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时候另外一个女孩含笑看过来,微微一礼道:“二哥好。”然后对着妹妹严肃道:“妹妹,还不站好,在二哥面前一点礼数都没有。”

      ¡¡¡¡°¥ßÏ£¬ÕâÁ©ÃÃ×ÓµÄÐÔ¸ñ·´²îҲ̫´óÁË¡£

        这时一中年妇人从屋内走了出来,这妇人外表看起来也就三十左右,身着白衣素服,只有衣襟上绣着几朵腊梅。发髻高高挽起,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白娘子啊。

        “怪不得,我这俩妹妹,长得如此水灵,原来是她们老娘基因好。”董书恒心中想到。

        “咳……”白氏看到董书恒盯着自己上下打量,顿时大感气恼。心中暗道:“这小子真是越来越没规矩了,怪不得会做出上次的忤逆之事。我嫁我的女儿还轮到他来做住主了?”

        董书恒听到白氏一声清咳,赶紧回过神来,尴尬地行礼道:“给三娘请安,三娘在高邮可一切安好?”

        “家兄对我一切都好,在这里也无人刁难我们娘三!书恒大可放心。”白氏怪里怪气地说道。

        董书恒没有理会白氏的话里话外。朗声道:“孩儿,奉朝廷之命带兵支援扬州,要在高邮停留几日,今日无事,想让两位妹妹带我逛一逛高邮城,还请三娘应允。”董书恒不想再和这个三娘呆在一起,哪怕你长得像白娘子也不行。

        白氏本想拒绝,这是候书梅抢先说道:“好呀好呀,二哥远道而来,做妹妹的理当尽地主之谊嘛!”

        “你尽个啥的地主之谊啊!”白氏心中暗道,对着书梅瞪了一眼。

        “娘亲,孩儿也觉得可以陪二哥出去走走,我和妹妹只在城中逛逛,不出城门,想来也无甚问题。”这时书云也站出来说道。

        看到自己乖巧的大女儿也这么说,白氏只好答应。

        高邮城的大街,分东西二市,东市多为酒肆茶楼,西市离着水运码头较近多百货粮油鱼盐商铺。街面多有小吃杂耍摊子。以前扬州城有的,现在这儿都有。走在高邮城的大街上,书梅一会儿要买这个一会儿要买那个,看到了董书恒腰间的配枪,竟也要拿出来玩玩,吓得董书恒连忙拒绝。

        书云却安静地跟在董书恒身后,偶尔说上几句。

      ¡¡¡¡Õâʱ£¬Ô¶´¦µÄëÙÖ¬ÆÌÖУ¬Ò»¸ö¹Ù¼ÒС½ã´ø×ÅÒ»¸öСѾ÷ßÕýÔÚÂòË®·Û¡£

        “小姐,你快看那不是董少爷吗?”

        魏玉珍闻声望去,果真是董书恒。只是他旁边的两个俏娘子是谁?看起来不像是他的侍女。魏玉珍顿时心中一阵莫名的委屈。

        她转过身,背对着莺儿说道:“莺儿,我不舒服,我们回家!”

        ……

      第十一章 府中作对语惊人

        董书恒没有盯着小姐姐的脂粉店打望的习惯。这个习惯……很不好!

        魏玉珍撑起油纸伞,带着莺儿。她脚步轻快,心里只想着赶紧离这个男人远点。自己还是太天真了,自己与这个男人只是一面之缘,虽聊得投机,但这世上多得是夸夸奇谈的伪君子。魏玉珍的心中充满了后悔、自责,她面色苍白,感觉自己随时可能倒下。

        她是一个孤傲的女子,身边那么多公子名士,从来没有一个看得上的。董书恒是唯一一个让他想要交往的男性。而且她还在父亲面前多次为他说话。想到这里,她就更加羞耻难耐。真是没脸见自己的父亲了。

        这时,她忽然听到身后一个少女说道:“二哥,你快看那是知州大人的千金。”

        “什么?二哥?”

