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爱卿不得无礼!”
李世民心中爽快不已,但他不得不出声喝止,李牧站出来说这样的话,等同于是把自己放在了百官和百官背后的门阀世家的对立面上,李世民知道李牧能言善辩,但也担心他双拳难敌四手。
果然,刚刚说话的两个官员站了出来,手中笏板一举,高声道:“臣民部侍郎卢照邻,请陛下为臣做主。”
“御史赵元朗,请陛下做主。”
这俩人显然也是练过的,眼圈瞬间通红,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一副你不给我做主我就哭的样子。
李世民顿觉头疼,朝堂之上,是有规矩的。李牧突然蹦出一句“你们不就是想抢朝廷的钱么!”,理虽然是这个理,但是话不能这么直接说。有些事情,就是要背后来做,都拿到台面上说,保不住面子。这俩人一个是御史,一个是民部侍郎,岂是可用轻易污蔑的?
李世民瞪了李牧一眼,心道,这小子还真是不消停,三天不给我惹事儿,第四天准准的。眼前这个局面,就算李世民想要偏帮,也偏帮不了,百官的眼睛看着呢,李世民叹了口气,道:“逐鹿侯,还不认错么?”
李牧扬着下巴,正义凌然道:“陛下,臣只是说出了憋在心里的话,不知犯了什么错。”
“你污蔑大臣,还不是错么?”
“陛下,臣说的都是实情!”
御史赵元朗忍不住了,前段时间御史台在李牧手底下吃了亏,连挑了一个御史中丞两个御史,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还被他把经过刊登到了大唐日报上,让天下人都知道了。
御史台上下引以为耻,赵元朗也是一样,方才他刚刚引经据典说了藏富于民,李牧就说他要抢朝廷的钱,这可锅他可不敢接,必须得反驳,新仇旧恨并在一起,登时热血冲头,怒道:“逐鹿侯,你且把话说明白了,什么叫做抢朝廷的钱?我身为御史,谏议乃是本分,若视君之过而不言明,岂不是如具臣、谀臣一般了?”说到这儿,赵元朗露出讥讽之色,道:“我闻听逐鹿侯曾自比牛马,怕是不能理解我等身为御史的忠义。”
赵元朗此言一出,不但李牧的脸色沉了下来,就连李世民的脸色也很难看。李牧当日在马场戏弄王普,是曾说过这样的话。但他说的是,为百姓之孺子牛,为陛下之千里马,言下之意是说李世民是伯乐。但如今赵元朗说出来的意思,分明是贬义,把李牧说成了牛马,比作了具臣、谀臣,言下之意就是李牧能有如今的地位,都是阿谀奉承得来的幸进。
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君主身边会有具臣、谀臣?还不在是说李世民是个昏君么!
李牧斜着眼睛扫了赵元朗一眼,道:“赵御史?”
“哼!”赵元朗很不给面子,冷哼了一声。
“哈、哈哈!”
熟悉的冷笑再次响起,百官心中一动,来了,来了,他要来了!
李牧往赵元朗跟前踏出一步,深吸了一口气,指着他的鼻尖,大喝道:“你这沽名卖直之辈!我本不愿与你计较,但你视本侯为牛马,视陛下为昏君,本侯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你……”
“闭嘴!”李牧打断他的话,道:“本侯还没有说完,轮不到你开口!若我没有记错,刚刚你说朝廷收回矿山,乃是与民争利之举。赵御史,我且问你一句,天下哪一个矿山是百姓在开采?你这奸佞小人,门阀之犬,食君之禄,却为君添忧,还敢在陛下面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创建和谐家园】之人!”
第68章 碾压
“你!”
赵元朗被骂的变了脸色,情急之下又想不到回击的话,干脆往地上一趴,哭叫道:“臣冤枉啊!请陛下诛杀这个口出秽语,信口雌黄,污蔑朝臣的……”
这句话,我便也反水,站到你们那一边去!”
李牧连珠炮似的说完,两仪殿内鸦雀无声,刚刚还想站出来辩驳的人,此时全都哑火了。李牧这一套说辞,如惊涛拍案一般,一浪接着一浪地把所有人都拍了个遍,偏偏他还占据着道德制高点,让你辩驳不得,这个时候站出来争辩,岂不是等于承认自己就是硕鼠了么?
李世民也吓了一跳,他没想到李牧竟然这么敢说,把所有事情都摆在了明面上,而且被他这么一说,李世民恍然发现,以往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竟然大部分都是朝廷占着理。听李牧说完,他也是义愤填膺,若不是今天李牧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他还不知道朝廷竟然吃了这么大的亏呢!
