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档一九七八》-第2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会计李进喜看着李默,想了想,还真将皮尺与直角尺交给了他。

      一是他被吵得受不了,二是李默以前的表现是有些妖异。

      李默的方法也简单,不管你是什么四边形,都将你一切二,分成两个三角形来量,哪两边方便就从哪两边量。

      先将两个三角形的底长量出来,田埂是直的,即便不直,皮尺是直的。再分别量出两个三角形的高度,底乘高除二,就是各个三角形的面积,两个三角形面积二合一,就是这块地的真正面积。

      似乎是简单的道理,可问题几十年大集体下来,都不会思考了。就像宋朝的官兵一样,文臣指挥,武将们谋划不算数,因此发展到后来,各个武将都不会带兵打战了。

      而且李默也损,他用分到李实布家的那块长田做例子,正好他也看到了这块地量得有些吃亏,重新量过后,一下子少了三厘。

      少了三厘,等于原来多了三厘,不仅等于少分了田,以后还等于会多交农业税。

      李实布是好惹的吗?

      他用凶狠的眼光看着会计李进喜,说:“进喜,我有没有得罪你?”

      一边说着,一边两只手握成拳头状,比划来比划去。

      李进喜额头冒冷汗。

      李默便劝了劝:“老姨,进喜老姨也不是有心的,但按照原来的测量法,确实有问题了。”

      这种方法也不能对所有耕地管用,比如沟塘边的一些耕地,受沟塘地形拘束,沿着沟塘边的田埂往往会形成一些不标准的弧形,那就不大好量了。但百分之九十五的耕地,用这种双三角丈量法能标准地丈量出实际面积。

      大伙都不笨,只是大集体,都不会思考,李默点醒后,立即察觉到这种方法的标准,也迅速采纳,这才让分田速度变得快起来。

      眼后要分好田了,李默找到了六斤:“六斤大哥,能说说你黄蟮在省城是如何卖掉的吗?”

      六斤立即变得紧张。

      ------------

      第三十二章 换田

      “六斤大哥,我爸不识字,我也不会贪这个钱,相反的,我希望你赚得越多越好。之所以问……你还记得我说过上一道红烧肉吗?”

      “记得记得。”六斤连忙点头道。

      一个黄蟮,在李默眼里仅是一道开胃小菜,不要小看了这个黄蟮,即便责任田后,它恐怕在每家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收入。那么红烧肉会是什么样的大餐?

      其实这是开始,虽然价格略低,但钱比后来的钱值钱,收获也多。往后去,收获会越来越少,而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在每家收入中占的比例也会渐渐下降了。

      但除了李默,谁能看到几年后的事?

      六斤就将他的情况详细地说了说。

      开始他先是拿着生产队开的证明去了水产公司,一般水产品都归水产公司统一收购,再由水产公司调向各个菜市场或者外地。

      不过这是国有部门,大家懂的。

      六斤又不像李默会说话,于是水产公司的人态度恶劣的不行,要求也严格,小的不要,快要死的不要,死的更不要。

      死的必然有了,天气热,虽然只有一百公里,但现在道路不行,特别柳叶圩后面是太湖山,公路在山上兜好大一个圈子,速度就更慢了。六斤不敢用蛇皮袋装黄蟮的,而是买了几只大木桶,木桶上蒙起密网,还刻意在桶柄上做了遮太阳的盖子,就这样,每当车子在半路上停下来,立即爬上车顶替黄蟮洒水,可一路颠到省城,还会有许多黄蟮死掉。

      有点辛苦,但李广平钓黑鱼甲鱼岂不是更辛苦。

      这个无所谓。

      问题是经水产公司这么一挑,会剩下许多黄蟮,那怎么办?

