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最最关键的是,李默有了好几个典,但不是强行用典,典故也是作文正文!
也许它确实很碎吧,但几个老师读到最后一句,都滋滋地倒吸冷气,全身起了一层层鸡皮疙瘩。
“是不是有些跑题?”一名老师问道。
“没有跑,他说的守护不是圩埂,但说的是什么呢?”
它才是这篇小作文的奥妙之处,与前文联系在一起,这个守护可就大了海去,能多种解读,可以解释成祖宗留传下来的精神,可以指整个种族的韧性,也可以指其他……并且整篇作文也立即鲜活起来,有了精神。
几个老师也没有过多解读,毕竟是一个小孩子写的东西。
“不对,一个小学生,怎么知道这么多?”另一个老师不服气地说,然后找资料。
那还能有错吗?
这可是李默前世写网文时,曾经翻查过的一段资料,又沾到了家乡,不但查了,还记得很清楚。
几个老师还是古怪地看着这篇作文,还是不对啊,凭借这篇文章那隐隐的沧桑郁浊感,也不会是一个小孩子写的。不要说小考,就是放在高考,这篇作文出来,也会给高高分。
------------
第五十七章 这也抢啊
几个人就来到曹镇,也不是完全不相信,万一遇到天才呢。
先来到公社,公社几个领导听完,一起笑了起来,有什么神奇的事发生在李默身上,太正常了。他们挑了几件事略略说了一说。
当然,还有一些疑问。
张干事带着他们来到李家。
“就是那篇作文,你在里面用了几个典故,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响铃塔、响石街的对联,是听老人说的,孔子的圩顶是我看《史记》看到的。”
“你看《史记》?”
李默稍稍迟疑,如是一般书还好解释一点,这些史料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还真不大好解释,因为他家所有亲戚好友,包括老师家中,都不会有这些史书,顶多可能有一本《史记》罢了,但有没有《续资治通鉴》?
他愣了一下说:“鸠城我家有亲戚,曾随奶奶去过鸠城,他们都在上班,我无聊,便整天跑到鸠城图书馆看书,看过一些史书。有的地方确实不是很懂,也多是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包括《史记》。但有了一个圩,我家就在圩区,于是我关注了一下,才知道孔子的额角太过古怪,便记了下来。还有赵普胜俞通海那段也是如此,我是看《续资治通鉴》时才看到的。那套史书琐碎,更看得头痛,不过沾到了我的家乡,所以也关注了,并且记了下来。”
这样一说,就讲通了。
“李默同学,我们也查过这本史书,里面记载是万余人,万艘船。为何你改成了拥众两万,船千艘?”
原文是这样的:时和州西南民寨,次第铲平,而城中乏粮,元璋与诸将谋渡江,无舟楫。有赵普胜、俞通海者,拥众万馀,船万艘,据巢湖,结水寨,与庐州左君弼有隙,惧为所袭……
李默坦然答道:“各位老师,你们应当知道两本资治通鉴的区别,《续资治通鉴》虽然记载了不少史实,不过与前者相比,它叙事不清晰,语言散乱。按理说古文越往后越好理解,越容易读懂。但因为语言绫乱,虽是清朝人写的,还不及《史记》容易让人懂,里面也有许多错误。”
这段背景是朱元璋已经在和州打下了一片基业。
提起朱元璋,则会想到他杀功臣,杀大臣,不知道杀了几万官员,往往疏忽了朱元璋爱民。杀功臣,确实是为了他的子孙,即便李世民,也担心儿子压不住李绩,说了一句,儿子,我将李绩放到外地,如他有怨言就将他杀掉,没有怨言立即提拨他,他则会感谢你,忠心你。
沾到皇位,确实说不清了。
但杀官员,主要是为了反贪,所以明朝才出现一件怪事,人皮登闻鼓,只要官员【创建和谐家园】五两银子,立即杀掉扒皮,做成登闻鼓放在县衙前,让百姓击鼓鸣冤。
朱元璋做得太暴烈,效果也不好,官员薪酬少,又高度集权,官员手中有着很大的权利,如何不贪?结果是杀得越多,贪官也越来越多。
当然,也不能怪朱元璋,他毕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并且已经做得不错了。自古以来由南向北,统一国家的只有他才做到了,真正驱除鞑虏也只有他才做到了。杨坚也不行,他是胎里生,用“道心种魔【创建和谐家园】”从鲜卑政权里胎生出来的。孙蒋二人更不行,军事才能不足,又没有能力将派系问题解决,甚至还没有安定国家,内部就出现严重【创建和谐家园】。
和州是鱼米之乡,可那时朱元璋手中将士已经不少了,以他的性格,又不想危害百姓,为了三军供给,只好将眼光转向了江南,想渡江,一个船就难住了。
