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唐新秩序》-第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刘伙头很朴实,不太会说话,把同伙几个人召集起来说出上述那番话以后,已经急得鼻尖冒白汗了,最后想要说一句结束的话来鼓励士气,却始终没能说出来,只能用力挥了挥手。等刘伙头挥完手,李诚中和剩下三个人还在大眼瞪着刘伙头,直到刘伙头转身出帐,大家才意识到动员会结束。

        刘伙头不会说话,但燕地男儿自有一番热血,除了李诚中外,其他三人都兴奋起来。大帅发出征召令是为啥?不就是为了进兵中原么?咱燕赵男儿也要加入争夺天下的行列了,到时候不知有多少仗可以打,有多少官等着升,有多少钱可以抢!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似乎转眼就都是陪戎了,手下也管着弟兄了。

        李诚中只是翻着白眼听他们议论,浑没兴趣参与。打仗是闹着玩的?会死人的知道不?盯着眼前破了好几个窟窿的小小皮帐,掂了掂手中不仅生锈而且破口的横刀,他苦涩的叹了口气。

        穿越这个事情让李诚中苦恼了好几天,好在穿越前便一无所有,是以他倒没什么可惜的。只是他的历史知识并不丰富,除了知道晚唐是一个藩镇混战的年代外,对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脑子里一片模糊,尤其对于自己所在的卢龙军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更是一片空白,而对于即将开战的魏博军,反而有些印象,似乎记忆中、魏博军在晚唐里很有名吧?既然有名,是不是很厉害呢?想到这里,他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无论自己是被胁持也好,被诱骗也罢,总之如今是入了大军了,想要逃跑?在这平原上谈何容易?一旦被追回来,必定是个杀头的结局,所以李诚中只能认命,且走一步看一步吧。这几天中,李诚中也早已想通,既然已经效法前人穿越,便索性安定下来,不是有句话说得好么?既来之,则安之,还没有想好怎么在这个时代讨生活之前,先混口饭吃再说吧。好在他当过两年兵,对行伍生涯十分熟稔,几天下来,便适应了这种古代军营的生活。

        又过了两天,伙里添了两个新来的弟兄,都拥挤在一个破旧的帐篷里,说说笑笑倒也热闹。连上刘伙头在内,一共七个人,只有刘伙头一个算是老兵,其他都是新兵蛋子。但河北大地上向来不缺敢战的士卒,既然被编入了健卒营,就都是可战之士。虽说都是新兵,可燕赵男儿本就都是热血赳赳的汉子,又生逢乱世,自然谈兴都很浓。就算到了晚间军营宵禁,仍是在帐篷里拉着刘伙头问东问西。

        刘伙头被问的有些吃不住了,抛出一句“马上就要开战,到时自知”,便转过身去闷头睡大觉,对其他人的问询置之不理,被追问得烦了,喝上一声“禁声!”大家伙便都不敢再说话了,只是默默的想着即将到来的战事。大仗马上就要开打,如今大军汇集巨马水畔,只等少帅带兵过来,便要拔营起寨,南向魏博。

        李诚中没有等太久,第二天刘伙头便匆匆传回军令,大军出发!于是大家伙儿忙碌起来,在刘伙头的指点下,收拾营帐,装备器具。不仅李诚中他们,此刻就连整座军寨都喧闹纷乱起来。有些找不着自己东西的便相互指责谩骂,有些所携营帐包裹绑束不紧的便挨上官好一顿训斥,更有没工夫外出方便的直接就地解决,让穿越前当过兵的李诚中摇头不已。

        让刘伙头意外的是,在收拾军帐方面,李诚中表现得比他这个老兵还要好很多,三两下子就将帐篷绑束完毕,连带伙里共用的几条毡毯也收拾得十分利落,全部装上了一辆马车。这下子刘伙头舒坦不已,自己伙里有能人啊!燕赵人直肠子,刘伙头没有什么嫉妒之心,满心欢喜的拍了拍李诚中的肩膀,以示夸奖。

