同志,我是来向你宣布一件事的。”

      秦风顿时表情严肃起来,他要和自己宣布什么?

      “咱们的一个气动小组,前赴咱们的兄弟单位吹风洞,现在,数据已经统计上来了。”顾总说道:“让咱们很是惊讶,两侧进气的空气阻力居然比机头进气还要小!”

      当时,秦风向顾总提出了反对意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仅仅凭借想象,就认为机头进气方式空气阻力小。

      按照秦风的建议,601所分别做了机头进气和两侧进气的模型,去风洞里面一吹,这下结果出来了,居然是两侧的更小。

      对这个结果,秦风早就有心理准备了,机头进气绝对是该淘汰的货色了,毕竟,看看西方世界,自从f105战斗机之后,彻底抛弃了机头进气,全面转向两侧进气,为何?

      肯定是两侧进气更有效啊。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0: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