      不敢上菜市场卖了,实际有了生产队的证明,在菜市场上卖是没有关系的,但六斤是农村人,这是省城,他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而且也怕误了下午回去的班车。不过李默说得很清楚,还有一条路子,那就是找各个私营小饭店。

      可是几天后,六斤越想越不对,得,索性一起卖给私营小饭店吧,钱不少挣,又不会受气。

      就是一个小生产队捕来的黄蟮,能有多少,登天了也不会超过三百斤,外加李广平与二保钓来的黑鱼,多时能有几十斤,少时两人加在一起也没有十斤,几家小饭店就瓜分了。

      其实也很麻烦的,他就一个人,两百多斤货物,搬上搬下,还要找三轮车,就是三轮车,在这时候都不大好找,再一家家磨嘴皮子。

      赚是赚了一些钱,可同样赚的是辛苦钱。

      从内心上,他也感谢李默,若是没有李默的提醒,稀里糊涂地将黄蟮运到省城,有好戏看了。

      “六斤大哥,你有没有去过菜市场?”

      “去过。”

      卖得晚,会急匆匆的,卖得早,班车是不会提前走了,那就只好到处转了。

      “说一说省城菜市场的情况。”

      六斤大约地说了一说。

      实际李默去年在鸠城也去菜市场转过,非是一天一个变化,瓜果蔬菜肉食到了八十年代初中期还是计划经济,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出现了市场经济,但是双轨并行机制,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才取代了计划经济。

      他主要想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不执行则罢,一执行可不是开玩笑的。

      应当能行。

      他在心中琢磨着,到了明年,变化不大,不过政策相对会松很多。

      他找到父亲问:“爸,你相不相信我?”

      “干嘛?”

      “相信我,我就做一件事,你不要管。”

      “什么事?”

      “换田。”

      各家耕地是按人头多少来分的,李默家分了三块小秧田,六块大田,五亩一分来地。

      但不是标准亩,曹镇一亩地是一百平方丈,D县哪边的亩更大,是一百二十平方丈。李默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大亩。但一亩三十平方丈与三百平方丈是一个样,实际面积不会多也不会少,更不可能少交纳半毛钱农业税。

      两块主田在李庄门前,不过一两百米,是很近的两块田。两块在于庄的西边,一块叫“四亩”,一块叫“土地庙”,也不远,不足三百米。还有两块在纪村后,这两块就远了,近五百米远。

      李默拿出纪村两块田与陈篾匠家交换耕地,再用陈篾匠的地与于得财换地,再用于得财家的地换了李义家的四亩,也就是在李广平家四亩边上的那块田,正好是一亩四分地。

      李广平急了。

      两块田放在一起,是容易管理了,但这个四亩不算是肥沃的耕地。

      纪村后面两块地虽离得远,但荡沟那块地边上有一条比较宽阔的沟埂,可以冬种小麦油菜,夏种黄豆高梁,大约有一分来地,并且它不在田册上。不在田册上,则意味着不用交农业税,也不用交大队的水电费。

      换掉多可惜啊?

      并且儿子为了完成这复杂的交换,还倒贴了两块地,一块是“大腐沟”的四厘多地,那块小田就算了,地势低,除了做秧田外没有其他作用,即便种稻,收成也不会高。

      可是儿子又从门口两块秧田中的一块切出半分田,倒贴了出去。

      这两块田就在家门口,虽小,全是膏腴之田。

      能这样换吗?

      若不是人多,李广平又要开打。

      他想反悔,也来得及,还没有入大册呢,但被李默一把拉住,说:“爸,且听我说,种水稻一亩能有多少净收入?”

      现在化肥严重不足,种子也就那么一回事,就连杂交稻也才刚刚推广,还没有普及呢。

      种一季单季中稻,一亩地不过一千斤出头。记住,这是一百平方丈的一亩,而不是标准亩六十平方丈的一亩。若是种植粳稻,产量还会更低。

      扣除农业税,水电费,以及其他的一些费用,还有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净得不会超过四百斤。

      种双季稻好一点,两季合在一起,收成能达到一千五六百斤,但多种一季,无疑意味着会多用化肥、农药、以及种子,等于净得不过六七百斤。

      也就是说,如果不找其他的门路,只顾埋在田头劳动,还是不能使一家人达到温饱。五亩多地,种双季稻是能余三千多斤粮食,要不要穿?要不要治办农具?有没有其他的费用,如婚嫁丧娶,看病,小孩子读书?这还是责任田的,想一想呆板的大集体有多惨吧。

      执行责任田后,不仅仅是产量得到提高,而是整个政策的放开,比如塘湾生产队,马上就可以正大光明捕鱼捉虾了,养猪养鸭,机灵的人则去做瓦匠小工,还有的人种植经济作物,日子才一天天地迅速好起来。

      “爸,还记得我以前说过,以后能使你一年挣两三千块钱,三四千块钱吗?”

