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唐三帝传》-第2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所以,只得沉默。

      好半晌,稚奴才慢慢道:“只是本王不明,到底是谁想害本王?”

      “王爷,主上因为担忧此事,已命大理寺入宫查案。然皇后娘娘的意思,却是不欲发之,秘查。故而现下,还没得结论。只是知道,王爷所服的安食药中,有两位极为猛烈的药材,被人动了手脚,加大了份量。是而王爷才会中毒。”德安道。

      稚奴点点头:“这人倒也厉害,居然知道用此法是最安全的。”

      瑞安不解道:“王爷英明,奴却不明白什么意思。”

      稚奴淡淡道:“自大哥险些被害后,御前饮食,尤其是咱们宫里的,父皇特别命令,着专人试毒。而母后仁慈,每每总是命那些试毒之奴,只浅尝即可。一来不欲伤人性命,二来也是若有毒物,一两口便可取人性命。但这次,想害本王的人,却是把原本就有的东西,加大了分量来意图取本王性命。那些试毒的奴婢只喝一两口,份量之轻,再不会有中毒之说。加之一碗汤药,是要经过好多人的手的”

      稚奴叹道:“这人心思好厉害呀却叫稚奴有些佩服了。”

      德安瑞安同为七八岁的孩子,听得面前这个年仅六岁的小主子,一说便是如此一套有理有据之辞,又见他如此高看那下毒之人,一时之间,竟觉得面前这个六岁的孩子,心中似装了一个深不见底的世界一般

      又数日,稚奴全安,然长孙后却终因这几日忧烦爱子,突染重疾。

      一时间,宫内外忧声四起,太子承乾更上奏太宗,请求大赦天下,度众入道,以求天命佑护。太宗当下允。然退朝后,得知此事的长孙皇后强撑病体,伏床不起,求太宗收回成命。无奈之下,太宗只得应允。然太宗终不忍爱妻受病痛之苦,遂着法师昙藏入宫祈福。不出足月,长孙皇后病体渐愈,太宗大喜,着赏天下百姓,免当月税赋。百姓感恩。

      这一日,长孙皇后终于出了大宝殿,携爱子晋王治一同,在花园中散步。

      稚奴看母后身体安康,心下多日的烦忧一时而解,又见园中一只小兔儿跳来跳去,甚是可爱。于是童心忽起,便带着德安瑞安兄弟,纵了阿金一同奔上前去,欲抓那只小兔儿来与母亲解闷儿。

      然而阿金虽然为名种犬,却终因稚奴不喜杀戮,故而未能良加培养,虽然空有一身好体力,却终究只是会追了那兔儿乱叫。稚奴又性子上来,一定要抓了它与母亲解闷儿

      一时间,只闻得园内兔蹿狗跳,稚奴跑得气喘吁吁,德安瑞安更是扑得一身泥汗,满面灰土,众宫人与长孙皇后看着,或拍手叫好,或惊声欢笑。

      最后,还是长孙皇后看稚奴追得这般辛苦,摇头叹息,遂招了他上来。

      稚奴上前来,抹了汗,心有不甘地道:“母后,稚奴正抓得起劲儿呢,母后为何招了稚奴上前?”

      “傻孩子,你这般声势,怎么抓得住它呢?”长孙皇后一边笑着,一边爱怜地替爱子拭去面上脏污,一边似有深意地道:“稚奴,你想,这小兔子跑得这般快,你强抓,是抓不住它的。”

      “那该如何是好?母后教教稚奴罢!”

      “你若想抓这只比你还快的小兔子呀,只有两个方法,一个,便是将阿金驯成英勇无敌的良犬,再不会扑空。”

      “这个方法太慢,而且稚奴也不喜欢。”

      “我儿仁善,果然不忍见杀戮之事。那,母后便教你另外一个两全之法。”

      “何法?”

      “稚奴,那小兔子跑得这般快,你强抓,便是抓到了,也难免会伤它。而且你又带着德安瑞安,又带着阿金一块儿,这般声势,那小兔子有所警惕,自然不易抓住。所以,不若你自己一个人,慢慢地,一点点地,耐心地从背后靠过去,记住莫发出声音,别惊着了它。这样,它瞧不见你在背后,也听不见你在背后。你便可以抓好时机,一把抓住了。去,试试看,看看母后说得如何?”

