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第7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本来中枢所在,关中各县应该是重要的赋税来源。

      可不仅如此,中原各地的赋税收缴依旧困难不说,免除赋税的地区还不少。

      两头犯难,父皇秋猎每多进行一天,粮秣的消耗便多一天。

      从生产关系上来说,从军入军都是一种脱产的状态,跟随父皇而去骊山的几万人都属于脱产状态。

      大唐的府兵制还算好的,闲时可以耕种,一旦战事起,便要入军。

      薄弱的底子下,这种低成本的府兵制很适合当下。

      如果是常驻兵马,那么就会有上百万的人脱产,而脱产的人不存在生产任务,靠着赋税养活。

      兵马越多消耗的赋税也就越大。

      中原依靠长江黄河的小农经济其实并不强韧。

      李承乾头疼地看着这些账目,唯有沉默。

      长孙无忌道:“如此说来今年的各项开支结算完,休沐前就可以归档了?”

      房玄龄转头看向一旁的太子。

      随后舅舅的目光也看了过来。

      李承乾道:“朝中有入关的税吗?”

      “殿下是讲入市的税吗?”

      李承乾拿出一份奏章,道:“这是孤让徐孝德去坊间查问的。”

      看眼前一个房相,一个舅舅,两人都是疑惑的神色。

      又解释道:“徐孝德,两位可能不记得了,就是孤的东宫属官,前些天还冒冒失失带着应国公来东宫寻孤辞官来着。”

      房玄龄了然点头。

      随后长孙无忌接过奏章看了起来,一直以来西域人或者突厥人,卖马匹也好,或者是卖水果玛瑙玉石,都赚取了不少钱。

      李承乾低声道:“孤也清楚这天下万千庶民仅靠着手中的富余,他们活着已很不容易了,因此在不增加赋税,或者各项课税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开源节流。”

      “所谓节流……”说到这个节流又是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节流最大的问题就是父皇。

      只要父皇不乱钱,这个节流的问题是不大的。

      李承乾改口道:“节流的事就先不论了,我们来谈谈开源如何?”

      房玄龄点头道:“殿下请讲。”

      “其实此事说来还是皇叔与我说的,他说西域人与突厥人赚了我们中原人的很多钱,因此皇叔对此事记恨已久,有朝一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房玄龄暗叹,道:“好句子。”

      长孙无忌冷哼着,这种句子真要是出自李孝恭之口,多半是他家有漫天神佛庇佑。

      李承乾说了入关之税的思路,其实思路很简单,对入关做贸易的关外人加征赋税。

      这个时代的人的智慧也是不可小瞧的,经过一番解释之后,房玄龄与长孙无忌便很快举一反三,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如果收得太多会让西域诸国或者是突厥人不满,便可以限定某一些货物,或者是大批量的货物。

      李承乾喝着茶水,听着眼前两位朝中安排。

      东宫储君监理朝政嘛,现在朝野皆知东宫太子办事有两条准则,那便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同环境,因地制宜。

      这是监理朝政期间,满朝文武对这个太子最中肯的评价。

      基本上,给太子的行事准则定了基调。

      陛下不在长安这两月,朝野上下也都按照这个基调行事。

      只要按这种基调来,多半不会做错事的。

      冬天还没到,关中深秋十月下旬,便下了第一场雪,这场雪来得很早。

      李承乾将入关收税的问题交给房相与长孙无忌之后,就不管不问了。

      因人家才是掌握朝政诸多大事的人。

      随便找个理由,这个主意是皇叔李孝恭想出来。

      李承乾就抛之脑后了,现实就是,这种事到了最后,一定会容后再议,再容后,再商议。

      大唐要制定一个国策,为了分析利弊,决定立场与利益,太极殿不打个几架,满朝文武不争执个几个月,或一年半载,是出不了结果的。

      今夜不是太冷,李承乾站在东宫的窗前,借着油灯的光,只能见到眼前一片片落下的雪。

      李丽质穿着保暖的大红色衣袄,提着一个灯笼走入殿内,道:“皇兄,炉子都造好了,现在母后的立政殿可暖和了。”

      李承乾将油灯拿回来,放在桌上,道:“拿点宵夜给母后送去。”

      “妹妹也是这么想的。”李丽质将双手放在暖炉边取暖,她的鼻子耳朵冻得通红,又道:“也不知弟弟妹妹在骊山会不会冻着,骊山行宫还有温泉,多半是不会的。”

      李承乾喝着茶水道:“你去过骊山行宫吗?”