        得益于李诚中的利索,全伙第一个收拾完毕,得到了队正张忠严的点头赞许。等整个健卒前营收拾完,已经是半个时辰后的事情了,于是大伙儿整队出营,在营寨外的空场列出队形,等待指挥周知裕的校阅。

        说是列队,但在李诚中看来,这样的队列实在是……不敢恭维。两千人在几十个盔甲鲜明的老军弹压下,勉强收束成一个方阵,但行列之间歪歪扭扭,前后相隔乱乱糟糟,更有甚者,干脆挤成一团,分不清前后左右,就在方阵中间大声交谈着、嬉笑着,在几个军官的巡视下,好容易才渐渐理清。这一番折腾,又耗去小半个时辰。

        由于健卒营是新立的营头,李诚中对于这番乱象倒也能够理解,只是不知如此乱哄哄的军阵,拉出去能不能打?尤其是手中所持兵刃,五花八门,有胯刀持枪的,有握棍吊锤的,其中很多还背负弓箭,大都是投军时自带的家伙。更有多一半人都如李诚中一般,没有带兵刃投军,只是发了一把锈迹斑驳的横刀。不过好在健卒营都是燕赵大地上的健儿,能称得上健儿的,自然体格都不会太差,精气神也都充足,若是单独一个一个拉出去,看样子似乎也能战。

        因为李诚中的个头较壮,换句话说,形象较好,所以刘伙头特意让他站在本伙第一的位置,后来被队正张忠严看见了,直接把他叫到本队第一排站立。这个位置也是整个健卒营军阵的第一排,于是李诚中习惯性的站了个标准的后世军姿,连任都头都过来问了他的名姓。

        就在健卒营整队的时候,李诚中在第一排看得清楚,大军并非都如自家军阵这般杂乱。从营寨中陆续开出一些队伍,也在空场中整合。横列竖行都要像样得多,衣服甲胄也相对统一,兵刃都很齐整,就连旗帜竖得也精神许多。

        站在李诚中旁边有几个前排压阵的队正、都头就抬眼望去,然后羡慕的小声嘀咕着,这支是什么山后子弟,那支是什么衙内军,李诚中也听不真切,更记不得那许多,只是觉得人家方阵要远远好过自家所在,虽然开拔之后,队形明显松散,但比起自家身后这些左右都分不清的家伙,实在是好太多了。

        就在李诚中看得津津有味之时,忽感大地颤动,大队大队骑兵涌出营寨。成千上万匹战马的马蹄同时踏响,仿佛雷鸣一般,震得李诚中耳膜鼓轰鸣不已。那种刀枪如林的森严气象、那种万马奔腾的威严气势,让李诚中忍不住热血涌上心头,只想高声大喊,否则不足以宣泄心头涌动的【创建和谐家园】。于是李诚中情不自禁喊了起来,身后整个健卒营的两千人也同时喊了起来。

        足足好半天工夫,骑兵才出完,等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远方良久,李诚中才深深吸了口气平息下来,他身边很多人却如喝醉了一般,脸色潮红,盯着骑队远去的方向,张着大嘴好半天合不拢。

        这样的场面是最能鼓舞军心的,所以当周指挥在亲随的簇拥下来到军阵前时,并没有多说什么,左右打量了一番,便挥手示意出发。于是在老兵和军官的指挥下,健卒营终于按照每都的编制陆续开拔。

        大军在河北大地上展开,数条长龙并驾齐驱,旌旗招展、鼓乐齐鸣。李诚中作为新兵,不知道自家所在的卢龙军规模有多大,有说五万的、有说十万的、更有说二十万的,但放眼望去,密集的队伍在田野中穿行,如林的刀枪在阳光下折射寒芒,时不时一队队骑兵在周围往来纵横,身前身后人声鼎沸,大笑声、誓言声、谈论声夹杂在一起,燕地男儿的直爽和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诚中身处其间,也忍不住心潮澎湃,勃然而生出踏平一切阻碍的勇气。他忽然觉得,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赖!

