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董书恒连珠炮似的说了一大堆,仿佛太平军之罪,罄竹难书。
“你不要说了,我不听……”杨兮妹捂住耳朵不停地摇头,嘴中还在不停地哭泣道。
“我会放你回去,希望你亲眼看看,你的东王兄长还有他的老弟兄们都干了些什么。你要是还有良心的话,就不要骗自己,坚持自己的本心。”
“当然,现在不能放你走,等过一段时间收回扬州,我会放你回去的。”说完,董书恒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间舱室,只留下杨兮妹一个人在那里抽泣。
回到高邮已经将近中午,水师重新返回乔家尖的基地进行修整。
董书恒也回到了自己的府衙。这趟可谓是大丰收,不仅截获了太平军押送天京的大量金银,还顺手收了一个潜在的小弟,一个熟悉长江下游的水师统领。
剩下的500首级,由曾公送去琦善的大营,江北要是再无新功,紫禁城那边怕是要对自己这个新进的提督有意见了。
最近一段时间都没有去看妹妹们。
于是他带上了礼物——两辆他命机械厂刚刚做出来的自行车,准备去白家看望一下两个妹妹。
没错,董书恒的机械厂按照他的图纸做出了自行车,这玩意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现在各种设备齐全的台北机械厂来说并不难。
现在董书恒出门身后必然跟着一队荷枪实弹的警卫,尤其是昨晚的事情让警卫们都很自责,蔡树森现在还在养伤。他的伤口回来后经过军医的清理缝合已经无甚大碍。
董书恒现在在高邮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提督大人,所以到了白家的待遇自然就跟上次不一样了。
中门打开,白家人都跪在门内两侧迎接。董书恒也没有摆谱,白家的人上次待自己也算不错,知道自己跟姨娘关系不好,也没有为难他。
白氏自然不会出来迎接自己,倒是两个妹妹都过来了,大妹书云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柔恬静、知书达理,二妹书梅还是那样的俏皮。
白家是做粮食生意的,肯定有自己的收粮渠道。而董书恒现在需要储备大量的粮食。因此董书恒不介意提携一下白家。
他同白家主商量了一下,给了白家一份巨大的粮食订单。白家主自然又是一翻感激涕零。
来到了白氏住的那个小院,白氏正在刺绣,见董书恒到了,简单地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
白氏还是穿着一身白色长裙,宽袖上衣,手中粘着针线上下穿动,宽袖飘飘,仿佛是舞蹈一般。
三十几岁正是一个女人的黄金年龄,白氏却只能寡居于此。董书恒深深为这位姨娘感到惋惜。
白氏见董书恒总对着自己看,微微有些脸红道:“书恒今日过来,可是有什要事?”
“哦,只是几日未见两位妹妹,心中挂念,所以来看看,前段时间兵荒马乱,未能来看望姨娘和妹妹,是书恒的不对。今天过来还有一事,我在城内置办了一处宅院,姨娘和妹妹们可以搬过去住,也能方便一些。”
“这个我会和家兄说的。”白氏也知道自己长期住在娘家于礼不合,她也不想搬到东台住,那样会让她感到受制于人。因此只能答应董书恒的要求。
这时两个妹妹推着自己的自行车进了院内。
“哥哥,这个车子怎么骑啊?”我和姐姐都骑不起来。
无奈,董书恒只能骑着车子在院内兜了几圈,又推着书梅骑了几圈,至于书云却怎么也不愿意学。一旁的白氏看到这两个轮子的车子骑起来竟然不倒也是十分好奇。
“姨娘,要不要也来试一下?”董书恒问道。
“我就算了吧,你们年轻人玩就好。”白氏一脸尴尬地说道。
“没关系的,试一下也无妨,这个车子可比当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还要厉害哦!”
