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唐新秩序》-第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健卒营立在城西五里外,早已没了当初在巨马水畔营帐林立、兵卒鼎盛的模样,只是几十个帐篷竖在以简陋木栅构筑的营盘内,一眼便可通观全貌。酉都赶着牛车来到营门口,就见两个士卒懒散的站在门口放哨。这两个哨兵却是熟人,和酉都中的几个弟兄认识,李诚中看着他们俩也眼熟。两边见了面,王大郎第一个跑过去,熟络的和二人攀谈了几句,其中一个立刻飞奔入营寨中报信去了。

        过不多时,就见营寨内几个军官匆匆赶了出来,当先一个正是指挥使周知裕。周知裕眼眶都红了,拉着酉都弟兄挨个问着,只是反复哽咽着说一句话:“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李诚中是贝州一战后由周知裕亲自晋升的伙长,因此周知裕对他比较熟悉,和每一个人打过招呼后,就拉着李诚中问起了经过。听李诚中把林中厮杀、途遇汴军骑兵的事情一说,周知裕就不住口的称赞酉都机敏,等听到少帅抢夺军功一事,则沉默了片刻道:“周某愧对诸位兄弟了。”

        李诚中说这件事情本也没抱什么指望,当下反而安慰了周知裕两句:“弟兄们也就是有些气愤,对此事早就淡了。再说成德军是少帅击败的,把俘虏交给他也没什么的,指挥放宽心就是,弟兄们都不介意。”周知裕点了点头道:“弟兄们识得大体,某心里有数。”

        等一席话说完,周知裕才想起来此刻大伙儿还在营外,便连忙吩咐身后的军官安排酉都歇宿。那军官是周知裕身边的亲卫之一,唤作赵在礼,官阶陪戎校尉,比李诚中高一级,却不带兵,没什么实职。

        赵在礼领着李诚中等人找了几座空着的营帐,便将此处指作酉都驻地。听李诚中询问,赵在礼比较直爽,当下就毫不隐瞒的将健卒营目下情况一一告知。大军溃败之后,周知裕在乱军中冲了出来,身后只跟着七八个人,赵在礼就是其中之一。大伙儿随周知裕一路紧追大帅刘仁恭,终于在河间城下赶上了中军,之后便立刻回到了幽州。之后周知裕便在城西立下营寨,收拢败兵,这十多日里陆续回来一些弟兄,算上今日赶到的酉都,总共才三百七十八人。健卒营出征时上万人,如今只剩这么点,可谓十亭去了九亭多。

        至于其他军马,赵在礼就不是很清楚了,只是听说霸都骑全军尽没,各州镇兵溃散无余,山后军和银葫芦都折损了大半,现在仍在陆续收拢中。伤亡惨重的衙内军精锐反而因为训练严整、士卒忠心,跟着大帅回到幽州的比较多,听说重整后当有两千之数。

        总而言之,卢龙军现在没有几支可以上得阵的军马,若非河东军前来搅局,汴军很可能一鼓作气打到幽州城下。就连以前看不上眼的成德军,也全靠少帅刘守光新组建的义儿军才能够挡住。

        这是卢龙军百年来吃的最大一次败仗,几乎把家底都抖空了。大帅刘仁恭回来后便一病不起,诸军也都意气消沉,除了收拢溃兵外,尽然无事可做。酉都弟兄们知道了这些情况后,都叹息不已。既然败了,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赏格,之前贝州一战中李诚中和姜苗所得的一万钱也无处可领,他们俩也不好意思去向心情不好的周知裕讨要。

        酉都在营中无事可做,李诚中便再次动了去幽州逛街的打算。因为目前酉都没有都头、队官,他便是阶级最高的军官之一,仗着和周知裕熟,便干脆来到中军大帐外,想要向周知裕讨要进城的关防。

        李诚中在中军帐外就被赵在礼挡住了,没有能见到周知裕,因为这位指挥使这几日内都不在营中,听说一直在往节度府衙奔波。听罢李诚中的来意,赵在礼笑着告诉他“此事容易”,径自掀帘进了帐内,过不多时,拿出一叠关防来,问道:“几个人?”

        李诚中忙道:“二十四个!”

