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母问:“老师,考了多少分?”
“数分是满分,语文是117分,自然是29.5分。”
“语文是117分,是不是相当于平时的97分?”李广平问。
“差不多吧。”
“也没有考好嘛,他平时语文成绩也在97分到98分之间。”李广平说。
几个老师愕然,小考与平时考试一样吗?
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
可怜自己几人出发前还以为李默父母是知识分子呢。
几个老师无语了,天色不早,也走了。
李默也低估了他这次考试成绩的惊艳,分数也到了市里。
市里也有招生办,除了从本市招纳生源,也从下属几县招纳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其实这就是精英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从小考到中考到高考,尽可能地让优秀的学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以便国家未来出现更多的精英人才。
几个老师看着李默的分数不大相信。
也不是不相信这个分数,放在市里,四县一市,妖孽学生数量就更多了,主要是李默的学校,南岗小学,这是什么鬼学校?于是查了查,竟然是一个大队的小学,连镇小学都不是。
这样的小学,怎么可能有学生考出如此高的分数?
试卷又到了他们手中,卷子改得是没有问题的,对的就是对的,就像数学,一题也没有做错,难道强行将李默分数扣掉?
错了也就错了,并没有照顾。
一大伙人便将注意力又盯在作文上了,满分作文?
好吧,瞧瞧什么样的作文是满分作文?看到最后一句,大伙也呆若木鸡。看似跑题,实际并没有跑题,只是这个主题十分隐晦,不亚于李商隐那首《锦瑟》,灵魂也就是这最后一句,否则不可能给满分的。但有了这一句,不说满分,加上一两分,都不会有人有异议。
但大家也不相信啊,这中间弄不好就有问题。若是那样则不能招了,市一中不是县中,那是全国重点中学,出过好几个大人物,一个不诚实的孩子,无论成绩再好,也不能让他进入到一中。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于是过来了三个老师,与抢生源无关,我们是市一中,至于要与县中抢生源?县中又有什么资格与我们抢生源?
主要就是查一下这篇作文的来历。但到了李家,看着李默的年龄,三个老师不知是惊叹,还是更不相信。一个老师用委婉的语气说出来意,李默心中叹了一口气,早知如此麻烦,不如当时写得幼稚一点。这是他想一想了,不敢真这么做的,报考的是市一中,那需要相当的高分才能进去,谁敢藏拙?只要写得幼稚,马上准得扣分。
“几位老师,前几天县里面的老师也来问过这件事,我无奈,只好将这篇作文扩写了一下,”李默简单地将前两天发生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将他扩写的文章拿了出来。
想了想,李默又进去将这三年来写的作文,以及考试卷上的作文一起找了出来。
这些作业,作文,考试卷,李默一起保留下来了。基本上李默都做对了,也基本上可以当成了参考答案。妹妹下半年就要上学了,几年后,可能教课书会有些变动,作业更是不同,但这些作业考试卷,对小妹学习还有着帮助作用。怎么办呢,明知道小妹与弟弟以后读书成绩不好,可自己确实抽不出空辅导他们。
李默指着一张卷子说:“这是我七岁,按你们城里面的说法是六岁,下半年要读书了,但我在家里看了许多书,认为读一二年级浪费时间,便偷偷跑到南岗小学参加二年年期末考试,其中有一篇作文,就是这篇作文。”
这篇《早晨》李默尽量地用了一些幼稚的语气写的。
也不简单,前面是各种鲜艳的颜色,各种喜悦……还有童趣,忽然最后来了一个灰白的头发,这种强烈的对比,隐隐地让人感到更加心酸。
想一想一个星期两堂作文课,李默都要写作文的,三年下来,共写了多少篇作文,由不得三人不得不相信。一个老师说了一句:“李默同学,能不能将这些作文交给我们,我们替你找出版社结集出版。”
能不能出版呢?
