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档一九七八》-第1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

      第二十七章 春(五)

      为什么麻烦呢?

      因为现在的菜市场是国有的,农村还好一点,城市稍大一点,菜市场“国有率”能达到百分之百,于是出现许多古怪的情况。

      比如盆菜,将几样菜荤素搭配,放在塑料盆子里,不买拉倒,但想买还要拿户口本来。

      要吃啊,没得选择的情况下,那怕搭配烂菜根也要买,因此买的人还是人山人海。

      区域限制,比如有一支渔业大队的渔船在海面上打鱼,捕了不少鱼,前面有人在收购,船一起开过去,结果渔民不敢卖,收的人不敢收,因为不是一个区域的,卖了会犯错误,买了同样会犯错误,于是只好往回去,结果运回去一起臭掉烂掉。

      所以李默说最好不要去石头城。

      在本省内还要好一点,跨了省,即便政策已经渐渐放开,确实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当然,从下半年起政策越来越宽。

      冻鸡之哭,各菜市场偶尔也会发放一些福利,不用户口本就能买到了,像有一年京都西单菜市场,运来大批冻鸡,不用户口本就买到了,结果几万人涌过来,那才叫人山人海,天不亮就开始挤,排队……谁会排队?一会儿就卖光了,后面的人买不到,许从人委屈地当场哭了。

      但有一门好处,菜价真的公道,那怕是京都这样的大城市,菜价与农村的菜价相差也不会很大。鲁省苹果收购价一斤近六毛钱,放在京都只卖四毛钱。不像后来,菜贩子在路边摆摊不行,强行用城管将你赶到各个菜市场,市场管理费来了,摊位费来了,各种杂税来了,再加上运费,二毛钱一斤的菜往往会卖到一块钱一斤,能不能怪菜贩子心黑?

      这样好不好呢?

      首先种植的人、养殖的人、捕捞的人,基本是悲催了,也就是农民、菜市、渔民,基本上都是牺牲品。

      至于吃商品粮的人,会如何选择,就看各自怎么想了。

      还有,不要说这时候没有农药,谁说的!

      不但有,而且多是不合格,甚至国际上都禁止使用,毒性超强的农药,只是这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了,还顾得上毒不毒?

      这两年情况稍稍好转,转得快的是各个农村集镇,陆续出现一些私人买卖,李广平卖甲鱼不是带头人,前年就有了。可能也有一些农民开始进城,不过相对而言,大环境肯定不及农村,最少不及曹镇。

      都是从这时代过来的,李默都不用解释。

      “不过还有一个途径,虽然省城里的菜市场可能有些麻烦,但想来省城已经出现了一些私人小饭店,也可以联系一下。了解情况后,再与客运站长途司机说好了,才能将乡亲们手中的黄蟮收购上来,前往省城。”

      看看,不要以为李默岁数小,想得多周全啊。

      李实布感慨地说:“小默子,你家过来了,确实是塘湾村的幸事。”

      他说的塘湾村是指整个塘湾老产生队四个村子。

      饿饭了,多一升米,吊着元气,人就活过来了,少一升米,人就立即见阎王。

      日子好转过来,多一百块钱,则可以多做很多事,日子越来越好,少一百块钱,跟不上脚步,与别人悬差就会拉大。

      塘湾村现在远远不能称为达到温饱境界,半饥半饱吧。

      李默教大家捉黄蟮,再加上他带来的这条极重的消息,家家户户一年可以多收入几百块钱,马上就不一样了,一家人也会接近温饱状态,并且也有了闲钱,偶尔买一刀肉让一家老小解个馋,扯几块布新两件新衣服。

      也许暂时地,对于大家来说,它就是好日子。

      李默笑了笑说:“老姨,这才是开胃小菜呢,一两年后,我还会为大家带来一盆红烧肉。”

      “啊。”

      “天机不可泄露,恕我卖一个关子。你们自己儿商议吧,我要回家读书了。”

      李默留下众人,回家去了。

      几天后,李默就听到了消息。

      谁来主持这个贩运,都不敢,毕竟前几年折腾得太厉害。最后还是纪村的六斤血气方刚,说,我去吧。

      第二天就去了省城打探,然后收购黄蟮,没有钱简单,大家先将这些黄蟮赊给他,卖完了回来给钱。谁曾想,他老子听到消息,跑过来在边上大骂,想阻止他行动。六斤也不理睬他老子,继续将各家各户的黄蟮称好。他老子还在跳呢,被大伙生生架走了,别要坏我们大家的事。群众的力量是很大的,他老子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与其他人去了长途气车站。反正事情完了,整个生产队的人看着六斤老子阴沉着一张脸,都想笑。

      六斤是怎么卖的,赚了多少钱,大家就不清楚了。但想来赚了一些钱,因为他父亲脸色开始转得平和,也不再生气。

      不过暂时的,不管六斤赚多少钱,大家都不会贪的。不是李默申明的那段话,而是这时,其他人真的没有这胆量。

      六斤又直接找到李广平与二保,说,你们将你们钓的黑鱼卖给我吧,我按市场价收购。

      那更好不过了。

      反正连万元户都出来了,自己挣这几个小钱不算什么。

      但六斤为了表示感谢,刻意从省城带来一斤魔都名牌产品,大白兔奶糖。

      李广平夫妇不收。

      六斤动情地说道:“老姨,老婶,不但我,整个塘湾村大多数人家,都要带奶糖给小默子吃。”

      李默有些动容。

      前世六斤与自家关系只是一般。

      但不管怎么说,能知道感恩的人,都是不错的。别以为感恩是理所当然,还真有一些人不知道感恩回报这四个字是怎么写的。

      六斤非要送,女儿小美在边上流口水,李广平无辄,只好收下。

      李默招了招手,将六斤喊到一边,说:“六斤大哥,有两条你要记住。不管怎么说,现在政策不是太明朗,你赚了十块钱,只能说赚了两块钱。另外,不能贪心,负责好本生产队就行了。大家都穷,外面可能有的人胆子大,生意买卖做得大,可能几年后上面会抓一批。”

      “啊!”

