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档一九七八》-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她家里有一个婆婆,刚刚退休,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很文静,似乎是一个知识分子。

      丈夫也在上班,不过中午没有回来,还有三个女儿,最大的与李默差不多大小。

      现在城市农村都是一个样,家家户户都能生,一生就是好几个孩子。

      有的人家穷,孩子越多越穷。

      “奶奶,”李默冲老太太喊了一声。

      “奶奶”也有些蒙,不过听了儿媳妇介绍后,老太太脸上也立即绽放起笑容:“你就是那个小神童啊?”

      看来干娘以前说过李默的事。

      “好,好,”她又问了李默一些问题。

      李默他前世读了那么多书,虽然门门学问不精,但不可谓不博杂,虽藏了一些拙,也让老太太惊讶了。到是张干事、李强他们脸色正常,因为早惊讶过了。

      “绢儿,静儿,男儿,快过来叫哥哥。”她对三个小孩子说道。

      三个小女孩奶声奶气地叫着哥哥,李默无语,好了,这趟事办得……不但多了一个干娘,一个奶奶,还多了三个妹妹。

      不过老太太普通话真的很好,李默分明听出“男”,不是“兰”。

      看来她家也想要一个孙子。

      但想要孙子,自己这个干娘还得要抓紧啊,再晚几年,想生都没有机会生了。

      “默儿,你还学了英语?”

      “奶奶,就是在家里自学的,能简单地看写,听读就不行了。”

      “你以后想出国?”

      现在高考时也考英语,不过分数比较低,与高考无关了。也不能将李默当成七岁的小孩子看待,既然是媳妇认的干儿子,她问得就有些深入乡随俗。

      “奶奶,你指简单地出国,还是指留学,还是指【创建和谐家园】?”

      老太太也有些蒙,问:“有什么区别吗?”

      “若是简单地出国,我以后可能会出国的。但是留学,我不会。”

      “那与【创建和谐家园】有什么关系?”

      “奶奶,我听到消息,说派出一些大学生到外国留学。”

      “是有这么一回事。”

      “他们多半不会回来了。”

      “为什么?”不但她问,黄阿姨也奇怪了。自去年七月,上面就派了五十二名中青年学者去美国留学,今年留学的人数更多。但用意是让他们学有所成,回来后报效国家的。而且总设计师的夫子在白宫亲自将这五十二个人喊过去说了一句:国家派你们来不容易,你们学成后要回国,你们要是不回去的话,总设计师要着急的。

      为什么说不容易,想一想这时候国家多穷吧,外汇多可怜吧。

      “奶奶,干娘,我为了说服大家,曾用了宋朝收入与现在农村收入对比,结果与古代悬差了不知多少倍,况且一些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虽然我在封闭的农村,但心中猜想,两边的收入一定非常大。”

      “美国很富吗?”张干事问。

      不要认为他是一个领导,只是一个公社的小领导,根本就不知道现在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

      第四十章 家国(下)

      “不但富,可能富得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过张干事,我们只是在私下里说一说哦。”

      “李默同学,我知道。”

      不过都懂了,因为收入悬差太大,这些留学生多半不会回来了。

      总设计师也估计一部分人会跑,说了一句话,不怕跑,一百个人跑掉十个人二十个人,还有八十个人。

      但比他想的还要糟糕。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公费与私费出国留学生能统计出来的,达到一百四十万,回来的只有四十万。看似比例不小,但要扣除一部分纯粹镀金的,一部分在外国混不下去的,还有后来看到国家变好,机会多才回来的。将这三类人扣除,余下的还有多少人?

      特别是这几年,那些拿着国家可怜的外汇,公费出国留学的留学生们,也有不少人没有回来。当然,也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还有一些人心怀着国家是回来了,替国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这些人真不回来,良心则是被狗吃掉了,默儿,你以后不能学他们。”

      “不会,没有国就没有家,一忠二孝是道德的最基本标准。就像我父母,有时候是打我,难道我就恨他们吗?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况且还有生养之恩呢。”

      说是说,做到的人就不多了,特别眼下两国差距之大,只要看到了,甚至有人会以为一百年中国也追赶不上灯塔国。

      但以李家这种别扭的又臭又硬的性格,说它好吧,真的很难,但确实很难与背叛国家产生联系。

      黄阿姨听了两回,问:“李默,你爸经常打你吗?”

      “打,”李实布立即做了证明。

      这才回归了主题,英语、留学、【创建和谐家园】的什么,他听不懂啊。

      “是经常打,但也要理解,主要还是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

      “你还懂得什么夫妻,”黄阿姨不由又笑了,一笑两个小酒窝,李默夸她美丽,长相确实很漂亮。

      “干娘,别看我小,也懂的,但这夫妻不是夫妻,而是指一家,一家人穷了,矛盾就多了。”

      还有两个背景,现在孩子多,不稀罕,特别是农村人,家暴教育是很正常的。也不是李默一家,许多人家都有这情况,只是轻重不同。

      一穷二多三不识字,算是时代的产物。

      李家搬到李庄,看似离镇上近,实际环境是恶劣了,时不时受一些气,性格也多少会有些扭曲……原因还有很多。

      父母婚姻也是时代的产物,母亲年青时心中的不平,也是家庭不和睦的原因之一。但李默又不说,你们离婚吧,做子女的能说这样的话吗?也不敢说哉,那还不得活活揍死。好了,他们吵到老打到老,感情越打越好了,但不知道做子女的,活在多少惊涛赅浪中了。也不是不识字,情商捉急,也是一个因素。

