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唐新秩序》-第1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等到天黑的时候,甲都绝大部分弟兄都赶到了小松坡,因为李诚中事先要求过必须全伙到齐才能作数,因此第一名并非王大郎的伙,而是孟徐兴和焦成乔,这两个伙是同时到达的。第三支完整到达的是钟四郎的伙,他注意到了李诚中要求里的“不准掉队一人”的要求,因此路上宁愿牺牲速度,也要让两名不擅奔跑的弟兄跟上队伍,反而拿到了第三名。

        第一个到达的王大郎十分焦急,他就站在路边不停的张望着,每到一个自己伙里的弟兄就上去踹上一脚,骂一声“你他娘的就不能快一点!”等钟四郎的伙到达小松坡的时候,他已经快出离愤怒了,这种愤怒维持了没有多长时间,就转为泄气。当天黑的时候,全都各伙都已到齐,唯独他的伙里还差两人。

        王大郎有些哭丧着脸的看向李诚中,李诚中冷着脸问:“还差两个?你说怎么办?”

        王大郎咬了咬牙,拔脚就往来路去了。李诚中看向他伙里其他人,又道:“你们就看着伙长自己去找?真是好兵啊!”那几人面面相觑了片刻,便也跟上了王大郎。

        李诚中没有拿民夫营当外人,相反,他很愿意将这些青壮也看做自己人,因此,他毫不客气的要求冯道指挥民夫们开始搭建军帐,卸下粮食。冯道丝毫没有介意李诚中使唤自己,完全配合着让民夫们忙活起来。当然,烧饭烧水的事情没有让民夫们干,作为惩罚措施,这是专门留给排名在第六之后的那几个伙的事务。

        小松坡上顿时喧闹起来,先到的人尽情享受着后到之人的服侍,后到之人不甘的发誓赌咒着,宣称第二日的比试里一定要赢。双方你来我往,嬉笑怒骂,各种口水混杂在一起。

        晚饭吃罢,夜已深了,王大郎的伙还没有回来。李诚中独自站立在松坡之上,遥望来路,那里仍是一片漆黑。等了一会儿,他回头一看,就见甲都弟兄们都站在身后,同样在向来路张望。李诚中挥了挥手,吩咐大伙儿都回帐歇息,自己则继续转过头来等候。又过了一会儿,他又转过来,见弟兄们还在原地,便道:“怎么都不去歇息?”

        姜苗上前一步,小声道:“大伙儿说要一起等。”

        李诚中点了点头,便不去管了,仍旧立于原地。忽见来路亮起一支火把,隐约见人影晃动,等过了一会儿,李诚中终于松了口气,当先手持火把的正是王大郎。往他身后一数,全伙十人,尽数到齐。却原来那两人方位感不太好,和大伙儿走岔了道。

        王大郎见全都弟兄都在等着自己,惭愧的低着头上前,支支吾吾道:“陪戎……抱歉得紧……”

        李诚中点了点头,没等他说完,抢先道:“别跟我说抱歉,因为你们,全都弟兄都没歇息,带领你的伙,向各伙弟兄致歉。”

        王大郎正要带领手下弟兄挨个致歉,却早被众人拉了过去,七嘴八舌的将热汤热饭送了过来,营地里又是好一番热闹。

        李诚中一笑,便命姜苗安排人手值夜,却见冯道也没歇息,正在一旁看着自己,便上前道:“那什么……冯老弟,还不睡?”

        冯道欠身:“李陪戎,可以叫某可道。李陪戎的手下可真是相互间亲近得很,听说都是头一天征募来的?”

        李诚中道:“是啊,可道老弟,都是昨日征募的,你看,一个都没逃,还不错吧?”

        冯道点点头:“陪戎带兵有方,可道佩服。”

        李诚中嘿嘿一乐:“这算什么,还没开始呢。”看着火光下打成一片的甲都弟兄,他发自内心的生出一种说不出来的舒坦和畅怀。当“连长”的滋味还是蛮不错的嘛,李诚中咂咂嘴,心里如是想。

        姜苗凑了过来,小声问:“李郎,明日还是如此么?大伙儿想问问是否继续比试。”

        李诚中点头道:“当然!怎么了?有人不想比了?”

