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这位俟斤大人的偏好并没有遗传给大郎君图利,对于柳城的一切变化,图利是很不满意的。在他心里,契丹人就该有契丹人的样子,舍弃了广阔无边的草原和自由自在游牧生活,还能叫契丹人么?契丹人一旦习惯了龟缩在城墙的遮掩下,便也意味着失去了向外征伐的胆魄和决心。君不见海东盛国渤海,学着中原【创建和谐家园】大兴土木、大建城墙,当年英勇善战的靺鞨武士,如今早已不堪一击了,难道契丹人也要走这条道路?
可惜图利至今未登俟斤之位,他在品部的威权至今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反而是大长老完失明的话似乎比他更有分量一些,而这位完失明长老,却是图利父亲的最忠实追随者,对于图利和兀里的俟斤之争,也从未表过态。
图利盘算着,等这次领兵将榆关打下来之后,耶律家和述律家就会允诺支持自己,再有乌隗部乞活买从旁襄助,部族长老大会无论如何都应该能召开了,完失明长老到时候恐怕也会掂量掂量自家的分量了罢。抛开乞活买不论,耶律家和述律家对自己表示支持,就意味着迭剌部对自己的支持,而只要迭剌部支持自己,整个契丹八部中,还有谁能说个不字?
等他接掌了俟斤大位,便要将契丹人从柳城中迁居出来,重新恢复逐草游猎的生活,以免自己的部族因躲在城墙后面而渐渐失去锋锐的棱角。
至于出走到白浪水畔分居的弟弟兀里,图利真没怎么正眼看得起过,原先最忌惮的就是大母身后的述律家,如今述律家已经转向了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大不了到时候将大母的命存活下来,交还给述律家便是了。只是可惜了兀里身边的可丹,那个挞马勇士虽然不擅指挥作战,却英勇了得,实在是冲锋陷阵的一把利刃,这样的勇士放在图利的身边,那就是一把好刀,可惜却跟随了兀里……
对于可丹的武勇,图利是深深了解的,可以称得上猛将之才;同样对于可丹的智谋,图利也是心知肚明,让他领兵,确实有些为难人。图利这半年东征西讨之中,一直密切关注着兀里那方的情状,约略知道一些兀里在榆关和白浪山的连连碰壁。因此,他对如何处置可丹心中十分犹豫。杀?还是不杀?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除了兀里以外,图利还在考虑榆关【创建和谐家园】的事情。他刚回柳城便派遣了数十名精锐游骑南下,尽可能多的搜集榆关【创建和谐家园】的消息。在图利看来,虽然大唐卢龙军不是渤海国粟靺人可比,但卢龙军精锐早已在南征魏博中损失殆尽,只要做好周密准备,拿下榆关应当不成问题。图利听说,卢龙军沿关墙一线的各处关塞都被契丹各部压得喘不过气来了,镇远、蓟门等处还一度被攻陷过,让破城的契丹各部着实抢了不少好东西回来。图利还听说兀里曾经攻破过榆关,只是因为胆怯才劫掠一番便匆忙放弃,既然兀里那个没用的弟弟都能攻破这座关城,自己凭什么拿不下来呢?
