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档一九七八》-第2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本来是生产队的,现在一起分给了个人,这一分就不齐整了。以后要么买,要么向有的邻居借用。

      特别是李家才搬来没有多久,这是大集体历年来挣的,无疑李家则会少分很多,与欺负人无关,确实就是这个道理,但后面三户邻居比较强势的,借起来方不方便?

      一旦治齐了,又要不少钱。

      再到大型农具与水牛,水牛、掼谷桶、犁、水田耙(一种大型耙具,由镶着许多耙刀的两块长木组成,用来粉碎水田泥块的,不过粉碎泥块的耙具全国有很多种类,不同的地形则会有不同的耙具)、石磙子、水泵、电线等。

      不是不通电吗?

      不通电是指照明电,农业用电是有的,但想通照明电,必须得买来电线,接到各家各户,然后还要安上电表、闸刀、开关、电灯,生产队那有这个钱?就是有,大集体时农民也用不起六七分的一度电。不过两三年后,李庄就通上照明电了。但现在真的有一些地区,连农业用电都没有,是用水车在灌溉的。

      这些必须几户人家共同拥有一份了,但到农忙时,家家户户都会抢着用,李家是“弱势群体”,能不能争过别人?

      因此前世时,李广平气不过,将这些大型农具自家一家置办了,我一家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想不受人家的气,就必须从现在起,准备置办。

      农业用具完了,还有,种子、农药、化肥,这又要不少钱。

      李广平手中是有几个钱,但马上就不够用。

      还有一样李默没有说,那就是母亲有了身孕,明年弟弟四月出生,到时候更需要用钱。

      听着儿子一样一样的数落,李广平唉声叹气。

      “爸,叹什么气,不是有我吗。”

      “你有什么好办法?”

      “大棚蔬菜。”

      “什么蔬菜?”是李广平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大棚。

      “用塑料薄膜盖成一个棚子,在里面种植蔬菜,开春就能吃到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

      “能卖得掉吗?”

      “不但能卖得掉,而且卖得很贵。”其实曹镇上市菜,也就是早蔬菜,同样卖得贵,不过早的有限,价格悬殊也不大。

      “在曹镇肯定卖不掉了,价格便宜不说,大棚蔬菜有棚子,会产生小规模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浓度高……反正种得好,像黄瓜小亩子一亩弄不好也能收上六七千斤,辣椒四五千斤,西红柿五六千斤,茄子六七千斤,折成我们曹镇的大亩子,你算算有多少?”

      实际大棚蔬菜真正亩产量,只要没有大的病害,比李默所说的要高得多。

      现在各方面不成熟,李默只好压着说,说不定就连这个产量也达不到,但肯定比天然载种的蔬菜产量高得多。

      “产量大,曹镇市场也吃不下,必须要往外地调运。实际六斤去省城卖黄蟮,已经开了一个头。”

      “万一卖不掉呢?”

      “爸,城里面人不吃菜吗?”

      “你去年就这样想过?”

      “是啊,我看到政策越来越松,然后就替你算账,算来算去,种水稻还是不划算的,那么种什么呢?便在以前的书上看到一些知识,想到了它。这才换了田。为什么换田,肯定种不了三亩田的大棚蔬菜,一亩园,十亩田,人吃不消,也没有那本钱。但种蔬菜与种水稻是两回事,有肥害、有药害、有虫害,最好每隔一年就换上一次,三年来一个轮换。可以不轮换,可现在技术还达不到。所以必须手中有几亩田轮换,但种植蔬菜地势必须要高亢,难道在低洼的荡田种蔬菜吗?你说我换得对不对?”

