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档一九七八》-第1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围观的几个乡亲一起笑了,说:“广平,你儿子考一百九十七分还打,我们是不是要将儿子用老鼠药毒死才成。”

      李广平挠头。

      吕校长郑重地说:“各位乡亲,不能乱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子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打孩子不是好办法,也要给予适度的鼓励。特别像李广平这样,考出这样的成绩,还要打,那更要不得,弄不好适得其反,让他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成绩反而会迅速下降,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前世李默就是这样成绩变差的,但没有人剖析,李广平夫妇只是认为儿子学坏了,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后悔。

      “广平同志,而且越往后学习难度越大,想考高分也越来越困难。这样说吧,高考总分是五百几十分,去年我省录取分数线文科是300分,理科是320分,以一百分计算,平均连及格分数都没有达到。那么是不是考大学很容易?相反,很难很难,录取率只有6.6%,一百个考生只有六七个人才能考上大学。”

      今年晚省录取分数线更低,文科280分,理科265分。还有更低的,贵省两年文理科分数线分别是:200、220,230、210,至于西疆,去年只有95、90,高的也不多,最高的省份不过三百六十分左右。但从明年起,分数线越来越高。

      录取分数线低,主要是因为大家基础都差。

      因此不能用录取率来分析各届大学生的含金量,当然,到了二十世纪后,录取率动不动达到百分之六十几,那个水份确实太多了。

      暂时吕校长还不知道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只好用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来比喻。

      “如果你家孩子到高考时还能保证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点五的话,那不是全中国第一,而是全世界第一。你认为可不可能?即便我们对李默同学抱着很大的希望,也不敢产生这种想法。广平同志,我说的你明白了吗?不能用五年级的成绩与一年级的成绩相比,而是要与班上其他同学相比,与其他学校同年级的学生成绩相比。你非要让你儿子成绩每门课平均起来不低于九十九分,我劝你一句,索性让你儿子不要读书了。因为无论是那一个学生,都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要求严格是好事,但要讲道理,即便他是你的儿子。”

      “吕校长,我就是一个粗人,大字不识一个,不会讲道理。”

      吕校长差一点咽着了,他也在心里面想,还有没有天理啊?

      与郑老师的天理是不一样的天理,他是说李广平这么野蛮的家长,居然生出这样的儿子,因此才没有了天理。

      不过他不是郑老师,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社会阅历丰富,应变能力也强,立即说道:“那也没有关系,广平同志。你家孩子不仅是你的儿子,也是我们南岗小学的重点希望。你关心,我们同样关心。你不会教育,我们会教育。若有不对的地方,我们来教育他,甚至到你家来,请你配合我们教育他。可没有做错,我们就不能批评了。你也一样,他没有做错,你也不能打了,是吧?”

      你不心痛,可我们真的心痛。

      你不稀罕,可我们稀罕!

      “那我岂不是不能管孩子了?”

      “也不是不能不管,比如没有特殊意外,他成绩猛然下降,下降到一百八十几分,一百七十几分,你就要管了。其实不用说你管,我们也会来家访。比如他忽然变得贪玩,偶尔玩一玩无所谓,可平时不看书不写字,只顾着玩了,你不但要管,还要通知我们。”

      儿子贪玩吗?

      李广平有些讪讪。

      “学习成绩好也不行,还要教他一些做人处理的道理,这也是你们要负责的。管的地方多了,比如他的身体状况,你看看你儿子多瘦?熬吃熬穿难道也要熬孩子?”

      李广平更加讪讪。

      “这样吧,我给你划一道分数线,上小学,平均九十五分以上,你不能打孩子。上初中,平均八十五分以上,你不能打孩子。上高中,平均七十五分以上,你不能打孩子。”

      在这两年,高考时,平均七十五分,不论在那一个省,也考上大学了,并且还是重点大学。

      往后就不行了,再过十几年,理科状元不考一个七百多分,好意思称状元吗?尽管那时总分变成了七百五十分。

      当然,吕校长也不可能看得那么长远。

      好了,说通了。

      但是塘湾四个村庄所有在上小学的孩子倒霉了。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为什么李默成绩好?就是打出来的,打得连小学的校长都惊动了,从镇上跑过来劝说。看看,考了一百九十七分,还得揍。

      那么什么成绩合格呢?平均九十五分……好吧,整个曹镇十几所小学各个年级,也找不出来一两个合格的。

      这一晚,许多孩子被家长揍得鬼哭狼嚎。

      这些家长一边痛打着孩子,一边心里面还五味杂陈着。

      李实布就对李广平说了一句:“广平,凭借你家的儿子,你还舍得打啊?”

      “实布,他是我的儿子,做老子的为什么不能打。”李广平被吕校长做通了思想工作,但还是硬着脖子说。

      人家打他的儿子,自己是没有权利管,不过李实布不停地摇头,这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啊。你家儿子那么妖异,也不知道心痛,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有啥想法哉!

