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默从家中将那包大江香烟拿出来,递了两支给两个领导,然后拿出火柴替他们点上。
“广平,不错嘛,还抽大江香烟。”袁队长说道。
“领导,我家没人抽烟,这不是感谢D与各位领导嘛,我家才能从河东搬过来,刻意买了一包烟,看到领导了,散一散。”李默一边解释,一边又散烟给村里的李大富、李大政、李大光、李义与李大友,他们都站在边上围观着。散烟,散一个人不散一个人,最是得罪人不过。
李默表现越是出色,两个领导越是犹豫,最后吕书记说道:“广平,你家这个儿子很是不错,一定要培养好……不过得注意一下影响。”
“是,是。”
两个领导走了。
李广平却有些【创建和谐家园】,注意一下影响,是什么意思,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吃苦李广平是不怕的,又刚尝到了甜头,让他放弃真舍不得。
其实这句话才是领导所说的话。
如果政策继续松动,这件事现在就揭过了。如果政策紧起来,我们说了什么?也可以正大光明来一个秋后算账。
但李默也不解释,否则弄不好父母也疑神疑鬼了。
他说道:“领导的意思简单,就是不要太过分,农活忙的时候就不要出去下钓子,耽搁了农活大家都不开心。不过农闲时,可以打一下擦边球。”
“好像是啊。”母亲说。
是个鬼!不过正好,省得父亲没昼没夜,结果家里条件还没有变好,身体就累垮了。
李默想了想,又说:“爸,买一刀肉,两瓶酒,两包烟,送给李大富,让他准许我家在前面秧田盖一间新房子。”
对村子的人的性格,父母现在还不大清楚,即便时间久了,他们也不会去分析那一个人的性格,但李默最清楚不过了。
李大富就是村子里的生产队长,说多坏那夸张了,现在农村人再坏能坏到哪儿?不过此人略有些小心眼,贪便宜。
村子太小了,多一户人家也会热闹一点,所以李大富才邀请父亲将家搬过来。去年李庄村的条件也确实比河港村好,李大富也确实是好心。
但李家好起来了,李大富就会有些不舒服了,说不定这次惊动大队,正是李大富告的密。
若是站在旁观者角度看,不是李大富,有许多人都有这种心态,农村还好一点,城市里更严重。
一点小礼物,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吹,李大富也就不会作声了。
现在这个破草棚就在李大富几户人家边上,有什么动静都能看得到,搬到前面,不在大家眼皮子底下,又会好得多。
确实也要盖房子,这个破草棚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前世到了明年,父亲就是这样盖起新房子的。
但不是什么砖墙瓦房,还是草房,不过成了三间草房,虽是草房子,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盖房子?”
“是盖房子。”李默说出自己的计划。
先请乡亲帮忙,担泥填秧田,然后夯土为墙,担上木梁、竹椽,铺上芦席,稻草,新房子就盖起来了。
花费不过是买一根梁木、一些竹料钉子芦席,还有请乡亲们帮忙,得买一些酒肉回来招待。说不定说服李大富打着生产队的名义,用互相帮助的口号,鼓动乡亲们过来帮助。
十几天就可以完成任务,花费顶多一百来块钱,正好家中有这个钱。
前世父亲盖这间草房子,为了节约成本,那是自己一担泥一担泥硬挑起来的,几十块钱就搞掂了。
不过李默可不想父亲继续这么做,太过辛苦。
因此说了一个借口,乡亲们过来帮忙,减少了父亲的负担。不过反过来吃好了喝好了,大家也会很高兴。不然钱挣得多,陆续有人眼红暗中到大队,甚至到公社打小报告,那就不好了。
父亲有些舍不得,不过思来想去,最终点了点头。
大家下田干活了。
李默开始码字。
村子大有村子大的好处,热闹。不过也有其坏处,一到下雨天,人的脚印、牛粪猪粪混成一团,又脏又乱,而且村子大田地范围必然大,最远的田地能离家两三里。想一想到了收割之时,两亩地产量一千多斤,一担担地慢慢往回挑吧。
所以李义他们的父辈才将家从李潭村搬了下来。
村子小很冷清,不过干净安静。
要的就是安静,写什么东西没有人围观,如果放在大村子,时常有人过来串门或看热闹,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如何解释?