心中一边盘算着,图利干脆再次去见大长老完失明,他的底牌已经丰厚了许多,也到了向完失明展露一二的时候了,否则部族长老大会迟迟不能召开,拖下去终究不像样子。图利打算跟完失明好好谈谈,对这位大长老,他心中一直是极为尊敬,他心目中部族大会的召开之期,应当定在雪化日暖之时,距今尚有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嘛,是图利留给自己南征榆关的时间,恩,顺便把那个无能却自大的弟弟收拾了,也算彻底扫清眼前挡道的路障。
第七十章 仁恕之道(三)
航斡石烈一支是品部两大家氏之一,自品部形成以来,便作为辖赖石烈家的得力助手,牢牢占据了品部大长老的位置。与部族其他长老的推举不同,大长老始终出自航斡石烈家,便如同俟斤始终由辖赖石烈家继承一般无二。这一代的品部大长老名叫完失明,在品部之中具有极重的话语权。自俟斤暴病身亡后,完失明对整个部族的影响力显得更加重大了。
进入柳城已经数个年头,品部贵人们占据了城中原有的大户人家宅院,过上了富贵定居的生活。完失明也不例外,他为自家选择的是一套三进大院,前院接见外客及办理部族公务,院中轩敞整齐的空场则置放了一排兵器架子,架子上挂放着刀、枪、弓、斧等诸般兵刃,架子旁还随地摆放着石锁等物。得空的时候,这位老人会在场内耍耍刀枪、提提石锁,回忆一番当年之勇。
中院是老人会晤秘客、接见心腹、处理重要私事的地方,如今完失明正在中院左厢的茶房内品茶。品茶是完失明进了柳城之后养出来的习惯,以前在草原之上,喝茶只是为了清爽牙口和油腻的行为,纯属生活的必要之举,就好似吃肉是为了填饱肚子。完失明从没想过喝茶会有那么多道道在里面,而且依照南人的说法,应该用“品”字更为恰当。
完失明端坐在一张圆木胡床之上,有时候会不自觉的将垂下的双腿交叉盘一盘,他总觉得还是坐在毡毯上舒服,可既然听说“坐床”是大唐贵人们的习俗,完失明便努力按照这种坐法去适应,免得被眼前的这个瘦子鄙薄。
瘦子名叫崔成,是完失明进入柳城之后认识的一位【创建和谐家园】行商。据崔成自述,他乃是清河崔氏子弟,出于中原五姓七望的贵族门阀,只不过如今战乱纷起,崔氏家道中落,才不得已走上了行商一途。完失明不知道什么是“五姓七望”,他只知道这个崔成拥有很多海船,每年都要从南方押船渡海,自白狼水入海口逆流而上,直抵柳城。
这几年里,崔成带来了大量品部急需的物资,盐、茶、白瓷、绢布等等,换取品部积攒在手中的皮毛和各类山货。当然,每次崔成来到柳城,都会拜访完失明,并送上一些南方【创建和谐家园】所用的好东西,比如他现在正摆弄的一个大木箱子。
崔成打开箱子,依次往外取出一件件物什,逐一摆放在完失明面前。
“上次便与大人说过的,是以此番北上,便带齐了。此物共二十四件,若想好好品茶,缺一不可……”
“这是风炉,生火煮茶之用……炭挝,用以碎炭……火夹,夹炭入炉的……”
“金釜用来煎制茶汤……嗯,这是梨木交床,一会儿某将茶碗放置其上……筛茶的罗、储茶的合……”
“玉则,分茶入釜之用……玉方,储水之物……”
“此番给大人带来的是余杭郡临安附近清凉山所出的毛尖,一两毛尖大概可换五只羊……玉方中的水来自虎突,在烹茶所用各水中是为一品……”
完失明瞪大了眼睛聚精会神的盯着崔成行云流水般的烹茶手段,眼见着他犹如舞蹈一般的碎炭燃炉、炙茶碾茶,轻盈流畅的添水调盐,耳中听着他细细讲解“一沸”、“二沸”、“三沸”的火候和拿捏,最后见他穿花舞蝶般将茶汤分入青瓷茶碗中……一切都是那么云山雾罩,却又新鲜到了极处。
小心翼翼的端起一盏茶碗,学着崔成的样子深吸一口气,闻得清香扑面而来,不禁微醉。碧绿的汤水衬以青翠的薄瓷,茶盏中便如无物一般。按照崔成的指点,完失明以舌尖吸水,将一盏茶啜饮完毕,只觉余味不绝,口齿生香。
望着眼前各色精巧的茶具,完失明期盼道:“不知这套茶具花费多少?如何换取?”
崔成眉头一蹙,不悦道:“大人怎么如此见外?这些年里,大人对某关照有加,怎敢言‘换取’二字。难道大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拿某当朋友?”
