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档一九七八》-第2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一阶段,是以用为主,以学为辅,但不能不学。我再说前面的阶段,是以学习为主,但学的这些知识,是为了将来应用的,然而有的学生读书读成了书呆子,一个高中生,说不定连一个简单的电线都不会安装。这种人也许学习好,但走上社会,往往不会有很大的出息。除非他们呆在各个学校当教师。这一阶段,我认为是以学习为主,但适当地教育孩子会学会用,至少有一些动手能力。”

      “你还有理了,”黄阿姨笑了起来。

      她也没多想。

      实际越往后中国教育难度越高,初中的能当人家高中的,高中的能当人家大学的。

      但有一个性质是一样,都是为了培养精英,余下的学生则成了牺牲品。

      不同之处,人家做得更明显,直接用放鸭子方式上课,成材的自己努力,重点培养,不成材的也不管你。在中国,即便不成材,老师也用种种手段逼着你将学习成绩跟上来。

      可人家也不落后,虽然在学习上管得松,却重视培养动手能力,至少那些不成材的学生也不会沦落成为书呆子,文不能测字,武不能舂米。

      不能说那一种方式更好吧,各有优点,各有缺点。中国科技水平跟上去后,顶尖的科学家也越来越多,与诺贝尔奖无关,红色政权,黄色人种,凭借这两条,也不会有多少人获得诺贝尔奖了,如袁隆平。颁了,给几个汉奸叛徒颁了和平奖。直到中国真正强大之后,才捞了一个文学奖与医学奖。

      “干娘,放心吧,我成绩一直很好的,去年三门课期末考试,考了二百九十六分。最少小考时,我能保证在全镇十几所小学中,能考上第一名。”

      “要努力做全县的第一名。”张局长在边上打着趣。

      “全县第一名,有点难唉。”

      大伙哈哈一乐,包岭县不大,但人口不少,学生同样也不会少。想在全县小考里拿第一名,不仅要成绩好,也要一定的运气了。

      开始说正事。

      六斤将几种蔬菜样品搬过来。

      七样蔬菜,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主要就是这四样,余下还有三样,丝瓜、缸豆与瓠子,这三样种得都不多,特别是缸豆。

      但搭配起来则颇为可观,否则只两三样蔬菜,不会吸引人。

      关于这一点,去年李默也再三说明过,还举了一个例子,就像炒青菜一样,油与盐用得少,但不能不用。

      这才是农历二月末,这些水灵灵的蔬菜摆上来,多诱人哪。

      张局长说:“好,好……就是少了。”

      弄不好也是政绩,但种植的人只有九户人家,他还刻意问了面积,不足九亩地,换成标准亩也不足十五亩。

      石头城这么大,一人分一两就没了,甚至连一两都分不到。

      双方谈价格,主要就是蔬菜局定价,看李默与六斤子能不能接受。

      商议了一会,张局长给了价,西红柿与缸豆是四毛钱一斤,黄瓜与瓠子是三毛钱一斤,余下的都是三毛五。

      “李默,你看行不行?”黄阿姨问。

      “干娘,你还能让我吃亏吗。”

      黄阿姨将六斤与李默带回家吃饭,这次李默的“二干爹”回家了,也是一个斯文的中年人,姓乐,叫乐烝罩,来自《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李默看过《诗经》,但不会有这么好记性。

      是一个小厂的技术员。

      黄阿姨问:“小默,你对价格不满意?”

      “还行吧,毕竟是新事物,很难给它定价。”

      “你就美的么,工人辛辛苦苦上班一天,才一块多钱,一斤蔬菜就三四毛了。”

      那好相比吗?

      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即便是干娘,李默也没有办法说得通的。

      然而六斤很开心,一路上说了好几次:“真的三四毛钱一斤呢。”

      好吧,可怜的孩子,恐怕长那么大,也没有见过几千块钱。

      实际,这个价格真心地说,略有些偏低了。前世反季蔬菜价格李默记得不是很清楚,但与几年后的价格相比,整相差了两半倍,最便宜的批发价,也有七八毛钱一斤了。虽然物价在上涨,但不能只隔了五六年,就上涨了两倍三倍?当然,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干娘的面子上,这也是蔬菜局给出的最高价格。

      两人带着具体的价格返回曹镇。

      也不能怪黄阿姨隐隐地嗔怪李默贪心不足,听到这个价格,几户人家一起乐疯掉了。

      三四毛钱一斤,半斤肉钱呢,大胖头鱼(鳙鱼)一斤才三毛钱。

      李强立即找到公社,价格也谈好了,望领导们给我们找一辆汽车。

      也不能说领导只拿工资不干活,他们就像老师一样,坏学生就不管了,好学生还是会管的。

      听说后立即跑到镇上,整个曹镇也没有几辆汽车。

      车费钱得给的,也不贵,两百块钱,还是一辆五吨大卡。

      九户人家从下午就开始摘菜、装筐。

      李默记得前世A县哪边的大多数蔬菜是用尼龙丝网袋装的,那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损伤。后来一些娇贵的蔬菜,则用塑料筐了,小贩子交了押金,卖完后用筐子去换押金。