“是呀,娘亲,你就来试一下嘛!”一旁的书梅也起哄到。
“那就只跑一圈。”白氏的心中也颇为好奇,随着最近几次和董书恒的见面,他对董书恒的芥蒂也渐渐消退,于是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下来。
她学着书梅的样子跨坐在自行车上,长裙被车上的横梁搭住,露出了淡黄色的长裤。董书恒在后面扶住后座,白氏握住车把的手有些紧张,过度的用力让她的手微微发白。
董书恒也有些紧张,推着车子慢慢移动,才走了半圈,白氏就坚持不住了。
“好了,书恒,快停下,放我下来。”白氏说道。董书恒赶紧停下,白氏也从车上下来。
这时书梅过来说道:“哥哥,有个事情想请你帮忙,最近高邮城外办了很多工坊,我跟姐姐也想办一家刺绣作坊。”
“这是好事情啊,这样,我让李掌柜的帮你们处理好厂房的事情,但是招工要你们自己做。现在会刺绣的女工可不好招哦。”董书恒说道。
“我们都听说了,你这次不是解救了1000多姐妹吗,姐姐说她们一定有人愿意留下来跟我们一起做的?”
董书恒看向一旁没说话的书云,原来自己的这个大妹妹不仅知书达理,还冰雪聪明呢!
“好吧,你们可以去临时安置她们的地方试试,我再给你们工坊5万两启动资金,剩下的事情可就都交给你们了。”
一旁的白氏看着兄妹三人聊的这么起兴,心中也很开心,早已经放下了对董书恒的芥蒂。
……
马六甲海峡,此时正是少有的风平浪静,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正站在夹板上欣赏海面上的风景。
“马上就到新加坡了,到时候我带你下去玩一玩,新加坡城内可是住着许多你们中国人呢。”这时一个大胡子外国人走了过来,用蹩脚的带有苏州口音的汉语说道。卡尔跟着王韬这个外语天才,倒是学了许多汉语,只不过王韬的苏州口音很重,连带着卡尔也是这样。
他们从上海出发,包了一艘葡萄牙商船,这是一艘快速飞剪船,只要五十天左右就能到达欧洲。随行的还有100多个青年学子,他们大多是各大家族推荐的旁系子弟。
王韬此行有四件事情:
第一是考察各国的风土人情,撰写游记,聘请一批欧洲技术人员,为此董书恒还专门给他写了一份人才引进清单。
第二是访问法国造船厂,以两江总督府名义商讨购买铁甲舰事宜。
第三是代表董书恒访问普鲁士,与普鲁士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商讨收购克虏伯公司或者同克虏伯的合作事宜。
同时考察普鲁士重工业发展情况,酌情引进重工业生产设备。
第四是安排这批学生的留学事宜。
王韬觉得自己遇到了董书恒,自己的人生才算刚刚开始。
他年纪轻轻就成了秀才,但是在上海与洋人接触多了之后,对科举制度越来越厌恶,中国再继续走科举教育之路,只会越来越落后。因此这次他才会利用出访欧洲的机会建议董书恒派遣留学生跟自己一起出发。
在路上,他还主动担任起了这些留学生的外语教育任务。由于时间紧迫,这些派往欧洲的留学生每天都要承担繁重的外语学习任务。这反倒让他们的旅途不那么的无聊了。
第二十九章 给琦善支招
新加坡,马六甲海峡上的一座明珠。明朝时期,中国称其为“淡马锡”,郑和下西洋曾把这里作为一个重要的后勤中转基地。
1819年,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由于新加坡位于马六甲上的重要位置,商贸繁华,大批的南洋华人定居于此,华人喜欢称呼这个城市为狮城。
据估计,目前定居于新加坡城的南洋华人大概有10万左右,这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董书恒对此非常重视。这次王韬出发的时候,董书恒特意交代他到新加坡考察一下。
王韬他们雇佣的葡萄牙商船名叫“弗龙泰拉”号,船长叫安东尼奥·佩雷斯,他是个传统的葡萄牙船长,为人非常友好。几个喜欢驾船的留学生整天跟着他后面问问题。他却从不流露出一丝的不耐烦,凡是留学生们问的问题,他都能够耐心地解答。
船只刚进入港口的航道,就有一艘英国巡逻船靠了过来。
“哦,安东尼奥,原来是你啊,印度洋的海浪怎么还没把你卷走,让我看看你都带了些什么货,是丝绸还是瓷器?”一个英国税务官爬到了船上,对着安东尼奥船长毫无客气地说道。