完失明忙道:“老弟别怪,自然是朋友的!只是看这茶具的样子,必定十分精贵……”
崔成正色道:“既然大人拿某当朋友,可曾听说过朋友相赠还要拿东西交换的?这话再也莫提,否则下次某再也不敢登门拜访了。”
完失明心中欢喜,好言劝解了几句,两人便一边品茶,一边谈论,不觉已是暮晚时分。等崔成告辞离去,完失明爱不释手的把玩着眼前琳琅满目的各色茶具,心中啧啧称叹不止。
图利到来的时候,完失明还没舍得将釜中的茶叶置换,水也不知续了几道,却已经不是玉方中崔成所带来的虎突泉水,那水太少,完失明同样舍不得用。
图利坐不惯小小的圆木胡床,将胡床用脚勾开,一【创建和谐家园】坐在厚厚的毡毯上,接过完失明递来的青瓷茶盏,仰脖一口灌了下去,就好似饮酒一般。
完失明鄙夷着暗骂了一声粗鄙,自家盘着的双脚重新踩正毡毯,虽然不是很舒服,却感觉自己忽然间高雅了许多,脸上如春风拂面,笑道:“这茶汤滋味很好,大郎君多吃一些。”说着,又将茶盏添满,递了过去。
图利对大长老这些年附庸【创建和谐家园】风雅的做派早已见多不怪,接过茶盏来却没动,沉吟片刻,道:“我打算三日后就出发,去榆关。”
完失明问:“如此匆忙?勇士们东征辛苦,才回来几天,尚未好好歇息……眼见离天暖也没多少日子了,不若在城里多所休整一番,养精蓄锐之后再南征榆关,胜算更大。”
对于由谁来承继部落俟斤之位,完失明在明面上还是倾向大郎君图利的,只不过图利有一点令完失明不太满意,就是对契丹人游牧习俗的坚持。无论是撒拉还是偶思,亦或是如今就任大于越的释鲁,契丹连续几任掌权者都在努力做着改变,向南方【创建和谐家园】学习,学习筑城、冶铁、开耕,在武力上不懈扩张,逐渐令契丹在草原各族中脱颖而出,成为关外首屈一指的胡族。向【创建和谐家园】学习已经成为了契丹各部高层的模糊共识,在品部之中,尤以大长老完失明最为激进。
而图利则不同,老俟斤暴病之后,图利的军功越来越高,在部族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他反对汉化,坚持契丹旧俗的主张也逐渐显露出来。完失明敏锐的察觉到了图利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源自小郎君兀里的出走。本来按照契丹人的古老传承,部族俟斤的位子应该由部族长老在辖赖石烈的子孙中依据功劳和能力大小来推举,而弟弟兀里想要争夺部落俟斤宝座的理由很简单,他是大母之子,身上流淌的是述律家的血液。这种理由的根源便来自于【创建和谐家园】的“嫡出”观念。
完失明能够理解图利心中的愤怒,但他认为图利的迁怒有片面扩大的嫌疑。尤其是占据柳城的这几年里,完失明感受到了【创建和谐家园】文化的博大和精神,为其深深着迷。既然【创建和谐家园】能够占据中原繁华之地数千年之久,就说明【创建和谐家园】的这套东西必有可取之处,为何要全盘否定呢?
