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接下来,那公公又与李愔说了好些稚奴听不懂的话儿。稚奴都一一记在心里。然后,便见那公公一扬手,柱子后面便跑出一名小宫人来,那公公又叮嘱他几句,说了些什么“此事若成,你必得天大好处”云云的话,然后三人便一同离了宫室,推门而出。
躲在门外的稚奴不觉一惊,急忙侧身,向旁边旌旗下藏去。幸好,那旌旗甚是宽大,又垂着地,再者稚奴身形小,竟被他躲了去。
又过一会儿,稚奴听得脚步声渐远,正欲出来,却又忽然听得一阵脚步急匆匆,还有几名内侍尖着嗓子说什么“速速将醒酒汤送与太子殿下”之类的话。稚奴只当是刚刚那三人又回来了,一时吓得动也不敢动。可待那些人走没多远,稚奴便回过神来,想起那些并非刚刚的公公。于是急忙一手抱了小狗爬出来,欲追,却被人捞了起来,好打了两下【创建和谐家园】。
稚奴吃惊,回头看时,却原来是四哥青雀,正又惊又怒地站在身后。于是憨笑道:“四哥!”
青雀一路寻稚奴到此,急得已然是一身大汗,本欲打弟弟两下出气,可看他这般小小粉娃儿,明明挨了两下子好的,却只挂在自己胳臂上对着自己笑,再是也打不下手,只得叹道:“你可把四哥吓死了!幸好大哥喝多了,神志不清,要不他今天非把这禁苑都给翻个底儿朝天不可!”
稚奴知道自己有错在先,也只是笑,任凭哥哥责骂。
见他如此,青雀又如何真狠得下心骂他?只得牵了他手,一路带他前行,回往酒会之上。
一边行,青雀一边问道:“稚奴,你可跑到这御膳房来做什么?肚子饿了么?酒会上那么多点心,不够你吃的么?”
“四哥,母后回来了没有?”稚奴只是一心想着要将刚刚听到的好长话儿学与母后听,得番夸奖,再无心回答青雀问题。
“回来啦!就等着打你的小【创建和谐家园】呢!”
青雀吓他。
谁知这个平时一听母后生气便惊得动弹不得的小弟,今日却得意洋洋道:“哼!母后才不会罚稚奴呢!稚奴今日,可学了大本事呢!”
“什么大本事?”
青雀失笑:“是学了人家大厨调香配菜呀,还是学了人家厨娘制作汤饼呀?”
稚奴不服气,正欲反驳,将方才所学之语说一遍,忽又心转一念道:“不说与你听!我偏要在母后面前背与母后听,让母后也夸奖我,比四哥你还聪明!”
“哈哈!好好!你比四哥还聪明!走!”青雀只当是稚奴又学了些子什么新鲜话儿,便一把抱起他,向前走去。
不多时,稚奴便与青雀回到筵席之上。而长孙皇后也已然去探视过开席前,突传有喜的妯娌回来,端坐于夫君身边。
太子承乾则满脸通红地靠在长孙皇后身边坐着,显然已是喝多了,正遵从母后命令,拿过宫人手中的醒酒汤,饮下数口。
而被正向青雀抱着向父皇母后问好的稚奴,那原本天真无邪的笑容,也在看到大哥手中那只碗后,突然一怔,脑海只响过一句“便是八匹马,也是要死了的”冷酷话语。
那只碗
稚奴突然尖叫一声:
“大哥!不要喝!”
稚奴这一声,惊得不止青雀与诸宫人一怔,便是其他正笑着望向他的人,也是一怔。
太宗与长孙皇后虽然人中龙凤,然还是头一次见到稚奴如此,一时也是一怔。
上上下下只有承乾因喝得过多,似是完全听不到幼弟呼唤,只是端了醒酒汤,又灌下一口。
“大哥!不要喝!不要喝!”稚奴惊恐万状,大哭着挣扎起来,怀中阿金也似是察觉小主人惶急心情,狂叫着跳下。
青雀一时不察,又被阿金一惊松了手,竟被稚奴从怀中挣扎落地,重重摔了下好的。
众人一惊,青雀大惊正待上前看时,却被稚奴一把推开。
就见稚奴与阿金飞奔上前,一人一犬,狂喊乱吠着,一把扑掉承乾手中汤碗,“哐啷”一声,那碗便砸在地上,碎得四分五裂。
承乾被如此一惊,本来正欲大怒,醉眼一看,却原来是爱弟稚奴,当下便转怒为喜道:“你你这傻孩子这这不是你你喝的乳羹你想喝,大哥叫人做与你喝便”
他喝得多了,结结巴巴,浑说不成话,稚奴却不管那急忙上前来拉自己的兄长与母后,只是大哭着揪住了大哥的绣金衣襟,喊着要他将方才喝下的“毒马汤”吐出来。
太宗与长孙皇后,以及长孙无忌等一众老臣此时,才忽然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皆大变色,丢了手中酒碗,急忙奔过来,唤太医的唤太医,呼侍卫的呼侍卫。
青雀虽然聪明,可事出突然加之毕竟年幼,不似诸位大人与太宗长孙皇后,已是经历良多。所以直到此刻他才意识到了什么事,急忙大变色,上前与稚奴一起抓了大哥衣襟,用力向其腹上捶去。一边捶,一边大叫大哥名讳,叫他将方才所饮之物,全部吐出。
一时间,席间大乱。王德急忙一甩拂尘,厉声大喝殿外侍卫,入内护驾!