      李丽质道:“小时候与皇兄一起去过,那时候还是皇爷爷在位,皇兄肯定是忘了。”

      李承乾抚着太阳穴,慵懒地半躺着道:“小时候的事,很多都忘记了。”

      “那时候皇兄还和青雀打架。”

      小时候去过骊山行宫,还与青雀打架,那个年纪丽质也才四五岁?

      李承乾叹息道:“不知不觉过去了这么多年。”

      李丽质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低声道:“那时候骊山行宫很破的,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还是皇爷爷下令修缮起来,今年父皇去骊山行宫,又修缮了。”

      李承乾拿起一旁的书,默不作声看着,听着妹妹说以前的事。

      等小福准备好了宵夜,李丽质起声道:“皇兄,妹妹回去了。”

      李承乾叮嘱道:“小福你陪着一起去一趟,怕黑的话就住在立政殿,不要回来了。”

      “小福不怕黑。”她坚定道。两个丫头一人一个灯笼,快步走入了风雪中。

      等了半刻时辰,碗中茶水也凉了,李承乾向着窗外,就看到一点火光在风雪中晃动。

      确认了是小福提着灯笼,一个人从立政殿走回了东宫,这才放下心来。

      见状,宁儿笑道:“其实殿下还是很担心她的。”

      李承乾低声道:“她们需要多锻炼。”

      宁儿躬身道:“殿下,夜色深了,早点休息。”

      “嗯。”

      言罢,她走到寝殿外,关上了门。

      来到东宫的前殿,宁儿见到小福一身的雪,还在炉子边取暖,道:“怕黑?”

      “奴婢只要看着东宫灯火,就知道该往哪里走,就不会害怕了。”

      宁儿拿过她冻得通红的双手,放在自己的手心捂着。

      东宫就是一片小天地,在这片小天地里与外界不同,这个外界是宫里的其他地方。

      东宫的姐妹都是团结的,也是友好,偶尔会有几句笑骂与数落,也没有因此有嫌隙。

      留下前殿内烛台上还烧着的蜡烛,东宫又宁静了下来。

      天快亮的时候,一份急报送入长安城。

      在东宫太子不懈努力下,原本准时准点的早朝硬是被拖晚了半刻时辰。

      急报从春明门而入,一看多半就是骊山来的。

      而后又从春明门直入朱雀门,之后就送入了承天门。

      李承乾洗漱,宁儿脚步匆匆而来,道:“殿下,急报到了。”

      “什么急报?”

      “骊山急报已到太极殿了。”

      李承乾穿好外衣,脱下了布鞋,换上了靴子,脚步匆匆去了太极殿。

      此刻太极殿内,穿着一身甲胄的李大亮双手捧着旨意。

      等太子殿下到了,他才高声道:“秋猎大军于今日午时开拔,回长安。”

      李承乾双手接过旨意,也没说父皇会在什么时候回长安,只是说了秋猎大军回来。

      当然了,皇帝的行踪不会直接又在当众面前出来,

      除了从天而降之外。

      大致上只有长安只有这么几个门。

      按照大军的脚程来看,今日午时开拔,最快也要明天黄昏时分到长安,具体还要看大军如何走。

      李承乾看向一旁的房相。

      房玄龄道:“金吾卫右郎将李道彦可在?”

      朝班武将一列站出一人,朗声道:“末将在。”

      房玄龄吩咐道:“命你带三十斥候,顺着官道沿线查探骊山大军动向,每一个时辰前来禀报。”

      “喏。”

      “左骁卫副将李孟尝可在?”

      武将一列又站出一人,朗声道:“末将在。”

      房玄龄手执笏板吩咐道:“命伱集结三百甲士于明日辰时打开长安城门,迎秋猎大军归来。”

      “喏!”

      两名将领脚步匆匆离开。

      长孙无忌又道:“中书省,四位侍郎于明日辰时之前,将朝中各类要卷归档。”

      朝班上又有一列文臣行礼,道:“喏。”

      “秘书监各秘书郎,今夜之前准备好近日朝政记录,等陛下召见悉数呈上。”

      “喏!”

      房玄龄又道:“军中各将领,清查各卫府人数,在明日辰时之前,所有甲士民壮都要到齐,如有不到者,悉数拿下。”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12: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