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国无疆》-第2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为此,液冷式发动机气缸呈直线或V形排列,发动机机体外壳内设有散热套,让具有一定压力的冷却液在套中循环流动带走热量。这样一来液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就显得比较复杂了,包括水箱、水泵、散热器、管路系统等等,继而给发动机带来不小的负重。

      然而气冷式发动机直接是以曲轴为中心,排成星形,气缸外面有很多的散热片,飞行时产生的高速气流可将汽缸壁的热量散去,继而达到冷却的目的,故又称之为气冷式星形发动机。

      自治一心一意要发展航空事业,无非就是为了在军事方面有所建树,民用基本都是运输的要求而已,后者的【创建和谐家园】倒是其次,所以自治区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军事方面优秀的飞行器,只要能军用方面优秀了,民用的经济效益可以很容易解决。

      由此,到了最后研究方向的争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更高的航空要求继而要让活塞式发动机应该具有马力大、重量轻、可靠性好、迎风面积小等等特点,要实现这些个要求无非就只有几个手段,增大缸径、增加缸数、增大冲程、增加机械或涡轮增压装置。航空动力研究组迅速为了各自的意见而分为两对立组织,一个坚持要以气冷为主,另一个当崇尚液冷了。

      气冷组的经过一定研究后坚定地认为,对于气冷式而言肯定是走星形发动机这条路。而由于整个发动机的正面将暴露在迎风气流里,在气缸体上安装大量的散热片,就成为理想的气冷的格局,所以星形发动机基本上都是气冷的,星形布置也成了气冷式的唯一选择。

      为了获得足够的马力,可以在增加汽缸数和气缸口径上做文章。汽缸数很多时候由于发动机正面有限而不能布置太多,增加太多的缸数肯定会很困难。增加缸径也有相同的问题,但他们通过技术资料发现增加星形的层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如果单层星形有7个气缸,双层就是14个气缸,这样计算下去可以让发动机有三层甚至四层星形,继而能有二十几个、四十几个气缸。如此一来可以根据不同的动力需求而选择不同的汽缸数和星形层,无论马力的大小要求,制造出三四千马力的发动机都不再是梦。

      不过他们这样的设想同样有问题,多层星形布置后,排在后面的层次会有很严重的冷却问题。流过的空气已经在前面被加热了,到了后面已经是高温气体,冷却效果要严重下降。如果不对后面的层次作特别的补偿,后层气缸的寿命和马力都会受到损失。

      如果选择增大冲程是另作为增加有效马力的方法,但增加冲程会迅速增加迎风面积,毕竟迎风面积按半径的平方增加,而阻力和迎风面积成正比,而且活塞式发动机靠燃烧生热做功,所以燃烧温度越高,单位体积的出力就越大。靠发动机材料的耐热性硬抗这样的高温是不现实的,需要采用更好更实际的冷却技术以降低缸体温度、延长寿命,否则气冷组是扛不住液冷组的挑衅的。

      对于液冷组而言,他们深知对方有利的条件。气冷发动机是直接利用流过发动机的自然环境空气进行冷却缸体,在一定程度上,气冷发动机可在缸体上安装很多散热片,有效增加散热面积。也就是说气冷发动机的散热片的面积不达到所谓的极限,散热的效率是非常可观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星形的层数不多,而且缸体数目也一定,采用气冷方式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动力输出同时也能保证冷却效果的绝佳状态。

      这对液冷组而言可谓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但气冷本质上的冷却效率不高,即便气冷组通过各种手段让多缸体多层数的大马力气冷发动机,获得了一定的实际使用能力,液冷组也最多失去的是应用于运输类型的飞机发动机,他们不能在作战性质飞机亦战斗机上让液冷式发动机毫无作为。

      液冷的主要利器无非就是利用冷却物质,如冷却水、专用冷却油等流经缸体壁,将热量带离发动机,然后通过专用的散热器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冷却物质的导热系数大大高于空气,有利于传热,可以有效地将大量热量带离发动机,继而能容许发动机达到更高的工作温度,有利于提高单位体积马力,并容易使缸体温度达到高度均匀,改善发动机工作条件,延长发动机寿命。