        赵在礼爽快的拿起印信就往关防上盖戳,不多时就盖了二十四份出来,交给李诚中。见李诚中看着那枚印信有些疑惑,就解释道:“指挥使吩咐过的,大伙儿都很辛苦,想要进城的都尽管去,这事我就可以代办。这几日里没什么事,要是有住处的话,就尽管歇宿在城内好了,大伙儿每三日回来一次点个卯就好。指挥使还说,大军吃了败仗,辎重钱粮丢了无数,没什么余钱给大伙儿开销,还望大伙儿体谅。”

        有了关防,酉都弟兄们都兴高采烈的收拾了一番,其实也没什么可收拾的,无非就是在营中冲洗干净罢了,便都随着张兴重前往幽州。

        李诚中是第一次真正进入人烟稠密的古代大城,兴致十分高涨。贝州那次因为屠城的缘故,老百姓都被杀光了,城内又满眼狼藉,所以看不到什么风物人情。这次却不同,只见店家商铺鳞次栉比,街巷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只是满街行乞的人多了些,看着着实不忍。整个酉都都是穷鬼,身上没什么钱,否则他还真想尝尝街面上小摊小贩们兜售的小吃。

        大伙儿东看西看,随着张兴重穿街过户后来到一处小巷内。到了这里,张兴重呼吸有些急促了,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一扇门外,“噔噔噔”使劲砸门,口中还喊着:“娘亲!娘亲!阿父!阿父!某回来了!”

      第十九章 整军(二)

        张兴重砸了一会儿,就见门吱呀开了,一个头上簪着双鬟的少女探身出来,叫了声:“二兄!”那少女拽着张兴重的胳膊,喜得眼泪立刻就下来了。

        紧随着少女身后出来的是一对老夫妇,张兴重顿时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将头磕了下去。老两口让那少女赶紧搀起了张兴重,扭脸又看到门外站着的李诚中等人,愣了愣。张兴重忙介绍了一番,然后引着众人进到里面。

        李诚中打量一遍,见这是个两进的小院,正院中种着棵青松,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小院中没什么奢侈的摆设,却甚是整洁,因为进来人多,张兴重家中也没什么准备,大伙儿都是当兵的,就不多讲究了,直接在院中席地而坐。

        张兴重是军户世家,族中在卢龙军也颇有几分势力,但其父却是旁系庶出,是以当了个都头后就再无升迁,只挣得这座小院以为安身之所。老都头生有两子一女,两个儿子都从了军,老大于去年战死,张兴重是二郎,如今也在军中当兵。

        卢龙军南征魏博大败,牵挂自家二郎的老两口这些日子里都睡不好觉,此刻见儿子不仅回来了,还当了伙长,老两口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老都头乐得眉开眼笑,当即吩咐女儿出门采买吃食,晚上要给酉都弟兄们接风。只是如今关外不太安宁,是以原来打算采买的两只羊羔便只得了一只,据说就这只也是好不容易弄到的。人到了老都头这把年纪,往往喜欢回忆过去,这位老爷子就叹息着开始念叨当年关外戍边的经历,述说着那时候打过的大小胜仗,完了还恨恨的抱怨两句,说是当年那帮外族如何如何不成气候,如今趁着大帅损兵折将,就开始蠢蠢欲动,迟早要让他们好看云云。

        二十多人的饭食做起来比较麻烦,让家中两个女人一阵忙碌。李诚中看不过去,便吩咐赵大过去帮衬。周砍刀也自告奋勇过去宰杀羊羔,弄了只皮香里嫩、色泽焦黄的香喷喷烤全羊出来,让弟兄们大快朵颐了一番。

        张兴重的妹妹名唤兰儿,小娘子年芳十六,虽生在军户之家,却身段婀娜,面容俏丽。北方女子没有南方女娘那般羞羞答答的避讳,她又是个爽快的性子,便很快和大伙儿打成一片。王大郎讪笑周砍刀自发前去帮厨的目的不纯,顿时惹得大伙儿一阵哄笑,小娘子就算再是爽朗,此刻也捱不住了,红着脸跑回后院。周砍刀则气得打了王大郎一个爆栗,并把他手中正在啃食的一块羊羔腿肉抢了过来,恨恨道:“再也不给你烤肉吃了!”