        姜苗摇头:“他们说,想问李郎讨要半个时辰,各伙儿都要好好计议一番明日的走法。”甲都是由原健卒营老兵为基干搭建起来的军官架子,这些伙长们都一直按照健卒营的规矩,每天戊时入睡,此刻便想要晚些再休息。

        李诚中一乐:“也好,便给大伙儿半个时辰,半个时辰后歇宿。”

        姜苗传下令去,不多时,各营帐内重新亮起灯火,李诚中围着小小的营地转了一圈,就见各处帐中人影憧憧,不时传出轻微的议论声。总算有了些生气啊,李诚中欣慰的点了点头。

      第二十五章 榆关风云(四)

        转过天明,甲都继续进发,按照李诚中的要求,各伙继续行军比赛。这次各伙就学乖了,虽然仍是开头就狂奔,但却不像昨日那般散乱。李诚中仍然带着姜苗一起慢跑,头十里地第一个到达。

        紧跟着还是孟徐兴和焦成乔的两个伙儿,这两人似乎商量好了一样,一起出发,一起休息,一起到达,隐隐然有两伙变一伙儿的架势。

        接下来是钟四郎的伙儿,他们到达以后,钟四郎便把整伙儿弟兄【创建和谐家园】在一处,小声的嘀咕着什么。

        王大郎的伙儿是第六个到达的,这次他们没有再掉下一个人,王大郎这回终于松了口气,嬉皮笑脸的来向李诚中表功。李诚中却给了他一个白眼:“等你拿到前五再来找我说话。”

        第二个十里地的时候,等大伙儿都跑出去,李诚中却发现钟四郎的伙儿不紧不慢的跟在了自己身后。他也不去管他们,只是和姜苗慢慢的跑着,然后一个一个超越了跑在了前面的各伙儿。等李诚中和姜苗赶到第二个十里地的终点时,回头一看,钟四郎伙里的十人一个不拉,全数到达,这次拿到了第一。

        孟徐兴和焦成乔到达的时候有些傻眼,哥俩就悄悄过来找钟四郎打探究竟,钟四郎也不藏着掖着,道:“孟哥、焦哥,你们说每次头一个到达的是谁?”

        焦成乔道:“就是某和孟大啊,这次被你们伙超了,所以某等过来问问。”

        钟四郎冷笑两声,孟徐兴醒悟过来,打了焦成乔一个爆栗:“笨!头一个到的自然是李都头和姜队官!”

        钟四郎道:“是啊,所以某想了想,既然咱们无论如何跑不过李都头和姜队官,干脆跟着他二人就是。”

        孟徐兴和焦成桥连连点头,二人也下去和本伙弟兄小声计议起来。

        歇息半个时辰,继续开始第三个十里地的行军。这回跟在李诚中和姜苗身后没有发力狂奔的又多了孟徐兴和焦成乔的两个伙儿。王大郎刚开始还招呼着全活儿弟兄往前跑,可回头一看,只见三个伙儿的弟兄都跟在李诚中和姜苗身后,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他愣了愣,拍了拍脑门,暗骂自己一声“笨蛋”,连忙呼喝弟兄们放慢脚步,跟在了一旁。这回王大郎终于如愿以偿,带领本伙弟兄挤进了前四名。

        上午出发之前,李诚中便事先命令每人身上带一个面饼,此刻到了午时,甲都行军三十里,早已远远把民夫车队甩在了身后,他便让大伙儿将面饼取出,吃一顿午餐。这个时代是只吃两顿的,早起一顿,晚上一顿。大伙儿本来没有吃午饭的习惯,但一上午奔跑了三十里地,都是又累又饿,顿觉这个面饼是如此香甜可口。

        歇息一个时辰之后,李诚中又挥手让甲都出发。这次全都弟兄都学了乖,跟在李诚中和姜苗身后,再不敢开始便发力乱跑了。李诚中也不跑了,他只是加快脚步,以“快走”的步伐行军,于是各伙也都紧跟着“快走”起来。只是大伙儿都没什么“快走”的经验,有的人学着往前赶路,倒是像模像样,有些人却有点邯郸学步,经常自己绊了自己的脚,队伍中不时发出“哎哟”的叫声,还有一些干脆跑两步,然后停下来走两步,整个队伍乱哄哄的。

        说来也奇怪,这么个走法看上去虽然慢,但实际上并不比慢跑慢上多少,而且感觉不如先前那么累,于是一口气居然走了十五里地。到了歇息的时候,大伙儿也都各自散开,四下里活动着脚踝,等活动开了才坐下。

        此刻离榆关还有十五里,关城处是什么状况,谁都不太清楚。姜苗来到李诚中身边,小声提醒:“李郎,要不要派几个人先过去探察一番?”