        二哥这个普通的称呼,突然间让魏玉珍觉得是一个多么优美的词汇,就像你写文章突然有个位置不知道怎么用词。苦想查找了半天之后,突然听到旁边有人提醒,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然袭来。

        “我刚才都做了些什么?我的心怎么如此狭隘?”魏玉珍苍白的脸,瞬间变得潮红一片,她感到自己的脖子上都是一片火热,抓着油纸伞的手由于过度用力而泛白。

        她很想回头去跟董书恒说话,哪怕是点头打个招呼。但是她的矜持,让她定了定身,继续走远。作为一个女子不能路上有个人对你指点一下就去跟人打招呼吧。早知道现在还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还没开始。

        “哦,知府的女儿,原来是官家小姐。”董书恒顺着书梅的指点看过去,这背影很像啊。自己果然没猜错。

        不过看着小姐姐远去,没有和自己相见的意思,董书恒也没有主动上前。董书恒知道在这大街之上多有不便。

        在书云、书梅的眼中,今天的董书恒有些奇怪。以前的二哥总是一本正经的,像个熟读圣贤书的士子。今天二哥竟然带她们逛街,面对书梅的胡闹,二哥一点也不见怪。还给她们讲洋人的故事。

        即便是保守的书云,也极为喜欢这样的哥哥。

        董书恒带着两个妹妹玩了半天,吃了午饭,才把妹妹送回白府,书梅缠着哥哥带她去军营打枪。董书恒本来是想同意的。可是书云坚决不允许,出来之前她跟母亲许诺不出城门的。

        看着倔强的大妹妹,董书恒只能对书梅投了一个同情的眼神。

        卸甲镇外的团丁大营,此时只留下驻守的团丁。其他的人全都拿着工兵锹在修整通往镇子的大路。他们取来土石,把路上的坑洼处一点点填平。这点工作对于团丁来说非常的轻松。

        卸甲镇的镇长是一名乡绅,名叫胡乃康,为人乐善好施,在这个卸甲镇颇有名望。刚开始知道这群团丁要在镇外宿营还真担惊受怕了一阵。这个年代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兵匪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多大区别。

        可是一夜无事,没有一个团丁出过军营。第二天一早就听到军营中的哨子声响起。老镇长不甚放心,带着几个年轻后生,战战兢兢地到镇口观望。只见这群团丁穿戴整齐冲出营房,沿着村口大路向着镇子方向跑来。老镇长看得冷汗直流,连忙命身旁的后生回镇上通知各家关好门窗。

        “家里有小媳妇儿、大姑娘的多抹点锅底灰,藏的严实点。另外镇上的大户人家自备酒肉,准备好随我劳军。”老镇长又补充道,显得经验十足。

        正在老镇长紧张布置的时候,突然前进的队伍,停在了镇口。然后就听到一句浑厚的口令:“向……后……转……”。

        “唰……”

        这条一千多人的长长队伍整齐的转身,然后有听到:“跑步……走。”队伍又跑起来了。

        老镇长看蒙了,这不符合套路啊!你们倒是冲进来呀!几个后生疑惑地看着胡镇长。老胡感觉到自己的经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镇口离军营大概1000米。这群团丁跑了三个来回,终于停在了军营中。就这样,他们竟然队伍还能保持整齐。老镇长从来没见过这么精干的兵,也许只有当年打进长江的英国兵能跑出这么整齐的队列。

        老胡草草地在镇口吃了点早饭,还是不肯回去。他要看看这帮团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人让人给他搬了把躺椅,就坐在村口观望着。

        只见那群团丁回到营中也开始吃早饭。老胡能闻到粥香,还有刚蒸好的馒头发出的香味。想来这帮团丁吃的还不错呢!

        一会儿,营中有传来了操练声,隐约能听到一声声他们特有的那种口令。

        午饭吃完了,军营终于有了动静,一群团丁拿着一种小型铁锹走出军营。他们竟然在帮镇子修路???老胡再次感受到经验被挑战。

        这时,镇子里许多百姓也大着胆子出来观望。这群团丁真的不一样呢!他们挥舞着小铁锹,把大路上的坑洼处填平,然后又有人人过来用石锤打结实。他们干的很熟练,应该是经常做这些事。

        此时,正是正午时分,日头很高,团丁一个个汗流浃背。老胡深锁眉头,似乎是在犹豫着什么?