        粗浅的酒水就着羊肉,大根的青葱拌着面饼,庭院中一片欢快,酉都弟兄们经历过大战的生死洗礼后,终于放开了心怀吃喝。当夜,众人大醉,就在张兴重家酣睡,连老都头都多喝了几杯,不停高呼着“杀!杀!杀!”,被老婆子搀到后院睡觉去了。

        此后几日,大伙儿以张兴重家为据点,在幽州城内着实游玩了一番,到了第三日上,大伙儿在逛集市的时候,了解到了一些如今的买卖行情,终于知道每天二十多个青壮的饭食对张兴重一家是多大的负担。于是赶紧告辞回到军营,向中军点卯。

        点卯之时,却每人意外关了一个月的军饷。四个伙长每人两贯,其他人则每人一贯。关饷之后,张兴重自回城内不提,姜苗和王大郎等人都想回家看看,周砍刀和周小郎也要回转周各庄,找找是否还有活着的乡邻,李诚中便又去中军找赵在礼请假。

        赵在礼爽快的给了十五日的假,只是当李诚中问起周指挥使的时候,眉头紧锁,道:“听说大帅的病有了起色之后,便想要整军,周指挥使如今这些时日都在城中为此事奔波。”

        李诚中一听是要整军,忙问:“如何整法?”

        赵在礼道:“还没准信,似乎没有定案,只是前日里周指挥使回来了一趟,说是情形不太好。”

        这种大事轮不到李诚中参与,他只能满怀心事的回到酉都营帐,为了不在弟兄们回家探望的时候给大伙儿添堵,便压下这事没说。得了假的酉都弟兄立刻兴高采烈的收拾行装回返各自家乡,最终留在军营里的只有钟四郎一个。

        李诚中有些奇怪,问了问他为何不走,钟四郎则道:“某家里早败了,爹娘去世得早,家中无人。打小同村乡邻便瞧不起某,某出来的时候曾经发誓,不干出一番事业绝不回去!”至于到底要干多大的事业,钟四郎则嚅嗫着说不清楚,最后只得道:“至少要当个队官,手下管上几十号人罢。”

        对于钟四郎的心愿,李诚中也不知该说什么,自从听闻大帅要整军之后,他便有些担忧,自家好不容易才在周指挥使面前立下了军功,在他心中留下了好印象,若是重整之后周指挥使离开健卒营,岂不是前面的功劳都被抹平了?另外,自己一路北上的途中千辛万苦才将酉都捏合成现在这么一个初见成效的团体,自己也在团体中初步树立了威信,若是重整之后打散编制,一番心血岂不白费?于是他去找赵在礼的次数就频繁了起来。

        赵在礼也是一脸苦闷,作为指挥使周知裕的亲卫,他的前途是与主将紧紧绑在一起的,主将好则他好,主将坏则他也坏。听周知裕说过几次重整的事情,似乎前景颇为不妙,赵在礼心中的郁闷也可想而知。两个对此事十分关切的低级军官凑在一起,成天里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倒也由此而渐渐相交莫逆了。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消息也越来越不利,最终指挥使周知裕带回了整军的初步计划。整军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资费不足。为了供应南征魏博的大军,卢龙节度府这几月里就一直是在苦苦支撑,全靠花以往的老本才坚持下来,再加上大败时丢弃了所有辎重粮饷,如今的节度府库早已空空如也。可是等诸军回来后,却都按照战时编制向节度府伸手要钱,准备重募军士。

        比如健卒营,指挥使周知裕按照原有五营的编制上报,并且每营都是战前的超大编制,共计一百都、上万人,连各级军官带士卒月需饷两万贯、军粮五千石。大帅衙内军是为卢龙军中军精锐,虽然只有五千人的编制,但饷粮更高。以此类推,衙内军、山后军、银葫芦都、健卒营、义儿军、以及各州镇兵上报的军员竟为四万人,完全达到了战前扩军时出征及留守的总兵力数额,饷粮总计高达每月十一万贯、军粮三万六千石。按照年度来算,每年就需钱一百三十二万贯、军粮四十三万两千石。这相当于卢龙节度府下辖十三州三十五县全年财计收入的近两倍!

        这其中还不包括几乎全军尽没的霸都骑。留守幽州的霸都骑虞候赵霸上报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重建计划,他要将霸都骑恢复到八千人的水准。在计划中,他请求拨付募兵费用两万贯、购马费用二十万贯、军甲器具五万贯,此外,还有每月的军饷三万贯、军粮五千石、马料一万五千石!