      散热器的设计对液冷组乃至他们背后的技术团队而言并不是难点,他们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制造出可以不受发动机缸体形状、布置的限制,而需采用大量长而窄的散热片。甚至需要的话,还可以让冷却水管在散热片组之间来回盘旋,组成多程换热器,非常有利于大大提高散热效率,后者的散热效率必将大大高于直接和缸体相连的散热片。

      水冷的传热效率高于气冷,冷却性能跟更好,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液冷组的优势。但水冷需要额外的管路和散热器,让生产制造更复杂、养护更繁琐,这是相对于气冷的一大缺点,而且从欧洲方面的液冷发动机应用而言,冷却水泄露还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由此,在发动机功率要求不大的时候,水冷有多了散热器、管路等等引申出的各种问题就显得很突兀,比气冷发动机重且复杂,就没有什么优越性。功率一定的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都不是问题,气冷发动机简单的特点就十分显著,液冷没有任何优势而言。但当发动机功率要求很高的时候,气冷发动机的局限就出来了,大量的散热片不仅不能有效地散热,也大大增加了重量,液冷的系统效率优势就显示出来,系统总重量反而更轻了。

      两者之间的互有优劣都让彼此难以放弃自己的想法,都欲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正确想法,继而引发争论,但争论的结果往往都是让彼此更加确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可以说争论由始至终都是无效的。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让他们都找到了说服对方的好方法,那就是各自做出成就来比拼一番才行。

      工业部和军方都很是明显的指出航空事业首先是要为军事服务,所以研发的机型无非就是速度快、机动性强的战斗机,运力范围大且机动性与经济效益较好的运输机,远中近各种航程的轰炸机、侦查与客运等等应用的飞机都可以慢慢引申出来。两大组的比拼从第一种开始了,那就是战斗机。

      对于战斗机来说,从欧洲战争的血与火实践已经可以知道,追求速度和高度是一个永远不变的主题,而且这一主题还将继续下去。气冷星形发动机和液冷直列(包括V形)发动机在战斗机上的优劣之说,都不能脱离对速度和高度的比试。

      对于速度来说,增大马力、减小阻力就是不二的法门。

      水冷发动机对于提高马力有天然的优势,直列或V形的液冷发动机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体型狭长,这一优势可以为之带来迎风面积小、阻力小的好处。将直列发动机沿机身纵向放在前机身内,机头的整流罩可以保持流线型的气动外形,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阻力。如此布置以后,使用直列发动机的战斗机看起来就是尖头,这对飞行员的驾驶而言非常有利。

      而气冷组的星形发动机要维持良好的气冷,必须把发动机的整个正面暴露在迎面气流里,这样就难以使用整流罩降低阻力,所以星形发动机的战斗机都是钝头。钝头又使座舱前方视野不良,而为了改善视野只能驾驶员的座舱,这反而进一步增加迎风阻力损失了速度。

      当在空中飞行时这一缺点经风洞试验后得出的结论来看,这一缺点并不明显,然而飞机要起飞与着陆就显得比较困难,所以在速度上气冷失败了一点点。

      两者速度问题都不是很大,差距并不明显,但是在高度上各自的缺点却立马凸显出来了。

      高空环境中空气稀薄,活塞式发动机的进气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发动机的有效工作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用机械增压或涡轮增压成了必然。

      机械增压从发动机用机械联动引出一部分功率,驱动空气压缩机,提高进气压力,以改善高空的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机械增压的好处是在任何发动机转速都能有效工作,油门响应快,坏处是吃掉的发动机功率比较多,系统重量也比较大。

      涡轮增压不直接从发动机中引出功率,而是在发动机的排气回路中安装一个废气涡轮,带动压缩机完成增压。涡轮增压也要吃掉一点发动机的功率,因为发动机的排气背压增高,发动机出力下降。但涡轮增压比机械增压吃掉的功率要小很多,系统重量轻,可靠性好,坏处是油门响应慢,需要发动机转速上升到一定程度才能正常工作。

      后者对战斗机而言并不是问题,战斗机在向上攀爬时,发动机已经高速运转了,启动废气涡轮不是问题。但油门响应是一个问题,所以在战斗机发动机上,必然是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一起使用两者互补。

      当然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的技术对两大组而言都不是问题,在汽车工业上已经很纯熟应用了增压技术,当然或许也是因为汽车技术的纯熟,而让液冷组更有自信要将液冷继续下去,因为汽车也是液冷的,包括即将运用于铁路交通的内燃机车。当然打败气冷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事实。

