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1937年10月,淞沪前线战事正酣,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不顾劝阻,前往上海伤兵医院慰问伤兵,途中遭遇车祸,折断了肋骨,但她还是忍着剧痛于当晚10点钟到医院视察,伤兵无不为之感动。
城东中山陵园深处,树木葱茏中坐落着一个大花房,从外表看,这花房普普通通,但里面数间小屋却装饰得不失奢华,宋美龄一直避在这里陪着蒋介石,稳定着南京乃至全国的军心、民心。
日本人的飞机似乎无孔不入,林木深处的这些花屋虽不似黄埔路官邸显眼,却也屡有险情。一次,日机空袭将几十米外的一座同样的房屋夷为平地,宋美龄为此曾惊出几身冷汗。
宋蔼龄为自己的小妹担心,离开南京前偕孔令俊亲来劝宋美龄随孔家先去武汉。宋美龄前思后想,婉言谢绝,坚决不走,对蔼龄说:“为了国家大事,我一定陪他在一起,很多场合里能帮助做些事。对私是给他精神上的安慰和信心,对公则是我们俩人都在首都,能安定人心和军心。”
宋美龄确实是个关心蒋介石的“内、外助”,她具备做“第一夫人”的诸多品质。想当初,蒋总司令更多的是看中了她的这些长处,才促成了这桩政治婚姻。宋美龄做了“第一夫人”后,也更注意自己的修养和言谈举止,尤其在公开场合。如今大战爆发,在关乎国家、民族以及蒋介石统治大业的生死问题上,她自然会掂量出轻重来。
对外,她除借助自己受过西方教育、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大打外交牌外,探望慰问前线官兵,尤其伤兵也是她从事最多的工作。在一般【创建和谐家园】军官兵的眼里,这位温柔雅致的“第一夫人”不但像上帝派来的使者,还会对她产生一种对待圣洁母亲的情愫。
10月23日,宋美龄走下了中山陵,在澳大利亚顾问端纳及一名副官的陪同下,前往上海看望伤兵和处理其他一些政务。她像往常一样穿着一条蓝色羊毛便裤,一件衬衫,外人一眼不易看出她的身份。这是她的工作装,每次步出深宅,尤其是到一些军营和市民之中,她不愿过于炫耀,这会在无形中拉开她与被访者的距离。衣着虽然朴素,但她所乘的那辆马力极大、速度极快的高级轿车,仍能显示出她不同凡响的身份和气派。她的车后还紧跟着一辆,里面坐着另一名副官。
车子驶入“危险区”,众人开始留意天空,观察日本人的轰炸机。既要快速行驶,又要注意空袭,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司机的注意力,技艺高超的司机做梦也想不到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车祸。
事情大约发生在下午4点30分。当几架轰炸机飞到上空时,小车陷进了路边的凹地。司机加速,但前轮撞到一块凸地,车被弹回一大段距离。在一般情况下,小车这时是可以重新掌握方向的,但不巧,前轮又撞到一块凸地上,于是整个轿车翻出公路,车里的人从后座中被甩了出来。端纳事后回忆说,他当时感到自己飞了起来。而且看到宋美龄和副官的身体在他眼前飞掠过去。他摔倒在翻倒的小车旁,有些战栗,但却没受伤。
端纳站起身,立即赶到宋美龄身边。只见她躺在一个泥潭里,一动不动,脸上满是泥泞,四肢瘫软,但似乎没有擦伤,尽管脸色像纸一样白。端纳把宋美龄拖出泥潭,弯下身听她的呼吸正常,因而断定她还活着。
“夫人!”端纳叫着,“夫人!”
这时,一群农民从附近聚拢来。第二辆车上的副官也赶到现场。端纳轻轻地摇着宋美龄瘫软的身体。
“喂,醒醒,”端纳粗声地说。“你最好醒一醒,睁开眼看看。”
宋美龄仍是一动不动。浪漫而活泼的端纳慌乱中却想起了宋美龄喜爱的一首歌,于是他开始唱了起来,“她轻松地飞向天空,秋千上那勇敢的少女……喂,夫人,醒醒!我希望你能现在看一看自己,你绝对是个美人!”