        各军去哪里征募这么多青壮姑且不提,单只军费一项上节度府就不堪重负,因此整军一事遂提上日程。按照周知裕打探来的消息,这次整军的重点是保证衙内军和新立的义儿军,其余各处营头尽在裁撤范围内。如各州镇军,均减七成,银葫芦都减至两千人,山后【创建和谐家园】为山北各关口镇兵,待遇减半,霸都骑保留一千骑编制,至于健卒营,则在撤销之列。

        此次整军后,合中军及各州外镇兵,卢龙军全军编制两万两千人,每年粮饷支出占节度府全年财计收入的九成。这还是大帅最终发了话才作的定计,否则新任判官刘知温还将进一步压缩到八成才罢休。

        这项整军计划若是放在南征之前,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在卢龙军传承百年的历史中,各军兵权牢牢的掌握在各营的大小军头手中,就连在本镇中军里,刘仁恭真正能够掌握的只有大帅衙内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节度府顺势在打压异己、树立威权,如果节度府在平时下达如此“乱命”,恐怕刘仁恭早就被各军军头掀翻了。只是,此际正当南征大败之后,卢龙军中尚有可战之力的唯有还剩一半的衙内军和新成立的义儿军,在各军实力极大削弱的情况下整军,可谓恰到好处。

        周知裕在主帐召开了健卒营军官扩大会议,凡是有阶级的军官,只要在营的全体参与。参会军官共计二十一人,除周知裕本人外,包括一个指挥、一个虞候、三个都头、两个队正、十三个伙长。李诚中作为陪戎副尉、伙长,也参与了会议。

        按照周知裕的说法,健卒营将并入大帅衙内军,所有军官保留本衔后降半级使用。换句话说,待遇保留,降级任职。比如李诚中,陪戎副尉、从九品下的待遇不变,月饷两贯,但到了衙内军后,只能出任伍长。周知裕本人则预计将担任衙内军左厢副指挥使。

        对于健卒营的各级军官来说,降半级使用只是惨重打击之一,真正令人沮丧的,则是并入衙内军后,每个人的前途必将惨淡无光。衙内军中自然是衙内军的老军说了算,无论是周知裕也好,还是其他健卒营军官也罢,去了都只有憋屈的份,干得好没人提及,出了错没人关照,只能低着头自认晦气了。

        中军帐中一片唉声叹气,大伙儿都是愁眉不展,相顾无语。

        这些人中,最沮丧的就属周知裕了,本来已经成为了独挡一面的大将,手中握着独立营头,不仅在自家军营内一言九鼎,到了大帅面前也是说得上话的人物了。可如今却成了衙内军左厢副指挥使,头上压着左厢指挥使、衙内军都指挥使等上官,不仅在营内任事说了不算,今后恐怕连单独面见大帅的机会也少之又少。

        可周知裕是健卒营的头,手下这些弟兄还是要由他来安抚的,当下强作笑颜,安慰着大伙儿,说是去了衙内军也不错,那里待遇好,每月军饷都比现在强,又是精锐,将来升迁的机会也不少。

        这样的开解自然起不到效果,大伙儿仍然闷头生大气,没有回应周知裕的安抚,营帐内鸦雀无声。

      第二十章 整军(三)

        过了片刻,周知裕叹了口气,正要示意众人散去,就听帐内一人忽然问道:“指挥使,这是定论还是……”

        周知裕一看,是李诚中,便耐心的解释道:“基本上就是这么定了,节度府正在筹措相关头绪,估计十天半个月就要下达文书。”他对李诚中还是颇为内疚的,这个人立过大功,自己答应过的赏钱却没有办到,本来还打算好生提拔一番作为补偿,可如今却自身难保,也只好看将来到了衙内军有没有机会再行提拔罢。

        李诚中听说还没定论,便小心的问道:“不知指挥使在边关有没有熟人?”这话问的有些不着调,看上去与今日讨论的事情差得有个十万八千里,但周知裕却还是耐着性子道:“倒是有几个熟人,怎么?李陪戎想去边关效力?若是这般,某却可以为你引荐一二。”

        却见李诚中笑了笑,便不再说话。周知裕也随之让众人散了。

        军议散了之后,周知裕没有起身,和大伙儿说完了这一切,他觉得浑身的力气都似乎被抽空了一般,腿上连站起来的劲道也没有了。就这么在主帐中呆坐了片刻,忽见亲卫赵在礼掀帘而入,轻声道:“指挥使,李陪戎求见。”

        周知裕双手在面颊上揉搓一番,好歹恢复些精神,示意将李诚中引入。

        李诚中进来后,周知裕随手一指,让他坐下说话,然后道:“李陪戎,是否想赴边关?某与几个边关刺史、镇将也有些来往,可以为你修书引荐。北口和盐城等关隘的镇将都是某的同乡,去了也可照应一二,哦……平州张刺史也与某相熟,只是最近张刺史有书与某,言道那里如今契丹人不太安稳,你若是去了,却有些风险……”说着,就取过案上的纸笔,要给李诚中写荐书。

        赵在礼一边研磨,周知裕一边叹了口气道:“周某手下只剩你们这些弟兄了,说实话,实在舍不得放你们离开,但周某无能,保不住营头,拖累了弟兄们……去了也好……不知李陪戎想去何处?”