      作为战斗机发动机,涡轮增压的优越性是显然的,当然也是必然的。但涡轮增压却很难用于气冷星形发动机上,由于星形发动机的缸头朝外,所以每个气缸分别进气、分别排气。机械增压为每个气缸的进气回路分别安装压缩机,这估计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还要应用涡轮增压技术,就还要求为每个气缸的排气回路安装废气涡轮,这将大大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相比之下,直列或V形发动机的缸头一字排开,可以用汇流装置统一进排气,只需要一套集中的机械增压或涡轮增压装置就可以了,大大简化了系统提高了效率。从高空性能来说,直列或V形发动机也比星形发动机有利。而星形发动机如果强行使用两种技术后,也在将彻底失去了它引以为傲的结构简单、质量轻便的优势,变得比液冷式更为复杂庞大臃肿。

      更为有利于液冷组的是,不管是机械增压还是涡轮增压,理想情况下都应该对增压后的空气进行中间冷却,以降低温度、提高密度,以便在同样进气压力下,在单位体积内灌进更多的空气,可以和更多的燃料混合燃烧产生更好的动力输出。星形发动机的缸头分别进气,采用中冷比较困难。直列或V形发动机采用统一的汇流装置然后分流到各个气缸,采用中冷就比较方便。从中冷的角度来说,直列或V形发动机又比较有利了。

      所以综合起来,液冷组的发动机在战斗机上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但气冷组并没有就此放弃,因为装备液冷的发动机的战斗机必然会对冷却物质,比如说淡水产生庞大的需求,这极大的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而且气冷的抗战损能力也必然值得注意。

      设想一下,如果敌人将液冷式发动机的水冷管道和专用的散热器击中,只要损毁一部分便能让冷却能力丧失,可气冷组的人没有想到敌人为什么能够击中己方的散热器之类的所在部位,为什么不去直接攻击座舱打击飞行员呢?后者更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所以液冷与气冷的战斗机并不存在所谓的抗战损率竞争,不需要大量的冷却水和启动环境多样化,这才是气冷组需要考虑到的应用优势所在。

      无论怎样,战斗机的发动机应用上,二世为人张宇的建议包括另一个时空的实战检验结果,同样是液冷式战斗机占据了上风,但气冷的也不是一无所成,因为他们还可以运用于第二种飞机类型,对澎湃动力极具要求的运输机需要星形气冷发动机,当然还有更多未知领域需要气冷发动机,未经过大量实践检验是不能得出真理的,气冷的前景同样很广阔。

      无论怎样,当气冷组与液冷组这样为了自己的意见而坚持、努力的时候,已经是对自我能力的自信展现,无论成王败寇,都是航空事业的进步,因为这说明自治区的技术人才们已经成长起来了,发展至更多领域后,必将更能带动整体工业的进步,无论是哪一个行业。

      当然,这样的结局自然不是最终的结果,当然也不是一个偌大航空动力公司被建立起来的理由,航空动力研究组当初为了一个液冷还是气冷就展开了如此持久激烈的竞争,如今动力公司成立起来了,相信未来的比拼之路还会更长,但目前而言他们都已经有了各自的任务,那就是踏踏实实生产发动机,不管是现在的活塞式还是未来的喷气式。

      第五十六章 可喜可贺

      发动机无论是液冷还是气冷,都已无所谓。航空事业才兴起不久的当今世界,发动机是限制该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大因素。液冷式发动机究竟是不是能全面取代气冷式,包括张宇在内没人知道,所以两种发动机都将被继续深入研究,当然中航动力已经走到了发动机试制的境地。

      令人吃惊的是发动机后于飞机而出现,人类第一架飞入空中的飞机所使用动力并不是专业的航空发动机,原始的汽油内燃机被首先应用于驱动飞机,并成功的使德国人李林达尔的滑翔机、莱特兄弟的“飞行者”、冯如的表演机,都一一飞入了蓝天。后来逐步出现了专门应用于飞机的航空发动机,不过性能都很不成熟,包括正在欧洲大陆翱翔飞行的双翼战斗机、轰炸机。