因此,完失明虽然认为图利是下一任品部俟斤的合适继承者,但却对正式给予他这个身份有些忧虑,以各种理由拖延部族长老大会的召开。他希望在图利登上俟斤之位前,能够通过努力让图利的观念有所改变,以保证品部今后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延续性。
图利也多少能够猜出完失明的意图,他对大长老很尊敬,之前一直尽力与大长老相处融洽,但此刻挟东征大胜之威,又有了底牌,他决定不再忍耐。
“述律家的阿钵这些时日一直在催促我,让我尽快从榆关方向撕开口子,打破卢龙军的关墙防线……这不仅是阿钵的意思,也是耶律家曷鲁、阿保机他们的意思,我想,那也代表着大于越的意思……”图利这句话虽然是对自己急匆匆南下榆关的解释,但其中所包含的另一层意思已经很明确了——迭剌部那些大人物已经达成了共识,支持图利成为品部之主。图利没有说的是,他还以燕郡以东的大片土地,换取了乌隗部的支持,只不过他对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有所保留,便没有提起这件事。
完失明沉默了一会儿,道:“我老了,已经有些骑不得马了。这几年冬天最冷的那些日子,我的腰和腿都会犯疼,疼得很厉害……”
¡¡¡¡Í¼ÀûÆ«×ÅÍ·ÏëÁËÏ룬»º»ºµÀ£º¡°º½ÎÓʯÁÒ¼Ò¿ÉÒÔÁôפÁø³Ç£¬½ñºóÁø³Ç±ãÊǺ½ÎÓʯÁÒ¼ÒµÄ·âµØ¡£¡±
完失明点了点头,长舒了一口气:“我可以立刻开始筹备,十天内召开部族长老大会。”
图利摇摇头:“不,长老大会将等我从榆关回来之后召开,我需要拿下榆关向阿钵他们交待……另外,还有兀里,不解决好他的事情,长老大会就算召开了,我也睡不踏实。”
浅浅的两盏茶,短短的几句话,两人便达成了协议。大长老完失明可以继续在航斡石烈本家内推行汉化,图利甚至十分大方的将柳城划给了完失明。完失明则同意立刻让图利成为俟斤,只不过为了更加名正言顺,图利主动将日期推后了。
第七十一章 仁恕之道(四)
年前的出击令白狼山军寨物质得到了极大的充裕,冯道令张老匠牵头,组织了大量人手,在后山寻了一片背风的山坳,搭建起成片的木栏木舍,这才将所获的牛羊圈养进去。至于那些战马,则被前营士兵如宝贝般收了起来,养在军寨内的马厩中,为此,张老匠专门腾出一天工夫,带领【创建和谐家园】们将马厩重新进行了改造。
吃上了羊肉、喝上了羊奶,前营的士气猛然间高涨了许多,人人面放红光,精气神显得充沛无比。宰杀下来的羊毛和羊皮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妇孺们便将劳动重心转移到了制作羊袄之上,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劳作,前营士兵首先换装,各自在自家的军服外套上了一件无肩短羊褂,王大郎所带的斥候队则多了一顶羊皮毡帽、一双羊皮手套,看上去已经极其类似契丹骑兵的装扮了。
对于百余头牛的处理,又引起了李诚中和冯道的激烈争议。话说回来,两人自从搭伙主理白狼山军政以来,已经爆发了很多次争吵,但大多以李诚中的胜利而告终,谁让这是一个军头为大的时代呢?
牛是短缺的物资,在关内,哪怕是紧邻草原的卢龙军,牛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性牲畜,不仅用于耕作,而且牛身上的牛皮、牛骨、牛筋还是弓箭、皮甲的主要材料。大唐是不允许随意杀牛的,民间若是随意杀牛,将受到官府的重判。秉承文官的思维,同时考虑到将来逐步在关外屯田的需要,冯道坚决不同意宰杀这些牧牛。
但李诚中杀了。他拣选出三十余头齿龄较老的牧牛,全部宰杀完毕。李诚中知道冯道的考虑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更在意前营士兵的装备问题。目前,前营士兵约半数没有皮甲,在作战时极度缺乏防御能力,这一直是李诚中的一块心病。作为前营士兵的主官,让手下弟兄们全员披甲,这是他自觉的责任和义务。
李诚中将剩下来的牛筋、牛胶扔给张老匠,让他制作弓箭,他对于目前的箭矢射程还不是很满意,所以寄希望于增加弓手的配置,或者说让每一个前营士兵都配上弓箭,尽量增加远距离无接触的杀伤力。可他缴获自契丹人手中的骑弓射程不够,真正能够远射的还是自家从平州带来的长弓,仅仅六十具而已。因此,他要求张老匠在春天来临之时,为每一个前营士兵都配上弓箭。
听完李诚中的要求,张老匠和手下几个徒弟相互对视了片刻,然后无奈的干笑道:“宣节说笑了,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的。”
李诚中道:“是材料不够么?我再宰杀一些牧牛给你们。至于木材,这座山里有很多榆木,我知道榆木是制弓的好材料,你们可以去砍伐榆木,人手不够我可以给你们调配。”
张老匠叹了口气道:“和材料无关,关键是周期。制弓讲究取六材必以其时,所谓冬天剖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材,寒冬定型,严冬治表。冬天剖木制干,可使弓干平滑细密;春天治角,可使弓角润泽和柔;夏天治筋,可使弓弦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可以使弓身紧密;寒冬定弓体,拉弓就不会变形;到了严冬极寒时上胶、涂漆,可以使胶漆完全干固。到了第二年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李诚中听得眉头紧皱,有些不敢相信的道:“你的意思是,做一把弓要耗费两年光景?”