左君弼、赵普胜、李普胜原先都是弥勒教主彭莹玉的门徒,赵李二人还是师兄。彭和尚被杀后,左君弼据庐州力量最强,赵李二人、以及其他的一些英雄好汉如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俞廷玉、俞通海父子,赵伯仲、赵庸、叶升、桑世杰、华高,以巢湖为中心,活运在巢湖到裕溪口一带,也包括李默家乡曹镇。
左君弼派使招降这些人,当然,大伙不乐意了。左君弼于是发兵相攻,廖永安数次迎战,皆败,连巢湖大本营都被左君弼占据。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才被迫打算依附朱元璋。
先是廖永安派韩成面见朱元璋,后是俞廷玉派其子俞通海面见朱元璋。
确实那时朱元璋在和州做得不错,名声也好,最少比被迫投降左君弼强吧。
大家带船带人投奔朱元璋,到了曹河的后河,也就是李默家的北面,不远,只有五六里路,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不是下长江,而是去和州,河道皆不大。
元兵用大型楼船将马场河等渡口扼守住,只有一条小河到达和阳,但干涸了……也有可能本身就很浅。这时候很危险了,一恐元军察觉来袭,更恐左君弼乘胜追来。
本来赵普胜也有些看不起朱元璋,毕竟当时朱元璋只是一股中等力量,远不及陈友谅、张献诚等人,情况又不大好,于是将属于他的兵马带着,顺曹HN下,投奔陈友谅。谁知他前面一走,后面天降大雨,朱元璋立即派使将这群人接到和州。
但是《续资治通鉴》写得极其凌乱,往往事件多了,大家就读不清楚,错误更多。
比如原文,万余人,万艘船,难道一人一艘船?难道是李默家那个小幺盆?
这些都是在大江大河大湖里活动的船,更是朱元璋用来渡江的战船,怎能小?
况且这群人是干什么的,好听的说法是一群结水寨反抗元朝的义军,不好听的说法就是一群水匪,如何能筹得一万艘战船?
李默前世看到这里时,于是考证了一下。放在作文里,当然不能引用原文里的错误数据。
“这才是更接近真实历史的说法,但我那是小考的作文,时间有限,篇幅有限,只好草草写了,若是再给我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幅篇,加上一千五百字,将一些细节描写出来,略略添加一些修辞,那篇作文才能更丰满。没有办法,只好写成那样。”
这是事实。确实,因为篇幅有限,原先的作文略有些挤……但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年龄啊!
几个老师苦笑,草草写了,都写成那样……不是你写成那样,是你想要搞成那样。
“为什么你选择如此一个吃力的写法?”
“题目是我的家乡,那写什么呢,田,农民,土地,庄稼,都写烂掉了,因此我当时有意选择了一个新颖的写法,将历史与现实猱合起来,然后就有了那篇《守护》。”
“那你能不能将它扩写一下。”
李默无奈,确实那篇作文写得过于老成,多少会让人生疑。
那就写吧。
他将英语稿纸收起来,重新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一边想一边写,用行书写的,没有“草”,虽是行书,勉强也能称为工整。
李广平夫妇听说家里来了客人,也从田头赶了回来。
听说县里的老师在考儿子,立即张罗着重新给几个老师递烟沏茶倒水。这一写就是三个来小时,所以李默怀念电脑呢。
即便行书,一分钟能写十几个字?但以他的手速,若是用电脑码字,一分钟能码一百多个字。当然,写文章不可能一分钟能码一百多个字,还要想的。算是他速度快了,三个多小时,才勉强写出两千九百来字。若是草书,只写给自己看的,又会更多。改成了楷书,甚至两千个字都弄不出来。但这一扩充,这篇文章更加有阅读价值。
还怀疑吗?这可是当着大家面写的。
几个老师看着这篇扩充后的新“作文”,又滋滋地吸冷气。
不要说李默只是一个小孩子,换作他们来,也未必能写得出来。
扩充后果然不一样,更细腻更丰满,特别是历史与现实时不时地交错着,那种时空转换,那种人文气息,那种“酸骚感”……酸文人,骚客,所以说是酸骚感,都让他们怀疑自己所看到的不是真的,它应当出自一个穿着长袍,古风凛然的中年文人之手。
张干事看着他们的表情,心中只是一个劲的笑。
也轮到你们震撼了。
一个老师反递烟给李广平,说:“广平同志,我们今天来是这样的……”
他说出他们一行的来意,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李默立即将志愿改掉,改C县中。
天才啊,要抢了。
而且开出一些优厚的条件,李默进了县中后,所有学杂费一律免掉,并且保证让县中的老师对李默重点载培。
李默也有些蒙,现在就出现了免学费的说法吗?