      网袋不可取,塑料筐成本太高。因此从去年起就陆续准备了许多篾筐,运到石头城各单位,第二趟过来时,将第一趟卖完蔬菜的筐子取回来,有七八百个篾筐就足够周转了。

      李实布还要去陈村借船。

      塘湾两条木船,载重量大约在四吨,不够用,必须借一条船来。然后将一筐筐菜挑上船,到了子夜,大家撑着船出发。

      家家户户余下的人都出来相送,但估计他们回去后,也睡不着了。不要小看了这三船菜,好几千块钱呢。

      ------------

      第四十六章 还以明珠

      三艘船来到公路边的人民桥下,还要从船上挑上岸,再搬到汽车上。但九个劳力干活,速度也快。略有些超载,大约装了一万一千斤蔬菜,不过这时还没有乱罚款现象。

      担心的也不是乱罚款。

      第一趟,李默请假跟过去了,还有李实布、李强与六斤。副驾驶只能坐两人,六斤只好坐在李强大腿上,李默只好坐在李实布大腿上。

      挤得可怜,不过暂时几年内,不管你多挤,只要你自己能忍受得住,同样也不会有人来找你麻烦。

      来到苏省晚省交界处的乌镇,天才蒙蒙亮。

      两个人将车子拦下,询问情况。

      不能怪人家多事,沾到出省,即便是蔬菜,也有些说不清楚。

      六斤拿出相关证明,李默在边上拿出香烟,一人给了一包烟,不知是香烟的威力,还是证明的威力,两个人手一挥,放行了。

      李默松了一口气,担心的就是这一关,要知道仍有六成农村还是大集体呢。

      到明年又会好些了。

      来到蔬菜局,大家才刚上班。

      李强从汽车上先拿下篮子,能装六七斤菜的小篮子,这是刻意在曹镇买来的。然后向每个篮子里放四五斤蔬菜,每人送一篮子蔬菜。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塑料袋,反正李默没有看到,只好这么做了,篮子也不浪费,以后这些人的家属买菜时还能派上用场。

      不算贿赂,用意也不恶,互惠互利,并不是为了损害国家或他们利益而送的礼。

      人家帮了忙,得表示感谢,这也是中国的国情,否则就是不懂礼了。不能真送香烟哉,再说还有许多女同志呢,于是李默想出了这条办法。

      大伙嘻嘻哈哈地收下,然后派人调向各单位。

      各单位的还得继续送。

      送出了近千斤蔬菜,但也只是这一回了。

      可是有这个见面礼与没这个见面礼,终是两样的。

      李默就隐在后面了,由六斤来操办。

      他又带着李实布,来到一个菜市场观察。

      蔬菜讲究新鲜,调过来了,也很快分配到各个菜市场。

      并没有加多少价,一斤只加了两三分钱,这是计划经济嘛,各单位也不想赚市民的钱……

      也不会亏本,这时候市民想挑剔的啥,那是不可能的,不买没关系,一买还要票,摊到好的就是好的,摊到坏的就是坏的……

      看着这种古怪的现象,李默不知是要哭还是要笑。

      可大伙认为再正常不过。

      这些反季蔬菜摆上来了,有许多人揉眼睛,甚至以为这是玩具呢,不然这个天,那来的黄瓜西红柿?那来的辣椒茄子?那来的丝瓜缸豆瓠子?

      但有许多机灵人,立即涌上去观看。

      是真的哎。

      而且价格不算太贵,若真的卖七八钱一斤,会有人犹豫的,只是三四毛钱一斤,虽贵,但也能想到,这个时季将这些蔬菜种出来,成本一定会很高的,许多人立即购买了。

      其实一车子蔬菜,将送礼的近千斤蔬菜扣除下来,只有一万斤了,分配到各个菜市场,一个菜市场还能摊多点?

      李默与李实布只看了一会功夫,这几百斤蔬菜就被市民抢光了。后面有人闻讯赶过来买,连毛也没得卖。

      李实布叹道:“这可是几毛钱一斤,难道不是钱吗?”

      他这想法有点儿不对。

      首先石头城现在人均月工资能超过三十五块钱,而农村有许多人家往往在为十几块钱头痛呢,收入不同,价值观不同。

      其次这些蔬菜是从他们手中慢慢弄出来的,虽稀奇,也就那么一回事,但放在80年的石头城菜市场,可想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有的人将这些蔬菜买回去后,还请邻居过来参观,然后瞎琢磨,它们是怎么弄出来的,有人说是从岭南哪边调过来的,有人说是从冷库里运出来的,但也不对,上面还有新鲜的蔬菜叶子。

      那就是种出来的,但这时季,怎么能种得出来?

      于是一时间这一万斤反季蔬菜成了这一天石头城最大的谈资。

      到了第二天,连当时晚报记者都惊动了,跑到蔬菜局采访,蔬菜局领导只是含糊地说道,为了造福石头城市民,蔬菜局与各辖管单位联合一部分农民,成立互助组,用了新技术种出来的。

      这样说,政绩就有了。但不能再说得具体,这个技术终不是他们想出来的,况且还隔了一个省。

      李默想法则很简单,市民们哄抢,说明它们的价格定位偏低,但这个理儿,现在真的说不清楚。

      只能说,哄抢了,不会积压,那就不会给各个领导带来压力。

      几人拿了钱,一共三千四百二十几块钱,连李实布拿钱的手都哆嗦起来。

      黄阿姨继续请李实布他们吃饭,当然,不是请李实布他们吃饭,是请干儿子吃饭。就这一回了,下回李默得学习,不可能次次都跟过来。

      李实布几人也知道,但更知道李默干娘的帮助,虽然这些帮助他们没有看到,但能想到,大家为了表示感谢,买了一些水果。

      乐家缺少水果吗?

      然而买什么呢?连李默都不知道。

      乐烝罩也在家中,他从房里拿出一个收音机说:“李默,我听说你们那几个村庄小,又住得分散,连一个广播也没有,但种植大棚蔬菜,需要掌握天气情况的,我便托人买来一个收音机。”

      李实布不知道买什么礼物,乐烝罩同样头痛。

      老婆认了这个干儿子,他也十分喜欢,其实李默将这个卖萌机灵劲在鸠城使出来,即便他的舅公,也会转变态度。但因为李默率先就抗拒了,那什么也不要说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8: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