        李诚中点点头,确实需要派几个人先去看看情况,若是榆关里有了胡人驻守,自己这个甲都再傻乎乎的迎头撞进去,便什么都晚了。

        姜苗犹豫了片刻,又道:“要不某去吧,这事比较危险。”姜苗是怕李诚中下令的时候没人敢去。

        李诚中笑了笑:“不用。”说罢起身,将各伙长召集过来,道:“最后还有十里地,我在那里等大伙儿,最先到的伙,我就允许他们第一个前出到榆关探察敌情!怎么样?这个机会能不能拿到手,就看你们的本事了。”

        一听李诚中要给第一名奖励,各伙长都摩拳擦掌,纷纷叫唤起来。

        钟四郎道:“都头你就看着吧,某等必定第一个到!”

        孟徐兴和焦成乔怒道:“还没跑呢,钟四郎你就敢吹大气!凭什么你们就第一个?”

        王大郎也跳着脚道:“都头!这次某必定第一!必定第一!”

        ……

        姜苗在一旁看着,不觉有些【创建和谐家园】,怎么危险的事情大伙儿反倒觉着是好事了?

        这回李诚中让姜苗在此地留下等候民夫车队,自己独自一人上路。他开始就加快了脚步,比上一次要快了许多。各伙都受到李诚中改变行进节奏的影响,开始发力狂奔,只有钟四郎仍然带着他的伙儿,以之前的速度行进,最后拿到了第一。

        看着欢欣雀跃的钟四郎伙,各伙弟兄都有些泄气,只能眼巴巴的留在原地,羡慕的望着兴冲冲前往榆关探察情况的钟四郎等人。

        到了天色微暗的时候,钟四郎伙里一个弟兄气喘吁吁跑了回来,向李诚中禀告了一切情况。原来榆关已经空无一人,胡人也没有驻守在那里,只是城墙有些残破。那个弟兄还告诉李诚中,钟四郎见无人把守,便已经带领弟兄开进关城了。

        李诚中放下心来,立刻命令甲都整装出发。歇息的地方离榆关关城不到五里,天黑之前甲都全部进入了关城之内。算下来,甲都一天之内行军七十里还绰绰有余,不知不觉间已经是这个时代行军的最顶尖速度。但李诚中并不满意,在他的认知里,一天行军百里才是满意的急行军速度。

        因为天色已晚,他只是粗略查看了一番关城,便命各伙分段驻守,安排好值夜的人,当夜就在城头上歇息。

        第二天一早,李诚中四处转了一圈,榆关的情况就大致清楚了。在李诚中的估计里,榆关应当就是后世的山海关,也就是长城的最东头。关城自长城绵延而来,直到海边,只不过并不像明长城一般延伸到海里,而是在海边一个豁口处起了一道关城,卡住了进入平州境内的通道。

        李诚中穿越前曾经到山海关游览,见识过那座设施完善的军事要塞,与那座山海关相比,榆关的主要设施就没那么复杂了。整个关口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便是卡在豁口处的主关,其二是主关之旁建在一座小山包上的要塞。主关挡在正面,要塞居高临下从旁配合,要塞和主关之间以长墙相勾连,可以随时相互支援。关城之下并不平坦,什么云车、冲车、投石炮都拉不过来,若是以木梯蚁附攻城,却要艰难得多,因为榆关的城墙比魏州城墙还要高出一丈,就以这个形势来看,榆关确实是一座难以攻克的雄关。