        听完周知裕的话,李诚中心下感动,忙道:“指挥使误会了,李某并非要离开,而是想打听些事,就是不知当不当讲。”

        周知裕一愣:“但说无妨。”

        李诚中想了想,问道:“李某最近去了几次幽州城,见到很多逃难的人家,指挥使刚才说平州那边契丹人不太安稳,是否是因为契丹人扰边?”

        周知裕叹道:“张刺史来信,契丹人趁咱们南征之际,这些时日里屡屡犯边,掳掠人口。百姓遭敌虏蹂躏,不得不内逃避祸,实是我辈武人之奇耻大辱啊!大帅也是十分忧虑的,只是我军新败,军力匮乏,大帅也无计可施。等将来整军之后,周某必【创建和谐家园】于大帅之前,提兵战之,一雪前耻!”

        李诚中点了点头,道:“只需指挥使一声令下,李某必紧紧跟随指挥使,冲锋陷阵,在所不辞!只是,边事紧急,咱们在幽州可以慢慢等下去,边关百姓恐怕却等不了。李某恨不能肋生双翅,立刻就赶到边关,与契丹人决死拼杀。”

        周知裕呆了一呆,道:“可是如今整军在即……”

        李诚中紧接着道:“若是咱们自愿降为地方镇兵呢?”

        周知裕皱眉道:“若是降为镇兵,弟兄们的粮饷可就减少了很多,远不如在中军之时,弟兄们可能应允?……再则,节度府之所以整军,就是因为资费不足敷用,某恐怕就算如此,节度府也不会拨付钱粮的。”

        李诚中道:“可以让弟兄们自愿选择,愿意去衙内军的,咱们绝不拦着就是。至于粮饷……可否让地方筹措?比如指挥使刚才说的平州,那边不是契丹人闹得厉害么?不知张刺史可愿承担?边关之事关系咱们整个卢龙镇后方的安危,事涉万千百姓黎庶的生计,李某身为卢龙军一员,愿追随指挥使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奋力作战,保地方安宁,矢志不渝!”他也知道这种让地方供应军队粮饷的事情不是轻易就能达成的,各军将官只要向主帅提出这个要求,往往会遭主帅猜忌。因此他话里话外都透着在为整个卢龙镇和老百姓考虑的意思,就是在提醒周知裕无论如何要扣住大义名分。

        能做到健卒五营指挥使、游击将军的高位,周知裕对此自然心里有数。所谓当局者迷,他之前一直身处卢龙军中军体系之内,从未想过出镇地方这条路子,此刻得李诚中点醒,当即就明白过来。他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在帐内来回踱步,仔细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作为在军中厮混了半生的将领,他当然明白出镇地方意味着什么,军饷待遇那是不用说了,例行要减半的,粮草和军甲器械的供应也自然再无优先之权。同时,远离幽州之后与节度府的联系必然会疏离许多,与大帅相见的机会也肯定极少,将来出头的机会也同样大大减少。另外,手下有多少弟兄肯随自己戍边?强迫的事情肯定行不通,在这个乱世中,作为一个不受军卒拥戴的主将,其后果是十分可悲的。

        只是,尝过独领一军的周知裕再也不甘心回到那种时时刻刻听命于人的窘迫境地中了,以前身为骑将的时候还不觉得,等到自己单独组建健卒前营、并最终成为五营指挥使的那一刻,他忽然感到,能够说话算数的日子实在太棒了。哪怕现在健卒营只剩寥寥数百人,他也想在这里呆下去,而不是回到衙内军去做一个看似地位很高、但说话没人响应的左厢副指挥使。

        好吧,就算只有一半人愿意跟着走,某也要当这个军头,某什么都不要,只要这个编制!而且,到了边关未必就是什么坏事,功名但在马上取,立下军功,不比什么都强?某倒要看看,等某带兵恢复营州,护得边关安宁,重新让草原各部臣服的时候,你们节度府还敢不敢撤去某的健卒营!大帅会不会高看某一头!