      弟弟意外的降临……

      李默读书确实有天赋,想一想大半学期连教课书都没有了,还能时不时考一个一百分,大多数时候占据着班上的第一名,天赋差不差?父亲因为不识字,一生想如何,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又不能怪奶奶,奶奶一个寡妇人家将他们拉扯大了就很不容易了。索性像弟弟妹妹没有读书天赋也罢了,有天赋,老子供养你读书,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他就从来没有问过李默因为岁数小,上学时被打成什么样子,更不去想李默成绩下降的原因。反正一下降,就开扁。他还以为自己是严格要求呢。

      数条原因,终于形成了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否则,以李默的天赋,不敢说北大清华,一般的重点大学还是不存在问题的。

      当然,父亲也有让人尊敬的一面,勤劳,肯吃苦,吃苦到让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有骨气……但李默还是不想家中吵啊,更不想自己时不时挨揍。

      这诸多因素中,贫穷是主要原因。所以李默拼命地想迅速使家庭变好,家境渐渐转好,大半问题都能解决,否则自己依然继续会受到池鱼之殃。

      “怎么办呢?他们还是我的父母,难道以后就不孝吗?国家也是如此,难道因为穷就背叛他吗?而且我相信国家也会越来越好的,只不过稍稍走了一段弯路罢了。”

      可能暂时【创建和谐家园】美国,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但不管怎么富裕,终是有色人种,地位连黑人都不如!

      李默才不想做那受气包。

      老太太问:“那你自学英语干什么?”

      “赚外国人的钱。”

      “有志气。”

      几个人都以为李默仅仅是有志气……

      外国人的钱那么好赚吗?而且李默顶多算是一个十分聪明早熟的孩子,十分聪明早熟是形容,孩子才是核心,也许一个孩子做到李默这地步,罕得不能再罕见了,但终是一个孩子。

      有志气是好事,大家鼓励吧。

      李默也愿意,误会就误会,他也不想多说的。

      吃过饭,张干事代表大伙代表公社,再三表示感谢。

      有蔬菜局的帮忙,又是黄科长的干儿子……终于打听到干娘的官职了,事情办起来很快,甚至局里还调来一辆车子,将几大捆农用薄膜与八代钾肥,一些农药、硼肥送到了长途汽车站。

      在A县汽车站还要倒腾一下,不过李实布力气大,六斤年青力壮,李强也是一个干活人,又搬上了到曹镇的车子。曹镇汽车站不远便是排水的主沟,李实布让六斤在汽车站将这些物资看好,可不是少钱,他与李强带着李默匆匆回去,物资有点多,一千多斤,得撑船过来,用船装回去。

      这与李默无关了。

      李默找到了在田间干活的父母亲,解下手表说:“爸,给你。”

      去年李广平咬咬牙买了一个闹钟,李默也不出门,家里有一个闹钟就足够了。

      但父亲时常晚上出去钓黑鱼钓甲鱼,摸不清楚时间,往往就不敢睡,于是李默将这块手表交给了父亲。

      前世你给我一块表,这一世我给你一块表,望你们以后不要吵吧。

      也许这是冥冥中一次交接,一个结束,一个开始。

      李广平先是不解,奇怪,后是怒。

      “从哪儿弄来的手表!”

      这到不能怪李广平,李广平道德观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在这方面,他给子女带了一个不错的头。

      手表现在多贵哪。

      至少在这两年,李广平想都不敢想它。

      “爸,还记得石头城蔬菜局里那个漂亮的女阿姨吗?”

      在曹镇,大家往往会称呼比父亲小的人为阿姨,不论男女,当然,称叔叔婶婶也可以。

      因此李默在前面缀上了一个女字。

      才过去七天,李广平如何不记得,他说:“记得。”

      李默便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问:“认两个干娘不要紧吧?”

      所谓的干亲戚,也就是两个家庭比较要好,让子女互结一个亲家。那么两家亲上加亲,关系会更亲密。农村还有一个迷信的说法,孩子时常生病,认一个干爸,会改命,那就更慎重了,比如父亲的干儿子,连沈姓都随父亲改姓李了。而且李默若到河港村拜年,第一个得拜干爹干娘的年,其次才拜舅公的年。

      总之,李默这个新干娘,有些不合“手续”。

      李广平也茫然了,农村孩子认干亲的有很多,但认两个干亲的一个也没有,要不要紧呢?

      他就问奶奶:“妈,小默子认两个干亲没关系吧。”

      “有什么关系,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里,还隔着两个省呢。”奶奶说。

      “要摆酒吧。”

      “爸,这是农村的风俗,人家城里面不兴,也不好摆,你去石头城摆酒,或者请人家到我们这边吃酒?”

      “也是,但这表……我们得给什么回礼呢?”李广平又为难了,他一生都不喜欢占人便宜,况且是一块手表。

      “人家家庭情况好,不亚于我大姨夫家,你用什么来回礼?人家稀罕吗?要回也不是你回,等我以后好好读书,有了出息,再回报人家。”

      但李默心中说了一句,可怜的自尊心啊,也不知是说他父亲,还是说他前世的自己。

      ------------

      第四十一章 怕什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材料种子一起买回来了,那就要开始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19: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