      长孙皇后这般教诲,稚奴当然高兴,立时便依了长孙皇后之法,退了德安瑞安,命人将阿金带离,自己又小心绕到兔子后面,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靠将过去。

      果然,那兔子因看不到后面稚奴身影,又听不到任何声音,竟然一无所觉,直到稚奴手疾如风,牢牢擒住它身子时。它才惊觉自己被擒,于是一阵乱踢。可惜,稚奴已然牢牢抓住了它的身子,故而再也逃脱不掉了。

      稚奴欢喜得不能自己,却连那兔儿拼命地挣扎,将自己衣服踢破也不理,只是强抱了去,与母后看。

      长孙皇后笑道:“好孩子,你可是抓着它了。可是现在,你可不能松手。只因你一旦松手呀,它必然是要逃跑的。”

      稚奴一怔,苦脸道:“那可如何是好?不如找个笼子来关起?”

      “关得住兔儿身,关不住兔儿心。你若只是关了它,迟早它是要逃的。”

      “那那可怎么办?稚奴很喜欢它,不想让它跑”

      “那你便换个手姿,好好抱它,轻轻地抚顺了它的毛儿,看它还踢你不踢?”

      稚奴依言而行,果然,那兔儿在稚奴怀中窝得舒服,再也不踢了。长孙皇后见状,又命人取了几片菜叶来,递与稚奴道:“你喂它吃,看它吃不吃?”

      兔儿哪有不爱吃的道理?加之现下已然不似方才惊惶之甚,于是很快,几片菜叶便吃得一干二净。

      稚奴大喜,弯下腰来,刚欲再采几片草叶与那小兔儿食时,却一个不慎,被小兔儿挣脱怀抱,跳出几步外去。

      “母后”稚奴大急,长孙皇后却笑道:“不妨,你再拿了菜叶,只举在面前,且看它如何?”

      稚奴依言而行,果然,那小兔儿食过菜叶之甜美,再不思草叶之食,又见这方才抚顺自己皮毛的少年手里握着菜叶,便一步一探地慢慢靠近,最终咬下稚奴手中菜叶,细细而食。

      稚奴大喜,伸手试探着去轻抚小兔儿,它竟然也无反抗之意。

      又是几片菜叶喂下后,这兔儿已然赖上稚奴,再不肯离开。便是稚奴不抱着它,它也亦步亦趋地跟着稚奴。

      稚奴大喜道:“母后,它可认了稚奴为主了?”

      “它才与你相识多久,怎么会认你为主?现在,它也只不过是认你手中的菜叶罢了。若你想让它此生此世,只追着你走,还得时时喂食菜叶,且常常将它放出,尝尝外面的新鲜花草,才可能离你不开呢!”

      长孙皇后笑道。

      稚奴闻言一怔,望向地上,仰面看着自己的兔儿,似有所思。良久,才转身过来,冲着长孙皇后长行一礼:“儿臣谢过母后教诲!”

      众宫人俱是一脸莫名,仅只这母子二人,脸上都带着心意相通的微笑。

      九成宫内,阴云重重六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次月初五,太宗与长孙皇后寝于大宝殿,夜半,突惊闻殿外平阳昭公主驸马柴绍奔入内,道有刺客入。且数量不少,已将大宝殿团团围起,水流不通。

      太宗大惊,然一时又无法可想,遂着王德与花言抱了安宁,德安瑞安护了稚奴,扶了长孙皇后躲入殿后密室,只求保得性命。

      长孙皇后淡然从命,然至密室之后,她却故意留在最后,只待王德、花言、德安瑞安、稚奴入内后,突然发势放下断龙石,并于断龙石关闭秘密门这极短时间内,心碎至极地安慰哭得凄惨的稚奴道:

      “母后今日以后,只怕不能长陪我儿左右。安宁年幼,本当由母后照顾,然今儿之父皇有难,母后一生难离父皇。故只得狠心弃我儿于世。幸你长兄承乾,次兄青雀,已然率兵前来,你兄妹二人在此短匿,若父皇母后安,则一切安。若父皇母后殁,则你兄长承乾青雀必救你二人出。兼之承乾英武,大局必可定。

      故母后愿在此许求上苍,请以长孙无忧一生之德,一换我儿李治长命百岁,从今后永寿安康,二换我儿李治将来得遇所爱,一生相知相守,无憾无悔,三换我儿李治余生无忧,共携爱侣,做个逍遥自在的闲贵散胄,儿孙有福”

