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老婆认了这个干儿子,他也十分喜欢,其实李默将这个卖萌机灵劲在鸠城使出来,即便他的舅公,也会转变态度。但因为李默率先就抗拒了,那什么也不要说了。
黄阿姨叫黄小月,黄小月认李默为干儿子,是想帮助李默。
但如何帮助呢?学习成绩都这么好了,没办法帮助学习了。
或者物质上的帮助,如替李默置办几件新衣服,但通过交谈,别看李默人小鬼大,实际性格是外柔内刚,如果让这个早熟的干儿子产生什么不好的联想,反而是弄巧成拙。
乐烝罩想得有点儿多,不过他真的帮助了,多少会给李默带来一些负担,那怕是他这个收音机。
李默迟疑一下,说:“干爹,干娘,这样吧,我正在写一本书,一共有三部,以后文字版费的一半,送给娟儿妹妹,静儿妹妹与男儿妹妹。”版权费还包括影像、游戏、漫画等,不过后面几者可能牵连太多,人是会变的,万一以后向不好的方向变掉,就扯不清楚了。不是多疑,这些情况真的不少,说清楚了,反而扼杀了反目成仇的可能。
“你还写什么书?”黄小月笑了。
“真的,可能会有不少钱呢。”
“好吧,希望它能替你挣不少钱。”
乐烝罩也是笑,又说:“你想改变你家贫困的状况,用心是好的,不过现在得努力学习,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尽管你聪明,若是精力分得太散,以后必然会影响你的成绩。”
这可是金玉良言,若不是李默是重生的,真的会影响到学习。
几个人跟着汽车回去。
九户人家一起围了过来,还真有人眼睛红红的,恐怕从昨天晚上一夜都没有睡好。
不但九户人家,因为在塘湾村分的,塘湾村许多人也涌了过来,看他们分钱。
这个账说好算也好算,将所有费用,包括车费、香烟费、这次的篮子费以及其他费用扣除了,余下则是各家所得。
说难算也难算,因为各种蔬菜价格不同,各家各户产量又不同,并且不同蔬菜又有不同的产量,必须要公平地分清楚。
所以李默当时说要李强当会计。
不过真算起来,也能算得清楚的。
李强算好了账,开始分钱,李广平家的最多,分到了五百二十几块钱。真眼红了,有的人眼里都差一点喷火了。就像李默算的那个账,李广平如果种双季稻,将农业税农药化肥扣除掉,一年毛净得不过三千多斤稻谷,三百来块钱!当真不吃不喝【创建和谐家园】?而且不是一次所得,后面还有呢,还不知道得摘多少次。
------------
第四十七章 弟弟(上)
六斤分别带着银保与于得财去了两次石头城。
轮流着随六斤去石头城,能相互监督,省得两三个人联合起来,将其他几户人家所得贪了,先小人后君子,最少比后来撕破脸皮强。
也必须两个人前去,现在司机可是一个高贵的职业,他能起早开着汽车来替大家装货,就算是很不错了,还指望他能在边上搬上搬下?
此外,大家都想去大城市见见世面,像石头城边上的长江大桥,百看不厌。往往城里发生的一件小事,就让他们回来说半天,也不能嘲笑他们,城里人偶尔去农村一次,不管是落后的还是稀罕的,同样会让他们感到稀奇。
实际比李默想得要好,石头城是省城,干部多。还有一些关系不错的兄弟单位要发放福利。此外,石头城有好几个星级饭店,有的饭店还会招待外宾。这三个群体都是要照顾的。
流通到菜市场的反季蔬菜就更少了,往往快成了一个传说,知道有反季蔬菜卖,可许多人连影子都没有看到。这种情况下,不提李默与他干娘的作用,结账也不会有麻烦了。
李家分了三次钱,李广平立即将贷款偿还。不能欠人家的钱,那怕是公家的钱!好吧,他这种心态让后来的那些创业者何以情堪?