“哦,吉米,你还在做一个小小的税务官吗?难道那些大人物眼睛都瞎了吗?”安东尼奥船长反讽道。
这时吉米才看到船上带着的都是华人乘客,他看向王韬他们的时候,眼中充满了鄙夷。
“咦?安东尼奥你什么时候开始运送猪仔了。那你应该走太平洋航线去美国才对,他们那里的铁路和矿山最喜欢用华人的猪仔。”
“吉米,你这么说话可不像是一个绅士,他们都是我尊贵的乘客,他们从中国来,准备去欧洲访问留学的。”安东尼奥解释道。
王韬在旁边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他对此习以为常,在上海的租界,那里还是中国的地盘,照样有“中国人与狗不得进入”的牌子竖在公园的门口。他精通西学,知道西方人都是恃强凌弱,欺软怕硬,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在的中国太弱。
旁边的几个留学生,毕竟年轻气盛,想要上前理论。王韬拦住了他们。
“如果心中有恨,就把它化作学习的动力,我们曾经丢失的尊严不是靠嘴巴说回来,而是要靠我们国家的实力,从商场上、从战场上打回来。”王韬看着诸人,语重心长地说道。
一众留学生都低下了头,紧紧地咬住嘴唇,握紧拳头。一种叫【创建和谐家园】国主义的精神在他们的心头生根发芽。
这时卡尔过来安慰道:“王,不要在意这些傲慢的公鸡,这些英国佬迟早要为他们的傲慢付出代价。”
王韬摇了摇头,随即进入了船舱,他已经没有心情去欣赏新加坡港的美景。
现在已经是咸丰三年六月,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率领2万北伐大军已经突进到了河南商丘,与淮北之地的捻军合流,清廷的缴匪形势更加严峻。
之前琦善得了五百首级,向朝廷报了一次捷,此后巡抚杨文定也上报在瓜州镇伏击太平军取得大捷。这让咸丰帝再次压下了朝中弹劾杨文定的折子。马胡子倒是因此被提为总兵,总领苏常诸地长江下游绿营水师,马胡子因此船队的规模从12艘上升为20艘。
但是马胡子心心念念的还是董书恒答应给他的两艘轮船,想想自己要是能住在那个铁家伙上,心中就倍感安心,美滴很呢!
一次次的胜利也让朝廷收复扬州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之太平军北上,给人一种天京后方空虚的错觉,清流甚至上书让江北大营一口气打下江宁。琦善没办法,只能叫自己手下最能打得董书恒前来商议。要说董书恒做官以来还一次都没有见过琦善。
从高邮到扬州城北的江北大营并不是很远,董书恒带着警卫连骑马半天就赶到了。
淮海军本来是没有多少战马的,但是和琦善搭上线之后,从北大营的军队手中买来了2000多匹,这些北大营的旗军和绿营都是从北方调来,战斗力不怎么样,马匹倒是有很多。
这些人为了搞钱抽大烟,在扬州城北可谓是刮地三尺,北面的百姓被他们霍霍个遍,以至于再没有一点油水可以搜刮。听说董书恒要买马,这些人一个个争先恐后,董书恒最后不得不追加数量。
正因为如此,董书恒和他的警卫连才能够骑马代步。虽然他们的技术比不上真正的骑兵,但是骑着马总归比步行更快、更省力。
董书恒这次来北大营,时间非常的赶,新兵的训练即将结束,他必须抓紧时间完成部队的整编磨合。这次部队一下子扩大了七倍,如果不整编好,很可能会导致部队整体战斗力下降。
江北大营其实是一大片的联营,整个江北大营一共有驻军2万5千余人,他们之中有陕西河南的绿营,也有直隶、蒙古的八旗,分属很多个统领。期中最能战的要数胜宝的八旗骑兵了。
琦善这个老家伙,自然不住在军营,他正在扬州城北的袁家花园住着呢,每天他都要用半天是时间来听戏,半天时间睡觉。找他谈公事都要提前下帖子预约才行。
琦善就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一生起起伏伏,35岁就做到了两江总督,现在朝廷再次给了他一个两江总督,他自然一点也不感冒。他现在就想着能够安全地从位子上退休,至于攻打太平军,是一点积极性也没有。
董书恒到了园门口,已经有家奴在门口侯着,这些四九城跟出来的旗人家奴,一个个鼻孔朝天,哪怕你是朝廷命官,也不放在眼中。用人家的话说,站在北京城的城墙上随便扔下一块砖头都能砸到个三品上。
那他们认什么呢?银子啊!