        契丹人显然是攻破榆关之后放了一把火,到处都是黑乎乎焚烧过的样子,关门已经被烧成了一堆灰烬,门洞大开,关墙上的城楼也已经彻底烧散了架子。好在主墙都是大石铸成,这把火对于榆关来说损害并不大,只需修复关门和城楼,便可继续使用。

        就在这时,要塞处探出一个人影来,就见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军哭嚎着跑了出来,被王大郎领人拦住。这上面居然还藏得有人!李诚中霎时就是一阵冷汗,若是昨夜契丹人藏身在这里,岂不是……

        他示意王大郎把人放过来,那老军来到面前,颤抖着嘴唇将事情一一禀明,李诚中这才恍然,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榆关不是被契丹人攻破的,而是被守军放进来的。据老军讲,当时有二十多个契丹游骑追赶着一伙儿逃难的百姓来到关城下,把守榆关的队正眼见契丹游骑离百姓尚远,足够时间开关进人,便吩咐打开关门。可谁知这些百姓中混杂着几个契丹人,当场就闯了进来,直接登上关城。城头的几十个老弱镇兵哪里挡得住这几个如狼似虎的契丹人,转眼间就被杀散,这时候远处的契丹游骑也顺势冲了进来,于是榆关告破。

        契丹人进来后将所有镇兵全部屠戮一空,将榆关之中的财货器具洗劫了个遍,驱赶着躲避在关下的数百百姓,悠悠然回转关外,临行前还放了一把火。好在要塞外的悬崖上有一个可容一人的凹洞,老军情急之下躲藏在了里面,才逃过一劫。他躲在里面也不敢出来,昨夜见甲都弟兄入关,还着实受了番惊吓,今天天亮后看清楚是自己人,才终于出来。

        李诚中安慰了老军一番,便召集甲都所有伙长军议。

        “契丹人已经察觉到咱们的虚弱了,他们在试探着攻城,想看看咱们的反应。”钟四郎想了想道。

        “见到了咱们的旗号,契丹人应该还会再来,他们想知道咱们还能不能打。”孟徐兴如是说。

        “要不要某也出关探察一番?瞧瞧契丹人的虚实?”王大郎建议。

        ……

        听着众人七嘴八舌的建议,一条防守的脉络逐渐勾勒了出来。李诚中决定抓紧时间整训队列,无论如何,要在修复关门和吊桥之前,让甲都能够以完整的队列面对敌人,换句话说,至少要表面光鲜!现在契丹人还有些摸不清卢龙军的情况,希望自己的甲都能够吓阻住契丹人下一波的攻势,至少也要拖到兵马使周知裕的援兵到来。

      第二十六章 榆关风云(五)

        钟四郎站在第一列第一的位置上,眼睛紧盯着队列前李诚中的嘴,忽听李诚中高声道:“走!”当即跟随在李诚中身后,向关门行去。木枪抗在钟四郎的肩上,他感到有些别扭,似乎枪杆要向后倒下去,便连忙将木枪又向下放了放,稳住了枪身。他小心翼翼的踩着地面上划出来了圆点,当先穿过关门。来到关外后,圆点分成三列,折向左首,他按照李诚中的吩咐,扛枪踩着最外第一排圆点向左行去,然后站立在左首第一个圆点上,一动不动。

        榆关城外,这样的圆点一共有三排,每排三十个,甲都士兵们每人踩住一个圆点后,等待着李诚中的命令。只听李诚中高声道:“转身!”所有甲都士兵都集体转向,面对关外,身后是被焚烧后敞开着的关门。

        李诚中又高喊一声:“架枪!”前两排六十人将肩上扛着的枪举了起来,然后向前平持。第一排是水平持枪,第二排的枪头则略略向上,斜架在第一排人的肩上。第三排的三十人则由两个伙的刀盾兵和一个伙的弓箭手组成,两伙刀盾兵分左右两侧,中间夹着一伙弓箭手。随着李诚中“架枪”的口令,刀盾兵将盾牌举至胸前,右手横刀举过头顶,弓箭手则将弓箭扣上弓弦。