      “记得。”

      “马上就可以了。”

      “胡说什么!”李广平喝道。

      用现在的物价与与后世物价相比较,最划算的无疑是房价,多是单位房,买房子的人有,少之又少,多是租房子,一套两室一斤的房子,月租只有几块钱,不过若是有人想买房子,即便是在省城,一万块钱能买一套象样的房子,几十年后半个平方都买不来!至于京都、魔都与羊城更邪乎,能悬差一千倍。

      其次是农产品与吃的。

      工业产品就有点不划算了,一台洗衣机要四百块钱,一台双门冰箱要一千多块钱,一台小黑白电视机要四百多块钱,别急,眼下还未必有的卖,这是几年后的价,而且还需要票,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出行也比较贵,从曹镇到淝城不过两百里路,而且是本省内的,一张车票得要两块多。

      李广平不知道了,他只知道以稻谷价算物价。明年米价会略略上扬,一斤米一毛四左右,稻谷则更贱,不足一毛钱。三四千块钱,相当于三四万斤稻谷。打算四成毛收入,得收成十万斤以上的稻谷,才能挣到三四千块钱。十万斤稻谷得种多少亩地稻?将一家人活活累死了,也无法种好近百亩地。

      不是有一个万元户吗,那只是听听,当真啊?

      “爸,你听我说。明年肯定挣不到这么多钱,有本钱,还有,我家家底子薄。”

      ------------

      第三十三章 算账

      论现金,李家似乎还是不错的,可问题家底子确实太薄。

      李默也不怪父亲,并且用手一样样地算。

      不算父亲有时候还真不往上面想。

      首先是搬家,一搬三年穷,简单的,比如说是灶台,即便是土灶台,也需要一些成本,请师傅来建造,最少请人家吃几顿饭吧。搬家了,能不能将灶台搬走,损失出来了。

      再如房屋,那怕是草屋,也需要一些成本的,一搬家,能不能将它拆掉,运到十几里外的李庄,况且中间还隔着一道河呢。

      所以才出现了去年无比困难的辰光,整个家产加在一起不过一百来块钱,就连李广平钓甲鱼的手电筒、称与蚊子水还是李默那天卖甲鱼的钱买的,不然都拿不出这个钱。

      去年略有些收入,盖房子,盖完房子后历历数数治办一些东西。

      今年李广平雄心勃勃,准备攒上六七百块钱,实际现在手里的现金不过六七百块钱,不是达到目标了,因为还有一百多块钱是去年剩下来的。

      论现金,李广平在整个塘湾老生产队四个村子算是比较多的,但别急。

      家里就一张矮方桌子,吃饭时当饭桌,吃完饭当成了李默的书桌,要不要治办一张大桌子,几条长板凳?

      要不要治办一个香房桌(类似茶几,比它更长更高,放在中堂画下,两边各有一个小立柜,上面置办香炉、水瓶、茶杯等器皿)?

      还有其他的必备家俱器皿,这些都要摆上议程,一旦置办,还能剩下多少钱?

      看似手中现金比较多,实际上论财富在塘湾老生产队四个村子里只能排在中下等,接近下等。

      到了农业用具。

      农业用具分为大小两种,小型农业用具包括镰刀、锄头、耨耙、挂耙、篾耙、连杆耙、铁锹、粪勺、木桶、木扬锹、木撑锹、各种筛子、筐子、扁担、稻箩……等等。

      别看它们小,少一样都不行。

      本来是生产队的,现在一起分给了个人,这一分就不齐整了。以后要么买,要么向有的邻居借用。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2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