赵元朗面色如土,李牧说话的时候,他几次想要插嘴,但是李牧说话速度实在是太快,他没有找到机会,等李牧说完了,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连说话的余地都没有了,这时候要是再开口,等同于坐实了他就是门阀世家的走狗了!而与他一起站出来的民部侍郎卢照邻,竟然不知什么时候偷偷站回去了!这个老匹夫,见势不妙,竟然溜了!
但赵元朗不甘心,他知道,就算现在他什么也不说,今天过后,他的官也算是做到头了。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拼死一搏,这样就算当不了官,他背后的势力也会给他一笔不小的供奉。
“逐鹿侯!”赵元朗愤恨地盯着李牧,咬牙切齿道:“你说了这么多,不也是因为利益么?与民争利说得就是你!你在酒坊和马场都占着份子,日进斗金,比经营矿山不知多了多少,你口口声声高门大姓如何如何,为何不看看自己?!”
此言一出,百官的目光顿时像李牧聚集了过来,是啊,你把我们骂得倒是痛快了,可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你别只瞅见别人,忘了自己啊?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李牧竟是笑了。
“赵御史,说一句大言不惭的话,与尔等相比,我就如同圣人一样,说我与民争利,呵呵,不怕雷劈了你的脑袋?”
“你竟然敢自比圣人?”
“非也,我当然知道自己不是圣人,我是说,与你这样的人相比较,我就如同圣人一样,并不是我多么优秀,全是靠你的衬托。”
李牧说完,不再理他,向李世民施礼,道:“陛下,您知道臣的秉性,最是低调不过。臣本不愿意宣扬自己,但是话既然说到这了,臣就自辩几句。臣参与经营酒坊与马场,累计收入七万贯有余,但除了府中用度之外,所有余钱,都尽数花在了工部,十不存一。建设工部坊一坊之地,臣没有找民部要过一文钱,都是臣以一己之力出资建造。迄今为止,除陛下封爵之时的赐田之外,无一亩余田,所住府邸也是义父赠与,臣也没有买过一处宅院。臣心之坦荡,可昭日月。陛下可派人调查,所有款项,臣都有账目。既然赵御史想与臣比较,臣请陛下给与赵御史这个机会,让他也把家产献出来,如臣一般,十取其九,拿来修葺御史台!”
第69章 魏征出手
七万贯!出一句话,就听耳旁响起一声惨叫。回头一看,只见李牧已经把赵元朗干倒了,正骑在他身上猛锤。
李牧这身力气,可是打铁打出来的,比后世在健身房举铁练的可实在多了。可谓是穿衣显瘦,脱衣有肉。赵元朗是个文官,弱不禁风,哪能经得住他的一拳,李牧抽冷子给了他一电炮,当时就飞出三颗牙,仰面摔倒了。
李牧一个马步上前,骑在正要爬起来的赵元朗身上,照着他的面门,一记左勾拳右勾拳,拳拳到肉,几个呼吸间,赵元朗就昏过去了。
这时李世民和百官才反应过来,赶紧上来拉架,两仪殿乱作一团。李牧是动了真怒了,谁劝解也不好使,两个膀子轮开就是锤,拉架的人也遭了秧,挨了几下,不敢上前了。
“金吾卫!”
李世民一声大喝,两仪殿涌入了一队禁军,四个带甲卫士上前,这才把奄奄一息的赵元朗从李牧的拳头下抢下来。
“李牧,你放肆了!”
李牧瞪着一双赤红的眼睛,大声道:“陛下,赵元朗辱臣之母,此仇不共戴天,我必杀之!”
“臣母与唐尚书的婚事,今日我便当着百官之面说个清楚。”
李牧呼哧带喘,对百官道:“当日在突厥大营,唐尚书察觉突厥人歹心,但无奈遭到软禁,消息传递不出去。我因做乡勇运粮被俘,突厥人见我是唐人,便让我给唐使做饭,因此得与唐尚书见面。唐尚书无奈之下,想托付重任于我。我心知,突厥大营防备森严,逃营九死一生。若是我孤身一人,我绝不会皱一个眉头。但我念及家中尚有老母需要奉养。故此虽被俘心中屈辱,但也想苟且偷生,只为有朝一日大军来到,能够解救我的性命,好回家奉养母亲!”
“我将顾虑告知唐尚书,唐尚书言: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做大事。战机稍纵即逝,若错过了,我大唐将士不知要死伤多少。见我犹豫,唐尚书向我承诺,若我不幸身亡,我的母亲,唐尚书养之。”
李牧眼含热泪,道:“我感念唐尚书的大义,答应了唐尚书的请求。唐尚书把信写在我的衣袍之内,我冒死逃营送信,途中遭遇突厥斥候,后背中箭,血流不止,凭借残存意志,抱住马颈,奔逃百里,才侥幸遇到游骑将军苏定方,将消息传到。我的后背上,现在仍有疤痕印记,若诸公不信,我可脱衣验伤!”