仍旧没有反应,她还是昏迷。一种恐惧的疑惑向端纳袭来。“你身上都是泥!”端纳吼叫道。“你脸上、裤子上和……哦,上帝,她没救了。”他自语道。
这时宋美龄微微动了动,【创建和谐家园】了一声。端纳即刻站了起来,把手放在她的腋下,扶她站了起来。
“好啦!”他说道,嗓门很大,好像从没想到过她不行了似的。“你没事,你能走。来,咱们去找个住舍。”
宋美龄摇摆地站了起来,似乎摸不清头脑说:“我恐怕不能走。”但端纳不容她考虑,搀着她朝一家最近的农舍走去。走着,他仍然嘴里不停地对宋美龄说她如何像一个泥美人,但内心里,他的恐惧感丝毫不逊于宋美龄本人。她毕竟太特殊了,要是她有个三长两短,他这个陪同顾问还有何颜面再见大元帅,他如何向中国人交代?!
走到一家农舍门口,端纳把宋美龄装有衣服的手提包交给她,劝她去换一换。宋美龄单独一个人时,又险些昏过去。端纳在门外等了一会儿,经验告诉他不能闲待着,他必须在精神上继续给她压力,让她紧张起来。于是端纳使劲地敲门,催她动作快点。
计划显然被冲乱了。当宋美龄再次坐到车里,考虑下一步行动计划时,她的面色显得苍白,目光也有些游离。
“我们现在在这里,”端纳说,手里捏着一张地图,“如果你想回南京,我很高兴。但假如我们继续往前走的话,我们仍可以在进城之前视察一下伤兵,时间很充实。你怎么想?”
宋美龄考虑了一下,决定继续去上海。轿车又启动了,这次开得慢了些。宋美龄静静地坐在车子里,听着自己的呼吸,想看看身体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体验一会儿之后突然惊恐地说:“我不能呼吸,一呼吸就痛。”
经验丰富的端纳一听宋美龄这么说,心里直叫苦,“糟!可能是肋骨断了。”但他不明言,仍安慰她。
宋美龄忍着痛苦坚持下来,当晚10点钟视察了伤兵。在伤兵面前,她的苍白的面孔上仍堆满笑容,不少伤兵为之感动。但这些伤兵此时并不知道,宋美龄自己也不知道,她的体内几根肋骨已齐齐地折断了。视察完毕,宋美龄一行第二天一早安全返回南京。经医生检查,宋美龄确实摔折了肋骨,医生强迫她安静地卧床休养。
事后,端纳来看望她。宋美龄略带不解和责备地问端纳:“车祸发生时,你怎么那样冷酷?”
端纳为自己的胜利而得意,回答说:“因为,如果让一个女人倒下来,说她受了伤,她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军委会,正在为是继续死守上海还是向后撤退而举棋不定的蒋介石得知事情的前后经过后,一面为宋美龄大感骄傲,一面在内心里责怪端纳:“这个端纳是怎么搞的,难道西洋人会让自己国家的第一夫人断着肋骨到处跑吗?!”