        李诚中看了看,纠正了几个不对的姿势,然后高呼“杀!”三排甲都士兵也高喊一声“杀!”向前迈出一步。李诚中连喊三声,整个方阵也喊着“杀”声迈进了三步。李诚中点点头,叫道:“转身!”整个方阵也随即向后转过去,回到各自圆点处,在李诚中的带领下,一排一排踩着圆点回到关门内。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李诚中足足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甲都的阵列才初步成型。这种粗糙的阵列让李诚中很不满意,首先是出关和入关的时候,队列行进的前后间隔不齐,有时候松散,有时候紧凑。其次是行进时大伙儿左右不分,走起来脚步显得很凌乱。最后,让李诚中最揪心的是,离开了地上标识的圆点,整个甲都队列就会立刻崩散。尤其是最后那三步看似威风十足的迈进,李诚中在圆点前特意用石子划出了三道线,才勉强让甲都弟兄们做到了初步的整齐,没有了这三道线,李诚中实在不敢想象会是什么状况。

        李诚中知道面对的敌人是即将开创大辽的契丹人,他虽然不清楚具体的年代和事迹,但他知道对手将于今后的近两百年里统治整个中国的北方地区。整个五代及至北宋,大辽的铁骑都将成为这片地区的主宰,他们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中原大地,他们立下了儿皇帝石敬瑭,直至控制幽燕十六州,他们将横扫中原无敌手的大宋禁军践踏于足下,甚至一度打到汴梁。他们是将中华文化推向巅峰的大宋君臣和文人士子们心中永远的痛,是所有宋人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的梦魇。

        这个民族正处于历史的崛起期,他们即将建国,即将征服草原,即将统治河北和辽东,他们的军威将横贯整个东亚!这样的对手,令李诚中每每想起来,便不由得不心里发慌。也许还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李诚中默默安慰着自己,至少眼下还没有大辽这个国家,还没有大辽铁骑这个名词,且先把榆关守住再说吧。

        黄昏的时候,王大郎回来了。他被李诚中派往关外探察,看看附近的情势。

        “离关口十里,有一座契丹人的营寨。”王大郎喝了一口李诚中递过来的水,将看到的情形说了。

        李诚中有点紧张,忙问:“多大规模?多少人?”

        “某数了一下,一共二十三个皮帐。人数不太清楚,大概三四十人的样子。”

        “谁知道契丹人的军制?二十三个皮帐是多少人?战力如何?这支契丹队伍属于哪个部族?”李诚中扫视了一眼身旁的各个伙长,问道。

        这些人里面孟徐兴和焦成乔是关外长大的游骑,对关外各族胡人的情况稍微了解一些,孟徐兴便道:“契丹人一个皮帐是一个正兵,一个正兵通常带一到两个辅兵,这样算下来,应该是二十三个正兵,二十三到四十六个辅兵。契丹人的皮帐很小,一帐顶多也就容纳一两人。”

        焦成乔也道:“以前契丹人从没到过榆关,他们最多也就是在营州附近游牧,那一片几年前是品部和乌隗部的牧场。”

        李诚中沉思半晌,目前看来,榆关外的敌人一共不到一百人,其中二十多个是精锐的正兵。契丹人兵倒是不多,就是不知道这处军营的北面是否还有更大的军寨?他当即命令王大郎和孟徐兴、焦成乔明日一早便再去打探,务必深入契丹人北面二十里范围。

        就在这时,城楼上传来警讯,李诚中一惊,忙带领众伙长快步上楼,趴在关墙上向外一看,只见远处缓缓跑过来三骑,一骑在前,两骑侧后。过不多时,三骑来到关下,仔细往关城上看过来。

        李诚中回头问孟徐兴:“射得到么?”

        孟徐兴摇了摇头:“有些远,刚好在射程之外,就算射中了,也没什么力道。”

        李诚中转头吩咐王大郎:“马上整队,在校场内【创建和谐家园】!”王大郎答应着快步去了。校场就位于关门之内,李诚中这是要早做预防了。

        焦成乔在一边喃喃道:“这三个兔崽子要是冲进来就好了,咱们正好来捉来问问。”

        李诚中看了看重新竖立在关城上的“周”字大旗,摇了摇头:“咱们平州军的大旗就在这里,如果就这三个人,他们是肯定不会进来的,就怕他们身后有大队契丹人冲城。”