但就是还了贷款,李家手中又重新有了许多现金,那怕不钓黑鱼,李家经济也变得宽松。
不过李广平渐渐愁眉苦脸起来。
油菜渐渐黄了,外婆也回去了,马上他就要头痛了。
不提油菜吧,一个大棚蔬菜就将自己与母亲拖了下去。它产量高,生长期长,收获期也长,因此还得继续施肥、浇灌,一样都少不了。而且大家现在都很穷,有的人偷鸡摸狗偷电线,也偷菜,别看几户联起手看守,若是不派人夜里过来看护,弄不好一夜过来,就让人偷掉好几百斤菜。甚至白天也要看着,有的熊孩子嘴馋,会跑到大棚里偷摘黄瓜与西红柿吃。吃就吃吧,弄不好这些熊孩子还在里面乱来。
这是蔬菜的,油菜活也不轻松。
它要一株株地割倒,好几亩田油菜,得有多少株。
割倒后晒干,还要将它抱到油布上,用连杆耙将菜籽慢慢打下来,再用筛子筛去籽壳。然后晒干它,扬去灰尘,运到粮站换钱换化肥交农药税,或运到榨油厂换油票。
还没有结束,不种早稻了,但田地得犁出来耙平,灌水浸泡。妻子快临盆了,不能干活了,就是这些活,也够自己与母亲喝上一壶了。
李默说道:“爸,请人吧。”
“上哪儿请人,那家不忙?”
“爸,只要你请人,就会有人过来帮忙。”
“你说得轻巧。”
“爸,你再想。”
“你是说大棚蔬菜……?但是我家的技术。”
李默的技术就是李家的技术,而且石头城哪边的关系,全部是李默打通的。
“爸,公社领导都关注了,我们还能不能敝帚自珍?而且是乡里乡亲的,求上门,能不能不同意?”
“人一多,准得乱。”大道理李广平说不出,不过质朴的道理他还是能明白的。李默精心地挑选这九户人家,一是对李家不错,二是相互之间没有恶劣的冲突。不过将整个塘湾老生产队几十户人家拢在一起,矛盾就多了。即便李实布,还与几家人闹疙瘩呢。
“爸,乱就乱呗,反正用不着你操心,操心的是李实布李强,甚至是大队与公社的领导,你还想带这个头啊?今年罢了,到了下半年,大家都学会了这种技术,你还能有什么话语权?也不能带这个头,要这个面子,我家赚了钱,得到了实在的好处,这才是真格的。”
也不是不能要这个面子。
在农村想要话语权,不是凭借能干的,除非你真的能干到极点,李广平肯定不行了。
不行,那只能凭借兄弟多与拳头大,李广平更不行。
另外,几年后市场经济开始,到时候也不用去石头城了,会有许多菜贩子主动找上门,没有石头城蔬菜局这层关系联系,政策再变得宽松,互助组失去了意义。也不用各自的矛盾,即便没有矛盾,自己儿也散掉了。
但不是没有好处,去年是李默的带领提议,也是李默的技术,更是李默打通了苏省哪边的门路。不过没有看到收获前,大家都担着风险的,皆属于创始人。
今年则不同,其他人是看到好处的,是属于来捡便宜的来沾光的。
无疑到时候会领李家的情义,最少不敢明目张胆地对李家持强凌弱,更不会象三丫子所说的那样,你家幸亏李大富搬到曹镇来,才变好的。也许是变好了,但受了多少窝囊气。
外部环境多少会改善,家里收入也高了,一家人吵嘴的现象同样也会自动减少。
可能是有点儿不公平,但上哪儿找绝对性公平?
李广平还是有些不甘。
李默又说道:“爸,这是临时之策,钓黑鱼甲鱼是从水里刨出来的,大棚蔬菜里从泥里抠出来的,虽挣了钱,但是极辛苦的钱。只不过我想出这几种方法,让家里临时过渡一下。只要两三年,两三年……”
“小默,你说那个养猪万元户,怎么可能挣一万块钱。”李广平忽然问。
想一想自己挣这个钱吧,不少了,也满足了,可挣得多辛苦啊。
“爸,人家可能是丘陵地带,有足够的面积养猪,养很多猪,另外又可以上山砍草回来,搭配一些饲料,就可以养很多猪了。养一头猪挣不了几个钱,十头呢,一百头呢,两百头呢。这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们这里也没有多少水啊。”
曹镇是鱼米之乡,人烟比较稠密,因此人均土地资源与水面资源十分有限,但李广平可不是指这个。
“爸,过两三年你就知道了,现在你想着法子让我说,我说了,挣不到还是挣不到,能挣到一分钱也不会少,反而乱了心。难道现在这样,你还不满足吗?”
