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一群人大为吃惊,纷纷扭头望向对面的王离。
而王离本来低着头,脸色难看,心情非常压抑。但陡然听到这句话,猛的抬起头来,不可置信的看着王冲。
“呵呵呵,堂兄,看来你自己都忘了。我记过当时你说过之后,就说什么荒谬,荒谬,这怎么可能?朝廷里面那帮大臣怎么可能会听你的?你当时一心扑在军伍上,这件事情恐怕你自己都忘了。不过,我却听见,而且记下来。嘿嘿,堂兄,没想到吧?”
王冲说着还冲堂兄王离俏皮的眨了眨眼睛。
之所以说了那么多,王冲并不是要为了在众老面前炫耀,出风头。而是为了帮自己的堂兄王离。
一世人,两兄弟,王冲始终相信堂兄这个人他并不坏。虽然上辈子他曾经负气离家出走,不知所踪,但王家落难的时候,他却也毅然而然的赶了回来。
王冲到现在都还记得,当王家衰落,自己流落街头,如野狗一般受人欺负的时候,最后是堂兄王离及时出现,和那些人大打出手,并且在自己受伤的时候,用脊背护着自己。虽然他嘴里冷冷的说着什么“我并不是为了你”、“我只是看那些人不顺眼”什么什么之类的。
但是王冲知道,他就是来救自己的。
从那个时候起,王冲就知道,堂兄是属于面冷心热的人。不管他多么的难相处,也不管他的脾气有多差,都改变不了两人都是王氏子孙的事实!
“关税”的事情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但王冲却知道,对堂兄绝对有好处。
“亘儿,有这种事?”
第一个开口的不是别人,反而是王冲的大伯王亘。
议事厅内,众老纷纷看着王离。
“这……”
王离也迟疑了。
“哈哈哈,堂兄,你都忘了。几年前,有一次我去找堂姐,后来无意中碰到你。你当时就一个人坐在假山上休息,一个个自言自语。后来你发现我在旁边偷听,还大发雷霆,说要禁止以后我到你们家来。你忘了?”
王冲说的鼻子有眼,这下连王离都糊涂了。
“离少爷,真有这么回事吗?”
几名老爷子的部下问道。
“这……好像有吧!”
王离迟疑着道。几年前的事情他哪里记得?而且他说过那么多话,又怎么可能样样都记得?
“呵呵,恭喜九公,离少爷看起来在朝政上,比军事上更有天赋一些啊!”
赵老突然对着堂上的老爷子揖手道。
九公的长子,大公子王亘就是朝堂上的重臣,在政治上很有天赋。离少爷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又受到大公子的熏陶,言传身教,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并不奇怪。
如果说“关税”这个点子是离少爷想出来的,那倒是说的通了。
“离公子在这方面确实很有天赋,如果能在政堂上有所发展,说不定,未来赶上大公子的地位,父子同堂,也不是不可能的。”
其他诸老也纷纷附和道。
大厅上,老爷子皱着眉头,沉默不语,神色间似乎也有所意动。长孙王离其实小的时候,也有展现过这方面的能力。
这些他都是有印象的。
只不过后来,王亘坚持把他送到军伍,对于这方面的事情,老爷子向来是很少干涉的。他本人就是文武兼备,不管从文从武,对他来说都是一样。
不过,如果这个点子真的是王离想的,那说不定,真的可以让王离子承父亲,进入朝堂之中了。
“这件事情以后再说。离儿,你要多谢谢你堂弟王冲,如果不是他,你想出来的东西,恐怕就没有人知道了。”
老爷子一句话又把众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王冲身上。
“不错!难道冲少爷小小年纪居然不贪功!”
“同族之间,能互相谦让,这是好事!”
“冲少爷小小年纪能有这种品质,这比什么都可贵了!”
………
议事厅内,众老看着王冲,纷纷夸道。印象比之前更好了。大世家之门,亲情淡薄,特别是这种将相门第,能够互相谦让,这是非常难得的。
王冲的谦让,坦承,不但没有降低众人心中对他的看法,反而因此对他更加高看一眼。
“冲少爷,以后多亲近,亲近。我们赵家在京城也有几处府第,冲少爷以后不妨多来坐一坐。”
在座的赵老,以及其他几位老人都对王冲发出了邀请。
王冲本来是有机会“贪功”,如果他不说出来,谁也不知道。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军伍,贪功这种事情都是很常见的,甚至坐到一座朝廷重臣的位置,也免不了俗。
一个人如果能够不贪功,公正的对待下属,就已经具备了一个统帅让人追随、信服的领袖能力。
当年这么多人跟着九公,死心踏地,就算是刀山火海也不皱一下眉头,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冲绝不会知道,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已经让议事厅里的众老开始考虑未来让他接手老爷子和影响的可能了。
虽然最后不一定能够成形,但是在众人眼中,九公这个最小的孙子,已经具备这种凝聚人心,统领九公所有门生故旧的潜力了。
——甚至连大厅里,最沉默,说话最少的那些白发苍苍的老部下也开始考虑这个可能了。
王冲笑了笑,只是感觉众老对自己的态度好像有点怪怪的,其他的并没有想那么多。堂兄王离在朝廷政治上的天赋,确实比他在军伍战争上的天赋要强得多。
这一点王冲坚信不已。
这样的天赋不应该埋没。否则的话,即是堂兄的损失,也是整个王家的损失。王冲相信,今天在这里赞同自己的人,未来必定会感谢自己,并且称赞自己眼光的。
接下来,王冲安静的坐在叶公的旁边,再没有多说。他的表现已经足够了,过犹不及。
王冲并不准备在接下来“一鸣惊人”,说到底,这是爷爷和他那群老部下之间互叙兄弟情义的机会!