        “到底该如何同这群客人相处呢?”老胡心中犹豫,以往的经验,让他无法放下戒心。但是现实有让他觉得不应该如此拒人以千里之外,人家已经展现出了善意,自己不能没了礼数。

        过了一阵子,老胡好像下定了决心,对旁边的后生道:“让镇上准备20大桶的绿豆汤,多放些糖霜,绿豆到我家取,多找几家一起煮。”

        董书恒回到军营后,正好碰到镇上百姓正在给修路的兵丁送绿豆汤。这正是董书恒想要,他时常告诉团丁,我们来自百姓,理应爱护百姓。

        董书恒出面同这个老胡镇长见了礼。互相不免客气一番。不管怎么样,终于让老镇长放下了戒心。

        送走了老镇长,军营中来了一个老书生,自称是知州衙门师爷,过来邀请董书恒前去知州衙门一叙。

        终于要见面了吗?

        我穿什么衣服呢?董书恒突然有了一种要去相亲的感觉。这种感觉好奇怪呢!

        知州衙门,高邮州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县,衙门并不大。前堂是县衙各房办公的地方,中堂为知州办公开堂之地。中堂之后还有后院,为知州生活居家场所。

        董书恒被人引到中堂边厢的一间书房。书房的摆设极为简单,正中摆着一张书案,后方摆着一个书架还有一个屏风。书案后面坐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头发花白,身着一身旧官服,袖口后面甚至隐隐还有补丁。老人面带微笑审视着董书恒。

        “参见知州大人。”董书恒行了一礼。抬头向老人看去。

        “咦,怎么觉得这眼神怪怪的?有些像是丈人看女婿一样。”董书恒心中暗暗想道。

        “董公子,请坐。”那人和善地说道。

        “大人,折煞在下,大人德高望重,声名远扬,大人所倡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一直为在下之座右铭。”

        “那么老朽就卖一个老,称呼你为书恒。”魏源说道,“书恒所作所为,老朽也多有耳闻,你在东台组建新式公司,引进蒸汽机建立新工厂。老朽的许多设想在你这里都得到了实践。老朽一直有疑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新学的,师从何人?”

        “这……小子曾随家父游商上海,有一米国神父见小子聪颖,邃收小子为徒,学习英文,并且向小子教授了越多西学知识。”

        “那你觉得西学如何?”

        “小子认为西学多经世致用之学,讲究功利性,缺乏对人性的引导教化。只可为用,不可为本。”

        “只可为用?不可为本?说得好,西学为用,中学为本。理当如此,不然我中华儿女岂不都变成假洋鬼子了?”魏源抚须笑道。

        他的脸上光彩绚烂。好像是有了重大的发现。他当年作为两江总督幕僚,目睹了了英军侵华,目睹了南京条约签订,目睹了清政府的妥协退让。羞愤辞职,整理林则徐遗著,又与龚自珍一起翻译西方著作,引入西学,但这些年一无所成。除了国内的保守势力以外。还有就是没有找到西学与国学的结合点,而且缺乏实践,无法展露西学的价值。

        现在眼前这个小伙子,不仅已经在实践西学。而且想到了“西学为用,国学为本”的结合点。自己如果能够做好这件事,那么功劳不亚于阳明公。虽然接触西学,但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文人,魏源也有自己的野心。

        此时他想到已经逝世的定庵先生,这一辈人只剩下自己了。引入西学,改造国学的事情,不能断送在自己手里。现在眼前就有一个年轻人,他的见识甚至不在自己之下。

        “书恒,你对当前的国朝怎么看?”魏源郑重地问道。

        “先生,是想听我的真实想法吗?”董书恒也郑重地问道,他甚至改了称呼。

        “是的,你既然称呼我先生,那么我想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同你一同探讨时局。”

      第十二章 府中作对之后续

        董书恒知道魏源早已无心仕途,可以说他是个老“愤青”。他本身中进士就较晚,思想又与他人不同,在官宦队伍中是一个异类。在清末,像他这样的官员是没有办法在仕途上有所精进。但是这一世,董书恒希望自己能够推魏源一把。

        因为他不想一个人战斗。

        “默深先生,这清廷自庚子年就亡了。”董书恒语出惊人。

        “什么……你……哎……你说说的没错。”魏源显然被董书恒雷到了,他嘴角的胡须都抖动了起来。他仔细品味着董书恒的话,最终也没有找到反对的理由。

        因为他全程经历了庚子之变,也正是这件事情让他意识到西方的先进性,决定引进西学。

        “先生也了解西方历史,应该知道西方的殖民模式跟我们历史上的异族侵略是不同的。”

