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同样,一家人包括读初中的大表哥在内,看着李默在做着二年级的暑假作业,而且没有做错,都感到万分惊讶。
表姨大半天后才说:“你们李家又要兴盛了。”
他指的是李默的祖辈,李默太祖父会经营,这才成了地主,到了高祖手中,家里有几百亩良田,曾祖不争气,吃【创建和谐家园】烟败了家,爷爷也不弱,搬到渡口村时一无所有,但凭借一条小破渔船,迅速使一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五八年饿死了,那不能怪爷爷,也就是李默父亲稍稍弱一点。
李默笑了笑,方圆几十里地区,以后有一些人书读得不错,考上了大学,但多就那么一回事,相反的,有许多只读了初中的人,在二三十年后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李默家在李庄门头子单薄,又才迁来,根基浅。
但李默表姨家不是,二表哥钓甲鱼,不会有人上门找麻烦的,即便上门也是自找没趣。
十几天平安无事,甚至表姨根本就没有拿它当一回事,李默闻着东南风,心里隐隐说道:“春天就要来了。”
曹镇的春天还要到明年秋天才能到来,不过李默家的新房子盖好了。
奶奶接他回去。
李默将三十五块钱放在奶奶口袋里,说:“奶奶,冬天带我去鸠城吧。”
奶奶老家就在河港村,以前是一个大家族,有不少兄弟与堂兄弟,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有的人也搬走了。现在河港村几个舅公应当是李默的堂舅公,也就是奶奶的堂兄弟。但因为时常来往,关系一直不错。
奶奶还有几个亲兄弟,陆续搬离了河港村,比如沈王村表姨的父亲,但表姨父亲早过世了。
还有几个兄弟,搬到了鸠城,品性不是太好,因为李家没落,不但瞧不起李家的人,说话还特难听。反正从李默前世记事起,一次也没有来过李家。
因为这个过节,一提起这几个舅公,母亲马上脸色就变得阴沉。但奶奶不同,毕竟是亲兄弟唉,所以奶奶先后去了两三回。
奶奶一死,等于两方彻底中断了来往。甚至以后李默与他妹妹搬到鸠城,都没有拜访过这几户人家,当然,那时候他这几个舅公也早死了。
“去鸠城啊……”
“我不是去看望舅公,而是想去鸠城买一些书,不能对爸说,否则我又要挨揍了。而且这钱也不能让爸知道,不然又要全部上交了。”
怎么办呢,父母是天,自己只好采取种种迂回战术了。
------------
第十四章 鬼故事
李家一共盖了三间半房子,三间是正房,半间是一个简陋的厨房。
李默开心转了转。
依然是草房,但酷热的夏天不再挤在那个破棚子里了,到了下雨天,也不用到处用盆接漏下来的雨水。
东边是奶奶与李默兄妹住的,在农村东边为大,那怕以后盖起平房,东面还是让奶奶住着,虽然平时吵架打架,说明父母内心处依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东西。
对这个李默无所谓,住东面与西面有区别吗?平常少吵一嘴,少揍自己一顿才是真格的。
他又转到了东厢房的后面,这是他的要求,于东厢房北面单独隔一间小房子,于墙壁上再开一个较大的窗户,四周刷上石灰。不是浪费,而是要保护好眼睛。
现在家家户户没有通电,晚上照明就用菜油倒在一个小碗盏子里,再用草纸捻成灯芯,一盏光线不明的小油灯就出来了。这无疑会伤害到眼睛,李默前世就是这样,小学未毕业,就成了近视眼。这一世,他再也不想顶着一个近视眼镜出门了。当真多了一个眼镜少一个眼镜没有区别?