      发动机之于飞机而言就是其不可或缺的心脏,重要性不容任何怀疑。发动机的动力迟迟上不去,人类也就只能限制于双翼型慢速飞机,更体会不到飞得更高更远的美好感觉,所以人类对于发动机的研究设计从未停止。

      早期的发动机几乎都是选择了气冷作为冷却方式,于是要设计有效的整流器、对整流器内和汽缸外围进行全面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解决复杂的金属材料及其它的问题。汽缸的结构安排、阀门的位置和开启、每个汽缸上阀门的数量和热量在燃油的空气间的分配比例等等,很明显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人的力量是绝对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而直到现在也未出现一款真正实用的发动机。

      1908年用在“六月虫”号上的“V-8”发动机,它便是早期发动机中比较成功的一款气冷航空发动机。它可以说已经完整反映了一战之前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粗犷的设计、合适的加工工艺和材料选择,这款发动机及其衍生品几乎被用过了整个一战的始末。

      灰口铸铁气缸、整体式顶盖,几乎成了这一时期发动机的绝对共同点。时代虽在进步,即便人们直到密排肋片的作用,而且也在使用的材料与铸造技术狠下功夫,但是铸造用的铸模和一些核心部件的制作技术,都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连续铸造出质量可行的汽缸。所以这种发动机排气阀寿命短、耗油率高的发动机成了不二之选,不得不让飞行员在热力灾难与机械灾难的生死线上晃悠。

      1909年气冷的三汽缸风扇式发动机做单翼机的动力,有人终于经过壮丽的37分钟飞行穿越了英吉利海峡。这种不寻常的发动机采用了铸造的气冷式汽缸,凸轮控制的排气阀,压力式进气阀,由轻质弹簧保持关闭阀门,并且在活塞的冲程里由较高的外界大气和较低的汽缸内气压间的压力来开启的。这可谓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进步,但其所用的进气阀设计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这可提醒了人们应该在过去的设计思想中继续深入研究,说不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不管怎样,经过人们的一定努力之后发动机的性能和安全性终于有了一定的保障。有了足够的力量生产气缸,虽然还是选择合金坯体和锻件加工,并非将流行的中低碳钢和镍合金铸造,但发动机的性能的确已经不错。直接风冷的转子星形发动机,终于可以让飞机可以自由翱翔一定时间,当然这一进步就酿成了“大错”,嗜杀的人类很快就将飞机用来屠杀同类,战争中开始有了飞机的身影。

      这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就数法国出品的50马力的“守护神”转子式发动机,转子发动机的单位重量功率大于其它类型的发动机,这立马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为满足军队的需要,德国、法国和英国引入了该型发动机并加以进一步研究,最终制造出了自己的大量的转子式发动机,终于让飞机这个新嫩进入了战争,让战争更显残酷。

      陷入了大规模战争之后,一直引领科技潮流的欧洲算是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尤其是已经深深陷入泥潭的航空发起国,英格兰、法兰西和德意志,三个国家都已经被战争夺去了几乎所有的精力,现在他们想的就是如何尽快让对手倒下,而不是花费大量的心思在科学研究上。

      1919年4月9日中航动力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后,其科研部下的液冷组和气冷组的斗争正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虽然在公司成立之初两者的竞争已经用实验进行了验证,液冷式发动机在中等功率上占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对于液冷组而言,未来的战斗机所用发动机必然是液冷式的,然而气冷组的只能想方设法让气冷发动机大马力大功率的优势得以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他们的目标必须瞄准更大马力的气冷星形发动机,当然也不会轻易放过战斗机这么一耳光诱人的领域。

      所以,两者究竟谁的本事大谁的产品最具实用价值,还是需要真正的产品来检验。毕竟早已在其他各地新建起来的航空集团各个工厂早已在为第一架实验性战斗机、运输机生产关键零部件做准备,气冷组和液冷组只需要将自己的发动机生产出来,用实际的试车结果来看看究竟谁合适。如果还不行,那就只能用装备不同发动机的飞机,用实际的飞行结果来看看谁才是强者。

      1919年6月24日,两大组的设计经过技术工人们的努力都化成了实物,工人们帮气冷组一口气推出了两款四台发动机样品。第一款是双排气冷星形发动机,设计功率为700千瓦,很明显是奔战斗机应用而去的,也说明他们根本不甘心白白让出这一领域,而且生产了两台供以后的实验论证。而另一款是四排的巨型气冷发动机,四排二十八个气缸的它功率达到了惊人的1800千瓦,同样准备了两台以供实验之用。