李广平听了儿子的劝,请乡亲们帮忙。
果然。
非是大家眼皮子浅,而是见识有限,别人不成功,自己真不敢做啊。
花了两天时间将油菜割掉,晒干好,又请人花了两天,将菜籽打下来。至于耕田,反正是中稻,不那么着急了。
到了李默弟弟出生的时候。
这时,有不少地方在孩子出生时是请接生婆接生的,偶尔就发生了不好的事。
李广平做得不错,喊来了陈医生接生。生孩子,人命关天的大事,如果再有什么男女之嫌,那不叫思想格调低下,而是叫愚昧。
外婆也赶了过来。
舅舅家的早稻载了下去,女婿家还在忙着呢,况且女儿要生孩子。
一大家子紧张地盯着房间,李默坐在门坎上,脸上表情有点儿复杂,有些喜,有些忧。
------------
第四十八章 弟弟(下)
前世的李家肯定不如现在的李家,李广平一没有种植大棚蔬菜,二没有钓黑鱼甲鱼,而且也搬了新家,这意味着多少欠下一些债务。责任到户了,如李默算的那些账,都要许多花销的。
李广平夫妇一商议,就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准备将孩子打掉,李母到去了巢市医院做了人流手术。但没曾想到她怀的是双胞胎,流掉了一个,还有一个,奇迹般地出生了。
结果家里的生活也渐渐变好起来,因此李广平夫妻二人越想越惭愧,李默掉到坑里了。读书多的人就会感到这故事有些熟悉,郑庄公杀共叔段!
夫子在《春秋》开篇就记叙了这件事,他不是八卦,而是通过这件事讲君臣、讲母子、讲兄弟、讲忠、讲孝、讲悌。
但事情很仿佛。
姜氏生郑庄公时难产,吃了许多苦头,于是不喜郑庄公,而是喜欢次子共叔段,这个偏心估计很严重了,不然郑庄公不会说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郑庄公即位后有意纵容共叔段,导致共叔段谋反,然后将弟弟杀死,又将母亲囚禁起来。后来后悔,不管爱不爱,没有姜氏,那来的他。在颖考叔的劝说下,筑地宫母子相见,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公”的乐估计是真的,姜的乐则很是勉强了。
李默没有郑庄公那样雄才大略,也不会做出那种偏激的事,就像这两年,他一直在化解着不利于李家的种种消极因素。
李默弟弟也没有那么桀骜不驯。
但弟弟出生了,李默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不安。
他在想,这一世……其实就是这一两年,父亲不会因为弟弟的出世,对自己野蛮的教育变本加利吧。
实际这近两年,李默与前世相比,要好得多了。去年他考少了一分,挨了一大巴掌,有点重,但现在农村有几个家长不打孩子的。特别去年认了城里的干娘后,李广平罕打儿子了,即便打,力气也不大。
然而李默心中真有阴影啊。为什么推出大棚蔬菜,再等两年,这个大棚蔬菜还重要吗?主要就是想使家里迅速变好,想使家里迅速变好,自己就会少挨揍……敢情是这个,还真是这个。
一会儿,屋子里传来婴儿的哭声。
弟弟出生了,李默跑进去看,随后拍脑门子。
想起来了,因为自己的改变,母亲没有做流产,所以母亲生下了双胞胎。
问题是两个皱巴巴的小人儿,那一个是自己的弟弟?
奶奶说:“小默子,端面去。”
曹镇八十年的风俗习惯,家中生小孩子,要煮面条,端给邻居吃,面条长,孩子长命百岁,大伙长命百岁。
从这时,李默虚九岁了,前世的事记得比较清楚。
那时候因为家中困难,端的面长只是素面,放一点猪油、盐与酱油,然后什么也没有了,甚至都没有洒葱花。
现在情况不同了,家里还刻意杀了一只老母鸡,奶奶在厨房里将鸡分开,然后放在碗里,一家一碗老母鸡汤面。
来到李大富家,李大富看着面条,有些厌恶地说:“现在笑嘻嘻,将来有的哭吧。”
这可是生孩子哎,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吧。
但真的正常,若是继续发展下去,不是用嘴,而是动手。
李默阴阴地说:“大伯,是啊,如果政策紧,我家哭,李实布李强家哭,大队领导公社领导也会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