他写的东西与那个笔记本依然藏在奶奶的箱子里,但可以将书拿出来了。
看到儿子忙完了,李广平说:“小默子,二保也开始钓甲鱼了。”
二保也姓李,塘湾村人。
李默轻描淡写地说:“钓就钓呗。”
“钓的人多,会卖不掉的。”
“明年不会有多少人钓,太苦,不勤快的人不会去钓,胆子小的人不会去钓。”
这不是勤快,是叫拼命。
白天忙了一整天,捞不到休息,晚上还要跑几十里路,一般人必然吃不消。
胆子大,则有些搞怪了。
虽然这么多年搞了不少破除迷信的活动,但农村迷信的人依然有很多。
比如以前,附近有一个村子,一个病人未死,不过休克了。他家的人以为他死了,将他放在棺材里下准备安葬。当天晚上四人一边守值一边在打雀牌。
这个病人活了过来,便推棺材盖。不过病了许久,力气不大,推不开,只能将棺材盖顶得晃动。一下子将四个守值的人吓得鬼哭狼嚎,回到村子,叫来村子里的人,说是此人变成了僵尸,连同棺材与大活人一起烧掉。
几年后,后面村子一个木匠到前面村子做事,晚上回来,天已经黑了。正好在他路上有几座坟墓,坟墓边上则是一块秧田,秧田边上插着一个稻草人。关键是秧田主人心细,这个稻草编得就像真人一样。
木匠走到这里,四周没有人家,又有几座坟墓,心中发虚,然后就看着前面有一个人悬在半空中,飘飘若飞。晚上没有神仙了……木匠拨腿就逃,过了好一会才壮着胆子重新回来。还在哪儿飘着呢。
木匠抱头一下子跑回了做活的人家,对主人说,我今天晚上遇到了邪祟,在你家住一晚上吧。第二天早上他回来发觉真相了,不过这件事不好说啊,不能说我被一个稻草人吓尿了。于是从做活的人家嘴中传出来,木匠那天晚上遇到了鬼,几年后还是他自己将真相公开的。
但也不仅是信迷信的人多。
农村现在又不通一个电,一到夜晚乌漆墨黑。
若是四周没有什么人家,再有一些稠密的植被,或者一群坟墓,走到这里,确实人内心里有点瘆得慌。
李默自己就遇到了两次。
那天晚上他钓黑鱼,下半夜将鱼钓子拔起起抄近路回家,沟塘多,又起了雾,有点迷路了。然后走到一个大沟埂处,这里有一大长排坟墓,还长着许多老树。
走到中间时,一个老太太在烧纸钱,大约她心情难受吧。不过这时是凌晨三四点钟时,火光又印得她脸上绿旺旺的。看到了李默,老太太用眼睛盯着李默看,也不吭声。
李默胆子真的大,可那天晚上也被那个老太太吓坏了,小心地走过去,也开始拨腿就逃了。一直逃到两里路外,一颗卟通卟通乱跳的心才平息下来。
这是人吓他,还有一次是他吓人。
那次是钓甲鱼,白天时他穿着白色衬衫,戴着一个大草帽子。到了晚上下起小雨,他去起钓子。在一个小十字路口,两边都是比较高的杂交稻,他巧不巧与一个同样打渔的老头撞到了。
李默身高一米七五,在沿江一带,又是在八十年代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他算是个头比较高的。
老头没有他高,几乎一下子撞到他怀里,他看了看,没有理睬老人,然后往前走了,前面就是一群坟墓,正中一个池塘。哪里他下了几个钓子,还真让他在那个池塘里钓了一只小甲鱼。起完了钓子,还将甲鱼提上来,这就耽搁好一会儿了。
然后他看到前面有一团阴影,打开手电筒一照,还是那个老人,站在哪里动都不动,只是浑身洒糠一般地直哆嗦。他不好意思地走过去,说了一声:“大爷,我是人。”然后就跑走了。
但这是安慰话。
现在是大集体,白天将人一起困住了,即便到了明年,也不会普及。
至于后年,曹镇开始出现鱼贩子,将这些鱼往鸠城贩运,有鸠城这个大市场,再多的甲鱼黑鱼也不瞅卖不掉。
但实际说明大家信息仍闭塞,贩到鸠城还不如贩到省城呢。
虽然鸠城近,不过这时没有长江大桥,必须乘轮渡过江,那得多麻烦啦?而且鸠城就在长江边上,水产品价格不高。
不过与李默无关了,李默也根本没有打这个主意。
规模小,赚不到几个钱。规模大,几年后那次严打弄不好就会出事。
记得那年他才上初一,全校师生前往闸镇,观看审判大会,其中有几名犯罪分子正是犯了投机倒把罪,几年后陆续被【创建和谐家园】释放。但不管平不【创建和谐家园】,人已经进去关了好几年。
而且从明年秋后起,田是自家的,想要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到时候连甲鱼黑鱼,他都不想父亲钓了。这个钱挣得太辛苦。再往后去,那怕一家人不干活,他也能将一家人养得好好的。
但李广平不高兴的原因,还有一条,那就是二保山寨了李家的“创意”。
李默想乐,这就不高兴啦?那么以后那些外国公司股东还不得活活气死,气得死了再死。为什么死了再死,死一回还不能泄去心中的怒气,想要完全消气,最少得死上四五回、七八回。。
李广平依然怏怏不乐。
李默继续安慰道:“本来一个人挣这个钱,大家都眼红,有二保分担着,对我家还是好事。”
二保的大哥就是塘湾村的生产队长,原来塘湾村是一个生产队,后来改了,分为两个生产队,塘湾村一个生产队,余下三个小村子又合成一个生产队。但大伙在心中,依然将四个村子当成了一个老生产队。
大约看到父亲没有事了,连房子都盖了起来,上面也没有人问,二保这才开始钓甲鱼的。
当然,作为这时代的农民,有远见的人能看到政策略略松动,但没有人能料到后来的变化。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转眼就快到了开学时间。
这天,李家来了几个人。
李默看着其中的一人,脑海里有些蒙:难道上天让我来一个再续前缘?