        眼下榆关的关门还未来得及修补,契丹人若是攻城,肯定不会蚁附登梯,必定是直接冲着关门来,因此关城上倒是不需多少人把守,绝大部分甲都弟兄都来到关内校场【创建和谐家园】,按照白天训练时的样子,踩好了自己所站立的圆点,关城上只留了两个人警戒。李诚中将大部分伙长都赶下关墙,让他们下去带兵,自己只留了孟徐兴、焦成乔两个射箭功夫好的陪在身边。

        关上关下就这么对峙着,互相盯着对方看。那三名契丹骑兵带马又向前挪了几步,孟徐兴和焦成乔已经悄悄摘下了弓箭,等那三人再往前靠一些,便要发箭。

        三名契丹骑兵却再不往前挪动了,只是原地察看,不时小声嘀咕着什么。李诚中时而盯着三人的动静,时而望向三人身后,手心已经被汗水浸湿了。

        又过了一会儿,那三人终于调转马头,驰离了关城。看着三人的背影,李诚中眉头紧锁。

        李诚中下了关墙,来到校场,一看眼前数十个列队等候的新兵,不禁怒火噌的就窜了上来。这些兵听说关外来了契丹人,一大半腿肚子都在哆嗦,有几个脸色发白,嘴唇发干的,正在不停咽着唾沫。看这架势,若是没有几个伙长军官弹压,早就转身逃跑了。

        他有些恼怒,大声道:“我知道你们之前都是从关外逃难来的百姓,你们都被契丹人杀怕了,听到契丹人一来,我估计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想转身逃跑,跑得离这里越远越好。可是,你们好好想想,你们还能逃到哪里去?逃离了榆关,契丹人就可以占据榆关。逃到平州城,契丹人就可以打到平州城,逃到幽州,幽州就会成为契丹人的牧场!在你们害怕之前,请想想你们现在的身份!你们是平州镇兵,你们现在的责任是保卫平州,将来的责任是恢复关外的家园!如果连你们都害怕了,都想要逃跑,那你们的父老亲人怎么办!好好想想吧,是个爷们就把腿立直了!”

        说完,李诚中怒气冲冲的回到了关城之上,看着关外逐渐漆黑的荒野默不作声。王大郎跟了上来,安慰道:“都头,都是关外被杀怕了的新兵蛋子,和咱们南征时的精锐是不能比的。”

        李诚中点了点头,叹了口气。南征一役的后遗症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如今看来,当时损失的何止是几万军兵,简直是损失了整个卢龙军镇的精锐和胆魄。除了久经沙场的老兵损失惨重外,就连能够提刀上阵的燕赵健卒和游侠都几乎损失殆尽,剩下的都是些没胆的家伙。

        等李诚中这口气消下去,下到校场时,甲都全体士兵还在列队等候。李诚中自失的一笑,挥了挥手道:“解散!”大伙儿才小心翼翼的慢慢散开。看来这两天的训练还算是有些成果,大伙儿已经初步养成了听令行事的习惯,至少在没听到“解散”之前,谁都没有擅自行事。慢慢来吧,李诚中安慰自己。

        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前,冯道和姜苗押解着民夫营的车队到达了榆关。李诚中现在对民夫营的这些民夫上了心,既然兵都不可战,不如多弄点人手,充充场面,吓唬吓唬契丹人也是好的。

        “陪戎要这五十个民夫?这些人都是关外逃难进来的,倒是不需饷钱,给他们吃饱便可。只是陪戎征募新兵入伍,不知是否合适?”冯道小意提醒李诚中。没有兵马使的军令,李诚中擅自征募新兵入伍是干犯军法的,也是极遭上司忌讳的事情。

        李诚中叹了口气,将白天的事情说了,道:“三个契丹人就吓得我手下九十个人哆嗦,如今我也是无可奈何了,只求拉过来壮壮场面罢,多添点人手总是好的。再说,我也不是要征募他们,只需他们到时候站到城楼上即可。”

        冯道点点头:“陪戎不需要某督促民夫把关门堵上么?赶制一座关门是来不及的,但弄些石块填堵却可以做到。”

        李诚中问:“大概需要多久?”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04: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