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档一九七八》-第2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况且是跨省的。

      想要从中抢出【创建和谐家园】袋钾肥,是何等的困难。

      还有更冷门的硼肥,油菜上也能用到它,大棚蔬菜更是离不开它,只好从石头城想办法。

      以及一些罕见的农药与薄膜,别以为曹镇大,在曹镇连薄膜都买不到。

      有专门的种子,只好根据产量、耐寒力等特征挑选将就了。

      好了,困难又来了,不提跨省吧,虽到了大城市,物资齐全,关键现在买什么都要票,化肥有化肥票,农药有农药票,薄膜可能也有薄膜票,将公社的领导搬到苏省去,也弄不到苏省的票。

      第一次去是考察,回来后各家得商议好,你家种一亩,我家种半亩,合计好总数量后,再计算所需的材料,然后再派人二次去省城,将各个材料买回来,省得浪费。但在第一次考察时,必须打听好,至于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只能到时候看了……

      ------------

      第三十五章 红烧肉(下)

      第三个难题就是市场行情,不是卖多少钱一斤,而是如何卖,不可能一斤斤地在菜市场卖了,还得要卖给各个国营收购单位,这必须要前往石头城摸清楚。若是难度太大,只好退回省城。省城人均月工资最少与石头城相差了五元钱,也意味着手头活动钱少,价格卖不高,价格不高,大家收入必然下降。

      其实技术也是一个难题,毕竟前世李家没有种过。

      虽然李默看到后世许多既科学又先进的种植方法,同样缺少实践经验。不过问题也不大,李默推出来的这种大棚蔬菜,属于早春大棚,难度要低不少。若是隆冬大棚,成本更大,难度也更大。

      李默就更不能说了,一说,大伙准得丧失了所有的信心。

      这个难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有产量还不行,得能卖出来价。

      并且现在蔬菜便宜得怕人,比如大白菜只有两分钱一斤,韭菜芹菜只有三分钱一斤,辣椒黄瓜只有四分钱一斤,茄子西红柿土豆只有五分钱一斤,至于青菜往往五分钱能买一大堆。

      所以后世李默看到许多人在网上怀念这段时光,李默十分地不耻。

      是便宜了,往往城里的蔬菜可能比农村还要便宜。

      但这些蔬菜不是大棚种植出来的,在缺少肥料、种植技术与精心照料下,能有多少产量?卖得这么贱,菜农还有什么活路?

      农产品也是如此,便宜啊,五分钱能买一大袋花生,但看看农民的脸色,十人九人带着菜色!且看李默单薄的,比模特还要苗条的身材!

      往后去好了。

      虽然房地皮大半是搜刮先富起来的农民手中的羊毛,但只是用各种手段诱惑着你买,不是强迫你去买。可遇到奇葩的领导依然会悲催,我不想买房子,我丈母娘也不要求我在城里买房子,所以打算在老家盖房,不行!用无数个手续逼着你去城里买房子,不管你是富是穷,是死是活。

      当然,几户人家可没有这么长远的眼光,他们正为这个蔬菜价担心着。

      李强问:“能卖多少钱一斤?”

      李默想了一想说:“三四毛钱一斤吧。”

      只能这样了,即便四五毛钱一斤,恐怕都不要想。不过就是三四毛钱一斤,还是有许多赚头的,并且大家也不相信。

      “不大可能吧?”李强又问。

      这等于涨了数倍价。

      “老姨,这种季节上市,正是菜荒之时,要么就是各种青菜,那倒是便宜,几分钱能买一大堆,就连过冬的老南瓜、大白菜到时也坏掉了。一旦出现了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不要说石头城这样的大城市,即便放在曹镇,也会卖出高价。”

      “就怕人家到时候不给高价。”李实布问。

      买卖双方都被国营单位把持,买的百姓是弱势群体,卖的百姓也是弱势群体。

      “实布老姨,这个你不用担心,去年我能将甲鱼卖出一块二毛钱一斤,这种早市蔬菜,也会卖出好几毛钱一斤,放心吧,至少我不会坑家里人吧。”

      大家就在心里面算了。

      打算一亩收五千斤吧,这是小亩子,换成曹镇的大亩则是八千多斤,三毛钱一斤吧,一亩田得挣多少钱?

      虽然需要不小的成本,可想来一亩田成本不会超过一千块钱吧。

      这一算,大家都吓着了。

      不说几千块钱了,就是一千块钱,对于各人来说,那怕是在水泥厂上班的于得贵,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其实第一年赚的还是有限,一亩田成本没有一千块钱,也差不多接近这个数字。但到了第二年则好多了,最少薄膜能用上好几年,也不需要治办一些工具,将这些钱省下来,第二年则全是净得的,那时候收入则才变得可观。

      “是红烧肉。”李实布笑逐颜开地说。

      “实布,不要高兴太早了,万一失败了呢。”李广平说。

      “你不相信你儿子,我相信。”

      李母也不高兴了:“广平,你说什么呢,还没有做,就开始乌鸦嘴,难道失败你开心吗。”

      “爸,不看其他,就看妈的肚子,没有十成的把握,我也不敢乱来啊。”

      “小梁,你有喜哪?”李实布问。

      李母才怀了三四个月,不说,外面人暂时看不出来的。

      “有了。”

      这也不是丑事,而且这时候一家养四五个子女的彼彼皆是,也不会有人管,李母大大方方地承认。

      “各位叔伯老婶,六斤大哥,银保大哥,也请你们放心。这只是红烧肉,红烧肉上面还有菜呢。”

      “上面还有什么菜?”银保好奇地问。

      红烧肉对于他来说,就是最顶尖的菜肴了。

      “山珍海味哪,等我长大了,应当本领更大,说不定也会带着大家吃上几顿山珍海味。”