承乾本就饮酒过多,心中烦恶,这才要醒酒汤来喝。谁知刚下三五口,便被稚奴上前一阵摇晃,当下便觉得胃中一阵翻腾,又被青雀好捶了几拳,又见大家惊慌,稚奴又喊什么毒马汤
他虽然酒醉,心中却是明白,当下又惊又骇,便趁着这股子劲儿,将胃中之物全数吐出。饶是如此,吐到最后,他还是觉得腹中如火烧刀绞,痛不可当。又闻得周围一片惊呼与稚奴惊绝泣喊,才发现,原来自己吐的,竟然是一团团黑如漆墨的黑血。
“稚奴”他心下一紧,道自己只怕此次难逃劫数,又见稚奴哭得悲泣,心下终究是忍不住,伸手去轻拭稚奴眼泪。
然而,那手指尚未挨着稚奴脸颊,他便觉胸口一痛,又是一股墨血喷出,眼睁睁喷了正站于自己怀中,不及避开的心爱弟弟稚奴满脸。
众人惊呼之中,承乾却只伸了手,欲替稚奴擦拭干净,然手只举到一半,便眼前一黑,倒了下去。
最后的意识中,他只是在视线里,看到了稚奴那张沾满墨血,惊惶绝望的小脸儿。
稚奴
李承乾最后一次,默默念着幼弟名字,心痛无比,昏迷不醒。
承乾中毒,稚奴受惊四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太子李承乾,于禁苑行宫筵席之上误食污物,大病呕血。太宗与长孙太后惊忧,乃一改素不信佛道之行,召道士秦英入内,为太子祝祷。
此刻,已是四更半。
禁苑行宫中,长孙皇后内寝。
平日里,二更就已然睡下的晋王李治,此刻却木着一张小脸儿,呆愣愣地坐在放满了花瓣的檀香木浴盆里,任着满脸悲伤的母亲长孙皇后,含泪清洗着自己被毒血沾污的身体。
一边立着,眼圈儿红了一半的,正是太宗四子,稚奴的四哥青雀。此刻,他拳头捏紧了又放松,放松了又捏紧。一张圆润可爱的脸,也扭曲得不像样子。
“母后,难道你便信了那李愔诡辩么?!那连自己同母兄长都要陷害一番的畜牲,你怎么能信他?父皇又怎么能信他!?什么叫受人指使若不是他起了害大哥的心思,谁又能指使他得动!?稚奴只是个三岁的孩子,若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如何编得出这般对话与所见?!母后!你便不信谁,也不能不信稚奴啊!”
“母后从来没有说过,不信稚奴的话。”长孙皇后淡道。
青雀凄厉一喊,下跪道:
“母后既然您信稚奴,又为何这般?
难道难道母后,都到了这个份儿上,您还要宽容那畜牲不成?!
母后!青雀知母后向来不欲与人为恶。可您也说过,需得先自保,方可再为善啊!
您便是不看大哥被伤成这样,也得看看稚奴稚奴被吓成了什么样子?
母后,稚奴从出生到现在,便是你与父皇亲自带着捧着,大哥与青雀亲自抱着扯着,再不舍得惊他一星半点儿。连舅舅也也是将他挡在这些事情之外,再不欲叫他瞧见一星半点,可今日
母后您平日里最尊舅舅,连舅舅的话,您都不愿意听了么?!
母后您如何能够这般啊”
说到最后,青雀已然泪如雨下。
他再聪明,终究还只是个孩子,看着自己兄弟一夕之间,一伤一傻,如何能忍?
长孙皇后却很平静,只是拭干了眼泪,清洗干净了稚奴,又拿了花言奉上衣物,亲与稚奴换上,抱在怀中轻轻拍抚之后才道:
“青雀,母后的话你不听了么?”
青雀垂头,泣道:“青雀不敢。”
“那便起来。
你是你父皇的孩儿,大唐的皇子。便是在母后面前,也不能这般动不动就跪!
叫人看了瞧不起。”
“母后这都什么时候了”
“正是这般时候,咱们母子,才需得做出个坚强样子来。否则,谁替你大哥寻了公道正义,又怎么替稚奴找回清白名声?”