若李默是一个成年人,也就那么一回事,甚至连出版的要求都达不上。但作为一个小孩子,小学生的作文,大半作文都达到了出版要求。
当然,也不可能指望会得到多少稿费,现在中国的书多便宜啊?就算挑选了六七十篇作文结集出版,一册能卖一毛几分钱还是几分钱,又能抽得多少版费?说不定人家连版费抽CD不给,给一个两百块钱,便将版权买下来了。但是这个小小的帮助,却让李默心动。
------------
第五十九章
“能出版吗?”李默小心地问。
“能出的,特别是你这个年龄,你也要相信市一中的力量。不仅学校环境、设施,学生的质量,师资力量,方方面面的资源,远不是县中所能相比的。”
县中,县中是那一旮旯的学校,居然敢与市一中抢生源?三个老师一想到此节,心中都有些愤怒了。
“年龄啊……老师,万一有记者来问,最好不要让他们问,我还要专心学习,作文只是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问,就是采访。
“李默,说得好,我们同意。”三个老师肃然起敬。
“好,我不改志愿了。”李默说。
“我代表市一中欢迎你的加入,”几个老师说道,他们也没有久留,得立即带着李默的作文稿回去,然后将录取通知书寄下来。
只要通知书下来,李默就不能改志愿了。
不问那一条法律,这时代中国人还是比较遵守承诺的,甚至以为签订文字协议反而是看不起对方,因此吃了小RB鬼子许多亏。
三人走了,李母有些不满地说:“市里对你的态度没有县里的好。”
看人家县里的老师多客气啦。
“妈,不同的。我的志愿是市一中,县里面想我改志愿,态度必然放低一些。而且市中教育水平高,好学生更多,态度肯定有些区别。不相信,将我放到镇中学,镇中学里的老师态度会更好。”
“县里说重点培养你。”
“妈,只要我成绩好,不管在市中还是县中,都会重点培养。我成绩下降,即便在县中,也不会重点培养。”
“人家承诺免了学杂费的。”
“妈,无论在县中或市中,都要寄读,都要花很多钱,还在乎这点学杂费?”李默耐心地劝D县中更近。”
“能近多少里路?反正一学期只来回一次,有什么区别?”
“什么一学期来回一次?”
“妈,你想一想啊,我在小学只学了三门课,都学成这样。上了初中功课更多,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到了初二还要学物理,初三还要学化学,九门功课,想要继续保持成绩优秀,那有时间来回跑?再说,当真不花车票钱?”
三年来,学成这样……可不是真学成这样,是在写小说呢。
李母不知道啊,一个是三门课,一个是九门课,整相差了三倍,她又担心地问:“你衣服谁来洗?”
“我自己洗啊,在县城,你们就能替我洗衣服了?”
“你自己会洗什么衣服?”
李默听明白了,自己若是在县城读书,能隔三两个星期回来,顺便将脏衣服带回家让母亲或奶奶洗,但到了市一中,显然不可能了。
“妈,就是瞎洗洗,真洗不干净,到学期结束,带回家,让你一下子洗。”
“瞎洗洗,一个月后那衣服还能穿吗?”
“妈,想一想,镇上那一个学生考到了市一中,这机会难得,难道为了洗衣服就放弃了?一个好中学,则意味着成绩更好,以后能考更好的大学。大学也有区别的,重点大学与一般的大学,不论学习环境与分配工作,都会截然不同。”
“就让他去市一中,也要磨练磨练了,”听到这里,李广平说道。
去了一中,确实关注会下降许多,但正是李默所需要的。
这件事也要迅速定落了,不然县招生办的老师又要下来劝,是好看哪,还是看猴哪?至于要这种虚荣面子吗?
李广平又问了一句:“那个出版是怎么一回事?”
“就是印成书。”
“印书啊?”李广平哆嗦了。
“爸,不是你想的那个书,哪些书都是有名气的书,还有许多书没有名气,即便出了也就那么一回事。我这个书若是出了,就是后面的书。”
“原来如此。”
“爸,也不是没有好处,多少可能有几百块钱稿费,说不定我读初中这三年开支就有了。另外高考时,可能会有些加分作用。所以这个条件看似一般,实际是一个很优厚的条件。”
出一本作文小集子,高考会不会加分?