这些事情李世民都听李牧说过,但是再听一次,仍然忍不住泪湿眼眶。李牧于唐俭的在那样的情况下,能有如此决断,当真是可称得上忠义了。
“爱卿无需如此,你的伤,朕知道,也记在心中。”
李牧继续说道:“后定襄城遭困时,我本已接到旨意,举家赶赴长安。但我知道定襄城危难的消息后,毅然决然返回守城,我妻得知消息,决心与我同生共死,只瞒了我的母亲一人。我担心母亲到了长安之后,身无着落,彼时我还未与义父李绩大将军结识,长安城中唯认识唐尚书一人而已。因此我便拜托护送的士卒,将母亲送到唐尚书府上安顿,希望他仍记得当初诺言,照顾我的母亲。”
“陛下,臣当时别无选择,如何能算是卖母求荣?!”
“爱卿委屈了。”
“臣与义弟在定襄城鏖战,前后事情,臣之前已经说过,便不赘言了。前后耽搁近月,臣母以为臣已死,便寻了短见,被唐尚书救下。后臣到了长安,将母亲接了回来。至此时,臣仍然不知二人情愫。是唐尚书求到陛下面前,陛下来找臣说媒,臣尊重母亲选择,尊重陛下恩典,才答应了这门亲事。如何能算是卖母求荣?”
“何况,我与唐尚书之间,曾有约法三章,一,臣母再嫁于他,臣请他待善待臣母,二,臣与母亲出身低微,他需约束唐氏亲眷不可看低了臣母,三,臣言道,臣虽出身低微,却也有骨气,也要脸皮,绝对不能背负卖母求荣之名,因此若唐尚书娶了臣的母亲,臣以后绝不会接受他任何形式的帮助。也是因此,臣建工部坊时,虽然常常捉襟见肘,但却没有一次申请过朝廷拨款,就是担心出现这等恶名,臣已经做到了这个份上,不知为何还有人要侮辱臣,甚至侮辱臣的母亲!”
李牧咬牙道:“陛下,臣今日起誓,我与赵元朗不死不休,今日他逃得一命,明日我必马踏其门,手刃此贼,让他血溅五步!”说着,李牧扫视百官,一言一句道:“若以后谁再敢提此事,不管是何人,我都要与他不死不休!”
满朝文武都蒙了,谁也没想到李牧会这么大的反应。但是听他说完来龙去脉,大多数人也都能理解。卖母求荣这等恶名,是个人都不肯承认的。何况李牧所作所为,与此没有半点关系。如此忠义孝信之人,遭到这等污蔑,发怒也实属正常。
唐俭也道:“陛下,李牧所言句句属实。老臣深受皇恩,不敢言功,但孙氏为臣之续弦正妻,遭此等小人言语侮辱,臣不能忍受,请陛下诛杀此人!”
唐俭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在朝堂上这么多年,从来没见他攻击过谁,‘杀’这个字更是没从他嘴里说出来过。今日他竟然用了“诛杀”二字,显然是动了真怒了。
李世民本来因为李牧在两仪殿提到“手刃”有些不悦,但见唐俭也如此,不得不做出表态了。
“来人,杀赵元朗!立斩!”
魏征迈出一步,道:“陛下……”
“玄成不必多言。”
魏征没有退下,高举笏板,道:“陛下,赵御史言辞过激,确属不当,但是罪不至死啊,逐鹿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哪怕是真的要杀,也要经过大理寺论断,怎可于宫门立斩?斩杀言官,乃是昏君所为,陛下不可!”
李世民听到昏君二字,眉宇之间露出了犹豫之色,但看到李牧和唐俭,仍然坚持道:“玄成退下,此事朕已开口,没有收回之理。”
魏征深施大礼,高声道:“陛下若执意如此,臣愿撞柱死谏!”
“这……”
李世民不由为难了起来,一边是唐俭,一边是魏征,还有一个李牧,这该如何选择?
思虑良久,李世民还是选择做一个明君,道:“把赵元朗押入大牢,择日由大理寺审理。”
唐俭看了魏征一眼,也举起笏板,道:“老臣……”
“好了!这件事就这样了,你们都是朕的重臣,莫要逼朕!”李世民厉声说道,唐俭和魏征互视一眼,各自退下了。
李世民看了眼站在大殿中央的李牧,哼了一声,起身甩了一下袍袖,道:“退朝!”