        赵在礼见周知裕在帐中踱步苦思,终于忍不住了,躬身施礼道:“指挥使,某也愿随指挥使赴边,某相信,大多数弟兄们也同样如此!”

        这句话彻底坚定了周知裕的心,他点了点头,立刻吩咐赵在礼写信。他一边口授大意,赵在礼一边挥毫而就,不多时便给张在吉写了一封信。周知裕是从小卒一路爬上来的典型武将,冲锋陷阵、领兵沙场的本事有,读书写文的功夫就稀松平常了,他只是这几年来学着认了些字,能看懂军中文书,是以写信这种事情还需赵在礼这个读书人出身的亲卫帮忙,这也是他离不开赵在礼的原因。

        这份信中,周知裕大谈自己回到幽州后的生活琐碎,什么今日拜访了哪位亲朋,昨日与某某同醉,什么家中娘子看上一块好纱绢,正准备缝制几件新袍子之类,其中更不乏风月之事。只是在信末轻描淡写的点了点当前幽州正在整军的事情,最后告诉张在吉,虽然他周知裕本人也很担忧边关形势,但鉴于资费粮草匮乏,想要节度府方面在短期内发兵支持是不可能的,就连他自己,也是有心无力。

        信写好后,周知裕滴上蜡封,抬头看着李诚中和张在吉二人有些犹豫。这件事情关系太大,按理说他更愿意相信身边跟了自己好几年的亲卫赵在礼,但一则自己使惯了赵在礼,须臾间还真有些离不得他;二则这次去见平州刺史,说话的分寸也要把握好,很多事情是必须让张在吉自己去领悟的,决不能宣之于口、受人把柄。刚才听了李诚中的话后,在这上面他觉得李诚中似乎更合适。

        于是周知裕终于道:“李陪戎,可愿赴平州一趟?某有回信给张刺史。到时候张刺史若是问起,你就说某也心忧边关,只是暂时无力为之。在合适的时候,必会向大帅建言。”周知裕的话里,在“合适的时候”这个字上明显加重了语气。

        李诚中心领神会,接过信来塞入坏内。

        周知裕又道:“此事关碍不小,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我想你应该清楚。”地方官员与军中大将相互勾连,这个事情确实不小,李诚中自然明白,当下凛然应诺。

        周知裕不放心,又叮嘱道:“你自己一人前往,速去速回,千万小心!”言罢,吩咐赵在礼带李诚中下去准备。

        李诚中略略收拾一番,带上干粮盘缠,接过赵在礼牵来的一匹骏马,听完赵在礼详细解说了路径后,便上马准备出发。临走时被赵在礼拉住马缰,道:“李郎,我健卒营弟兄们的前程,可都指望你了!”

        李诚中点了点头,头也不回的出营而去。好在他前世部队上骑过几次马,当了群众演员后演戏时也学过几回,倒也堪堪能够坐稳,不被颠下来,否则可就真的出大丑了。一路上渐渐习惯之后,他开始试着让马匹小跑,等天色减晚、赶到潞州歇宿的时候,双腿内侧都已经磨出血印子了。

        现在就是与节度府争抢时间,他倒是想连夜赶路,可马儿受不了,所以只能在潞州停了一夜。第二天天未亮,李诚中继续向东而行,逐渐适应了骑马奔跑。

        当年在部队上的时候,马术教官是骑兵连的退役连长,后来演戏的时候,教群众演员们骑马的则是一家马术俱乐部的教练,在马术方面的学问都是很高的,只是李诚中能够骑马的机会不多,所以一直没有什么进展。此刻那些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李诚中便一边骑马,一边回忆当年教官指点的窍要。马术可谓一日千里。等到了玉田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撒开马腿飞奔了。于是他加快速度,赶往平州。

      第二十一章 整军(四)

        平州位于大海之滨,距幽州五百余里,原为大唐安东都护府所在地。天宝年间划归范阳节度辖制,成为安史变乱的重要基地,此后便长期在卢龙(幽州)节度治下。其北紧邻的营州,一直是大唐羁縻关外各族的中心,在李诚中穿越之前的几十年里,因为大唐的日益凋敝,原羁縻诸州逐渐脱离卢龙节度治下,营州也逐渐废弛。