长孙皇后淡然上前,伸手扶了青雀道:“起来,随母后一起,去见见你父皇和舅舅。”
长孙皇后怀抱稚奴,牵了青雀入得行宫之中议政房时,太宗正阴沉着一张脸,与分自坐在席位上的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禇遂良、魏征、韦挺六人议事。
一见长孙皇后朝服凤冠,抱子携儿而入,便脸色一柔,起身迎上前,先是抱了依然一脸呆滞的稚奴来看,又叹息一声,才半扶半拥着爱妻肩膀,缓缓行至君位坐下,且又平了几位起身行礼的舅父高士廉,与妻舅长孙无忌,一众老臣们身等,令他们坐下。
“梓童,你怎么不好好休息,却这般来”
太宗想了半日,却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说了这么一句不咸不淡的。又看看怀中爱子木然的脸色,心下大痛,眼眶也微微发红。
长孙皇后强打精神,笑道:“臣妾若是不来,只怕陛下便要将那无辜杀子的名号,担在身上了。”
闻得长孙皇后此言,青雀如何且不说,下面几个老臣们便一个个愤愤然起来。
“皇后娘娘!老臣房玄龄,有一事请奏,不知娘娘可准否。”面如冠玉,须美如丝的房公,头一个便出来行了大礼。
长孙皇后道:“本宫最喜听得房相有奏四字,请。”
“娘娘,臣等一众,自秦王府便追随陛下,自然比外边那些只闻娘娘贤名的人,多知道娘娘一些。所以,臣等亦知,今日娘娘前来,必然是要为那梁王母子求情。
然而娘娘,您虽为大唐之母,统领六宫事宜,又是德言容功,无一不堪当世之表,可恕臣直言。娘娘此行,却是不该。”
长孙皇后笑道:“为何不该?”
“娘娘,虽然太子殿下为您亲生,此事又涉及晋王殿下,于情于理,您都理当有所意见。然以娘娘仁德,如此大事,如今前来,必然是要求陛下饶过梁王母子性命。
娘娘,臣以为此事不可!一来,太子殿下乃国之储君,梁王此举,已然是谋逆之罪,确凿无误,连他本人,也供认不讳。娘娘实在不必怜这等行如此不如恶行之徒。
二来,娘娘,你如此做,若太子殿下日后醒来,只怕也要对娘娘您心生不满,只觉得您过于宽容了。
三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李谙此行,已然犯下死罪,娘娘若执意求情,只怕反而是有无视纲常法纪之疑啊!”
这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便是太宗,也道:“梓童,朕知你一向宽容仁善,也一向愿意以好心思看他人恶行。然而此番之事,牵涉到江山社稷,朕不能再如你所愿。”
长孙皇后不语,只是轮流看了太宗与诸位大臣,以及立在一边的爱子青雀一看,见到的,却都是一张张坚定的表情。只有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怀中稚奴一样,木然一张脸,不知所思。
长孙皇后淡淡一笑,敛起眉眼,道:“既然本宫心思,已然为诸位卿家所知,那不知可否先听完本宫所思,才做决定?陛下,你看如何?”
众人都只得道愿闻其详。太宗也无奈点头。
“陛下,诸位卿家,本宫年幼在家时,曾闻得一句话天下至福,莫过家和族睦,父慈母爱,兄友弟恭。但得如此,便金刚可断。故而,本宫日后,也时常以此言为戒,努力与诸姐妹相处和睦。
为何?只因本宫深知,唯有这之中,一家俱和,陛下方能专心理政;唯有家和,众卿家方可无忧治事;唯有家和,大唐才能繁兴昌盛。
诸位卿家,太子与晋王,都为本宫所生。现下一伤病一惊迷,本宫身为母亲,怎能不痛心万分?怎能不怨恨于那孩子?
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梁王终究是个孩子。”说到这里,长孙皇后有意无意地看了眼长孙无忌。而无忌也正好同样,看向自己妹妹。
长孙皇后收回目光,道:“他终究是个孩子,身边宫人见他天真,又因长年以来,陛下因心中所困,于锦绣宫诸多不满,故而锦绣宫这些年,一直过得不好
自然,便是存了心想要替自己的主子争口气的。俗语说磨盘用久也有情,何况是人呢?故而,若真要说起这事情到底是谁之过来,其实依本宫所看,陛下固然有偏爱偏恶之责,本宫又何尝没有疏忽不察之罪?房相,你且回了本宫这一句话,如果不是陛下偏恶锦绣宫,如果不是本宫一味迎合陛下,又何来今日之事?
且再者,锦绣宫中并非人人无德,那恪儿,可是一个至孝至善的好孩子。本宫曾听闻,在治儿未曾将真相说出前,他竟明知属梁王构陷自己,也甘愿一力担下罪责,直欲代弟而死
这般的好孩子,陛下,众卿家,如何愁其将来,不能成为大唐国之栋梁?若在此处教他伤了心
以后可怎么办?”
这一番话,却问得房玄龄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答。
不止是他,便是平日里素来有直言敢谏之名的魏征,也无语可说。
最后,长孙皇后一番劝诫之下,太宗终于还是纳了她的理由,此事对外秘而不发,只道太子承乾是误食污物,病重,当下责令杖杀了那个稚奴曾亲见的,撺着李谙下毒的公公,与那作伪证,说是瞧见李恪下毒的小内侍,以及两名将悄悄带入宫中的侍女。并责令梁王即刻离京,远迁封地,且受太宗之语:“固其一生,终不得返京,直教白发颓唐,父与子,母与子,兄与子,再不得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