        此后几日,大军每日卯时行军,辛时扎营,行三十里而止。一路上仍然不停有青壮从军,有的是游侠儿,有的是体力健硕的农夫,还有少许念过书的。李诚中所在的伙里就分到一个,此人姓姜名苗,家中农户,但自幼好书,家中交不起先生的束脩,便时常在学堂外偷偷听讲,倒是让他学会不少字,懂得了不少道理。

        此际天下大乱,武人当道,姜苗干脆就丢下了家中的农事,投入军中,梦想着博取一番功名。李诚中见姜苗身体略显单薄,行军有些吃力,便想帮他多担一些,但姜苗却微笑着一口回绝了,只是每天扎营之后累得半死。有时候想起来,李诚中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这份坚持。

        过得几日,前方传来消息,骑军已然围了魏博的北方重镇贝州,于是众军纷纷加快行军脚步。等赶到贝州城下时,倚城四周扎下了连绵数里的营帐。周无忧所在的健卒营,则立于贝州城北偏东方向。

      第三章 贝州(一)

        贝州城位于永济渠北岸,是隋代大运河上的一处要地,也是魏博军北方重镇。由此顺永济渠南下,不到两日便可直抵魏博军节度所在地魏州,正是此次卢龙军南下的首战之处。

        此刻的贝州早已四门紧闭。城墙并不算高,也就两丈挂零,只是城外引了清河水,形成护城壕沟,将贝州城四面护了起来。只要能安稳渡过护城河,搭上梯子便能登上城楼。是以,等后续大军赶到后,随军民夫营便开始伐树造梯。

        健卒营前营指挥周知裕从中军帐出来,心情有些沉重。

        魏博军老帅罗宏信病死,少帅罗绍威继任,自为留后,并向朝廷请旨,等待节度任命。年轻的罗绍威算什么?在老帅罗宏信在世时,只是一个斗鸡走狗的纨绔罢了,就连魏博本镇内的许多牙军大将都不服气。当消息传到幽州时,卢龙军上上下下都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正是兼并魏博的大好时候,于是纷纷撺掇大帅起兵南下。周知裕当时也非常赞成,是第一批上书建言的军将之一。

        于是刘大帅果断起兵,集结卢龙军本部精锐五千衙内军,又点了八千霸都骑兵、两千山后子弟、三千银葫芦都和各关州镇兵八千,并大募节度府下辖十三州三十五县,征得一万青壮,编作五营健卒。不仅如此,义昌军节度使、少帅刘守文也带兵万人赶来助阵。两军在巨马水畔会合,光是战兵就近五万人,连同征发而来的数万民夫,夸兵十万!

        很多随大帅起家的亲信将领都得到了提拔,周知裕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原本为大帅亲卫,后调至霸都骑成为骑将,这次被直接任命为健卒前营指挥、翊麾校尉,秩从七品上,官爵足足提了两级,手下管辖的兵马也从一都两百骑扩充为一营两千人。

        此际虽说天下大乱,名器滥授,差遣与职官相当混乱,而且健卒营的步军比不上霸都骑兵精锐,才成军的新兵也完全不能和久经沙场的老兵相媲美,但至少周知裕成为健卒前营指挥后,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何况燕赵子弟多慷慨之士,素来就是极好的兵源,大部分青壮都常年习武,比其他地方要强得多,拉上战场就能搏杀。假以时日,随着健卒营在逐鹿中原的战事中历练出来,他周知裕也必将拥有更美好的前程!