------------
第十五章 青梅
于村有三户人家,准确说是三兄弟。
老三叫于得胜,在东镇陶瓷厂上班,连户口都转走了,不能算是曹镇人。
老大叫于得财,一家全部在于村。责任到户后,于得财开始养鸭子,巢市麻鸭是颇有名气的。
正好农村在鼓励百养勤劳致富,寻找万元户的典型。但包岭县这时候那来的万元户,于是找来找去,找到了于得财。
于得财有些傻了,俺家产那来的一万元。
县里的记者就说,你多养些鸭子,不就成了万元户嘛。还有这种道理……
所以从明年起,各种意识都开始出现了混乱,政策也不明朗。
比如最早的万元户,是79年鲁省的黄新文,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与养猪为副业,全年收入达到了一万元,纯收入达到了五千九百元。若是再细想,这可以大集体唉,勿用置疑,这个万元户里面猫腻太多了。不过猫腻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用他来做典型向大家传达国家的风向。
责任田还在考虑当中,但副业从现在起就放开了,你们大胆养猪养鸡养鸭吧,因此也不用较真。
但另一方面呢,贩买贩卖,以及个体实业的合法性,还没有确定下来。比如鸠城的风云人物,傻子瓜子的老板,总设计师刻意提到了两次,91年还是被抓了起来,还是总设计师保护着,92年才得到释放。也就是这一年,坊间开始流传着总设计师那句有名的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大时代从这才真正开始,不过被后人曲解,那与总设计师无关了。
于得财到处借贷,从信用社借,从私人手中借,也向李家借了一百多块钱。
鸭子还没有长大,记者就按照长大后的鸭子算毛收入,万元户了,还去了县城开会。结果没多久,柳叶圩破圩,几千只鸭子满大圩的飘,于得财欲哭无泪。
彻底破产了,那就跑路吧,跑到干省。
家人还在于村,债主上门要债,老婆说不是我借的钱,你们向我老公要去。真要得紧,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债主们拿她与她几个孩子无辄了。
十几年后,长子带着一家人也去了干省。
后来他的长子还替于得财还了一部分欠债,没有还清,但大伙也就算了。难不成为了几百块几十块钱,跑到干省去追债?
老二叫于得贵,也在东镇上班,不过是在水泥厂上班。
作为工人阶级,肯定比农民收入高了,因此他与老三于得胜还在于村盖了几间土墙瓦房。在这个时代,沾到一个瓦字,就是很好的房屋。
但是老婆连续生了四个女儿,整将于得贵生懵逼了。
直到第五个才是儿子,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
于得贵是车间主任,收入还可以的。不过六个孩子,哪里能养得起?
因此明年分责任田,他让他老婆带着几个孩子回农村了。
第五个孩子叫于青泉,与李默同龄,小名叫呆丫头,前面连续生了四个女儿,终于有儿子了,所以有了这个小名字。
第四个孩子叫于青梅,小名叫四凤,比李默大一岁。
若是按照前世发展,今年她就在东镇上学了,责任田分下来后,80年转到了南岗小学,与李默关系不错,是前世李默心中爱慕的对象。当然,那时李默还小,这个爱慕青涩得比青梅还要青。
破圩后,于青梅又转到了东镇上学,初中毕业后到水泥厂上班,两人便罕有来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