很难的。
除非这本小集子轰动全国,并且李默以后会连续出几本作文小集子,持续到高中,说不定就会加分了,甚至被直招。但那不大可能,这些作文放在高中,则没有那么惊艳了。
让李默心动的是……一个说法。
明年出书了,即便他这本书文字远不及原著,这个年龄依然是一个避不开的难题。现在有了这本小册子,看,我在国内小学,就出了书的,到时候则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解释。
奶奶说:“太远了。”
“奶奶,不远,只七十几里路,想要学习好,怎么办呢?你也不想我以后像爸一样,在泥里抠几个辛苦钱吧。”
其实今年李家挣了不少钱,即便将所有开支扣除,还能余下一千几百块钱,即便一般城市夫妻两全部在上班,也未必能省出来一千多块,但是这个钱,来得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农村人想方设法要进城,种田太苦了,别的不说,不习惯的插半个小时的秧,那个腰就不是你的了,而且是在水田里,想趴都没办法趴。
也不是远,而是李默太小,月份更小,是冬月二十一的生日,再过六天,能跨过阳历年,但在农村不管的,那怕是除夕生下来的,也要算一岁,隔一夜,便成了两岁的孩子。
儿行千里母担扰,不管母亲与奶奶教育方式如何的不同,担心是避免不了的。
儿子考了县第一名,两个好中学争着来抢人……县里面抢人那到是真的,市一中至于从小考就抢人吗,人家学校里的学霸不要太多,今年还走了一个省理科状元。反正李广平是这样认为了,于是想着在摆酒。
李默无语地说:“爸,这是小考,两万五千里长征才走了五千里路,摆什么酒?怕不怕人家笑话?”
“你是第一名,人家笑话什么?”
“这是小学第一名,不算什么,如果兴师动众的,以后别人高考时比我考得好,会不会因为这次摆酒,成为别人的笑资?爸,你能不能保证以后整个公社高考成绩没有一个学生能超过我?”
别的不说,过几年,前面一个村子就考走了一个清大,而且他家庭情况远比前世李默家更恶劣。换李默现在来,也未必有把握考清大,除非他不写小说了,将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但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也不需要这么做就是了。
李广平哑口无言。
“爸,该骄傲时我们骄傲,该谦虚时我们还得要谦虚。另外,我上学后,那个自留地真的不能种大棚蔬菜了。”
春天挣到了钱,塘湾四个村庄的百姓都疯掉了,并且适应了种植蔬菜的劳动,至少不会别扭,技术也大约模地掌握,又多察觉到两个大城市的市场之大,就如李默所说的,即便将柳叶圩几万亩田全部种上大棚蔬菜,凭借这两个城市,也能吃得下,柳叶圩近六万亩耕地能全部种大棚蔬菜吗?
一户户人家都计划着增加今年种植大棚蔬菜的面积,至于会不会累趴下,甚至都没有人想过。
这让李默忽然悟出一个道理,为什么往后社会风气迅速恶化,进入笑贫不笑娼的奇怪时光?因为这一代人真的穷怕了,特别是五零后、六零后,恰恰十几年后,到了这两代人主导的时间段。也不能说不好,正是这代人不要命地、甚至不择手段地赚钱,国家经济才迅速插上了翅膀,飞向青天之上。
其中的得与失,恐怕孔夫子来了,也说不清楚。
在这种风气下,李广平再次心动,准备在自留地也种上大棚蔬菜,这样,下半年大棚蔬菜的面积将会达到一亩五分田。
且不说人有多苦,小妹下半年是不可能上学了。
因为增加种植面积,必然更忙人,李默两个弟弟现在还很小,必须有一个专门的人看护,奶奶不行,大半个劳力,母亲不行,同样大半个劳力呢,父亲更不行。关键是双胞胎,若只是一个儿子,母亲背上在身上还能干活,但两个儿子,如何背?到时候小妹只能成为挣钱的牺牲品……
李默劝了许久,才让李广平打消了这个念头。
“小默,你真有一年挣一万块钱的办法?”李广平问。
“爸,这样吧,我再说短一点,长则一年半,短则一年,行不行?”
不要小看了这一万块钱,若不是它钓着李广平的胃口,李默说什么也不管用……
------------
第六十章 新的开始
李庄终于通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