        反观对手,作为大唐延续近百年的藩镇三强之一,如今的魏博军早已是明日黄花,除了八千牙军仍为当世精锐外,其余却并无什么太好的军备。可魏博镇所辖六州却着实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不仅灌溉发达、农耕完备、田亩丰美,而且人烟稠密、丁口众多,此外,更是卢龙军争战中原的必经之所。若是攻占此地,除了获得丰厚的辎重接济外,也等于打通了南向的通道。

        就在大军合围贝州之时,南边斥候却出来消息,汴军北上了!这绝对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当时大伙儿合议,都认为如今河东李太师与宣武的朱太尉正在两相征伐,是顾不上魏博的,更何况朱太尉的汴军还在围剿叛逆秦宗权,更不可能救援魏博。可是怕什么来什么,大家都没想到汴军竟然有如此实力,在东西两线同时用兵的时候,居然还有余力救援魏博!这个消息压在大伙儿的心头,沉甸甸的。

        并且,贝州拒绝了开城纳降。面对卢龙军大军合围的威势,一个小小的贝州城居然敢负隅顽抗,真不知道守将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可现在问题来了,攻城战并不容易,凭借数万大军当然能够吃下小小的贝州,可这需要时间,如今什么最缺?却恰恰是时间。若是在贝州城下拖个十天半月,等汴军援兵赶到,将来攻打魏州的时候,会增添多少困难?

        刚才军议的时候,大伙儿脸色都不好看,大帅在帐中发了脾气,要求三日而下贝州,作为健卒营指挥之一的周知裕当场就接到了攻城的命令。接到命令并不奇怪,他也早有心理准备。健卒营是临时征募的青壮,比不得那些久经杀伐的队伍,没有经过战阵的训练,在野战中是不能单独使用的。但燕赵大地不同别处,这里民风彪悍、百姓豪迈,青壮健儿中多游侠、多勇士,让他们列阵野战或许不行,但一个对一个,却不输于任何人!所以由健卒营来攻城正好可以发挥长处、避免缺陷。

        周知裕本来也做好了第一个【创建和谐家园】攻城的准备,但接下命令的时候,心里却感觉有些着慌。按理来说,城墙不高且兵力单薄的贝州应该能够轻易而下,因为战前得到消息,贝州城中只有一千镇兵。但既然汴军都出乎意料的北上了,此番攻城会不会又有什么变数?

        他打马在自家营寨中转了一圈,巡视了各处都队之后,便传令各都都头到主帐军议。

        健卒前营主帐内军议的时候,李诚中正在灶旁啃着炊饼、就着一碗羊骨汤,小声地向姜苗讲解着登城的要领。这些日子的行军,李诚中逐渐捡回了当年部队服役学到的本事,充分展现出了一位士兵应有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行军负重,还是扎营收拾行装,一切都干净利落,在得到刘伙头和队官的多次夸奖后,也赢得了伙里同伴们的尊敬。就连任都头都曾私下里断言,李诚中必定曾经是一个老兵!

        姜苗十分好学,对李诚中一路释放的善意也很感激,便经常向他请教军伍中的事宜。按照李诚中前世在部队中学习到的匕首使用方法,结合刺刀的拼刺,他这两天专门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此刻两人便是在探讨攻城时的战术动作。当然,与其说是探讨,不如说是李诚中边琢磨边向姜苗传授。

        “登梯的时候重心一定要低,低下来才能稳得住。尤其在攀爬梯子的时候,重心太高的话,容易摔倒,是决计踩不稳的。”李诚中努力思索回忆着。

        “重心?”姜苗不太理解这个词,张口问。

        “唔,或者说腰部……脐下的位置,这个地方就是发力点……别管那么多,你就把身子稍微低下来,猫着腰就对了……”李诚中解释。

        姜苗端着木碗,嚼着大饼按李诚中所说摆了个姿势,道:“是这样么?”

        李诚中纠正了一下他的站姿,然后点点头,让姜苗坐下来,又接着道:“上到城头的那一刻,要斜着跳进去,别直接冲,记住你的目标不是正对面的人,而是旁边那个。这样可以有很大机会让你正对面的敌人攻击落空,同时出其不意的攻击旁边敌人的侧面,也比较容易。”

        姜苗眨着眼睛默默体会着,想了想,笑道:“声东击西?好主意!”

