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档一九七八》-第1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然后李默回到家,就没有再出去了。春节人来人往,李默没有写小说,始终解释不清楚的,而是借着这辰光,将寒假作业抢着做完。

      春天不知不觉地就到来了。

      有一个人注意着李默,李实布,他在等着李默那个好方法呢。

      这天星期六,这时候星期六也上学的,不过下午只有两节课,放学早。

      李默从各村庄再到田头,一个个叫,凡是十五岁以上的青年,他都叫了一遍。

      有的人未来,李默只叫一遍,不来拉倒。

      有的人来了。

      毕竟都知道李广平钓黑鱼钓甲鱼的本领都是李默教的。

      甚至来了一些大人,包括李实布,塘湾村生产队长李强。

      什么方法哉?

      李默拿出一些东西,开始讲解,其实就是钓黄蟮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找来树枝,将它切成筷子一般长,系上棉线,另一端将大头钉折弯做钩,再将蚯蚓切成断做铒,插在水田田埂上,裹着铒食的钩子放在水田里。

      优点是成本很低,轻便,那怕【创建和谐家园】岁的孩子,也可以用这种方法钓黄蟮,贴补家用。

      缺点也明显,收获少。

      黄蟮死亡率高,被钩住后黄蟮拼命挣扎,有时候绞在秧苗上,或者绞在其他地方,绞着绞着就绞死了,或者头闷在水里活活闷死。

      第二种方法不能称为钓黄蟮,应当称为张黄蟮,非是张开的张,而是张网的张,与捕意思差不多。

      先做一个长圆锥形的竹篾笼子,笼子筋条一定要结实,不然用不到一年就会坏掉,结实的往往能用上两三年。

      笼底有回须,再用一根长竹签,串上整条蚯蚓,放在篾笼里,笼顶用一个木头塞子塞往。

      到了水田或池塘边,迎风放下笼子。笼子的上面必须浮在水面上,防止黄蟮闷死。闻到蚯蚓味道,黄蟮来进食,进来就出不去了。

      有缺点,成本高,沉重。

      但优点更显著,收获大,若是肯吃苦,带的笼子多,运气又好,一晚上能张到十来斤黄蟮。

      另外黄蟮不会死。

      为了做示范,前几天李默还刻意画了几张素描图,让纪村那个姓陈的篾匠编织了三四节黄蟮笼子,自己又做了十几张根钓子。

      不多,终是要成本的。

      并且李默不会钓黄蟮,非是他懒,而是他时间根本就不够用了。父亲在吃着苦,这几年李默同样在吃着苦。除了学习,余下碎片时间一起利用起来,到晚上九点多钟才睡觉。只不过他这个苦,外面人看不到的。

      也与父亲无关,钓黄蟮的时候,也到了钓黑鱼的时候,后者收入会更高一点,没有必要抢这个食。

      可李默绝对是好心,不仅是大家有了一些收入后,不会眼红,他心里也想同村子的人生活变得更好一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些财富就在这儿,李家一家是吃不完的。

      有了实物,加上李默的讲解,不用做示范,大家也基本明白过来。

      李强古怪地问:“小默子,你从那本书上看来的这些知识,我怎么看不到?”

      ------------

      第二十四章 春(二)

      “老姨,黄蟮冬天是不是要冬眠?这个书上有没有写过?”

      “这个好像有。”

      “春天来了,黄蟮苏醒,但一个冬天能量的消耗,它们是不是要猛烈的进食?黄蟮吃什么?”

      书上没有写如何钓黄蟮,可根据它的特性,就能推出钓黄蟮的方法。

      李强拍着脑门子说:“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小默子,你真是妖孽啊。”

      李默可不是妖孽,实际上李默不说,三四年后就有人用树棍钓方法钓黄蟮了,五六年后则出现了更高明的黄蟮笼张黄蟮方法。只不过李默将它提前了数年。

      但从来没有人解释过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李默也是没办法,才顺便说一说。

      李默亲自带着这群人到田边下钓子,或者埋放黄蟮笼子。

      到了晚上九十点钟还要巡查一次,特别是钓子上的黄蟮,必须及时捉上来,放在竹篓子或者蛇皮袋里,否则到了第二天早上全部得死翘翘。黄蟮笼子里的黄蟮还好一点,不过也要及时倒出来,重新穿上蚯蚓,收获才会更多。

      不要小看了它,从农历二月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底结束,这几个月若是能吃得辛苦,其收入不亚于养了三四头肥猪。

      至少乡亲们手中的零花钱能挣来了。

      第二天早上,真的钓了一斤多黄蟮,不多,不过李默准备的钓子与笼子数量也很少。

      李默将钓子与笼子分给大家,让他们做样品,提着黄蟮回家。

      到了快中午时,李默用剪刀剪开黄蟮的肚子,去掉肚肠,用石头砸扁,剥了几个蒜瓣,再用菜油爆炒,一盆香喷喷的爆炒黄蟮就完成了。

      李广平又是骂,说他不知道钱稀罕,炒一个菜居然放了这么多油。

      但真的很好吃啊,连带着一家人吃饭都变得香起来。

      不久,两个生产队变得热闹万分。可有人不高兴,李大富找到了李广平,十分不满地说:“你家小默子聪明不错,但不要将聪明用在歪门斜道上。看看两个生产队的人,在你家小默子带领下,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都没有心思生产劳动了。”

      他这一说,真将李广平吓着。

      李广平问李默,李默说:“爸,你放心,没关系。”

      不过第二天李默来到学校,找到吕校长说:“吕校长,能让我看一看你们的报纸吗?”