      还没有完呢。

      李默开始尝试将汉语小说翻译成英语。

      仅凭查词典是不够的,还要看他买回来的英语书,看人家如何使用语法与用词造句的。

      这个速度有点慢,不到明年暑期结束,恐怕都不能完工。

      然后要仔细琢磨与反复修改,那可能要到后年夏天才能结束了,也有可能要到大后年才能结束,这得看他对英语领悟有多快。

      不过这本书写完,以后再半抄袭其他的小说,就容易了,甚至直接跳过先写汉语小说这一环节。

      但若按照他的计划,最好是后年年底,这本书的终稿必须写出来,因为错过了大后年,他将会错过一个最最重要的机遇。

      时间紧急,他不顾夏天的炎热,那怕到了晚上,抹一点蚊子水,然后滴着汗,继续写作或看书,以至奶奶心痛的不时用扇子在他后面扇着凉风。但还好,有了新房屋,不是原来的棚子,不管是不是草房,至少能勉强呆下去。真热得不行,直接跳下家门口前面的池塘,洗一把澡。

      可外面的人不知道啊。

      他们都以为李默在用功学习呢,但看自家的孩子在干嘛?于是打孩子打得更狠,包括青梅姐弟两,也被他们的母亲狠揍了几下,然后乖乖地带着暑假作业来到李家,与李默一道做暑假作业或者一道自学。

      看到这种种,李默暗中窍笑。

      好了,这一回童少年,不是我一个人揍得惨了。

      这样想……心态可是很不对的。

      ------------

      第三十一章 鞭炮

      “小默子,你写的是什么呀?”青梅问。

      abcd……这些字母她是认识的,但不叫abcd,而是叫啊喔鹅衣乌鱼。

      连在一起,更让她眼睛发花。

      “英语,你现在不认识,以后就学到了。”

      但这不是办法,李默便想了一条计策,将小妹在外面玩耍的小妹喊回家,让青梅姐弟教小妹读书写字,美其名曰,让他们姐弟两变相地自学。自学没有兴趣,教小美读书写字应当有兴趣吧,教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

      可也没有害青梅姐弟,至少让他们做一个小老师,能培养他们的自豪感,自豪感有了,学习兴趣便有了,成绩就会跟上来。

      同时不管小妹学了多少,至少能或多或少打下一些基础。

      外面的形势就渐渐不同了。

      随着双抢渐渐结束,就连普通的百姓也听到了不少风声,一个个关切地议论着。

      暑假结束,又要上学了。

      李广平扛着板凳,送李默上学。

      “小默,有不少人在说了。”

      “爸,我听说了。”

      “今年能不能实行?”

      “爸,如没有意外,顶多一两个月就有相关通知下来。”

      “那就好,那就好。”李广平道。

      他已经走上半条“不归路”,一旦政策重新紧起来,不用说,李大富马上就会拿他开刀。尽管他请李大富吃了饭,李大富对他也“狠是”地照顾。

      人家是生产队长,暂时生产队长还有一些实权的。

      比如二十年前,确实是饿死了一些人,但有没有饿死一个大队干部或生产队长?

      说好的公平呢?

      去乌托邦的梦里寻找吧。

      其实没有多久,上面就下达了通知,没有明确要求全国各地一定执行责任田,但认可了责任田。也就是后来人常说的双轨制度,继续大集体国家也不反对,改革大集体推广责任田,国家也支持。

      不过普通百姓知道的人还不多。

      与李广平一样,曹镇两个公社许多百姓每天怀着紧张、担心、忐忑、盼望等各种复杂的心情,等候上面的通知。

      晚稻收割前,上面正式通知下达,曹镇两个公社晚稻收割后,开始实施责任田。不但曹镇地区,晚省这一年各县基本上都执行了责任田,但有极个别少数地区,仍是大集体。

      前面通知下达,后面就有人喜悦地放起了鞭炮。

      还是有人不开心的,李大富叫嚣道:“不要太高兴了,顶多一两年,还得要收回公社。”

      那是不可能了。

      但真有人相信他说的是对的,并且为数不少,最少占据了四成以上。可又如何呢,先快活一两年再说吧。

      不过问题来了。

      大规模争吵产生。

      先是农业用具,原来是生产队的,责任到户了,那必须也要分给各个家庭,但不管怎么分,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于是吵啊吵。

      农业用具还好一点,耕地才是关键。

      是耕地,必定有高矮肥瘦,都想要好田,因此无论怎么分,还是吵,而且吵得更厉害。所以两个生产队分到最后,反而分得很离谱。比如塘湾村离李庄一里路左右,在李庄的西边,可吵着吵着,塘湾村民竟然分到了李庄东面的一些耕地。而李庄呢,又分到了纪村后面的一些耕地,离李庄足足四百来米。

      这样好吗?

      还没有完,为了甄别各块田地在哪里,农民也会给它们取名字。

      有三种方式起命字,一是有特殊意义的,如自留地。

      二是就着当地沟塘或者土岗命名,如荡沟边上的田也叫荡沟。

      三根据形状命名,如长田,长方形的田,大四亩,四四方方的大田,方田,正方形的田。

      也就是现在农村的耕地多是方形,或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

      原因简单,为了插秧株距行距的标准,当初切割一块块小田时,尽量让各块小田形成方形。大集体为什么要切割小田?这是干活时的需要,比如插秧前的抛秧把,田大了,真的很不方便。

      实际上不可能那么标准,大集体了,有点误差无所谓,现在分到各家各户,那个肯吃亏?

      李默记得这次分田,在丈量耕地时确实不标准,比如他家的几块地,差不多大的面积,差不多的长势,可收成就是不一样。

      于是星期天,他刻意跑去看热闹,看出来原因了。

      若真的是标准方田,长乘宽就行了,问题是各个方田实际不是那么方。

      继续按照长乘宽来计算耕地面积,必然会有误差。

      比如一块不标准的方田,从近乎直角的哪边量长度,从钝角哪边量宽度,那这块耕地面积则会量得小,户主则会占到便宜了。反之,这块地则会量得大,户主吃亏了。但又不知道错在哪里,于是拼命地吵。划算的也吵,不划算的更吵。

      李默又看了看,好在有一个大直角尺。

      他走了过去,对会计说:“老姨,我替你们量一块田试试看。”

      会计李进喜看着李默,想了想,还真将皮尺与直角尺交给了他。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18: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