前线纷乱的战火很快冲乱了他对宋美龄的挂念,是守,是撤,他必须马上拿出个主意。
●蒋介石不愿撤出上海
10月底·淞沪会战已血战了近3个月。上海打累了。日本人打累了。中国军队更是精疲力竭。
10月29日,蒋介石一身戎装,亲自乘火车来到前线,在南翔附近召集淞沪参战部队师长以上会议,听取战争汇报。听完汇报,照例又是他发表讲话。蒋介石看上去异常激奋,说:“倭寇扬言3个月【创建和谐家园】,现在打了近3个月,连我们一个上海还没占去。各位统帅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壮烈的牺牲,给倭寇以绝大的打击,此种为主义为国家拼死抗战的精神,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一般外人看见中国军队装备欠缺,武器不良,以为一旦对日作战,必不能抵御侵略。这一回我们淞沪各军经过3个月的抗战,左翼仍能维持原有的阵地,右翼阵地亦按计划只作战略的移动,这种奋勇超绝的战绩表现出来,无论中外人士,对于中国军队,不仅改变了从来轻视的心理,而且都不能不表示非常的赞叹和钦佩,英美各报且赞扬我军队已因沪战之英勇,与此次有秩序之转移阵地,安全退却,证明中国军队已建立其国军基础于从来未有的历史之上方。近3个月来,我们虽然没有得到大的胜利,但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已使敌人受到意外大的打击,在精神上我们已实在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
蒋介石鼓励打气,最终仍要求手下将士发扬奋勇牺牲之精神,予日军以更大的打击。
淞沪抗战从8月至10月已延续两个月,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之下,日军虽增援了6个师团,且武器装备上占有很大优势,但仍不能解决战局。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价,这对其速战速决战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日本统帅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预期战果,10月26日决定,从华北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国崎支队、独立山炮第2联队、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和第1、第2后备步兵团,组成第10军,在杭州湾北部登陆,以协助上海派遣军作战。
10月30日,日军统帅部又令第16师团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这样,参加上海方面作战之日本兵力达两个军近10个师团,比整个华北战场日军的全部兵力还多两个师团。此外,日本海军也加强了华东方面的作战力量。10月20日,日海军以第3舰队为骨干力量,抽出部分舰艇,编成第4舰队,以“足柄”号为旗舰,包括原第9战队的“妙高”、“多摩”,第14战队的“足柄”、“天龙”、“龙田”、“夕张”及第4、第5水雷战队。而由第3、第4舰队组成“中国方面舰队”,长谷川清中将任司令官并仍兼第3舰队司令官。
上海已成了中国的主战场,日军稀里糊涂地被蒋介石吸引到了华东。松井石根为打破上海战场僵局,决定放弃正面的消耗战,计划在上海的战略后方登陆。左右选择,他把登陆地点选在了上海南方的杭州湾北岸。这里海岸线平直,近岸有近40尺以上的水深,是淞沪地区最良好的登陆场所,日军登陆后如占领松江,即可切断沪杭铁路,与北面的上海派遣军配合,对淞沪地区之中国军队形成战略大包围。
淞沪抗战初期,中国方面为防止日军增援部队在沿江沿海登陆曾设置杭州湾北岸守备区,以第8集团军4个师1个旅担任防守。
从杭州湾登陆的日军
1937年11月5日, 日军由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6、第18、第114师及国崎支队(第5师第9旅),突然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策应上海派遣军实施迂回包围。当时杭州湾北岸的守军,大部已调去支援上海市区作战,只有第63师的少数部队守备,猝不及防。