        李诚中接着道:“脖颈、腰部、腹部这些地方都是人身上的软肋,尽量往这些地方砍,敌人防守起来也比较困难……”

        正说着,队里的伙夫赵大笑眯眯的过来,往每个人碗里加了一撮黑粉。赵大是正经的燕赵子弟,却不好厮杀,也没什么大志向,他也是个老兵了,从军比刘伙头还早,却一直当个火头军,专门给大伙做饭。李诚中一愣,尝了尝汤味,不由有些惊喜:“花椒?”

        赵大回头一咧嘴:“我晌午刚弄来的,大伙儿尝个鲜!”

        加了花椒粉的肉汤滋味更好,赵大挨个给大伙儿添加着,队里的气氛霎时热烈起来。周无忧喜滋滋的灌了两口肉汤,忽然想起一事,忙赶过去问赵大:“老赵,你这花椒哪儿弄的?还有多少?”

        赵大回答:“营寨后头的林子里弄的,那里有几颗花椒树。”

        李诚中眼前一亮。

        饭后,李诚中央求赵大又帮他弄了些花椒,舂成粉末,讨要了一个小陶罐,便找了个营寨中偏僻的所在开始捣鼓。

        穿越前他配发的那枚纸质简易烟雾弹一直还在,作为两世相隔的念想,他随时都带在身边,此刻攻城在即,为了保命,他也只能忍痛对其下手了。他把烟雾弹小心的拆开,将其中的胶体放到陶罐里,加了些清水,在陶罐下生火加热。不一会儿,等胶体渐渐化开,然后用树枝不停搅拌着,边搅拌边撒入花椒粉。搅拌均匀后,他把火一撤,将从烟雾弹上拆下来的火药线插到里面,露出两寸的长度当做引线,等胶体重新凝固,一枚简易的加料烟雾弹便加工完成。

        可惜没有辣椒粉,否则添加进去的话效果更佳。这个东西李诚中在穿越之后就四处寻找,可惜谁都没听说过,于是他很遗憾的只能继续吃那些没滋没味的食物,到现在还有些不太习惯。当然,有了花椒粉也不错,登城的时候往城头上一抛,还不得呛得守军鼻涕眼泪横流?

        李诚中找来的陶罐不大,也就一个拳头大小,是专门用来给上官烫酒的,正好塞入怀里,他随即满意的一笑,哼着不着调的曲子回自家营帐了。

      第四章 贝州(二)

        晚饭后,连上伙长刘子正在内的同伙八个人都进了营帐。下午的军议到现在还没结束,任都头也一直没有回来,每个人都在心里有了隐隐猜想,没准明日就要上阵了。自古沙场最是埋骨之处,也不知这一战后还有几人能够回来。

        大家都睡不太好,干脆就在军帐内说话,在相互的插科打诨中散解着紧张的心情。正在这时,军帐掀开,有人探头进来喊了一嗓子:“谁可以夜视,都出来!”黑暗中大伙儿看不清人,但听出来是队官张忠严。当下,李诚中便起身出了军帐,身后紧跟着姜苗。

        这个时代,因为缺乏营养的缘故,大部分人都患有夜盲,只有少数人能在黑暗里分辨些简单的事物。李诚中生长于后世物质丰裕的时代,哪怕经济条件不好,但至少夜盲是绝对没有的。至于姜苗也能夜视,则属于个人天赋,只与人品有关。

        随着队官张忠严来到任都头的军帐前,这里却生着火把,照得通明。李诚中见这里已经聚集了一些本都的士卒,大家也不明就里,都大眼瞪小眼,相互对视着。又过了片刻,等人数达到二十来个,任都头便从帐内出来了。

        李诚中听说过,这位任都头虽说还不到二十,比李诚中都要小个四、五岁,但却是卢龙军户子弟,家中世代从军,父辈、祖辈都是军官,说得好听一些也算将门世家,本人如今也做到了都头。任都头武艺精湛,尤善刀术,据说打起仗来三、五条汉子近不了身。