        “我们拿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英国通过扶持部分印度王公,挑起他们之间的战争,用很少的兵力就瓜分了印度。现在印度的那些王公还在,但是印度却是英国人说的算,那些王公只是英国人的代言人。他们在那里低价攫取原料,高价倾销商品,印度几千年积累的财富成了英国人发展自己的养分。这也是英国从一个小小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董书恒想了一下继续说道:“中国现在的情况跟那时的印度很像。现在的清廷,说白只是英国人手中的工具,有了这个工具,英国人不会灭亡清廷,反而会扶持他,不让她灭亡。这样,英国无须在中国派驻多少士兵,就可以不断通过清廷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市场就让清廷开放,需要银子就让清廷赔款,赚不到钱,他们就销售【创建和谐家园】……”

        “英国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自己的工业发展。而发展工业最重要的是市场和原材料。他们不会直接【创建和谐家园】,把金银财富全部抢走。这样对他们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坏处。”

        “西班牙曾经是欧洲的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他们采取的就是种族灭绝的殖民方式。结果就是抢到了大量的金银,这些金银让西班牙通货膨胀严重,就是钱太多买不到东西了,东西自然就涨价了。金银是不能吃的,它只能用来作为交易媒介,当然这在西方叫金融学。”

        “英国人取代了西班牙成为了欧洲霸主,新的日不落帝国。显然她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更趋向于通过贸易攫取财富,只是这种贸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等的。通过贸易能够【创建和谐家园】英国国内的工业发展。而工业发展就是现在欧洲国家的实力评价标准。”

        “你看,现在太平军如火如荼,似有燎原之势,但只要他威胁到了清廷的核心,英国人必然会出手。除非……”

        “除非太平军能够比清廷更加卖国!”魏源插话道。董书恒的话已经让他不再震惊。现在他反而在冷静地分析董书恒说的每一句话。

        “看透了这些又如何?我辈人微言轻,不能影响清廷,又无法另起炉灶,又能做些什么呢?或者说你会怎么做呢?”魏源问道,一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要把董书恒看穿。

        “兴新学,办洋务,建新军,筹新党,借缴匪,蓄力量,待时机,谋复兴。”24个字,每个字从董书恒的嘴中说出都重愈千金。而听在魏源的耳中却又如同鼓点敲击在他的心头。敲碎了蒙在他心头的阴霾,给他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原本他已经心灰意冷,准备就此辞官归隐山林。清廷也罢,太平军也罢,让他们去闹吧。可是现在,他却恨不得自己再年轻几岁。魏源盯着眼前的这个少年,想起了当年定庵兄的两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难道真的是天公开眼,降下了这个少年?

        “你可以说的具体一些吗?”魏源再次问道,他想看看这个少年是不是夸夸其谈。

        “先生,我现在在台北地区已经筹建了一座兵工厂、一座弹药厂、一座被服厂、一座食品厂,都是采用最新式的设备。另外还有一座缫丝厂、一座纱厂正在筹备当中。另外,我还筹备了五座新式农场。”

        董书恒看着魏源继续说道:“先生,这些就是洋务,通过这些企业,我们能够把洋人手中的钱赚回来或者抢占国内的市场,不让国内的财富流入洋人的手中。”

        “我们再说这新学,当前的教育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培养一批会八股的官员。要发展我们的工业,必须有各个方面的人才。我相信先生在介绍西学进来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吸收西学入国学开创新学。但是先生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新学体系……”

        中国文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开宗立派。王阳明创立心学,成就一翻圣举。魏源隐隐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些什么,原本已经冷却的心重新燃起了【创建和谐家园】。

        董书恒为魏源勾勒出了一副丰富多彩的未来画卷。哪怕魏源年老持重,也深深地被这幅画卷吸引。

        “说的好!书恒你已经有了西学的老师不知可曾有国学的老师。”

        董书恒心中一动,暗道:“难道今天女婿还没做成,就先成了【创建和谐家园】兄?”

        “回先生的话,晚辈并无功名,仅读了私塾。”

        “你看老朽如何,可愿拜我为师?”魏源说道。

        不会吧,这是一言不合就要收徒弟啊。不过魏源虽然官做的不大,在学界的名声却是极大的,隐隐可以称为一届新学泰斗。这个师必须得拜,更何况这家里还有一个小师妹呢!自己算不算开山大【创建和谐家园】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01: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