      液冷组没有气冷组的那般狂妄,他们精心打造了一款发动机,设计功率虽然也只有700千瓦,并且准备了两台供未来的实验。虽然分量少了点,但他们却信心十足,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气冷组的发动机明显体格偏大,这对应用于战斗机上而言它那巨大的体型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劣势。

      如果要让两者推出的发动机都有合适的飞机进行装备使用,那很明显集团不得不根据两款发动机研制不同的飞机,继而拿来实验,这对集团而言会变相的增加财政负担,当然在大功率发动机项目上液冷组的的确确是准备放弃了,对航程、运载量有要求的运输类型飞机而言,需要大量冷却水的液冷发动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所以他们才集中精力投入到中等功率这一块,当然这一块也是液冷组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因为他们已经无路可退。

      6月26日,在柳州中航集团某试验区内,经过一定准备之后,参加测试的六台发动机都经过一定准备之后开始了发动机试车实验。在长达数天的实验中,技术人员将对三款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发动机功率、功率重量比、燃料消耗率,这三大项是决定发动机未来生死的重要指标,而故障率当然也需要考虑,但毕竟这些发动机都是样品而已,故障率的测算还不是时候。

      7月3日,测试的结果经过反复计算核实后出来了。气冷组的两款发动机性能都比较优异,气冷组和液冷组的中等功率发动机的设计功率都只有700KW,但是气冷组的实验的结果却达到了令人满意的736kw,而且其功重比也非常令人满意,达到了每公斤1.43千瓦。

      而液冷组的功重比虽然达到了较低的1.22千瓦,功率也不过才728kw,但它所体现出来的稳定性却令人非常非常满意。然而气冷组独霸的大功率发动机,也就是那款1800kw的怪物,实验的结果非常不好,运行不久之后就因为发动机过热而不得不停下来不敢继续下去,但在运行的时间内却展现除了恐怖的两千千瓦功率,如果不是因为冷却处理不好,估计这发动机将会被直接定型的几率很大。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这句话非常完美的形容了两组的共同命运,满怀信心的准备展示一番,结果一个以烂尾结束,另一个却非常不尽如人意,留给他们的当然是详尽的总结和慢慢的改进,不过他们拿出了发动机的一定技术参数,这对飞机的整体设计而言已经足够了,集团答应了战斗机分两款进行设计生产,将来也分别进行试飞验证,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两者不分高低。当然,毫无争议的气冷式发动机未来已经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而且它即便有些尺寸变动也不会对飞机主体结构有太多的变动要求,所以大飞机的正式设计也可以就此开始。

      早在中航集团成立之前,航空研究项目组已经利用风洞完成了对全金属单翼结构飞机的模型测试,对于单翼飞机未来的气动布局,大概的几何外形和部分参数都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测算。而如今发动机初步尺寸数据已经可以确定,中航集团立马开始了对飞机具体设计工作,力争在发动机定型之时也有合适的机型与之配合。当然这种怪异的飞机设计制造过程,是因为中航起初真的是一无所有有关,将来的一切或许都会与现在大不相同。

      柳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柳州市的东北部,蜿蜒的柳江从园区外经过。经过数年的建设,沿江的大道旁早已绿树成荫,高新园区也就是在隔着宽阔的大道频临柳江。再往内陆看,横穿园区的是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绿色的隔离带将双向八车道分隔开来,让来来往往的车辆有序行驶,因其重要的作用和所处地域,所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高新大道。

      一座座独立的“园子”犹如方块格子一样分布与大道两旁,“园子”外围都有一小片绿地和大道相隔,部分园子已经建设出了一座座大楼或者厂房,当然还有些园子依旧是一片平整的空地,青草早已耐不住寂寞覆盖了全部的领地,让高新大道经过的人们反而以为那里是一个未来的公园。

      当然偌大的高新园区内规模最宏大的就数工业大学了,但排在第二的就是自治区工业新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进入高新区的人都能找到中航集团的总部所在,高高耸立的蔚蓝色与寒雪白相间的外涂大楼,体现的是中航人追求蓝天白云的梦,当然也是一个明显的地域坐标。