        任都头看了看眼前二十来人,便轻声将事情经过告知了大伙儿。原来贝州城内早有愿意投入卢龙的大户,晚间忽然觅得机会出城前来联络,大帅当即决定里应外合,就在今夜破城。打头阵的自然还是健卒营,所以周指挥要选拔能够夜视之人晚间袭城。

        听到这个消息,李诚中有些激动。能够以这种方式破城,就不用冒着巨大风险登城,自然是谁都高兴的,但忽然之间要打仗了,却又着实让人紧张。这可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他深深吸了口气,等心情恢复平静,却发现手掌心中已然满是汗水。

        等李诚中回军帐拿了自己那把破横刀再赶回来,这次本都内参加夜袭战的二十一人都已到齐。任都头亲自带队,每人发了一条白麻巾系在胸前以示区分,便出了营寨集结。陆陆续续其他都的士卒都汇聚了过来,黑夜中分辨不清,李诚中算了算,大概二、三百人的样子。等指挥周知裕到来后,便随他一起向贝州城北门赶过去。大伙儿都被严令不许出声,所以除了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外,倒也安静肃然。

        到了北门外,队伍停下原地待命。过了片刻,又有几支其他营的队伍汇合过来,已经有近千人了。

        今夜云重,遮挡了不少星月的光辉,四野外黑沉沉的,看不出几步远。李诚中抬眼望向身前的贝州城,城墙处勾勒出一道极细的黑线,在前方若隐若现,城下的护城河则完全一片漆黑,看不到一丝踪迹。如此天色,正是偷袭的大好时机。

        都知道这个时候非常关键,大家伙都不敢发出声响,就这么静静等待着。李诚中紧张、兴奋、忧虑各种心情交杂在一起,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见城头窜起一支火把,有人举着火把左右摇晃。李诚中的心一下就提了起来!

        前方周知裕命人也点燃了火把,两边合上暗号,又过了片刻,就听吱呀吱呀的声音,约略见到一片黑影搭了下来,这是放下吊桥了。

        周知裕在前面发令,前排顿时燃起十多支灯球火把,眼前就是一亮。只见简陋的吊桥已经搭在了护城河上,贝州城的北门也正在缓缓向两旁打开。周知裕一挥手,大伙就发一声喊,同时向里冲去,也分不清哪个都、哪个队了。

        李诚中这个时候有些走神了,能不走神么?一个后世穿越者,第一次参加古代攻城战,又是这种并不常见的夜袭,心里面可谓五味杂陈,看着那城墙,看着那吊桥,看着那城门,看着身边火光下涨红了脸的同伴,心头霎时一阵恍惚。

        他在这里恍惚,身边的同伴们可没那么多念头,拥挤着就向城里冲了进去。之前可是有悬赏的,斩首一级赏钱五百,斩首三级,晋升一级!大伙都是燕赵好男儿,谁比谁差?谁不想升官发财?谁不想也尝尝当官带兵的瘾头,将来衣锦还乡,那是多大荣耀!城中守军也就一千,晚了可就没这运气了!

        此刻人人奋勇,个个当先,立时就把李诚中挤到了一边,他好悬没被挤进护城河里去!所幸姜苗一直跟在他身后,连忙使劲拽住他胳膊,他才堪堪站稳,想要登上吊桥,却一时半会儿哪里挤得上去!

        李诚中也有些着急,他穿越前在部队服役两年,连个下士都没捞上,手头上压根儿没管过一个人。穿越后又是新兵,刚刚从军不到一个月,自然也是大兵一个。两世从军,他都十分艳羡那些军官们的生活,生活上的便利就不用说了,单是一声令下,便有人无条件遵从,那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自在!尤其在这个乱世之中,对于士兵来说,军官就是天!既然老天爷把他安排到了这个时代,为什么不也体验一把当官的滋味呢?

        李诚中学问不深、也不懂科技和发明创造,他所能依仗的只有自己这副身体,这些日子里他早已想明白了一件事:既然穿越到了这个武人当国的乱世,那就拼了吧!若是奋勇杀敌立下功劳,或许能搏出个富贵,若是不幸死在这里,说不定还可以回到原来的那个时代!