第98章 节度使事件!
什么东西都是要是要适可而止的,王冲敢肯定,就凭自己刚刚的表现,接下来就算自己什么都不做,爷爷也一定会重视、栽培自己的,就像大哥、二哥他们那样。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却超出了王冲的预期。
“亘儿,现在朝廷里面都在商议些什么事情?”
老爷子和一班老部下聊着聊着,突然问起了大伯王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班老部下虽然已经卸下了权利,但朝廷里的事情也一直是他们关心的对象。
王亘的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但犹豫了一下,又改变了注意。
“最近倒也没有什么事情,只是朝廷里面正在商议,要改都护为节度,设立十大节度使的事情!”
“嗡!”
听到节度使三个字,王冲浑身一震,猛的抬起头来,心中仿佛飓风过境一般,掀起一阵惊涛骇浪。
“节度使”!
王冲万万没有想到,居然会在这里听到这三个字。这是帝国的“祸乱之源”。王冲一直都知道这件事情,但从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源的。
因为等到王冲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木已成舟,大祸已成了。王冲就像其他人一样,只知道结果,却并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
然而王冲万万没有想到,居然会在这种斗室之中,听到“节度使”这三个字,而且从大伯王亘的说话来看,这件事情已经开始萌发了。
“节度使,节度使,居然是节度使……”
王冲心中喃喃自语,一片狂风暴雨。“太真妃”的事情吸引了满朝的注意,王冲敢肯定,大伯刚刚欲言又止的,必定就是太真妃事件。
然而表面的喧哗掩盖了真正的危机,当所有人注意力被吸到“太真妃”这件事情上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帝国的祸端已经萌发。
就像王冲,如果不是大伯提起,也根本没有注意到一件足以未来崩毁帝国的大事。
王冲心知肚明,“太真妃”的事大,然而和“节度使”的事情比起来,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不可能道理计量。
太真妃事件影响的还只是齐王和王家的命运,但是“节度使事件”影响的却是整个中土神洲的国祚气运!
然而王冲的目光扫了一圈,大伯父,爷爷,叶老,胡公,马老……,一群人显然还没有意料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就算是自己的大伯王亘,他是朝廷上的重臣,这件事情他是了解的最深,也是最透彻的了。然而就算是他,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也仅仅只是有所触动,而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件事情的严肃性和危险!
“大公子,节度使是怎么回事?”
议事厅里,叶老问道,微微皱了一下眉头。
“这是朝廷上的最新动议,东北的奚、契丹,高句丽,北部的东、西突厥汗国,西部的乌斯藏,南部的洱海六诏,碎叶城、疏勒城以西的大食、条支,这几年正在迅速崛起,一个个越来越强盛,越来越不安份,也越来越具有攻击。”
听到叶老,王亘也不隐秘,便把节度使的事情一一说了出来:
“帝国八面临敌,现在面临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因此考虑撤大都护,设立节度使,除了兼任原来的都护职责,另外还各自统领额外两洲,一切便宜行事,以抵御外敌为主!”
“现在,宰相大人正在极力促成此事。另外,宰相大人正在提议,打破以往惯例,唯才是举,重用胡人,以抵御边寇!”
轰!
听到最后一句,王冲心中仿如掀起十二级地震,一片惊涛骇浪。真正的危险永远潜伏在平静的表现之下。
大伯父在政治上极度敏感的,但恐怕就连他也没有察觉到那位宰相大人背后提议的真正目的。
“打破以往惯例,唯才是举,重用胡人,以抵御边冠”,在这十九字背后,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杜绝边将入相之策”!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节度使政策”加上重用胡人,“杜绝边将入相之策”,成为了捅进帝国心脏的两大尖刀。
也成为了使得这个帝国迅速崩溃的两大诱因!
“这条计策恐怕有些不妥吧,帝国还从来没有重用胡人边将的先例。而且,边将统管行政,这在前朝也没有先例。”
一旁的赵老道,他以前是统领后勤、军务的,本能的觉得这里有点问题。不过也仅仅是觉得胡人拥有地方行政权有点不太妥当,其他倒也没多想。
“这也是圣皇的意思。”
大伯王亘有些无奈道:
“私底下听说宰相向陛下建言说,文臣为帅,太过怯懦,而没有战将的勇猛。不如任用那些寒苦的胡人,胡人天性勇猛,习惯拼杀,而出身寒苦,就不会结党。只要陛下加以恩典,这些人必定会以死效之。陛下听说后,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已经在认真考虑了。”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如果真是这样,涉及到陛下,那这件事情就不好说了。因为反对的人,就等于是在反对圣皇陛下。
而且,这条策略就并不见得就错了。
“改都护为节度使,以夷制夷,这件事情倒也不是不可以。而且,胡人勇猛好斗,大唐这么多年,这些内附的胡人早已融入中土。前有太宗皇帝时期的契必何力,阿史那?社尔,后有本朝的执失思力,夫蒙灵察,这些都是朝廷的忠臣。如果用的好,就像宰相说的,那些胡人将领必定会以死效之。”
胡公点头道。
做为老臣,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上,要学会不要抵触天子,这是为臣之道,也官场之道。
重用胡人虽然有些问题,但胡公也并不认为这是件太大的问题。
“嗯,这条计策只要执行得宜,其实也可以。”
“嗯,六大都护府的事实行也有近百年了。也是该改革一下了!”
“设立节度使,便宜行事,以切抵御外敌为先。这样也可以免去了公文来回,时机上的耽阁。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优点。”
……
其他诸老也纷纷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