董书恒随手抛个银锭,那家奴反手就抄进袖中,动作快得像个武林高手。
“提督大人,咱们总督大人正在后园子里听曲呢,昨儿刚到了个徽州班子,那当班花旦漂亮的很呢!”那家奴笑道,仿佛突然变了个人似的。
“哦,下官岂不是打扰了总督大人雅兴。”
“无妨,董大人不知道,我们总督大人最喜欢边听戏边谈正事。您请随小的过去。”
这个园子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样式,“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徜徉在这园子之中,仿佛朗读诗文一般的酣畅淋漓,这是园子无处不在的诗情。怪不得人家都说江南园林是诗情与画意的物化,无处不入画,无景不入诗。
看着看着,董书恒突然想自己啥时候也能弄个这样的园子,携二三美同住,岂不快哉。然后,他使劲地摇了摇头,现在革命刚刚开始,自己怎么就开始堕落了呢!
一连穿过了几个花门,终于听到了前方有吹啦弹唱的声音。董书恒加快脚步,走进一个院子。这院子二三十米长宽,南墙位置搭了个戏棚子,五六个戏子正在唱戏。
院子北面有一个茶棚,棚子下面,一位身穿一品朝服,身形枯瘦的老人躺在太师椅上,身旁的小几上摆着一个紫砂茶壶,茶壶边上还有一个玉制的鼻烟壶。一个俏丽的小丫鬟矗立一旁,手里捧着一个大水壶。
老人的下巴上留着一撮胡须,眼眶微微有些凹陷,头发花白稀疏,旁边站着十几个护卫。都说琦善身体不好原来是真的。
董书恒一个快速的小碎步正欲上前行礼,琦善挥了挥手,漫不经心地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座位,董书恒会意,坐了过去。董书恒半个【创建和谐家园】搭在椅子上虚坐在那儿,看着琦善,未敢开口。琦善说道:“老夫拖个大,叫你一句书恒,你这孩子很好,懂事!”
“老大人过奖了,下官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老大人的提携之恩,下官没齿难忘。”董书恒小声说道。
“嗯,书恒,你也听说了,朝廷现在压的紧,清流那边也跟着起哄,老夫这里也是顶不住了。要我说这扬州的长毛长久不了。早晚要退回去,为什么非要主动攻击呢?这能不打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嘛。”
“大人说的是。”董书恒附和到。
“都说僧格林沁说是大清最能打的,可是却被北上的长毛和捻匪拖着鼻子走。北边那可是朝廷的根基,所以朝廷急啊,想让南边搞点动静牵制一下长毛。我手下这帮北大营的兵,打仗不行,搞起事情来一个比一个强,你看我固守不出,也是有我的苦衷的。”说着饶有深意地看了董书恒一眼,一副“你懂的”的意思。
“下官愿为大人分忧,只是您也知道下官手中兵少将寡。下官最近正在招兵买马,大人您再给下官一个月时间,下官定然拿下扬州城,送到大人您的手上。”
“朝廷那边现在催的紧,大人何不把胜保大人的骑队派过去呢?这样既能堵了那些朝臣的嘴,又能满足胜保大的需求,胜保大人不是一直吵着要出击吗?”
董书恒知道胜保跟琦善不和,胜保多次上书朝廷弹劾琦善消极避战。之前胜保擅自出击扬州的太平军失利,琦善也没有派人去增援。董书恒的这个方案可谓是一石二鸟。
其实还有一鸟,董书恒把最能打得胜保支走,北大营就只剩下一群饭桶,到时候董书恒就可以独揽功劳,巩固自己在北大营这边的地位。