      在显眼的总部大楼指示下,很快就能找到中航集团的总部园区所在。从高新大道第四个十字口便是专门为该集团所设,当然另一个口子或许未来会为更庞大的一个集团所用。等候左转提示绿灯亮起之后,就能开着汽车慢慢悠悠的直抵中航门口了,如果能通过保安检查进入园区内,很快就可以驶抵一个中心转盘。

      转盘主体是一个圆形的绿化区,不过一个卧躺于小草坪内的巨大花岗岩石壁上,金色的楷书镌刻体标示着这里的一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正对门口的大楼便是那座宏伟十层高的总部大楼,中航集团成立之后那里便成了近千人的办公场地。大楼左右不远矗立着的是两栋更臃肿庞大的楼,左侧‘胖矮’楼的负责各种会议,而右侧的则是一个重要的单位,中航集团的飞机设计部就在那里辛勤努力着。

      “为了蓝天梦,咱们可谓是呕心沥血啊!算起来,简直比当初谋划汽车都还累。”

      结束了又一天的义务辅助工作后,张宇和张雨生两人浑身疲惫,坐进车内舒舒服服的靠在了椅背上后整个人有种快散架的感觉。发动机的进展顺利很明显是在给飞机设计工作加上了催命符,为了设计出更好的飞机,张宇俩人很是自觉的来帮忙,虽然没做出什么巨大贡献,不过在一些细节上,他们两个都是二世为人,能够在很多地方提出合理的意见,让设计组少走很多的弯路。

      “今儿这么一体验下来,我还真是佩服王工他们。【创建和谐家园】澎湃,而且对事业的拼搏干劲比我还足……”张雨生揉捏着太阳穴,好不容易赶上了周末这么一个难得的休息日子,结果被张宇拉到到这儿来做了一天义务工,原因很简单就是张宇对活塞式飞机的认识还不如这二十一世纪的文科生。“你说,按照这个进度需要多久飞机才能飞入蓝天?”

      听到夸奖设计人员们的话,同样揉捏着太阳穴做着眼睛保健运动的张宇只能不断点头称是,不过关于这飞机何时能飞入蓝天的问题,张宇立马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眉头紧皱一阵后说道:“我看最多一两年就能准备试飞吧,毕竟这螺旋桨飞机哪儿有多大难度?核心部件发动机都没什么问题了,其他的不会有什么岔子。”

      关于螺旋桨飞机的发展上张宇并没有任何的夸大,活塞式飞机可以说是人类航天史上最简单的一种飞行器了,没有繁杂的操控系统,基本没有繁琐的电子电路,即便有一定的操控系统也是简单的液压传动式,简而言之限制其发展的也就是发动机而已,外形设计、机体结构构造、材料使用、零部件生产制造等等,这些都不是问题。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的“简单”,所以在另一个时空的二次大战中,一个工业强国比如美利坚,一场战役动辄就是数千架飞机的规模,要真是技术复杂了,哪儿还有千机大作战的战役战术规模。

      “对了,昨天我接到一个转接电话。是一个女的打给我的,但我根本不认识她,而且我还从没给任何不熟悉的人透露过我的办公室电话号码?接线员更不会轻易接错……”

      “只不过是一次打错电话而已,你大惊小怪作什么?”

      “什么大惊小怪的。那女的坚持声称她就是找我的,而且还是我主动给的电话号码,我就纳闷了,什么时候我给过一女的电话号码?”张雨生说着说着就转过身来,看着张宇几眼后算是明白了。“敢情是你给她的号码吧?什么时候的事儿,说给大哥听听,咱兄弟都要找到媳妇了,也该热闹热闹吧!于然你说呢?”

      前面副驾驶位置上的于然听到后面两人的对话,早就有了坚决不参与、不发言的打算,脑袋直接是向车窗外看去,权当没听见他们在说什么,结果没想到最后还是被问上了。“其实,司令也该找个女朋友了。当然也包括总理,你们都老大不小的了,也该有个家了。”

      “我怎么听来听去,倒好像是于队长你想成家了吧?”说着,张宇的佝偻着身子,把脑袋窜到了前面。“于然,你小子给我好好说说,是不是在大学里找到真爱了?你要是真想成家立业,咱可以给你放个老长的假期,三个月不够就一年,抱了孩子再回来也不迟。”

      “不是我想成家了,是我们的副队长有了对象。”说到这儿,于然转过了脑袋很是认真的对着两位大佬说道:“谢副队长在去年的春节探亲假里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个人处得非常不错。这日子长了对谁都不好,两边的家庭也催得紧,所以正上着请假条子让我准他的假呢!”