      “往外去卖,可我不识字啊。”

      “你识字也不行,还要能说会道。虽很挣钱,麻烦的狠。”

      “麻烦不怕。”

      “麻烦不怕,但不是你能解决的,因此我教大家钓黄蟮,马上就能看到它用途。”

      李广平明白了,说:“还想搞大集体啊。”

      “这与大集体是两回事好不好?明面上可以借助互助组的形式所产生的种种方便,实际是各家各户多劳多得。”

      对于李广平来说,有点绕,不过绕着绕着就绕好了。

      李默做通了父亲的思想工作,站起身找六斤去叫人,请大家吃红烧肉。

      不是塘湾村所有人,这个互助组可是真的互助组,如果相互关系处得不好,以后就是一个【创建和谐家园】烦。

      李默只让六斤子叫了李强二保兄弟两,李实布,银保,纪村的陈篾匠,于得财,请假回家分田的于得贵,这几户都是前世与李家相处得不错的,加上六斤与李家,一共九户人家,人少了力量不足,人多了会乱,刚刚好。也正好,他们家在李家“四亩”附近都有田,能相互照应。

      吃红烧肉啊,一起来了。

      换去年,没有人相信的,但今年个个都相信了。也得从现在就要商议,否则油菜与小麦种下去,再商议就晚了。

      ------------

      第三十四章 红烧肉(上)

      李默先是客气地打了招呼,然后说:“去年我与爸谈话时,曾经用宋朝的人收入与现在的人收入比较了一下,相差了好几倍。”

      “宋朝人岂不是活下去?”六斤问,现在够穷的了,再穷上好几倍,六斤都不敢想象。

      李默不由乐了:“六斤大哥,你想反掉了,不是宋朝人更穷,而是我们更穷,人家人均收入是我们现在的收入好几倍。”

      几个人一起愣住,那可是万恶的封建古代,怎么可能更富呢?

      李默也不多做解释,继续说道:“宋朝一个小炒能卖上十几文钱,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分钱,但上市菜很贵,有人便用方法,让瓠子提前一个月上市,一根瓠子往往能卖一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块钱。”

      这个早瓠子真不算什么。

      如果李默说北宋京城有一个酒楼叫樊楼,吃一顿饭需几百贯钱,折合起来,需现在的人民币好几千块钱,就是这样,到了晚上,五座飞楼坐不虚席,估计大家更不相信。

      “这么贵,有人吃吗?”一起又震惊了。瓠子是农村常见的蔬菜,不值钱,一根不过两三分钱。

      “我说过,人家比我们富,吃的就是上市那个味,真到了瓠子大规模成熟时,又不值钱。”

      “怎么才能提前一个月呢?”李强好奇地问。

      “这就是我要说的红绕肉,其实是一门技术,说不定能让大家几十年内年年受益的技术,它叫大棚蔬菜。”

      李默看史书,只知道宋朝早熟瓠子一根卖过一贯多钱,至于怎么催熟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用这个事例来说服大家。

      他又将与父亲的谈话说了一遍,又说道:“但有许多困难的地方。”

      几年后推广大棚蔬菜没有那么多麻烦了。

      现在就想上大棚蔬菜,无疑会有不少困难。

      首先是成本,现在农产品性价比高,可工业产品性价比极低。不是化肥,而是塑料薄膜,其次就是化肥。想要庄稼变成一枝花,必须肥料来当家。庄稼如此,大棚蔬菜想要长得好,所需的肥料更加惊人,这意味着成本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别看在座的几个人大多数比李家富,那都是固定资产,论现金还未必有李家多。

      钱马上就会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

      李默也有办法。

      大伙按一个手印,上报大队,再由大队上报到公社,成立一个真正的互助组。

      正好这时候政策明朗化,公社急需要树立一个劳动致富的典型,与好心无关。公社里也许有心地不错的干部,但就是有,数量也比大熊猫稀少,反正李默记不得了。

      说坏心,也没有几个,这也是这时代大多数干部的写照。贪就不提了,有什么可贪的?只能看他们是否真正关注民生,或者将百姓当成了鱼肉,两个极端的人都很少。

      可能捞了一些油水,但捞得不多,大多数忙着开会,做表面工作了。

      他们也不想做表面工作,没有真正的现实例子,只好做表面工作,但有了大棚蔬菜,等于有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他们会不会重视?

      并且与贩买贩卖有所不同,这比养猪还要妥当,是真正从泥巴里抠来的钱,至于贩子,现在大家观念里,他们多少有着一些投机性质。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呢?