“不错,老汉每年都要抽派徒弟加入官坊,上千人一齐做活,各项工序交错来做,才能保证每年都有一批做好的弓箭交付官府。”
李诚中一脸黑线的详细询问了各道工序,想了想,道:“不要这么做,太复杂了,咱直接砍伐榆木,拉出弓型来上弦呢?我看那些百姓中的猎户就能自制弓箭的。”
张老匠欲言又止,在李诚中的催促下带领几个【创建和谐家园】去制作这种简易弓箭去了。李诚中不知道的是,他的这种偷工减料的想法,等于恢复到了千年前单体弓的制作水平,张老匠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又见李诚中似乎心情不好,便只能无奈的去赶工,指望以事实告诉这位李宣节,凡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仅仅半天工夫,张老匠就带着制作而成的简陋弓箭回来了。李诚中自己试了试,却发现不是很趁手,似乎无法控制箭矢的准头的距离,便找来善射的孟徐兴,让他试验。孟徐兴对自家宣节递来这张粗陋木弓的意图搞不太清楚,却不好多问,便按照李诚中的要求尽力射了一箭。箭矢的效果可想而知,才五六十步而已,和骑弓的射程也差不太多。
李诚中又问张老匠:“怎样才能加大这张弓的射程?”
张老匠考虑了一会儿,便给李诚中做了解释,但这种解释有点专业,李诚中听了一会儿,只大概明白,重点是要加大弓身的长度,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需要改变。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办,李诚中只是要求尽量增大射程,便让张老匠再去捣鼓。
为了达到李诚中所要求的直射一百五十步、抛射两百步的射距,张老匠反【创建和谐家园】作了几次,于是,一张与李诚中等量身高的巨大单体弓呈现在了他的面前。这张弓射出去的箭矢完全满足了李诚中的要求,直射可达一百八十步、抛射在两百三十步左右。而且箭矢的力道很强,在百步之内,可穿三层皮甲!
这张弓的效果很好,但另一个问题却摆在了李诚中面前,除了孟徐兴、焦成桥之外,整个前营没有几个人能射这张弓。
李诚中算是前营中身量拔尖的了,能和他的身高相提并论的,在整个前营中不足十人,所以身高问题导致大多数前营士兵都无法使用这张弓。此外,单单举弓这一动作就很难完成,因为这张弓太沉了,对于臂力的要求过高,没有一定的力道,根本无法保证持弓时的稳定性。更难的问题还在于,弓的操作性不是很好,相对于平州出产的弓箭来说,单体弓上缺乏很多平衡弓身的设计,这些附着射击只有复合弓才有。因此没有娴熟的技巧和多年的经验,想要射准目标是一件高难度的活计。
总结起来,这种弓制作成本低廉、制作周期极短、射程较远、箭矢穿透力极强。但缺点也很明显,对于弓手的要求很高,李诚中想要组建一支这样的弓手部队,是很难的事情。
李诚中所不知道的是,他捣鼓出来的这张弓,在中世纪欧洲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英格兰长弓。能够使用这种弓箭,得益于欧洲人特有的高大身材,以及英格兰全民练弓的浓厚弓箭文化氛围。以英格兰长弓为主要作战兵器而组建的英格兰长弓手部队,在欧洲是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眼见李诚中在一边皱眉深思,张老汉壮着胆子上来提醒他,其实本朝鼎盛之时所用的弓箭,射程和硬度不在这张巨弓之下,而且弓身更短、更轻,对于士兵的射箭技巧要求也不高,当年的大唐军卒,几乎每人都配备得起。之所以现在使用的弓箭射程达不到当年之时,乃是因为目下国力衰弱、工艺不到的缘故,所用材料及制作器具达不到要求。张老匠还拍着胸脯保证,只要给他所需的材料和人力,他有把握在三年之内,将本朝鼎盛时所用的弓箭制作出来。