这只是小考哎,前世自己听说过高考各个高校抢人的,但小考就开始抢生源了吗?你们这几个老师,要搞那一样哉?
------------
第五十八章 动心
李广平看着儿子,在他心中,市中肯定比县中好,可几个老师一句重点培养,也让他犹豫不决。
李默没有作声。
一个老师又劝:“李默同学,到县中更近,来回也方便,但到市中则更远了,来回不方便,你是小天才,应当懂的,这一条你也要考虑。”
“老师,让我好好想一想。”李默说。
其实他们所说的这三条,皆不能让李默动心。
论教学质量,市中与县中对李默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他的学习方式与其他学生是两样的。但就是不能去镇中与乡中,上中学了,孩子又长大了几岁,打架闹事现象比小学好多了。
不过总体环境还是很乱的,特别李默想学一学乐理知识,那更不可能。
县城到曹镇六十里,所以李默在乡下折腾,县城里面的人还不知道,一是现在的信息闭塞,二就是太远。巢市离曹镇有七十多里,并且还要经过一大段山路。但反正是做长途汽车了,又有什么区别?
免掉学杂费,李默更不稀罕。
前世李默读初中时十分艰苦,正好家里积攒了一些财产,一场大水到来,财产糟蹋了一半,至少房屋全被冲垮,秋收也没有了。因此李默上初中寄读时,每一个星期从家里带上一罐虾子烧黄豆,里面又放上一些辣椒酱、豆腐干,还有大量盐,比咸菜还要咸,不咸不行,得吃上五六天呢。这种超级的虾子烧黄豆,再用饭票从食堂里偶尔买一回菜,便成了李默读初中时的主要伙食。为什么要有一个寄读呢,因为有一个晚自习,离家又有三里地,晚自习结束后,已经没办法回家。
到了县中或市中,开销更大。
县中与市中就是有宿舍,李默也不会住,要租房子,当然,现在房租也便宜,自己也不要多大的房子,一个月两三块钱就够了,但也是钱。
到了县中或市中,不可能从家里背米到食堂换饭票,什么都要买,现在物价低,但一天的伙食费也得要三四毛钱。
来回的车费,学校其他的支出,比如举办一些活动,购买复习资料等等。
自己身体不大好,小病小灾的以后还会有,到了城市里,看病更贵。
反正怎么节省,一年两个学期也得要一百二十三块钱。
换成前世的李家,无论自己考再多的分数,仅凭借这个支出,也别想进县中与市中了。所以李默前年急着让父亲种了一亩四分地大棚蔬菜,不迅速将经济扭转过来,马上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其实对于现在的李家,这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能承受得起了。
相比于这些支出,还在乎学杂费?
重点培养不是帮助,而是起了反作用。
以李默成熟的思维能力,前世所学来的知识,即便没有重点培养,只要他不写东西,而是专心学习,在中学的成绩依然会高得怕人,即便那些超级学霸,继续统统压在身下。但学生时代学习是干什么的?考大学,考大学又是干什么的?可以找一份好工作,或者利用所学来的知识从政经商。从政,以李默性质是别想了,经商或找好工作其实就是赚钱,养家糊口。那为什么不写东西,从现在就赚钱?
一旦老师盯上了自己,是好心,重点培养了,自己还能不能写东西,甚至学音乐都别想了,学音乐对考大学有帮助作用吗?
“也行,”几个老师做梦也没有想到李默一眨眼功夫,想了这么多心思。
一人又好奇地问:“你不想问一问你考了多少分?”
“二百六十分以上吧,应当在全县前十名之内。”李默淡定地答了一句。
你们都来抢人了,名次还会差吗?
啪!
李广平在他脑袋上打了一下:“小默,胡说什么,不能骄傲。”
“别,别,广平同志,他这个脑袋你真的不能打,”有一个老师心痛地说,李默不仅是你家的孩子,弄不好以后就是县里的骄傲,这一巴掌下去,得打死多少脑细胞啦:“广平同志,教育孩子可以,有的地方真的不能乱打,特别是这个头部。他成绩好就是这个头部脑细胞发达……”
然后说了一大顿道理,李广平也不大听得懂,但生生将他吓得脸上出现懊悔之色,儿子从小到大,自己在脑袋上打了多少回?若是不打,是不是更聪明?
李母问:“老师,考了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