      若能转过这个弯,都不会发生一亩田产万斤粮的笑话。

      而且大家的要求也不高,希望公社开一个证明,稍稍提供一些贷款,以及化肥上的便利,对于公社来说,是能办到的。

      公社得知,必会一拍即合,马上同意。

      有了贷款,再稍稍向亲戚们借一些钱,成本问题立即解决。

      李广平听明白了,为什么需要互助组,仅凭借这一条,他自己就办不到,得要李强李实布出面。

      岂止如此。

      比如运输,连运输都是问题,这时候肯定没有个体户在开运货的汽车,如果没有公社,就是这一条也会让大家头痛了,不过有了公社出面,它连是一个问题都谈不上。

      便利之处还有很多的呢,特别是在这个政策没有完全放开之时。

      接下来就是种子问题,蔬菜种子是有的,可暂时没有适宜大棚种植的蔬菜种子。

      其实就是这个种子将李默困住了,否则种上几年杂交西瓜,他的稿费也差不多到手了,也不用麻烦的搞东搞西。但是杂交西瓜还有好几年才出来呢。本土西瓜产量不高、味道不甜,也不好卖,更卖不上价,不适宜大规模种植。

      这一条李默没有说,省得打消大家的积极性。

      虽没有适合的种子,可以到相关的种子公司,根据说明书上的种子特性,寻找接近适合的种子。

      李默说的第二个难题就是跨省。

      推出反季蔬菜原因,主要还是想卖高价。

      想卖出高价,省城都不行,必须去更富裕的苏省,省会石头城,锡城,苏城这些富裕的大城市。

      其中石头城离曹镇不远,一百公里,但只要跨省就会有许多麻烦。

      也许一些倒爷开始大包小包地贩运衣服、电子产品,但他们现在暂时还是不合法的,至少没有明确政策鼓励他们这么做。

      一个是包,一个是车,后者才会引人注目。

      一群是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的倒爷,一群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如何好比较?

      为了不出现问题,即便是蔬菜,需要那些手续,得要问清楚。当然,这是明年的,换成去年春天,想都不要想。

      这可以谘询公社,真不行,去石头城问,反正要去石头城先行打探一下情况。

      许多物资也需要在大城市里买回来,一些书籍,没有大棚种植的书籍,但会有各种蔬菜种植技术的书籍。

      如果是西瓜问题不大,李家种了十几年的西瓜,躺在陈医生家的病床上,李默想着如何让家中迅速摆脱贫困局面,第一想到的便是钓黑鱼与甲鱼,成本低,见效快。第二便是西瓜,但一个种子就将他难倒了,这才转到大棚蔬菜上。

      前世李家没有种过大棚蔬菜,不过83年A县有人尝试着种大棚蔬菜,第一年失败了。次年才成功,规模也比较小,后来迅速推广,成了华东七大蔬菜基地之一。但那时候市场经济也全部放开,菜农直接到指定地点卖给菜贩子,再由菜贩子用汽车运回各大城市批发给各个小菜贩子,根本不像现在这般麻烦。

      前世时李家曾经动心,李默看过相关的书,也仔细地参观过。只是后来李默进了城,离开李默,李广平什么也不要想了。做过一番研究,虽没有亲自种植,不算太陌生,不然他也不会产生这个想法。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没有半点实践知识就想上马,弄不好就是笑话。

      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要补一补的,况且大多数理论知识他都忘记了。

      然后是化肥,曹镇有化肥,氮肥与磷肥,李默不知道现在中国有没有尿素,但曹镇还要过上好几年才出现尿素,至于复合肥,那更晚了。

      可缺少一样重要的肥料,钾肥!

      前世还是李默的提醒,李家率先使用了钾肥,庄稼获得丰收后,第二年才有更多的百姓重视了钾肥,许多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更离不开钾肥。

      那是好几年后了。

      现在更困难,因为中国钾肥产量一直不高,特别是现在,可能全国一年总产量不过二十万吨,一个省分不到一万吨。

      也就是苏省那么多农民,那么多蔬菜大队,能用的钾肥只不过十几万袋。

      况且是跨省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00: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