      “那你为啥不答应他?”

      半天不开口的张雨生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雷死人的话,身为时刻肩负着重任的内卫队副队长,怎么可能说有假就有假,而且还是一个漫长的婚假。当然他也认识到自己的口误,尤其是在张宇递来一个大大的白眼过后。

      “别听他胡说,你让谢逸那小子写个正式的请假报告上来,我保准儿给他批了。当然前提是结婚这事儿可得办得合情合法,可别是强迫人家女孩子的。”

      张宇自然知道自己的那个副队长,一天到晚玩世不恭嘻嘻哈哈的,当初和林学文比试一番枪法,结果输得没底儿还怪枪不如别人,不过正是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精气神让张宇感到满意,所以才弄了个负责内卫队日常训练的副队长职位。

      “这是自然的,我会让他尽早提交报告的。”于然说到这儿,好像想起了什么,于是又开口说道:“前些天那女孩找到过我们,她说非得要再见见司令一面才行。不过我没敢告诉你,但没想到她竟然想起了打电话这手段……”

      于然这番话一出口,那是立马让车内的饿氛围犹如黄河壶口瀑布的水一样翻腾不休,张雨生是睁大了双眼可劲儿地把张宇盯着,那杀人的眼神的意思很是明显,“你小子泡妞竟然还乱写我的电话”。

      不过张宇可没被吓倒,反倒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架起二郎腿后感觉到舒服了才问到于然,“她有没有给你说,她究竟想干嘛?是不是又有什么大难处了?我可是负责暴力机构的,有难处就找政府去。”

      “她没说什么,只是让我有机会交给你一封信!”于然说着,就拉开拉链从张宇的公文包侧面一个小包里取出了一封信出来递给他。“信,我是周一就放进去了。不过这些天你都很忙,所以我就觉得这没什么大事儿的东西用不着急着处理。”

      “【创建和谐家园】,你都开始收到情书了!我滴个神啊。”张雨生看着小弟一脸丧气地接过信准备拆封,与之相对的就是他的一脸惊讶。脑门儿一转悠,赶紧八卦的问道于然。“那姑娘究竟是何来头?姓啥名啥?哪儿的人?现在做什么工作的………”

      “你能不能闭嘴!”张宇很快浏览完信件后,粗暴的打断了张雨生的八卦发问。“你自己看看,这哪儿是什么情书啊?一封检举信竟然需要递到我这儿来,有没有搞错?”张宇非常失望的把信递给张宇,当然不忘怒瞪于然一眼,于然这小子就和谢逸一样富有缺点,明知道这时候不能继续看热闹了还傻愣着在那儿盯着。

      “看来是够让你失望的,本以为是女孩对你的仰慕之情滔滔爱意,结果闹成这么一个……”张雨生满脸严肃时地说着,当然不忘把信收进自己的怀里。不过任何时候都保持比较乐观心态的张雨生,很快就调整了情绪说道:“我会处理这些贪官污吏的,咱未来的兄弟媳妇还没过门就立大功了!可喜可贺啊。”

      “可喜可贺个屁!”张宇当着众人面儿就爆了粗口,接着更是倍牛的说道:“于然,有时间给我把那死丫头约出来,我还真……”

      “你还真想她啦?”张雨生的话或许更雷人,而且还不畏【创建和谐家园】继续发言:“那就更加可喜可贺咯!”

      ps:感谢所有支持小子的人,因为有你们,我会更加努力下去,谢谢你们。

      第五十七章 意思

      “‘热烈欢迎工业部领导莅临指导工作’,有这个必要吗??”