不过李默正苦逼着。
前世做过很长一段时间写手,如果有电脑,这本书只有几十万字,不用一个暑假,就能轻松码完了。可能情节有所改动,文笔也会略有些粗糙,但保证紧张【创建和谐家园】度不会比原著差多少。
但现在用手写嘛……
特别天黑后,屋子热得不能呆,又有蚊子,只好在白天写,尽管用行草书书写的,一天只能码出五六千字。就是这样,食指被笔压出一道深深的痕迹,隐隐作痛。
可电脑,暂时这几年是不要想了。
梁木竹料等材料就买回来了,现在也没有马路通到家门口,那还是到三十年后了,所以买卖重量大的东西,必须用船运回来。借用的是生产队的木船,运到后面大沟边上泊好,再请村子里的劳力抬回来。
这就得要招待人家了。
按照李默的意思,烟酒不能太好,但得有烟有酒。
菜也不能太好,只要有肉有鱼,再来几个蔬菜就行了。
招待得太差,乡亲们不开心。招待得太好,乡亲们还以为李广平钓甲挣了很多钱呢,一旦产生这个想法,在这段政策暧昧不清的时候,又会有不好的后果。
或者是民谚的那一句,升米恩,斗米仇。不给米肯定不好,但给了一斗米又不好。
听着儿子夸夸其谈地讲着这些大道理,李广平夫妇目瞪口呆。
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李广平的性格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对客人也十分大方,但弄不好,反而成了坏事情。
------------
第十三章 走亲戚
李广平散烟。
实际这时候有烟瘾的人很少,虽然许多香烟只有一毛几分钱一包,可没有几个人能抽得起。
不过许多领导们经常抽烟,许多百姓便仿佼之了。
看着这些乡亲在美滋滋地吸着香烟,李默不知说什么好了。
母亲与奶奶将竹凉床抬出来,没有象样的大桌子,便用凉床做桌子,将酒菜摆在凉床上,然后借来小板凳,大家围着凉床就可以吃吃喝喝了。
而且这时候也是盖房子的好时光。
曹镇一般雨水多的时季,一是秋天,得从秋分时算,受台风影响,往往雨水很多,二是黄梅天,农历算法一般从端午节开始,到农历五月结束。黄梅天过后开始入伏,也到了“双抢”的时候。
将早稻抢收下来,再将晚稻秧苗移载下去,这必须得快,错过了季节,寒流到来,晚稻不能饱米,则会影响产量,所以用了一个抢字。
不过早稻米味道极差,卖得贱,后来许多人算算账,种双季稻虽然划算一点,太累人了,只种植一季单季中稻了。
但现在的单季稻少之又少。
因此夏季,只有这段时间略有些清闲,不然生产队也不会同意的。
菜一般般,不过有了肉,有了鱼。穷啊,没得吃的,都嘴馋,包括李默在内,似乎都闻到了肉香味。
一个个开始划拳吃酒吃菜。
李默将母亲拉到一边说道:“妈,马上盖房子,人来人往,家中不得清净,我去沈山王吧。”
柳叶圩一镇二乡,现在乡叫公社,近六万亩耕地,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圩区,属于包岭县管辖,往北则是几个小圩区。东西两边也是圩区,基本都是宋神宗时筑建的,并且是更大的圩,西边的圩区属于D县管辖,东边的圩区属于A县管辖,曹镇的百姓称之为HN河东。
沈山王村就在河东,李默有一个表姨在沈山王村。
现在没有执行计划生育,有许多兄弟姐妹,因此姑舅姨表之类的亲戚比较多,关系好的亲戚时常走动,这叫走亲戚。
李母担心地说:“太远了。”
“妈,我认识路。”
“你让你奶奶带你去吧。”李母说道。
儿子学习不好拉倒了,学习好,不能耽搁了学习,这是李家的未来。
“妈,家里盖房子,忙,奶奶就不用去了。”李默说。现在说得好听,真去了,回来后,母亲又要吵,吵着吵着,不但奶奶受气,自己也会倒霉。前世自己小时候不懂事,许多争吵就这样发生了,但现在不同,尽量地避免这些争吵吧。当真是床前打架床后和?吵得多,多少会伤害大家的感情,一家人的亲情。
李母想了想说:“要么让你奶奶将你送到沈山王,明天回来,到房子盖好后,再将你接回家。”
“好。”李默开始收拾东西。
主要就是他写的那些东西。
李默父母不识字,不过村子里还有许多人识字的。
小一辈子有李大富的长女,下半年上初中了,还有李义的大儿子,下半年上四年级了。
老一辈六个丁壮除了父亲外,个个都识字,就是文化程度不高罢了。
马上盖房子,又要搬家,看到李默写的这些东西,解释不清楚。因此李默将它们放在箱子底下,叮嘱奶奶将它们看好,不要让外人翻动。
随后奶孙两去了河东。
有点远,十六七里地。
到了黄昏时,才到了沈山王。这个村子离闸镇很近,几百米就上了街,到菜市场不过一里来路,边上又有一个大型砖瓦厂,因此表姨家的经济条件也比李默家好。
不过李默去沈山王,可不是为了走亲戚,也不是为了学习。当然,他带了暑假作业过来,暑假作业只做了一点点,正好这段时间将它们做完,但这是副带的任务。
主要任务还是钓甲鱼,在家里父母亲不会同意他钓甲鱼了,即便同意了,卖甲鱼的钱也要上交。
那不行的,李默还需要筹集几十块城去鸠城呢。
但沈山王村不是一个钓甲鱼的好地方,有一个山字,不真是山,而是一片高亢的小丘陵地区,这意味着沟塘少,即便有沟塘,门前那条大沟还是排水的主沟,没有几只甲鱼。
可前世放暑假时,李默在这里亲自钓过甲鱼,哪里有哪里没有,他十分熟悉,其次离街近,买卖方便。正好借着盖房子为理由,过来钓甲鱼,筹备一点钱。
一次有计划的行动。
这个表姨是奶奶的亲侄子,也就是奶奶哥哥的儿子,关系不外。
他有四个儿子,大儿子也在读书,比李默大得多了。二儿子没有上学,十年后似乎生了一种难治的眼病,不久就死了。三儿子也上了学,还有一个小儿子,比李默小一岁。
李默在钓甲鱼,表姨以为他在闹着玩,便让他的二儿子三儿子时不时陪着他,以防他掉到水里。李默无奈了,于是当着两个表哥的面,下了水塘,当着他们的面游了好一会儿泳。
表姨一家人才放了心。
但不久后,二表哥看到李默钓甲鱼卖出来钱了,也要学着钓。
那就教吧。
现在沈山王村也是大集体,一天两三块钱收入算是很高得不能再高的高收入。但到了明年,恐怕表姨一家人就不会将这个钱放在眼里,一是这附近甲鱼少,收获不会太高,二是他们离街近,种蔬菜就可以得到不菲的收入。
但同样,一家人包括读初中的大表哥在内,看着李默在做着二年级的暑假作业,而且没有做错,都感到万分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