对于张老汉“三年”之约,李诚中直接无视了,他继续苦思着目前这张巨弓的利弊,终于下了决心。他让张老匠将弓身缩短,弓身上多余的装饰尽量削减,以减轻巨弓的身段和重量。当弓身削减到与李诚中齐鼻的高度时,射程缩短为直射一百三十步、抛射一百八十步的距离,这个射程比目前所使用的步弓稍远。所幸北人身材普遍高大,缩减后的弓身高度也使得前营士兵几乎都能使用,当然,相对于南方而生的兵卒,这把巨弓还是显得有些太高了。缺点依然存在:弓身过重、不利于携带,以及单体弓共有的最大毛病——操控不易。
尽管如此,但低廉的成本和简单的工序仍然使这种巨弓有着存在的价值。李诚中打算为每一个前营士兵配发一张巨弓,作战时存放在木车之上,至于操控和准头问题,李诚中的要求很低,他打算对前营士兵的弓箭训练进行更改。
更改在于两个方面:即加大臂膀的力量训练,进行区域性覆盖射击练习。
臂膀的力量训练方式有很多,李诚中重点选择两项:俯卧撑和引体向上。每天清晨,他都要【创建和谐家园】全营将士进行俯卧撑练习,从每人一百个开始,逐渐增加到三百个。于此同时,他还让张老匠在校场边竖立起一排木架,就形状而言其实是后世的单杠,训练要求从每人十个引体向上开始,逐渐增加到五十个。所有士兵必须完成当天任务,否则施以各种惩处。为了鼓励士兵练习,他甚至每隔五天进行一次全营比试,对获胜者给予各种奖励。
区域性覆盖射击很好理解,前营士兵们已经在之前的作战中实践过。这种射击不要求准头,只要求将箭矢发射出去,抵达一片指定的区域即可。练习的关键是形成各都、各队士兵射击秩序的良好配合,以保证形成远距离箭幕的不间断覆盖。
在李诚中未来的作战理念中,他将阵列之前的区域划为两个区间。在远距离时,敌军将首先遭到全营巨弓的不间断箭幕打击,到了近距离,枪兵和刀盾兵抛弃巨弓,手持近战兵刃严阵以待,弓手则更换唐军标准弓箭,以尽量精准的平射来抵御敌军的冲击。
当然,这样的战术配置,也预示着在今后的作战中,前营士兵将离不开辎重大车的随身待命。
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
在袭击品部过冬营地的时候,前营士兵俘获了六十九个契丹人,其中老弱妇孺占了一半,剩下的三十六人则为青壮。在草原上,青壮的意思就是士兵,所有成年男子,包括未成年但已拿得动兵刃的男子,都是士兵。如何处理这些俘虏,是一件颇为挠头的事情。
对于那些老弱妇孺来说,只要将她们纳入冯道的管辖之下,按规矩劳作即可,这倒是没有什么疑虑。草原上的部落之间经常相互征伐,战败者成为获胜方的奴隶,为获胜方畜牧牛羊、甚至生儿育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这些契丹女人和孩子完全不用担心,她们有着天然的劳动自觉性和服从性。
而对于那些契丹士兵的处理方式,大体意见相同。冯道的观点代表着中原文人的主流观点,即行王道、施仁政,将这些士兵予以教化。张兴重和周砍刀的意见则近乎武人,杀掉其中的桀骜之徒,其余则强迫从军。这二种意见其实都等同于将这些契丹人完全归入军中效力,因为所谓的“桀骜之徒”,早已在战斗中被前营士兵格杀,能够活着成为俘虏的,几乎都是自愿放下兵刃者,也就是常说的“识时务”者。