      一番话,说得稚奴心碎欲死,泣血悲啼,然终因被早受皇后之命的王德花言、德安瑞安紧紧抱着,只能眼睁睁看着断龙石门放下,母后孤然一身的身影,终至不见。

      长孙皇后看着密室合起,方才痛哭失声,久久难止。

      后,终收起泪眼,从容走向大宝内殿,先取昔年平阳昭公主秀宁所赠之匕首袖于袖内。又理妆容,着朝服,仪华万方至大殿正中。

      太宗见皇后出,惊急交加,急命柴绍将皇后带入密室藏迹。然长孙皇后拒柴绍,又笑示匕首道:

      “凤郎,无忧当年于王府之时,便已然告知凤郎,终此一生誓与凤郎共生死。

      否则凤郎离去,无忧独活于世,虽有孩儿相伴,却终难捱相思之苦痛。

      凤郎,你莫再劝了。孩儿们都已长大,安宁虽然年幼却也有几个哥哥照应断不会受苦。

      故而今日,若凤郎死,则无忧必要随凤郎同行黄泉,共饮孟婆茶。”

      太宗动容,上前两步将长孙皇后抱入怀中,泣道:

      “我不许你喝那孟婆茶!我也不喝,你也不能喝!否则来世再为夫妻时,你若认不得我了可如何是好?”

      长孙皇后强笑,终于还是泪如雨下,面上却欢喜道:“好,无忧不喝,凤郎也便不喝。来世无忧还要嫁与凤郎,还要为凤郎生下那些可爱的孩儿,还要与凤郎一起清舞随剑,谈诗论词”

      大殿外,一片血光,大殿内,众人见得太宗与皇后如此情深,不禁动容。

      幸,子时三刻,众刺客方才踏上首道殿门时,太子承乾、越王青雀已率三千皇卫,急奔大宝殿前来救驾,更片刻后,尉迟敬德、魏征、房玄龄、程知节、长孙无忌、李绩等人,各率亲兵,持太宗亲授腰牌,一路杀入大宝殿前,与殿内太宗亲率,柴绍为先锋之守卫,反将刺客包围。

      刺客人数虽然众多,装备亦是精良异常,然终究只得五百之数,且不说大宝殿内太宗亲率之三百守卫俱是久经沙场的玄铁重甲,勇猛异常,便是外面诸臣亲兵八百,与太子承乾越王青雀所率之三千皇卫,已是难敌。

      带头之人见行刺不成,已为骑虎之势,突然高呼命人将藏匿于后面密室之中的晋王李治、晋阳公主安宁抓出,以逼胁太宗下令退兵。

      此言一出,太宗大怒,长孙皇后更在见到被抓出密室的稚奴与安宁、王德与花言、德安与瑞安六人后,惊绝难信,继而悲泣厉喊,呼唤爱子【创建和谐家园】。太宗恨怒之余,只得抱紧爱妻,生怕她不顾一切,冲出去以身犯险。

      长孙皇后一世端庄,然见爱子【创建和谐家园】受罪,终究难忍慈母悲怀,放声大泣,求刺客莫要伤害孩儿。再难复贤后之相,然却更引得众人心生不忍,恨不得立时将那刺客剥皮食肉而后快。

      稚奴被抓,哀哀哭泣,然终究也知自己此番再难逃命,惊怒交集,又不忍见父皇母后兄长伤心,便暗暗起誓上苍:若今番得逃性命,从此以后,再不会对欲加害自己与自己身边至亲至爱之人,留半分怜悯之心!而那于自己有恩有爱,有情有义之人,他必当拼尽性命,也要护得周全,再不令其伤心伤身!

      许是上苍听得此小儿言,又怜其幼子无辜。片刻之后,那向来憨直,只知向前冲杀的尉迟敬德竟不知何来的机警心思,趁那贼子与太宗讨价还价之时,悄无声息地拉了立于太子身后的李绩一块儿下得马来,又悄无声息地脱掉一身甲胄,只着一身黑衣潜行于墙边阴影中,最终伏于庭院之中,贼人唯一看不到的假山之后,向着太宗连打手势。

      太宗见机,心下大喜,然面上仍依然如故。只以言语激得贼人激动起来。

      尉迟与李绩小心爬上假山,见那二名正看着稚奴与安宁的贼人,已是惊惶万分,刀剑也亦离稚奴颈边寸许,便向那发现自己行迹的王德、德安二人暗施眼色。

      王德德安会意,又以目光示意花言、瑞安二人,四仆只看那二名贼人一时松懈,便突然跳起来,不声不响用力撞向二名贼人。

      刺客被撞倒,稚奴与安宁也脱离控制。尉迟与李绩便突然现身假山之上,大喝一声如雷霆震下,惊得那些刺客一呆之后,跳入敌阵,手起刀剑落,先斩了稚奴一行六人身边最近的几人,又从内向外,勇猛杀出。