但后来上海方面战争紧张,第55、57、62师及独立第45旅先后被调往浦东一带协助正面作战,以致从全公亭到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仅有第62师的2个连及少数地方武装担任守卫。战场情急,使中国军事当局在战役指挥上犯了严重失误。
11月5日拂晓,日军先以舰炮对金山卫附近中国军队阵地轰击数小时,然后步兵在飞机掩护下,于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卫、金山嘴、漕泾等处同时登陆。中国军2个连的兵力面对日军3个师团之众,力量悬殊,完全无法阻止敌登陆。上午,全公亭方面登陆日军已达3千余人。
中国战区指挥官得知日军登陆的消息后,急调62师主力、独立第45旅及新到枫泾之第79师前往阻击,并令在青浦之第67军推进至松江。但此时已太晚了,各部未到,日军便早已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源源登陆,并快速向内陆推进。
第18师团上陆后,便以一部向沪杭铁路前进,第6师团和第18师团主力则直扑松江,当晚进抵金山县城、松隐镇、亭林镇一线。6日,敌先头部队到达米市渡附近,傍晚渡过黄浦江,克服我军阻击,以主力向松江前进。7日,第62、79师分别向亭林镇、金山城之敌发起进攻,但均被击退。在松江指挥的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黄琪翔,鉴于日军主力已进至黄浦江右岸,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决定黄浦江右岸之部队均渡过右岸,并以一部阻止敌人渡江。
日军参谋本部为统一上海方面的作战指挥,于11月7日决定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编组成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其目标是:“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结束战局的机会为目的,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并规定:“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域为联结苏州——嘉兴一线以东。”
8日,第10军主力渡过黄浦江,占领松江城。9日占枫泾并向西直指嘉兴、平望。
至此,沪杭铁路已被切断,而北面日军也突破我军苏州河防线,淞沪地区中国军队陷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上海70万中国大军有陷入重围的险情。
张发奎将军
张发奎,字向华,广东省始兴县人,生于1896年。“九·一八”事变后呼吁抗日。“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曾率部英勇抗击日军。武汉会战期间,率部在鄱阳湖口作战。
奔波于淞沪前线和南京之间的白崇禧见状叫苦不迭,牢骚满腹。白祟禧很精明,就军事而言,蒋介石绝非他的对手。早在11月5日日军登陆时,白崇禧就急急火火地向蒋介石建议:上海不能再守了,应早做有计划之撤退,并有条有理地列数一堆撤退的理由。蒋介石当下应允了。可当前线部分部队开始回撤时,老蒋又改变了主意,让部队再开回防地,继续固守。原来,蒋介石是想让部队顶到国联开会完毕,由西方列强逼迫日本撤军。如果现在撤退,上海陷落日军之手已成事实,麻烦就大了。另外,蒋介石内心里迫切希望打到11月13日,这个时间是沪战整3个月的时间,他心中固执地有个“3个月”的时间概念。白崇禧无奈。前线官兵又战,日军前后攻击,又打了3天。
陈诚、张发奎等前线将领不干了,部队原已打得精疲力竭,一会儿退,一会儿再战,部队因慌乱已失去方寸。军人知道慌必怯,怯险,怯敌,怯死;慌必乱,乱心,乱智,乱谋。如此慌乱的情势下,每小时部队死伤动则上千,苦撑这一天、两天的有何意义。但身为前线将领,没人敢向老头子告急,只好请白祟禧转这个弯子。白身处前线,亲见双方优劣已见,中国官兵疲惫不堪已到极点。于是再度进言蒋介石下撤退令,蒋仍不允!
白崇禧认定蒋介石是意气用事,但敢怒不敢言,又传令苦战。不到1日,白崇禧便发现我军战线已乱,集团军司令找不到军长、军长找不到师长,部队已失去控制。白崇禧在战场上滚打多年,清楚地知道这已是全军崩溃的最后信号。于是不顾一切,顶着满脑袋火星子再次求见蒋介石。
蒋介石像是着了魔,仍不许部队后撤。白崇禧一阵阵急火攻心,当下说道:“委座如果不信,请直接与前线联系,看他们还能守不能守?!”