李诚中对于这些契丹降兵也很垂涎,但他还考虑到一个问题,即契丹人和【创建和谐家园】百姓能否相融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被解救出来的三百多【创建和谐家园】对契丹人的积怨,李诚中亲自看望了这些百姓,和他们亲切的谈话,询问他们的诉求,倾听他们的愿望。令他惊讶的是,这些百姓对李诚中和前营士兵的感激直接掩盖了他们对契丹人的仇恨,对于能够从契丹人的营地中解脱出来已经感到十分庆幸了,丝毫没有奢望过应该如何报复契丹人。当李诚中隐约透露出想招揽契丹人为己所用的意图之时,百姓们完全没有二话可言,用他们的原话来说:“将军是某等的救命恩人,将军想要怎生做,某等怎敢轻言。能逃脱出来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敢奢望其余……”
面对这个时代百姓对上位者的盲从,或者说对于自身命运的麻木,李诚中惊讶之余,不知是应该感到庆幸还是悲哀。
好吧,李诚中不是那种指天发誓要解救天下百姓的傻缺,他目前的想法仅仅限于快速增强自己的力量,打败契丹品部对白狼山的封锁,更远一些,是恢复关外的土地,重新将营州纳入卢龙军的管辖之内——说白了,就是纳入他的治下,让他能够真正有一块安身立命的地盘。因此,他很快抛开了这些负面情绪,开始着手处理契丹降人的事宜。
方法很简单,为了让契丹人真正为自己效力,他打算重新做一次之前对教官解里所做的事情——劳教,或者说是“劳动改造”。这个办法已经有过前车之鉴,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所以李诚中很快就让契丹降人投入到了劳动之中。就像之前所说,愿意放下兵刃投降的基本上都不是桀骜之徒,对于以劳动换取工分、以工分换取食物的要求显得十分顺从,于是,契丹士兵们用拿惯了刀枪的双手接过了劳动的工具。
在教官解里的改造过程中,白狼山军寨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规律,因此,以李诚中牵头、冯道为副,成员包括姜苗、胖子王二、三名村老所组成的“白狼山战俘改造委员会”经过多次碰头磋商,将某些证明是极为有效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改造这批契丹战俘中,逐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劳动换取工分外,这些经验还包括:
让契丹战俘适当参与需要多人协调完成的集体劳作——以培养他们的融入感;
通过一些小技巧让契丹战俘认识到懂汉话和识汉字的重要性——以引诱和劝导他们自觉自愿参加文化课程;
帮助契丹战俘结识一些【创建和谐家园】百姓——以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过去的劫掠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巨大伤害;
让教官解里现身说法——以让他们能够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
李诚中前世是个球迷,在部队中参加得最多的体育赛事就是篮球和足球。自从抢劫了契丹品部的冬季营地后,他自家也着实是饱吃了一阵子羊肉和牛肉,浑身精力无处发泄,除了训练士兵以外,不免有点小富即安的心思,便趁着空暇时搞起了球类活动。
以白狼山军寨的校场大小而论,李诚中最初想搞个篮球玩玩,但事实证明,目前的技术条件达不到这个程度。他找来几个女红比较好的百姓,指点她们将鱼肠、羊肠等物吹满气后系紧,将这些灌满空气的肠管塞入事先用牛皮缝制的空球内,空隙处塞满羊毛,最后把外皮缝上,一个篮球便做了出来。但篮球的弹跳效果不好,达不到李诚中的要求,于是李诚中退而求其次,将球体稍微收缩,做成足球大小的样子,勉强能够满足踢球的需要。
自己玩肯定没啥意思,于是李诚中将周小郎率领的亲卫队拉了进来。