      “当然有这个必要,脸是自己长的,面子是别人给的。他们越是给予重视,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做的好。废话少说,咱们先进去看看再说,要是弄得不好,管他欢迎仪式做的有多好,老子也一样给他取缔喽。”

      自治区第二届全体代表大会上,作为总理事的张雨生提出了要强化自治区工业建设,而工业部组织众多下属部门出来,就是奔赴各地亲自考察自治区工业发展现状。第一站就是抵达号称是当今世界第三的中夜集团下属的平果铝业公司,工业部考察团所有人都想看看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

      头天从柳州出发沿着宽阔的柳南公路考察团的车队一路南下,公路两旁完工之时还是一颗颗小苗子的绿化树,眨眼之间已经六个春秋交替,当初的一株株小苗而今已经挺拔茁壮,像一名名忠实的哨兵,挺立着躯体守护着身前的宽阔公路。

      平顺的水泥公路从柳州出发后跨江越岭,曾经荒芜的公路两旁早已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散落在乡村四处的低矮茅草房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炊烟袅袅,一座座红色砖瓦楼房正拔地而起,一路上车队遇到了好几批迎亲的队伍。大红的布条系在在手扶拖拉机把手上,随着拖拉机突突突的慢慢前行而迎风招展,车上吹拉打唱的艺人更是可劲儿鼓噪,巴不得更多的乡亲知道这儿的热闹。

      一路上车队很是遇见了几批婚嫁队伍后在隆安住下后,这才算是落得了个安静。夜里,工业部考察团在隆安县政府招待所里商议了一番后,做好了第二天的检查准备。当清晨第一缕突破云层的阳光照射到招待所的时候,考察团已经做好了出发准备,准备妥当后考察团便直奔平果。

      中冶集团是人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超大集团,柳州钢铁、柳州水泥、北海钢铁、海南石禄铁矿等等都是该集团的下属大型公司,随着工业强化建设的步伐,这一集团肯定是会被改革的,一个集团是难以管理如此多如此庞大的公司群。作为中冶最大的一家铝业公司,平果公司这次肯定是首当其冲,工业部考察团来此的一行的味道特别浓,所以即便没人通知平果方,他们同样也知道是自己要离开娘胎独立成长的时候了。

      中冶平果铝业公司是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自治区工业建设的重点对象,早已完成的一期工程包括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二期工程,都是作为工业部重点督导的重点建设项目。一期完成后,该公司已经具备了年产35万吨精矿、10万吨氧化铝、4万吨电解铝的能力,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轻金属之金属铝的需求,但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对铝的需求尤其是各种铝制合金的需求必将大增,所以二期工程的建设规模更是在追求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了相当的规模。

      考察团的车队沿着南百公路从隆安没驶出多久就抵达了右江江畔的平果县,弯弯曲曲如同一只蚯蚓一样卷缩的右江横穿平果县城而过,将平果县的县城和工业区隔离开来,江的西南岸是一片热闹的工业繁忙景象,而县城里则是熙熙攘攘来往的人群,还有一幢幢拔地而起砖瓦房,周边乡镇的人们都喜欢来这个县城转悠,或购置物美价廉的商品,或到县城来办点事儿,一片热热闹闹的场景并不属于考察团。

      车队很快驶离了南百公路直接跨入了直达平果铝业公司的一条宽阔大道,还未进入厂区便远远的看见众多高耸的建筑物,粗实的管道和一座座厂房,还有那一阵阵冲天而起的蒸汽,无不宣称着公司生产的繁忙,一辆辆挂车满载着各种铝材和车队交替经过,一阵火车的呜鸣声更是提醒铁路沿线的人,货运火车要驶出厂区了奔赴遥远的地方了。

      考察团刚一抵达公司门口,便看到了那红色的长横幅,不过口号喊得再怎么响亮也比不上真实力的一番展示,考察团更换好服装、戴好防护设备后,很快就开始分散开来,各自开始履行职责。当然张宇肯定是不能走远的,他还得陪一个重要的人了解了解平果铝业公司,而且必须公司总经理陪同才行。

      “十八世纪,英国采用坩埚法首先以熔炼的方式获得钢,之后经过物理化学知识的进步和协同发展,十九世纪末,在欧洲已经形成了有色金属火法冶炼、湿法冶炼、电冶金的三大冶金体系。其中值得铭记的就是1799年伏打电堆的发明给世界带来了电解法,之后人类开始在水中电解出了铜铅锌,之后还有钠钾诞生于电解法。一八八六年德国就从光卤石中电解出了镁,第二年美国就堆冰晶石-氧化铝进行电解直接生产金属铝。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金属其冶炼技术都已成熟,未来的冶金工业主要对象将是稀有金属·····”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8 22: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