蒋介石不服气地反驳道:“我几十万大军难道再守三五日就办不到吗?我不信,我不信。”
“委员长,10天前你说这话我绝对赞成,但今日已非昔日。前线指挥官已无法掌握部队。委座再不下令撤退,就要完全崩溃了。”白崇禧情急关头大声疾呼。
蒋介石沉吟半晌,才气呼呼、极不情愿地说:“那么好吧。让部队后撤,撤至吴福、锡澄一线。”
最后关头,蒋介石不能不为他的部队考虑。部队打光了,一切都是扯淡。
但部队还能秩序井然地撤退吗?白崇禧心里没底。
●溃败大狂潮
白崇禧三次紧急建议,终于使蒋介石下定撤退的决心,即便如此也为时已晚了。
11月8日,日军第10军主力已渡过黄浦江,占领松江城。9日,再占枫泾,直指嘉兴、平望。至此,沪杭铁路已被切断,而北面日军也突破中国守军苏州河防线,淞沪地区中国军队腹背受敌,退路被切断,处境极其险恶。
日军袭击吴淞附近之月浦镇
8日晚,第三战区决定左右两作战军向吴福国防线转移。9日,张发奎指挥的右翼作战军奉命向青浦、白鹤港一线撤退,但命令下达太迟,致使各部队陷于极度混乱状态,各级司令部根本无法掌握其部队。有的部队未接到撤退命令,但看见友邻部队撤退,便也一起撤退。张发奎由于时间仓促,与下级部队联系困难,竟未对各部撤退路线作明确指示,所有的部队均拥挤于公路上,身后日军谷寿夫的第6师团穷追不舍,空中又遭日机轰炸扫射,以致情形甚为混乱。部队在青浦、白鹤港无法立足,继续向吴福线退却。为掩护右翼军向后撤退,左翼军第15、21两集团军在新泾河一线坚守到12日夜始向吴福线转移,当面之敌未敢穷追。
中国军队撤退时各国记者前来拍照
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使中国军队面临背腹受敌的局面而被迫撤退。1937年11月9日,上海失陷。图为中国军队撤退前,外国记者在拍照。
苏州河方面日军自中国军队开始退却,即向南、向西前进。11日晚,中国在南市及浦东担任掩护之部队撤离, 上海完全沦陷。
混乱的后撤已使中国军队完全没有了初期作战的英勇形象。各部队为免于自己陷入日军包围圈,争相夺路,拼命向前赶,已完全失去了控制。惯于冒险的日军派出数支小规模的挺进纵队,直插南翔至昆山公路,几乎给中国军队造成重大损失。
南翔西南角的苏州河畔,胡宗南的17军团司令部被日军偷渡部队袭击,司令部和警卫连几平被全歼,胡宗南只身逃出。南翔至昆山的公路上,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上将的轿车在日军机枪的猛烈扫射中起火,司机和卫士全被打死。薛岳命大,从车上跳入一条河沟里,竟奇迹般的逃回了南京……
中国军队西撤,入侵日军狂呼胜利
13日,从华北调来的日军第16师团先头部队在白茆口、浒浦口附近登陆,与第40师展开激战。由于京沪铁路方面日军已由安亭向昆山进逼,而浒浦口登陆之敌又有截断支塘附近公路的可能,第3战区下令各部撤至乍浦、平湖、嘉善、吴县、福山一线。14日,左翼军除一部占领昆支线阵地外,主力转移至吴福线。当日,浒埔口登陆日军第16师团以一部攻吴福,主力指向常熟。【创建和谐家园】掩护部队遂放弃昆支线阵地,撤往常熟。次日日军占领昆山。敌第11师团于14日占领太仓后,为配合第16师团攻取常熟,以精锐一部从水上前进,向昆城湖西岸吴福线上另一据点莫城镇进攻。中国军队经数日血战后仓促撤退,士气沮丧,部队完全脱离掌握。
到了吴福线,部队便傻了眼,国防工事大锁把门,工事破败不堪。更糟的是,先前工事的钥匙都由当地乡、保长拿着,前线战败,这些地方士绅早脚底上抹油,溜得无影无踪。工事打不开门,身后混乱的溃潮和日军追兵又至,部队立脚不住,再向后撤。可惜蒋介石花了数百万金钱、动用了4个师的兵力构筑的国防工事竟形同虚设。
数年后法国“马其诺防线”的悲剧提前在中国上演了。19日,日军分别攻占常熟、英城镇,苏州亦同时失陷。吴福线不守,中国军队撤向锡澄线。
此前,日军统帅部曾规定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域为苏州——嘉兴一线以东,至19日其各部已进抵该线,但中国军队仓皇溃逃,使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无意停止前进,反而决定乘中国军队溃败混乱之机向西追击,以期一举攻占南京。