“宣节也喜好蹴鞠?”周小郎见李诚中在掂球卖弄脚法,不由见猎心喜,接过李诚中踢来的皮球,一个鹞子翻身,稳稳将球停在脖颈之上。
周小郎这一手却比李诚中漂亮太多,李诚中有些赧然,随之大度的夸奖了周小郎几句。周小郎却说他的蹴鞠不算好,周砍刀的技艺要比他强很多,边说边比划着让手下亲卫分成两拨,要陪自家宣节玩一玩。
既然很多人都会点蹴鞠的基本功,那就好办多了,只要把规则讲清楚就可以直接开踢。李诚中小学历史课上就知道这个时代的蹴鞠和后世的足球有着巨大的区别,便让张老匠去赶制球门,趁着空暇的机会详细讲述了后世足球的踢法和规则。后世足球的踢法比蹴鞠要简单得多,亲卫们一听就明白了,等球门做好之后,李诚中带领一队、周小郎带领一队,便开始在校场内飞奔。
场面上一度十分混乱,基本上球滚到哪里,十个人便跑到哪里,最糟糕的时候人群甚至挤做一团,球都踢不出来。李诚中叫了暂停,回过头来严厉批评了本队的五名球员,现场分配了各人的站守区域,将后卫、中场、前锋区分出来,并以军法相威胁,要求各司其责,不得随意跑动。
等到重新开场,周小郎就傻眼了,他的队员跟在皮球后面不停奔跑,经常连球都摸不到,不到半个时辰,便被李诚中的球队连灌十四球。当周小郎的队员一个个累得倒地不起时,李诚中的队员还在活蹦乱跳,不停倒脚,牢牢控制着皮球的来去。
作为整个白狼山军寨的一把手,李诚中组织的“新式蹴鞠”自然引起了整个军寨的关注。现代足球的冲击力、爆发力令所有前营士兵都热血不止,于是“新式蹴鞠”开始风靡白狼山。一个个足球被摆上了仓库的格板上,标价达到了五个工分,却仍然供不应求。
场地是有限的,喜爱“新式蹴鞠”的热情是无限的,前营士兵自发以伙为球队,在校场内相约踢球,导致场上凌乱不堪。数支球队共用一片球场,数个门将同守一个球门的事情频频发生,于是各伙开始了私下的自发串联和协调,对于踢球的时间进行沟通。当沟通不成的时候,便相约以比赛来争夺球场的使用权。有些伙长在相约比赛时爆发口角争执,为了泄愤,提出附加关扑的条件,关扑的彩头则是工分。还有一些脾气爆裂的伙长在比分不利的情况下以极为野蛮的冲撞式方法踢球,便会引发两伙之间的冲突。当这种冲突越演越烈的时候,一场足球赛往往会演变成一场后世橄榄球赛,整个场内人仰马翻、乌烟瘴气。
于是李诚中不得不详细制定了足球比赛的规则,规则基本照搬后世,只不过对于冲撞和身体接触方面要求比较宽松。这套规则的颁布,是李诚中亲自【创建和谐家园】全营士兵进行的,他在检阅台上逐条宣布,士兵们则在校场上竖着耳朵逐条倾听,认真的程度甚至超过《前营士兵通行条令》颁布之时。士兵们对《足球比赛规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逐渐超过《前营士兵通行条令》,这是让李诚中始料不及的事情。
为了规范白狼山足球比赛的秩序,李诚中苦心琢磨之下,制定了联赛制度。鉴于前营士兵几乎人人参与的现状,李诚中将联赛设定为三个等级,即甲级、乙级、丙级。前营目前共有四十个伙,这是吸纳新解救百姓中的青壮后的成果。刨除亲卫队外,他将剩下的三十九个伙打乱抽签,举办了三轮淘汰赛,初步确定了三个等级的球队。赛制将进行一年,每五天举办一轮,每个等级的前三名球队升级,后三名球队降级。李诚中还规定了对每一级联赛每一个名次队伍的年终奖励,比如甲级联赛第一的队伍,年终将奖励全队三万钱!
《足球比赛规则》中还规定,每场比赛分上下半场,共半个时辰,上场球员五人、场下替补五人。这种五人制足球是适应白狼山军制而定,与每伙人数相当。同时可以增加比赛场所,因为他将校场分割成了四片稍小的空地,可以同时容纳四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