      “哈哈哈。”

      大伙一起大笑,也就同意了,又要说另一件事了。

      九户人家成立互助组,名义是互助组,实际还是多劳多得,不过与责任田不一样,总要有一个人领头安排,还要有会计算账,另外还要有带头销售的人。

      到时候李默肯定亲自上阵了,但他也只是带着大家跑两趟,熟悉了,还得必须交给各人处理。这几个人十分重要,因此一个月得拿出一些钱来补贴。先小人后君子,丑话得讲在前面,否则到时候不是互助组,而是撕逼组。

      “你说怎么办吧?”银保笑着问,但它确实也是一个问题。

      “补贴就按一个月五块钱补贴吧,反正它时间不是太长,前后几个月,吃亏占便宜的不会太计较。组长由实布老姨来当,会计由李强老姨来当,至于销售的人……六斤大哥,还是你来负责吧。”

      李实布块头大,做事比较公正,当组长是没关系的。李强本来就是生产队长,识字,会算账,当会计也是没关系的。不过轮到了六斤,他沉默着不说话。

      李默懂的:“六斤大哥,不是天天有的卖,即便去了石头城,黄蟮也可以照样卖,至少不会比省城价格低,这部分收入还是算你的。”

      那还说什么呢。

      也无奈了,实际六斤也不合格,但没有合适的人选,只好在矮子里选将军。

      李强上报到公社,果然引起公社重视,居然派出张干事亲自陪他们去石头城考察。

      但张干事在汽车站前,看着这几户领头的人……

      他就站在哪里彻底蒙逼了。

      ------------

      第三十六章 一顶一百

      “你们这是儿戏!”张干事最后愤怒道。

      “张干事,这是我们村的小神童,我们村钓黑鱼甲鱼黄蟮,就是他从书上看来的,而且学习成绩特别好,上四年级了,门门课几乎考了一百分。这个大棚蔬菜就是他发起来的,”李强说道。

      “读书聪明,与种蔬菜有什么关系,他这么一点大,就算从娘胎里读书,又能读多少书?”

      李默也头痛,咱们只想挣一个小钱,怎么弄来了一个大神仙。

      也不完全是坏事,这说明公社比他想的还要重视。

      他无奈地解释:“张干事,读书是为了什么?应用它们的知识。会读不行,读多少不行,还得会想会用,为什么大棚蔬菜产量高?”

      张干事哪里知道?

      “知道光合作用吗?植被能将二氧化碳与硫化氢、水转化为自己生长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大棚有塑料薄膜笼罩着,等于与外界产生了局部隔绝,二氧化碳浓度高,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又通过光合作用,转为自己生长所需要的种种营养,因此大棚蔬菜产量比较高。书上没有写塑料薄膜做大棚,但写了光合作用。会想,就想到了。”

      这个……

      张干事确实又蒙住了。

      其实大棚蔬菜高产,还有一个原因,生长期延长,整个收获期能长达三四个月,但这一条李默没有说。

      “我也没有那么聪明,古时候就有了反季蔬菜,大约汉朝就有了,唐太宗征高句丽,回来得晚,那时候没有棉衣,于是冻死了不少士兵,这让唐太宗感到很难过。正好易州司马陈元璹为了拍他的马屁,让百姓于地室蓄炎种植温室蔬菜进献,唐太宗一怒之下,将他罢了官。”

      实际还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唐太宗崇尚节俭,即便不是为了拍马屁,他也不喜这种反季蔬菜。

      另一个例子就是宋仁宗,他下诏将巴蜀的桑树砍掉,以使大家少穿丝绸,恢复节俭的作风,而且他自己确实做到了。不过这种做法是违反市场规律的。

      李默也不会多说,说多了,弄不好会被过度解读,反而成了坏事。

      “有这回事?”

      “不相信,你去看《资治通鉴》。”

      “你能看懂《资治通鉴》?”

      “我还能写英语呢,不相信,我将这张证明翻译成英语,你到石头城拿给会英语的人看看,看我翻译得对不对?”

      李默掏出笔,书写起来。

      不管对不对,看着李默书写着流利的英语,张干事再次蒙逼,结果弄得他稀里糊涂地上了长途汽车。

      蒙逼的还在后面。

      曹镇没有直接到石头城的长途汽车,必须在A县转一下。

      来到石头城,即便张干事也有些拘束,但李默却如鱼得水。

      李默先买了一包烟,说:“六斤大哥,知道为什么水产公司为难你吗?”

      六斤摇了摇头。

      “出门办事,得带一包香烟,但香烟也不是乱买的。特别便宜的不能买,那散了还不如不散。特别贵的也不能买,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想法,两三毛钱三四毛钱一包烟就刚刚好。这是普通人的,一人散一支,若是领导,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能散一支,而是给一包。那么就好办事了。”

      “小默子,不要乱说,”李广平急了,人家干部还站在边上呢。

      李强几个人一起低下头闷笑。

      李默开始表演。

      现在收购蔬菜的单位有很多,多是蔬菜公司的各个经营部,还不是一个经营部,以及各个经营部置立的副食品公司,并且不在一起。石头城就更头痛了,有省里的,有市里的,即便是本地人都未必能搞得清楚。

      李默先行打听蔬菜局在哪里,打算从上往下梳理。乘着公交车,来到蔬菜局门口,李默让其他人在外面等着,包括张干事在内,凭什么人家让你进去?

      李默自己儿溜了进去,门卫也不在意,还以为是单位同事的那家孩子。李默在里面转了转,转到一个大办公室,看到里面有十几个人在开会。这时候会特别多,当领导的一半时间都在开会。

      他闯了进去,先是鞠躬,说:“各位叔叔阿姨好。”

      十几个领导一起莫名其妙,这是那家的孩子?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0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