        这几年里,卢龙节度府实际控制区域已经退入关内,卢龙军只是沿边墙设置诸关隘,以地方镇兵守卫。关外原营州以北大片土地逐渐成为无主之地,是契丹、西部奚、粟末靺鞨、白霫等各族游猎的场所。尤其是契丹人,崛起之势甚巨,每年南下的次数愈发频繁,玄水以北、白狼水两岸的肥沃土地都成了他们的牧场。当地【创建和谐家园】要么逃亡关内,要么被掳至北地,成为契丹人的奴隶,更多不愿背井离乡的则艰难的挣扎求存。

        尤其是这一次,契丹人趁卢龙军南征之际大举劫掠,契丹游骑一度出现在榆关之下,城头仅有的数十老弱镇兵只能眼睁睁看着契丹人在城外耀武扬威一番,然后驱赶着捕获的【创建和谐家园】奴隶满载而归。

        从幽州向东,经潞县、玉田、石城,李诚中连续跑了三、四天才赶到平州。这也是他马术不熟,若是换了军中信使,两日半的工夫便可跑完这五百里地。一路上,李诚中看到三三两两、衣裳褴褛的百姓沿官道向内地逃难,等到了平州城下,赫然发现城外四野里到处都是从关外逃入的难民,这些人都用无力的眼神看着一路飞奔而过的李诚中,茫然中带着不甘。

        平州刺史府就在卢龙县城,也就是平州城内。等李诚中进了城,才发现城里逃难的百姓更多。好在平州刺史府设了十多处州棚,难民们好歹可以维持,没有闹出什么事来。只是家家户户都紧闭大门,气氛有些紧张。

        李诚中在城门口验过关防,打马直奔刺史府,到了刺史府,却被门口的胥吏告知张刺史不在府内,正各处视察。李诚中无奈,只得在门房中耐心等候。

        直到掌灯时分,李诚中才终于在刺史府书房内见到这位一脸疲倦的四品大员。

        张在吉城内城外视察各处粥棚,直到天黑才回来,忙得脚不沾地,根本没来得及吃饭,足足一天水米未进。他擦拭完满面灰尘后,就让胥吏给他上饭,听说李诚中已经吃过了,也不客气,让李诚中在下首坐了,自己便大吃起来。

        这位刺史的晚饭十分简单,一碗粥,两个面饼,外带一碟肉糜和几块咸菜。他将肉糜涂抹在面饼上,手托着面饼转着圈的大啃着,像极了李诚中穿越前那一世正在吃匹萨饼的样子,让李诚中不禁微微一阵恍惚。

        张在吉转眼间吃完一块面饼,长喝了一口粥,缓过肚子里那份饥饿感之后,又抄起另一块面饼,抹上肉糜,一边吃一边展开周知裕的书信,飞快的看了起来。等看完书信,面饼也吃完了,他就闭目沉思了一会儿,问李诚中:“李陪戎,你家指挥使这些日子在忙什么?”

        李诚中欠了欠身道:“指挥使最近一直为整军之事四处奔波。”

        张在吉“哦”了一声,道:“整军一事我也略有所闻,只不知具体如何定论,你可知晓?”

        李诚中便将节度府准备整军的一应计划详细说了。

        张在吉默然,良久方叹道:“若是中军不援,各州镇兵减七成,那我平州还有何兵将可抵御契丹入寇?”平州原有镇兵编制一千五百人,按照新的整军方案,将压缩到五百人,即两个次等营头,每营二百五十人。以这点兵力抵挡契丹人对边墙的骚扰,确实捉襟见肘。

        李诚中道:“周指挥使也很为平州之事忧心,奈何如今节度府资用紧张,负担不起那么多兵将,就连健卒营也在撤并之列,故此恐有心无力了。某曾听周指挥使言道,大帅也为边关之事常自夙夜忧叹,只是军资不足,确实无法……”

        张在吉喃喃道:“军资不足……”

        李诚中小心翼翼道:“某见平州内外难民拥挤,长此以往,恐会生变。刺史府何不从中征募志愿者,令其登上城头守边?”

        张在吉盯着李诚中,缓缓道:“某是文官,不涉武事,节度府无令,某安敢行此干系……”

        李诚中见张在吉盯着自己的眼睛,似要看穿一般,咬了咬牙,还是道:“卑职斗胆。平州无令不敢征募,便向节度府请令就是,事关边关黎庶安危,大义为公,使君何故畏首畏尾?”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2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