      “你不用担心,这么小的买卖,谁管你?但这么多年折腾下来,大家越来越穷,上面的人也会反思,他们心中也是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的。因此未来政策会越来越宽,六七年后,你生意做得再大,只要是合法生意,也不会有人管你了,得跟着政策走,不能超越政策违反政策。”

      “这确实是,我在省城里看到许多人在做生意,还有一些小青年,个个流着长头发,人不人,鬼不鬼,一副我是流氓的样子。”

      对此,李默最清楚不过。

      主要是一大群返城的知青找不到工作,游手好闲了,游手好闲罢了,许多人开始做坏事,导致社会风气变坏,这才有了几年后的严打。

      虽然那次严打出现了许多误伤,不过对那次严打,李默还是支持的。

      本来就穷,社会治安再恶化,那还了得?

      但他也没有多做解释,只说了一句:“要是如此的话,你得将钱装好,防止扒手。”

      “嗯,对了,你说的那个红烧肉是什么?”

      “现在真的不能说,我也在等政策变。”

      “这些道理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书了。”

      六斤万分郁闷,心想,我也看书,也看过报纸,乍什么也看不出来?

      李默不说,他也不好再问下去,回家了。

      李广平还在看着那袋奶糖,李默说道:“爸,他送了,你就收下吧。若是没有错,他挣的钱比你还要多。”

      “真的假的?”李母立即问。

      “妈,你也不要眼红,虽然他挣的钱比爸挣的多,也比爸挣得轻松,但他挣可以,爸挣就不行。一是爸不识字,能不能去省城做生意?二是我家是外来户,无法抗压。”

      说着,将奶糖分了分,包括奶奶,父母亲,一人分了一点。

      “我们吃什么零嘴。”李广平又要怒。

      “谁说这是零嘴,它是牛奶做的,营养价值高,不但小孩子可以吃,大人也可以做。”

      主要李默对它不是太馋,而且他第二天还带了几块奶糖,分给了于青梅姐弟两。于青梅与于青泉一边吃着奶糖,一边笑逐颜开。水果糖都是好的了,况且是牛奶糖。

      但几天后,李广平沉着脸对李默说:“你看你做的好事!”

      ------------

      第二十八章 春(六)

      李默纳闷,这几天自己做了什么,上学绘画写作,没有做什么其他事啊,他就问:“我做了什么?”

      “还不是你多事。”

      “爸,说清楚一点。”

      总体,因为成绩好,而且各方面表现出色,不是出色,几乎是妖孽,从去年起,李广平打得渐渐少了。

      于是他耐心将事情经过说了出来。

      六斤要贩黄蟮,但现在不是随便自由活动的,必须要请假。

      纪村属于李庄生产队,队长就是李大富。

      他不同意,说你工分怎么办?

      六斤差一点说,工个头的分,再工下去,马上一家人就要饿死了。这话现在有些大逆不道了,但说话也不好听,就说,大伯,你必须同意,不同意,整个塘湾老生产队的人,都不会答应。

      六斤下面还有两个兄弟,二弟也快成小青年了,加上父亲,都长得高高大大的,可不会害怕李大富。

      李大富气得不行,回到李庄,将李广平斥责了一顿。李默早就对父亲说过,管他说什么,不要理他。李广平表面上唯唯诺诺,实际当成了耳边风。

      但这事没有完,李大富又跑到大队反映情况,添油加醋说了一番。

      不过都在大队干部眼皮底下活动呢,几个大队干部也知道实际情况,他们便向公社反映了,并没有像李大富那样添油加醋,而是如实汇报。

      李大富这一回真弄错了。

      若是早几个月,真说不清楚,但现在形势可不是几个月前的形势。

      小岗村哪边不但冬小麦收割上来,连早稻也快要吐穗了,两相比差,差距大的吓人。省里那位老书记也是老革命,开国重要的功臣,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除了去世的太祖,他会害怕谁?

      当年打江山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能使大家过上好日子。

      于是进一步加快了步伐,甚至都有相关文件到了公社。只是下面老百姓不知道罢了。

      下面必会有一部分干部会观望,毕竟六十年代初闹的那一出,大家多少会害怕。

      另外就是现在暂时也不能动,要动也要等秋收基本上来才能动弹。不过有许多干部已经做好了承包到户的准备。

      都准备承包到户了,钓钓鱼虾又算什么?

      因此公社的答复就是,不处理,先观望。

      大队的干部头痛了,观望后又会怎么办?

      于是他们将李强叫来询问。

      李强将李默那张报纸带到了大队,你们先看了这条新闻再说。

      大队干部也看傻了,万元户都有了,搞一点小副业又算什么?当然,他们也清楚现在政策有些混乱,于是说了一句,你们尽量注意一些影响吧。

      李强又将事情经过告诉了李广平,你得注意李大富。

      所以李广平今天十分地不高兴,若是儿子不多事,那来的争议?好心办了坏事的例子还少吗?

      “爸,知道李大富为什么不高兴吗?因为这些副业需要劳力,劳力越多越沾便宜,但主要还是肯吃苦。”

      劳力是次要的,就如六斤,似乎一家两个成年劳力,但六斤也要成亲了,一旦成亲,必然分家,不是不孝,新媳妇进门,上有公婆,下有姑叔,确实不容易能相处得好。一分家一户就等于变成了两户。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23: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