20日,日本参谋本部接到华中方面军关于决定向南京追击的报告,虽感到震惊,但随即表示同意。24日正式废除原作战地域之规定,使战争进一步扩大。
日军突破吴福线后继续西进。23日开始向锡澄线发起进攻。蒋介石眼见第一道国防线没发挥任何作用,急红眼了,向前方指挥官下令无论如何困难也必须死守现有阵地,但兵败如山倒,仗打到这份上了谁还听谁的。为夺路西逃,连长竟敢开枪打死友军的团长,这种时候这种部队还如何指望,溃退之势无法挽回。
25日无锡失陷。中国军队放弃锡澄线,一部沿京沪铁路向常州撤退,大部向南,经宜兴往浙赣边境之孝丰、宁国一带撤退。12月初。敌追兵又至,于是再退向宣城以西。
自锡澄线弃守后成为孤军的江阴要塞,从11月28日起受到日军围攻,中国守军打得英勇顽强,尤其海军牺牲惨烈。守军激战数日之后向镇江方向突围。12月2日,江阴要塞陷落。
右翼军11月9日起向乍平嘉国防线撤退,遭到由枫泾西侵之敌第6、第18师团追击。与敌激战至14日,嘉善失守。同时由青浦西进之敌亦攻占平望。19日,苏嘉线与沪杭线交汇点嘉兴被日军攻陷,乍平嘉国防线被日军突破。日军大步西进追击,如人无入之境。12月初,日军折向宣城、芜湖。
淞沪之战从开局进攻死守防御,中国军队都屡有上佳表现,但后期却由于蒋介石优柔寡断、指挥失当而造成兵败如山倒的大溃败局面。这不但使王敬久、孙元良、宋希濂等师及胡宗南军团损失惨重,更使南京失却了屏障。明眼人前后细想就不难发现,10年后蒋介石辽沈、淮海大决战惨败的影子,早在1937年岁末就曾在上海闪现过。
在同一地方连连摔倒,这是蒋介石军事上最拙劣之处。
战役上失败了,战略上蒋介石却不乏收获。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日军注意力被引向了江南,日军不知不觉中落入了蒋介石设下的陷阱。3个月的血战,日军“速战速决”的神话已化为泡影。中国军队英勇奋战,日军不得不增兵至30万,据日军部公布的材料,至11月8日,日军伤亡已近10万。此次会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为沿海工业内迁、保存经济实力赢得了时间。
空前惨烈的大血战,也使中国军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3个月时间,我军将士阵亡达二三十万人,其中黄梅兴、蔡炳炎、杨杰、秦霖、庞家桢、官惠民、吴克仁、吴继光等十余名将军血洒淞沪,取义成仁。
淞沪会战,中国军人血肉之躯再筑长城,英勇悲壮当垂名青史。
淞沪会战,高层决策者指挥失误、当撤不撤酿成惨剧,也不该忘。
一句话,淞沪会战有胜有败,美中不足。
第四章 南京城,人类的悲哀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苦撑3个月,终被日军从杭州湾登陆抄了后路,70万中国军队仓皇溃退。为屏障首都而经营多年的3道国防线成了摆设。日军狂师突进,直逼南京。蒋介石慌了手脚,唐生智被逼临危受命守孤城,发誓:“要与南京共存亡!”唐生智滥用“背水阵”,10万大军陷入死地,六朝古都数日后陷入敌手。残暴的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首都一夜间变成人间地狱。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孤城
初冬的阴霾笼罩着古都南京,阵阵江风瑟瑟吹得万木凋零。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静静地驶出了百子亭的唐公馆,辗着稀疏的落叶向着中山门外急驶而去。
国民政府军委会执行部主任唐生智,身着笔挺的一级陆军上将制服,端坐在车中。他望着车窗外灯红酒绿的金陵闹市从眼前闪过,嘴角浮起一丝难言的苦笑。
这里还在歌舞升平,似乎全然不知几百里外,中日两国军队正在殊死搏杀,浴血沙场。不过也难怪,当初日军曾扬言3个月之内【创建和谐家园】。淞沪抗战开战之初,蒋介石就胸有成竹地向全世界保证:上海起码能坚守3个月。眼下,3个月快过去了,老蒋又亲自披挂上阵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直接指挥淞沪抗战,这么一来,确实让国人松了口气。