今日闹到了这个份上,朝议肯定是开不下去了。百官退出两仪殿,三三两两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李牧跋扈,有人觉得魏征多管闲事,有人觉得赵元朗是自作孽不可活,还有人觉得他毕竟是言官,过激一些也可以原谅。
李牧心里憋着一股气,刚要转身离去,高公公又回来了,道:“房相、岑相,王侍中,六部尚书,郑国公,逐鹿侯,陛下相召,太极殿议事。”
李牧停下脚步,回头看了已经在往太极殿走的魏征,恨恨地咬了下牙。作为一个穿越者,李牧听说过魏征的事迹,也佩服他敢于劝谏的胆魄。但是,这不代表他就会变成一个舔狗。来到长安之后,李牧早已打定主意,不信史书的记载,不信电视剧和给的人设,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惹到头上,干就完了,爱他妈谁谁!
第70章 双面魏征
太极殿。
李世民居于案后,看着人一个个进来,挥挥手让高公公带着宫人下去了。
唐俭躬身施礼,还未开口说话,李世民便道:“朕今日不想再议论琐事了,叫你们来,是要议矿藏之事,其余的事情,暂且搁置!”
唐俭无奈,只好又站了回去。
李世民又看了眼李牧,警告地瞪了她一眼,李牧只是低头看着地面,一言不发,也没给他回应。李世民登时气得够呛,臭小子,竟然还给朕脸色看了,真是……
但当着这么多的重臣的面,李世民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装作看不见,清了下嗓子,道:“今天朕很生气!前日,昨日,朕分别跟朕的宰相们,六部的尚书们讨论过资源法的事情,你们是如何说的啊?这个说好好好,那个说鼎力支持,为何今日所有人不发一语?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是要逼着表态了。
三个宰相低着头不出声,六部尚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江夏王李道宗最先开口,他是宗正寺卿,如今还兼任着刑部尚书。
“陛下,臣为宗室,自是支持陛下。”
唐俭本来对此事尚有犹豫,但今日两仪殿内发生了这样的事,唐俭必须得给李牧一个交代,也出列道:“陛下,收矿藏归于朝廷,能使得国库充盈,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正是用钱的时候,臣为民部尚书,支持陛下。”
第三个站出来的是工部尚书李大亮,李世民早就跟他谈过,工部的事情,李牧做主,如今这计策是李牧出的,李世民既然拿出来商议,心中必定也是支持的,李大亮还能如何选,自然也是赞成票。
六部尚书中有三个已经表态,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兵部尚书李靖。李靖自打班师回朝之后,除非李世民相召,否则一律都是称病不上朝,今日是李世民特意把他叫来的,但李靖还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像是没睡醒似的。感受到李世民的目光,李靖睁开眼睛,悠悠道:“陛下,矿藏之事,与兵部干系甚小,臣为兵部尚书,对此不予置评。”
言下之意,怎么都成。
李世民并不意外,又看向了礼部尚书虞世南。
“陛下……”虞世南叹了口气,道:“此事,若陛下问臣心中真正的想法,臣以为……尚需商榷。”
“好。”李世民深深地看了虞世南一眼,把目光转向了长孙无忌,道:“辅机,这两日你都没怎么说话,难道你也觉得,尚需商榷么?”
长孙无忌施礼道:“陛下,臣是支持的,正如莒国公所言,如今国库空虚,处处都需用钱,因此能充盈国库之举,臣都是支持的。臣这几日少言语,是因臣在想,如何实行。此事牵连甚广,若不谨慎从事,影响非小。恕臣谋略浅薄,目前尚未想到良策。”
长孙无忌这话就比较聪明了,我支持,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实际还是不支持,但是你要说他不支持,他已经说了支持,可谓进退有余,其实就是一句废话。
李世民没想到关键时刻长孙无忌竟然动摇了,心中好大不悦,目光没有在他身上停留,看向了离他最近的三个宰相。
大唐的朝堂之上,可称为‘相’的,唯有三省之长官。门下【创建和谐家园】官,侍中,王珪。中书【创建和谐家园】官,中书令,岑文本。本来是有尚书令的,但因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在贞观朝废止了尚书令,改立左右仆射二人。尚书左仆射领吏、礼、民三部事,而尚书右仆射领兵、刑、工三部事。左右仆射皆可称‘相’,如今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在床,尚书省的大小事务,皆归房玄龄一人而断,因此今日参加朝议一共有宰相三人。
三人之中,若以话语权来说,当属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为最,王珪次之,岑文本最末。如今李世民让宰相表态,首当其中者,自然是房玄龄。
房玄龄见李世民逼着表态,想了一下,开口道:“臣与赵国公的想法一样。”
说完这句话,便闭口不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