        何况夜袭破城,里应外合,城中又是兵微将寡,此刻不争先,何时能立功?只要此战能斩首三级,他就能当伍长!这个时候的李诚中,压根儿没考虑过自己从来没杀过人的事实,身旁成百上千的卢龙军士卒都热血激昂,他的【创建和谐家园】也早已被渲染了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后世穿越而来的李诚中也不能例外。

        等到大部队冲进了贝州城门,落在后面的只剩寥寥数十人的时候,李诚中和姜苗才终于如愿挤上吊桥,着急的呐喊着挥刀冲了进去。

        李诚中通过城门洞,追着大队沿街往里冲,却忽然发现前面速度慢了下来,大伙儿你推我攘,拥挤着走不动了。这是一条从城门直通城内的街道,李诚中是第一次进入古代的城镇,见前面拥挤不动,便向两旁张望,打算找出一条岔街直接绕道过去。很可惜,两旁一层、两层的房舍都紧挨着,根本没有空隙容他通过。

        他身旁有几个人着急了,跳着脚往前看,边看边喊:“怎么不走啊?”李诚中也着急,放出嗓子大喝起来:“好狗不挡道!快点啊!”

        他正喊得气劲,身旁姜苗却拉了他一把,小声说:“李郎,似乎不太对劲。”

        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热血上头的李诚中听到这么一句话,顿时回过神来。情况何止“似乎不太对劲”,简直是大大的不对劲!大军呐喊着入城,怎么街道两旁的房舍中竟然一点动静都没有?侧耳仔细一听,除了自家卢龙军弟兄们的嚷嚷声外,竟然没有一丝敌人的惊慌失措。而且,前面怎么停了下来?

        李诚中毕竟干过几年群众演员,古代战争戏看得太多了,眼前这一幕场景绝对眼熟!中计了!他深深吸了口气,拉着姜苗就往城门洞退去。刚退入洞口,回头就见城外吊桥正在缓缓拉起,他顿时心头就是一沉。

        忽然之间,城内街道两旁的房顶处燃起无数灯球火把,将大街照得通透彻亮,两旁房顶上闪出大队身着红衫的士卒,弯弓搭箭,对着街道下放起箭来。如此近的距离之内,成排的箭雨落下,卢龙军又站得拥挤,顿时就倒下一片,死伤何其惨重!

        李诚中和姜苗因为早一步退入城门洞内的缘故,此刻暂时处于安全之地。但这种安全相当短暂,一旦入城的弟兄们被守军消灭,自家也仍然难逃一死。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向城外扑去,想要趁吊桥拉起来之前冲过去。但刚冲出去没几步,上方便射下一排箭雨,好在准头有限,并未射中二人,却也将二人逼回了城门洞内,只能眼睁睁看着吊桥终于完全拉了起来。

        城内灯火通明,一片厮杀之声,城外卢龙军第二波接应的队伍也早就赶到了。只是此刻城内城外虽只一河之隔,却有如天堑,万万通不过去。无数火把点起,大队卢龙军兵只能站在护城河边逡巡不前,过不多时,城墙上一声梆子响起,又是一排箭雨洒下,将城外来援的卢龙军射得不住后退,双方就在城上城下拉弓对射起来。

        城内卢龙军弟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死伤狼藉,此刻终于反应过来。这些健卒虽是刚入伍的新兵,但其中不乏游侠儿和猎手青壮,有些带得有弓箭的,便也纷纷躲到两旁屋檐下,摘下弓箭向房顶还击。在军官的大声吆喝下,不少卢龙军弟兄慢慢后退至城门左近的房舍内,更有十数人也终于躲入了城门洞内,以此为据点,渐渐稳住形势。

        只是这般情状实在是危如累卵,大伙儿不仅要抵御周围房顶上魏博射手的弓箭,还要防住街道上对方的正面攻击,同时要注意城楼上方射下来的箭雨,也不知能撑到什么时候。

        城门洞内躲避着的卢龙军弟兄又气又急之下,便纷纷破口大骂,有说魏博军不敢光明正大打一场,实为小人的,有骂贝州刁民阴险诈降,应当断子绝孙的。大伙儿惶惶之下口无遮拦,只能在这里凭空发泄,却是毫无办法。

      第五章 贝州(三)

        就在一筹莫展之时,十多个身着甲胄的大汉举盾护着指挥周知裕也躲入了城门洞内。周知裕一进来,便大声喝道:“怎么不杀出去?”