其实,唐生智心里比谁都清楚,上海之战败局已定。
上海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国军连连失利。上海作战本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展开的,要想把敌人阻止在上海一线是办不到的。这个道理,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
早在淞沪战事开始时,作为军委会执行部主任的唐生智曾建议:“抗日战争只能打持久战,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可以用3个人拼他日本1个人;日军攻城掠地,假设占领中国1个县城用50人守卫,战到最后,日军兵力就分散了,拖也可以把日本人拖死。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的。”
陆军大学校长,当时中国的著名战略家蒋百里十分器重自己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时的这个得意门生。他非常赞同唐生智的主张。
唐生智将军
唐生智,字孟潇,1890年生于湖南省东安县,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过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举国团结抗日。1935年4月被授陆军上将衔。1937年8月凇沪战役爆发后带病筹划对日作战安排,南京告急,主动承担守卫南京的重任,在日军大兵压境的险恶形势下拒绝投降,率各部与敌血战。
接着,在上海还未撤守之前,唐生智又以他不同凡响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进一步的战略设想:以上海、杭州湾为第一线;以昆山、无锡、苏州、杭州一带为第二线;以江阴、镇江为第三线;以南京、京杭公路为第四线。各线部队预作准备,在上海第一线打了一个时期以后,我第一线部队便可以撤到浙江以西及皖南一带,整理补充,准备新的阵地。以后各线均如此交替撤退,交替抵抗,交替休整,这样就可以长期支持。
这个建议原本是蒋介石同意的,但到了战时,蒋介石老毛病又犯了,和以前一样,照样亲自随意调动部队,根本没按唐生智事先提出的计划办。既没按四道防线配置留增部队,也没有按计划撤退部队。本来有准备的仗打成了无准备仗,有计划的仗打成了无计划的一团糟。继11月3日山西战场丢了忻口,11月8日失了太原后,上海眼看也要丢了,下一个就该轮到南京了。
在中山陵园蒋介石的官邸里,唐生智常常看见蒋介石对着上海的长途电话,一口一个“娘希匹!”参加淞沪抗战的国军将领顾祝同、陈诚、薛岳、白崇禧、张治中等人,没有一个没挨老蒋臭骂的。老蒋近来心情不好,稍有不如意的事就爱发火。这次,老蒋在中山陵园官邸召【创建和谐家园】议,保不准要骂人了。
久经沙场,深谙战事的唐生智对蒋介石这次开会的目的,其实已经猜到了大半:上海一失,南京危在旦夕,是弃是守,老蒋举棋不定。
前线传来的消息令人坐立不安。绝密战报报告上海已经失守,淞沪防线被突破,日军势如破竹,国军兵败如山倒。第3战区已经下令各部队撤到乍浦、平湖、嘉善、吴县、福山一线的吴福防线。中国军队经连续血战之后仓促撤退,士气沮丧,部队完全失去了控制。吴福线虽设工事因为无人指引,或找不到开工事门的钥匙,结果大部分工事根本没起到作用。吴福线看来是守不住了,中国军队已经开始向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无锡到江阴的锡澄线撤退,看来南京城的弃守问题决断刻不容缓。
唐生智不由得想到上海战事开始后不久的一件事。当时,主动请缨出川抗日的川军统帅刘湘来到南京,拜见了蒋介石和其他高级将领,也专程拜访了唐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