      尉迟之勇,李绩之猛,向为世人所知,一见此二杀神现身场中,刺客当下乱成一团。早已待机良久的承乾青雀等援军与太宗所率之守军,当下发一声怒喝,遵了太宗与太子越王、长孙无忌四人之命,生擒了这数百刺客。

      稚奴与安宁等六人,则在尉迟与李绩之护下,终得保全。

      九成宫内,阴云重重七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后,事平,太宗令场内诸人,不得将此事外露,动摇民心。且又着承乾青雀一同将那数百刺客押至大理寺,交长孙无忌亲审。务必要问出幕后主使。

      长孙皇后抱得爱子【创建和谐家园】归,当真是恍若两世为人,悲喜交集,承乾青雀也是又庆又痛,然一来诸事未定,二来太宗抗敌时,亦身受重伤。长孙皇后不得不将刚刚大难幸归的爱子【创建和谐家园】交与花言,自己亲侍太宗之伤。且又命兄长长孙无忌对外宣称,太宗只是因侍顾自己之病,而染恶疾。

      次月,太宗之疾稍安,海内庆之。

      又次月,大理寺密报太宗:此番行刺诸客,均为前朝旧宗,似与宫内某妃有私。请太宗彻查内宫。

      太宗大怒,本着大理寺严查,后接王德传来皇后手书密纸后面色一变,微考片刻即令大理寺将此事密不可发。

      然长孙无忌等人终究知之,齐齐上奏,请太宗准大理寺彻查之奏。

      太宗无奈之时,长孙皇后突然而入,与诸臣一番言谈之后,诸臣拜服,均表示,愿遵太宗命。永不再提彻查之事。

      太宗大慰,轻抚皇后道:“朕之一生,何其所幸,即得天下,又得无忧。”

      是日夜。

      稚奴坐在圈椅中,与长孙皇后学着弈棋,突然开口问道:“母后,您为何不让父皇彻查?此行岂非干政么?您一向不喜理会政事的啊?”

      “稚奴,自古以来,这皇家前朝后廷,便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无论哪朝哪代,都是如此。若妄动,恐怕反而会逼得那些原本已然沉寂下去的,又再次起意。此其一;

      同样自古以来,后廷若能平波不动,前朝也便可得大半安宁。此其二。再者,母后身为后廷之主,既然出了这等事情,理当替你父皇分忧。此其三。”

      长孙皇后淡淡笑道,同时伸手,将盘上棋子提起数枚。

      稚奴一看自己又输,倒也好性儿,只是要再下一局。

      长孙皇后见爱子耐性十足,心下宽慰,又道:“稚奴,你要永远记得。任何愚蠢之人之事,都不要亲自动手。因为不值得。只要做好你自己的事,过好你自己的日子,这些人,自有他人替你解决。”

      “因为稚奴是皇子么?”

      “不,不是。因为愚蠢之人,自当树敌无数。既然敌人不只你一个,你又怎么知道,这些敌人中,没有比你更想此人早些结束的人呢?”

      长孙皇后淡笑。

      一月后,长孙无忌乃查明,此行刺之人,实为已废为婕妤之杨氏玉婉因恨妒长孙皇后,便与外朝勾结,欲借前朝宗女杨妃淑仪之名行杀太宗屠尽长孙子之实。

      然她百般算计,终不敌前朝余孽心计,竟也利用于她,一步步隐入内廷,继而谋刺。

      事败后,杨氏玉婉惶惶不可终日,却因此被一宫之郯王生母,王姓宫妇窥破其机。

      王姓宫妇深恨此女当年因无子,便强行过继爱子,且不允母子二人相见。又在自己身怀有孕之后,有意弃子于不顾,且还害了郯王。于是当下拿了杨氏与外臣通信为证,向长孙皇后密告之。

      长孙皇后得知大惊,急忙令人请太宗至大宝殿。太宗至,知为杨氏所行,大怒。长孙皇后以自己柔懦昏德,竟险些置大唐江山于险地之罪,求废号,只留后位。太宗坚不与允。且更召入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等要臣,同商此事,共勉皇后。

      因众臣所请,又兼之六宫诸妃知事,俱前来抚慰后心,太子承乾与越王青雀,更欲以身代母受刑。长孙皇后这才罢了自己废号之请。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4 15: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