        李诚中忙将城楼上有敌军射箭阻止的事情说了,周知裕咬着牙向身旁众人道:“谁愿再去,只需将吊索砍断,此战便可大功告成!罗游击就在城外,须臾便可入城。立此功者再升一级!”

        周知裕身旁窜出条人影来,大声答应了,招呼众人一起上去抢吊桥,李诚中一看,正是本都的任都头。任都头带队往外冲,李诚中也只能硬着头皮跟了过去。

        吊桥离城门洞只有十来步,但这十来步却极不好走。七八人刚冲出去一半路,城头便射下几支羽箭,箭箭咬肉,霎时射翻了三、四个,虽说大伙儿冲出来时顶了盾牌,但这箭的准头比李诚中刚才往外冲的时候要强得多了,稍不留意便会钻了进来。很明显,守军意识到这里是关键,调集了擅长弓箭的好手过来。

        被逼到绝境上,李诚中也豁出去了,毕竟是当过兵的,使出穿越前部队里学到的行进战术动作,居然没有中箭。等李诚中紧跟着任都头冲到吊桥边,却无奈的发现,这吊索是铁质的。他和任都头两个一人砍一边,跳着脚砍了几刀,没半分用处,只能无奈的又跑回了城门洞中。

        冲出去的七八人回来就只剩了李诚中和任都头两个,任都头臂上还插着一支羽箭。周知裕亲眼看了经过,也知道此路不通,只能皱眉苦思。此刻城内街道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开始了短兵相接,魏博军整队正面沿街推了过来,卢龙军士卒在有经验的军官指挥下,拼命抵挡着,逐渐退向城门附近,不时传来战死者中刀中箭时发出的惨呼声。

        周知裕眼见无法可想,便大声吩咐召集附近人手,要亲自带队沿甬道登城。

        任都头将周知裕拦了下来,道:“指挥不可亲身犯险,待某前往!”

        周知裕也知道自己是城内主将,若是一旦就此身陨,攻入城内的弟兄们转眼就要溃散,只好用力拍了拍任都头的肩,沉声道:“珍重!”

        任都头一笑,道:“若是某折在此处,还请指挥今后多加关照老父,替某尽些孝道。”言罢,大声招呼城门附近的弓箭手向上仰射城头,自己将身旁可战的十来人叫到一起,叮嘱大伙儿跟在他身后,便出了城门洞口,折向甬道杀了上去。

        贝州虽为重镇,但并没有高墙大城,墙只高两丈挂零,一条斜斜的甬道由北门左侧伸向城楼,二十来步便能上去。只是此刻城门处是守军布防的重点,甬道上虽然无人,但城门上不知有多少弓箭对准了这里。任都头等刚冲上甬道,便迎来一阵箭雨。

        这次任都头学了乖,早已吩咐大伙儿携带了盾牌顶在头上,要求务必首尾相接,连李诚中也得了一面,顶在头顶上,他身后则是同样顶盾的姜苗。十来人前后跟得极紧,盾牌在头顶连成一片,几乎没什么空隙,防箭的效果自然大好。就这样一路上到甬道尽头,居然也没人中箭,眼见着再往前一步就能登上城墙。

        任都头大喝一声,合身往上一跃,整个人连着盾牌压在了防守的第一排魏博军刀枪之上,他身后的卢龙军弟兄,连同李诚中和姜苗,都按照之前吩咐一般,使劲往前送力,硬生生将任都头推入了魏博军人群里。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1: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