      在李庄,连一个广播都没有,整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外面什么形式,李默仅凭借可怜的记忆判断,那是不行的。

      吕校长古怪地看着他:“你看报纸做什么?”

      “我爸在钓黑鱼,我看看国家的政策。”

      吕校长卟哧一下乐了,你一个小孩子看什么国家政策,不过随即正襟危坐,别以为好笑,弄得好还真不好笑。

      他说道:“你看吧。”

      然后就在回想,看看自己有没有读到过有用的信息。

      李默翻着报纸,没有看到责任田的消息。

      实际晚省很早就开始搞责任田了,60年曾希圣戴罪立功已经在晚省推广责任田试点。罪是大罪,功也是大功,至少他给了后辈种下一颗沉甸甸的种子。

      62年总设计师第一次提出猫说,就是用来支持责任田的,但不久后被当成毒草统统打倒。

      去年小岗村暗中实行包产到户,但这是瞒不了的。

      第二年就被其他人察觉,上报到省里,省里那个老革命家省委书记过去察看,也快到了夏收之时,两边的庄稼长势截然不同。

      他又报告给上面,不过这时总设计师的形式十分微妙,还有一个化老人家在继续推广着两个凡是呢,因此没有作声。其实不表态就是一种支持,于是省里的那个省委书记便于晚省率先推广责任田,也就是这个省委书记与一群农民,最少将改革进程加快了三到四年。

      直到九月,看到晚省的成功,国家才发出通报,默认了这种做法。明年五月,总设计师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进一步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明年九月,国家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这才有了明确的结论。到了81年,基本上全国开始全面实行责任田制度。

      可能这时候,县里的领导已经接到了省里面的通知,不过六二年发生的事,大家多少还存着一些担心。

      这些消息,李默休想从报纸上看到了。

      土地乃是大集体最大的根本,看不到具体的新闻,李默是不敢乱说的。

      他继续翻着,各个报道主要是讲了两件大事,中美建交,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两条消息极其重要,但对李默没有用。于是继续翻下去,翻了许久,终于看到了一篇新闻。

      “有了。”李默高兴地说道:“吕校长,能不能将这份报纸送给我。”

      “你看到了什么?”

      “这篇文章,《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是二月份,人民日报报道万元户黄新文事迹的新闻。

      “还有争执啊。”

      这时上面的声音还没有完全统一,所以各大咽喉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时常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各个报纸内部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那些杂音无所谓,这个声音才是顺应天时、民意与人性的声音,一旦它露出头来,就会立即茁壮成长。

      为什么孟子与荀子看着重人性?

      因为儒家是讲出世的,讲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了解人性就没有办法治国。

      不过两人都有其片面性,荀子以为人性是恶的,自私的,孟子以为人性是善的,大公的。

      这两种说法都很武断。

      过高地估计了人性恶的一面,自私的一面,就像秦朝那样,以苛法治国,只会迅速走向灭亡。

      过高地估计了人性善的一面,大公的一面,理想化治国,同样会带来沉重的后果。

      而且人性自私的一面,若是疏导得当,反而会为国家带来进步与发展。

      人性大公的一面,疏导不当,说不定还会阻拦着国家的发展。比如靳辅,眼看河工要竣工了,黄河汛期到来,掘堤泄洪,大清官于成龙往河堤上一睡,想掘堤,先从我身上挖过去吧,靳辅无辄,结果河工功亏一篑。

      当然,大道理、纸上谈兵人人都会讲,轮到实际,一个个都不行了,仅是一个利益关系的平衡,就没有几个人能处理得好。

      李默也不行。

      况且国家那么大,当真想治好它有那么简单?

      李默也没有想过要做一名政治家,而且上面有那么多能人呢。

      他说了一句:“春天来了。”

      放学后,将这份报纸带回家,一字一句读给父母听。

      李广平夫妇听傻了,李广平准备今年拼命,从春天钓到秋后,计划也不过打算积攒六七百块钱,一万块钱,那得是多少钱哪?他整个人都不好了。

      ------------

      第二十五章 春(三)

      “这不是搞资本主义吗?”李母问。

      “妈,像我家高祖那时租长工短工种地,那叫搞封建主义,像以前一些工厂老板雇佣工人干活,那才叫搞资本主义。这是劳动致富,富裕得很光荣,与资本主义无关。”

      雇人种地,就是搞封建主义吗?

      雇人干活,就是搞资本主义吗?

      那么以后中国算什么主义?

      其实后来的中国制度与新加坡十分类似,或者叫它集权民主制度,糅合了社会主义集权与资本主义民主分权两者之长的一种新制度。但与新加坡的制度也不完全相似,下层的民主不及新加坡,但上层更开放,新加坡上面不是集权,而是独裁了,不是新加坡,而是李加坡。

      这种制度呢,意欲保留了集权的高效性,再注入一些民主机制,用之对权利泛滥成灾的监控。

      当然,想法是美好的,实行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20: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